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始终侧重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对学生的理解、运用、分析、综合、评价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通过分析2017年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能力目标考查特点,并研究问题链、思维导图、中考试题对提高学生思维品质的作用及其应用方法和注意事项,可以为2018备考提供思想品德学科中考备考的策略。
关键词:思维品质;问题链;思维导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8-0006-05
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多年来一如既往。《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规定: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具体的能力要求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理解、评价、解释社会生活现象(问题、事实)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的能力;从资料中获取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等。以2017年中考试题为例分析如下:
首先,试题侧重考查理解说明能力。如25题,以猎鸟和护鸟的社会现象为背景,考查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问题(1)“从生命的角度,说明乱捕滥猎候鸟让人痛心不已的原因”,要求考生运用“生命的多样性、各种生命息息相关、生命需要关爱”等知识,分析、说明乱捕滥猎候鸟的危害,揭示错误行为与“痛心”这一情感的内在联系,从而建构起因果链接。这就超越了单纯知识记忆的考查,直接指向高阶思维,对考生思维的深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如26题,围绕个人信息侵权与保护组材设问,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评价、解释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问题(2),如果考生选择支持小亮同学的观点,需要从规范人们行为、制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等多个角度说明法律对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作用,并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等法治要求密切联系;如果考生选择支持小华的观点,则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去思考如何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更好地保护。此题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试题侧重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4题以“赡养纠纷”案件为背景,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能力。问题(1)“你认为承办法官应对老人的子女们提出哪些告诫”,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的视角观察、思考社会生活现象。对他人提出告诫,不仅要讲清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要说明违背这一道德要求的不良后果;不仅要指出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还要说明不履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这样有理有据,才能使当事人心服口服。此题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如25题第(2)问“怎样处理这类事件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法律得以遵守、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制裁,才能彰显法律的尊严。网捕鸟类违反了法律规定,只有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
再次,试题侧重考查获取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如3题,要求考生抓住材料中 “夸大效果”“高价购买”“质量低劣”等关键词进行分析,提炼出“虚假宣传”“价格欺骗”“践踏诚信”的观点;又如7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材料中“四大发明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75位诺奖得主呼吁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等信息进行提炼、概括,得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再如30题,问题(2)“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 这一问题不是从知识的角度考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而是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得出。因此,抓住材料中“21世纪初,我国开始发展高速铁路,如今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能最好”“成为一张闪亮国际名片”“遍及亚、欧、南美等大洲”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概括出“发展速度快、技术先进、有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等特点。此题对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 2017年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学生解答试题,需要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材料进行理解、运用、分析、综合,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或判断。综观近十年的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可以发现试题注重考查能力的追求执着而坚定,且能力考查的力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思维是能力的核心,能力的考查最终指向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应对河北中考,必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整理了三个重要的抓手。
一、问题链——提升思维品质的利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引擎。而围绕一个主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即构成问题链。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和发现。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因此,问题链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智慧碰撞,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锐利武器。
问题链设置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困惑点,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一种做法是以切入点为开始向前追索,通过连续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另一种做法是以切入点为开始向后追索,通过连续追问“结果如何”“怎样做”不断延长学生的思维链条。例如诚信话题,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诚信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设置问题链:(1)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2)为什么生活中还有许多不诚信的现象?(3)违背诚信原则,是为了谁的利益?损害了谁的利益?(4)他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与我有什么关系?(5)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这一问题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问题(1)比较简单,学生能总结出“诚信是传统美德、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能赢得信任、诚信关系国家的形象”等观点,从而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了粗浅的认识;问题(2)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思考,通过对社会中具体的、不讲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抽象概括得出“违背诚信原则是为了追求短暂利益”这一根本原因;问题(3)在学生认识的偏颇处追问,对“利益”进行澄清,不讲诚信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且损害了他人、社会的利益;问题(4)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抽象概括出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国家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思辨能力得到加强。问题(5)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不断升级。 问题链设置要把握问题梯度。问题太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不想回答;问题太难,学生不懂得如何回答,会望而生畏。问题链的设置必需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发展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问题链的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升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如生命话题,教师可以如此设置问题链:(1)生命的特点有哪些?(2)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自然界中其他生命有怎样的关联?(3)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4)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问题(1)比较浅显,但它与其他几个问题密切相关,是思考其他几个问题的切入口。问题(2)(3)难度适中,学生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能够得出结论。因为生命具有宝贵、不可逆等特点,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要让生命更有价值;因为生命具有多样性,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所以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自然界中的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我们要敬畏生命。问题(4)难度稍大,是对前三个问题的总结和升华。这一问题链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引领学生对生命形成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得到锻炼。如果直接让学生谈生命的价值和如何对待生命,难度就太大了,学生会因问题难过过大而找不到思考的头绪,无法产生思考的欲望。
问题链的设置还要注意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河北中考试题情景材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问题设置着眼于生活,问题答案指向现实生活。这种建构试题的方式意在强调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教学一定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问题链的设置要注意以生活事件、生活现象、生活情景切入,设置生活化问题,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思考的热情,才能发挥问题链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关于规则的话题,教师可以如此设置问题链:(1)你会不会闯红灯?(2)大家都在闯红灯,你闯不闯?(3)如果有紧急的事情,你会不会闯红灯?(4)如果是在晚上,没有车辆和行人,你会不会闯红灯?(5)如何降低闯红灯事件的发生?这一问题链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的两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连,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问题(1)较简单,是思维的起点。问题(2)、(3)、(4)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析是否闯红灯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激烈碰撞,不仅对于遵守规则的坚定性、自发性、变通性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得到锤炼。
二、思维导图——提升思维品质的神器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自20世纪90代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以及教学的各个阶段。新授课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前,学生做一个思维导图,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直观的知识网络结构,能让他们快速识别出要点是什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怎样。学生制作思维导图需要主动思考,需要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牢固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后,学生再做一个思维导图,会发现与课前的思维导图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产生不一样的原因是学生又掌握了新的思维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复习课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下图为法治专题复习时,学生利用手机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此图整合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有关法治、法律的方方面面,且有所拓展和延伸。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很清楚地知道法治包含科学立法(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具体的要求和内容。比如科学立法,需要国家立法,要有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立法过程要科学民主,立法的目的是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这样,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关系跃然纸上。从中心词“法治”出发,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网,越张越大,思维充分伸展,思维广度大大加强。就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又会层层深入去探究发现,思维的深度也会大大加深。各个知识点之间又互相链接,思维的灵活性不断增强。观察思维导图还帮助学生不断形成知识的新链接,产生新的想法,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锻炼。思维导图最终会成为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武器。
思维导图符合思维规律,能够触发学生的灵感,激荡学生的脑力,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区分思维导图与知识结构图。在最初制作思维导图时,学生往往按照课本框题目录写出相关标题或知识点,这是知识结构图,不能称其为思维导图。因为没有与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相联系,没有经过学生积极建构,无法纳入学生的认知体系。真正的思维导图,是学生依据课本的内容,确定主题,接下来去思考自己已经知道哪些观点、还有哪些疑问、每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一主题和其他主题有哪些关联、与现实生活有哪些联系等等,最后把整个思维过程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思考相关知识的过程,也是思维锻炼的过程,是发现知识间联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因此得到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不断提高。第二,指导学生独立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学习制作思维导图有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引领但不能替代学生制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每个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独立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所以,每个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应该各具特色。这样的思维导图才有意义,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中考试题——提升思维品质的重器
历年中考试题是命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试题思维含量大,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高。因此,做往年中考題能直接把学生的思维品质拔高到中考能力要求的水平,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武器。通过做中考试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就是要强调学生做中考题时,不要看试题答案,不要看同学的答案,也不要翻书查找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精力才能全部集中到分析试题材料和问题上面,才能用心去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锻炼思维品质的过程。此外必须独立评价和反思。也就是学生做完题后,老师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学生评分,要引导学生互相打分。因为,学生自己做题是在思考,给其他同学评分也是在思考。认为别人做得对的时候,就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对。认为自己做对了,发现别人做错了,学生会分析同学错在哪里。通过反思和对比,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思维品质自然得到锻炼。试题互评之后,学生拿回自己做的中考试题,更要分析同学给自己的试题答案评分是否合理,自己在哪方面失了分,试着自己改,学生改答案的过程,是补充完善思维的过程。最后老师再讲评:做这种题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审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出错的原因有哪些。老师的讲评是引领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具条理性。这样学生每做一题,思维品质都能提升一个档次。
其次,改编中考试题,延伸思维。改编中考试题是鍛炼学生思维批判性、灵活性、创新性的有效方法。通常有两种做法。第一,材料不变设问变。引导学生在中考题原设问的基础上加词、减词、换词或重新设问。例如2010年河北中考30题,问题(2)“请你谈谈国家对节能产品给予补贴的理由”,有以下几种改编方法:(1)请你谈一谈国家对节能产品给予补贴的意义。(2)如果小亮妈妈坚持买A款冰箱,小亮应怎么劝说?(3)我们为什么要积极购买B款冰箱?(4)青少年如何践行低碳生活?改编中考题设问时,学生会重新审视、深入理解、认真分析设问中每一个限定词的含义与作用。学生会对比设问中加一词、减一词、换一词答案与原设问答案的不同。如上题的改编,问题(1)、(2)、(3)与原设问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答案也有差别。问题(4)则属于一种新的考查角度。这样的改编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强创新的积极性,锻炼思维的缜密性和准确性。第二,问题不变材料变。发动学生搜集身边的事例,观察生活,整理出背景材料、整理出热点事件,然后模仿类似主题的中考题设计问题并做出答案。例如上题的材料可以替换成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在替换材料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的思考,需要把材料和问题连接起来,再把问题与答案连接起来,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得到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不断提高。
问题链、思维导图、中考试题,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武器,是应对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金钥匙。三器在手,教、学不愁;三器在手,备考无忧。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修订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3]皮连生.教学设计(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 第四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新华出版社,2015.
[6]河北省教育厅中考中心.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 文科综合[M].地质出版社,2017.
[7]郭绍仪.有效设问诱思深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2).
关键词:思维品质;问题链;思维导图;策略
中图分类号:G63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010X(2018)08-0006-05
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对学生能力的考查,多年来一如既往。《河北省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规定:考查学生的多种能力。具体的能力要求包括:运用所学知识认识、理解、评价、解释社会生活现象(问题、事实)的能力;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決问题的能力;从资料中获取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以及处理、运用信息的方法和技能等。以2017年中考试题为例分析如下:
首先,试题侧重考查理解说明能力。如25题,以猎鸟和护鸟的社会现象为背景,考查对生命的认识,对生命价值的思考。问题(1)“从生命的角度,说明乱捕滥猎候鸟让人痛心不已的原因”,要求考生运用“生命的多样性、各种生命息息相关、生命需要关爱”等知识,分析、说明乱捕滥猎候鸟的危害,揭示错误行为与“痛心”这一情感的内在联系,从而建构起因果链接。这就超越了单纯知识记忆的考查,直接指向高阶思维,对考生思维的深度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如26题,围绕个人信息侵权与保护组材设问,考查学生运用相关知识分析、评价、解释社会生活现象的能力。问题(2),如果考生选择支持小亮同学的观点,需要从规范人们行为、制裁违法犯罪、保护公民权利等多个角度说明法律对保护公民个人信息的作用,并与“有法可依、有法必依、违法必究”等法治要求密切联系;如果考生选择支持小华的观点,则需要从立法、执法、司法、守法等各个环节去思考如何对公民个人信息进行更好地保护。此题对学生思维的发散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其次,试题侧重考查解决问题的能力。如24题以“赡养纠纷”案件为背景,考查学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解决具体现实问题的能力。问题(1)“你认为承办法官应对老人的子女们提出哪些告诫”,引导学生从道德和法律的视角观察、思考社会生活现象。对他人提出告诫,不仅要讲清楚孝敬父母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还要说明违背这一道德要求的不良后果;不仅要指出赡养父母是法定义务,还要说明不履行义务应承担的责任。这样有理有据,才能使当事人心服口服。此题对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再如25题第(2)问“怎样处理这类事件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引导学生用法治思维思考问题。法律得以遵守、违法行为得到应有的制裁,才能彰显法律的尊严。网捕鸟类违反了法律规定,只有依法追究行为人的法律责任,才能维护法律的尊严。
再次,试题侧重考查获取信息、提炼观点的能力。如3题,要求考生抓住材料中 “夸大效果”“高价购买”“质量低劣”等关键词进行分析,提炼出“虚假宣传”“价格欺骗”“践踏诚信”的观点;又如7题,要求考生对试题材料中“四大发明在世界范围内把事物的全部面貌和情况都改变了”“75位诺奖得主呼吁去孔子那里汲取智慧”等信息进行提炼、概括,得出“中华文化对人类文明进步有重要影响”的观点;再如30题,问题(2)“据材料三,概括21世纪以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 这一问题不是从知识的角度考查我国高速铁路发展的特点,而是要求考生在理解、分析材料的基础上概括得出。因此,抓住材料中“21世纪初,我国开始发展高速铁路,如今运营里程居世界第一位”“科技含量最高、综合性能最好”“成为一张闪亮国际名片”“遍及亚、欧、南美等大洲”这些关键信息,进行提炼,概括出“发展速度快、技术先进、有自己的品牌、走向世界”等特点。此题对学生概括、推理能力提出了较高的要求。
由以上分析可知, 2017年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坚持“能力立意”的命题理念。学生解答试题,需要采用一定的思维方式对材料进行理解、运用、分析、综合,最后形成自己的认识或判断。综观近十年的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可以发现试题注重考查能力的追求执着而坚定,且能力考查的力度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思维是能力的核心,能力的考查最终指向对思维品质的要求。应对河北中考,必须锻炼学生的思维能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笔者整理了三个重要的抓手。
一、问题链——提升思维品质的利器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问题是思维的引擎。而围绕一个主题,环环相扣、层层推进,具有连贯性、系统性的一连串教学问题即构成问题链。它像一条锁链,把疑问和教学目标紧紧地连在一起,师生双方围绕问题情境,进行多元的、多角度的、多层次的探索和发现。它的每一问都使学生的思维产生一次飞跃。因此,问题链能开启学生思维的闸门,引发智慧碰撞,是培养学生思维品质的锐利武器。
问题链设置要找准切入点。切入点可以是学生的兴趣点,教学的重难点,学生的困惑点,社会广泛关注的热点。一种做法是以切入点为开始向前追索,通过连续追问“为什么”,引导学生寻找问题的根源。另一种做法是以切入点为开始向后追索,通过连续追问“结果如何”“怎样做”不断延长学生的思维链条。例如诚信话题,教师可以把教学重点“诚信的重要性”作为切入点,设置问题链:(1)我们为什么要讲诚信?(2)为什么生活中还有许多不诚信的现象?(3)违背诚信原则,是为了谁的利益?损害了谁的利益?(4)他人的利益、社会利益、国家利益与我有什么关系?(5)怎样才能预防和减少不诚信行为的发生?这一问题链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不断拓展学生思维的深度。问题(1)比较简单,学生能总结出“诚信是传统美德、诚信是立身之本、诚信能赢得信任、诚信关系国家的形象”等观点,从而对诚信的重要性有了粗浅的认识;问题(2)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深入思考,通过对社会中具体的、不讲诚信的现象进行分析,抽象概括得出“违背诚信原则是为了追求短暂利益”这一根本原因;问题(3)在学生认识的偏颇处追问,对“利益”进行澄清,不讲诚信的行为是为了追求个人利益,而且损害了他人、社会的利益;问题(4)将学生的思维引向更高层次,从具体的问题入手,抽象概括出个人利益、他人利益、社会国家利益之间的辩证关系,学生思辨能力得到加强。问题(5)引导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决现实问题。在思考、回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学生思维品质不断升级。 问题链设置要把握问题梯度。问题太简单,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学生不想回答;问题太难,学生不懂得如何回答,会望而生畏。问题链的设置必需由易到难,层层推进。苏联著名教育心理学家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获得发展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问题链的设置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通过有梯度的问题,引发学生的思考升级,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增强思维的深刻性。如生命话题,教师可以如此设置问题链:(1)生命的特点有哪些?(2)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自然界中其他生命有怎样的关联?(3)我们应如何对待生命?(4)如何让自己的生命更有价值?问题(1)比较浅显,但它与其他几个问题密切相关,是思考其他几个问题的切入口。问题(2)(3)难度适中,学生在问题(1)的基础上进一步思考能够得出结论。因为生命具有宝贵、不可逆等特点,所以我们要珍爱生命,要让生命更有价值;因为生命具有多样性,生命是脆弱的,也是坚强的,所以我的生命与他人的生命、自然界中的生命共生共存、息息相关,我们要敬畏生命。问题(4)难度稍大,是对前三个问题的总结和升华。这一问题链由易到难、环环相扣,逐步引领学生对生命形成深刻而全面的认识,学生思维的逻辑性、系统性得到锻炼。如果直接让学生谈生命的价值和如何对待生命,难度就太大了,学生会因问题难过过大而找不到思考的头绪,无法产生思考的欲望。
问题链的设置还要注意生活化。陶行知先生说:“教育只有通过生活才能产生作用并真正成为教育。”河北中考试题情景材料具有浓郁的生活气息,问题设置着眼于生活,问题答案指向现实生活。这种建构试题的方式意在强调生活是思想品德课的基础,教学一定要面向丰富多彩的社会生活。因此,问题链的设置要注意以生活事件、生活现象、生活情景切入,设置生活化问题,引领学生观察生活、思考生活、感悟生活,这样才能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思考的热情,才能发挥问题链应有的意义和价值。例如关于规则的话题,教师可以如此设置问题链:(1)你会不会闯红灯?(2)大家都在闯红灯,你闯不闯?(3)如果有紧急的事情,你会不会闯红灯?(4)如果是在晚上,没有车辆和行人,你会不会闯红灯?(5)如何降低闯红灯事件的发生?这一问题链着眼于社会生活中的两难情境,与学生的生活经验密切相连,容易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问题(1)较简单,是思维的起点。问题(2)、(3)、(4)引导学生从多个角度去思考、分析是否闯红灯问题,能够引发学生思维的激烈碰撞,不仅对于遵守规则的坚定性、自发性、变通性有了全面、深刻的认识,而且思维的灵活性、批判性得到锤炼。
二、思维导图——提升思维品质的神器
思维导图是表达发散性思维的有效图形工具 ,它简单却又很有效,是一种革命性的思维工具。自20世纪90代传入我国后,在教育领域产生了非常积极的影响,现已被广泛应用于各学科教学以及教学的各个阶段。新授课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课前,学生做一个思维导图,这一节课的重要知识点,会在脑海中形成一个直观的知识网络结构,能让他们快速识别出要点是什么,知识点之间的联系怎样。学生制作思维导图需要主动思考,需要将新旧知识结合起来,从而把新知识同化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建立牢固的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课后,学生再做一个思维导图,会发现与课前的思维导图有许多不一样的地方,产生不一样的原因是学生又掌握了新的思维对已有知识的理解加深了,思维能力提高了。复习课阶段使用思维导图,可以增强学生的分析、综合能力。下图为法治专题复习时,学生利用手机软件制作的思维导图。
此图整合了初中思想品德学科有关法治、法律的方方面面,且有所拓展和延伸。通过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很清楚地知道法治包含科学立法(有法可依)、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几个环节。每个环节又有具体的要求和内容。比如科学立法,需要国家立法,要有宪法和法律,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是我国的立法机关,立法过程要科学民主,立法的目的是形成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这样,知识点及知识点间的关系跃然纸上。从中心词“法治”出发,学生的思维就像一张网,越张越大,思维充分伸展,思维广度大大加强。就其中任何一个节点又会层层深入去探究发现,思维的深度也会大大加深。各个知识点之间又互相链接,思维的灵活性不断增强。观察思维导图还帮助学生不断形成知识的新链接,产生新的想法,思维的创造性也得到锻炼。思维导图最终会成为提高思维能力的有力武器。
思维导图符合思维规律,能够触发学生的灵感,激荡学生的脑力,在教学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但是,教师在引导学生使用思维导图进行学习时应注意两点:第一,区分思维导图与知识结构图。在最初制作思维导图时,学生往往按照课本框题目录写出相关标题或知识点,这是知识结构图,不能称其为思维导图。因为没有与学生的内在知识结构相联系,没有经过学生积极建构,无法纳入学生的认知体系。真正的思维导图,是学生依据课本的内容,确定主题,接下来去思考自己已经知道哪些观点、还有哪些疑问、每个观点的依据是什么、这一主题和其他主题有哪些关联、与现实生活有哪些联系等等,最后把整个思维过程图文并茂地表现出来。这样,学生制作思维导图的过程、就是思考相关知识的过程,也是思维锻炼的过程,是发现知识间联系、知识与生活的联系、新知识与原有知识联系的过程。学生思维的广度和深度都因此得到强化,思维能力和思维品质不断提高。第二,指导学生独立制作思维导图。学生学习制作思维导图有一个过程。教师可以展示自己的思维导图,引领但不能替代学生制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思考,每个学生都有自己的认知结构,每个学生必须从自身出发,独立去建构属于自己的思维导图。所以,每个学生所做的思维导图应该各具特色。这样的思维导图才有意义,才能更好地锻炼学生的思维品质。
三、中考试题——提升思维品质的重器
历年中考试题是命题专家集体智慧的结晶,试题思维含量大,对学生思维品质要求高。因此,做往年中考題能直接把学生的思维品质拔高到中考能力要求的水平,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武器。通过做中考试题提升学生思维品质需要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必须由学生独立完成。也就是要强调学生做中考题时,不要看试题答案,不要看同学的答案,也不要翻书查找知识点,只有这样,学生的精力才能全部集中到分析试题材料和问题上面,才能用心去思考。学生思考的过程就是锻炼思维品质的过程。此外必须独立评价和反思。也就是学生做完题后,老师不要先入为主地给学生评分,要引导学生互相打分。因为,学生自己做题是在思考,给其他同学评分也是在思考。认为别人做得对的时候,就反思自己哪里做的不对。认为自己做对了,发现别人做错了,学生会分析同学错在哪里。通过反思和对比,学生的思维不断深入,思维品质自然得到锻炼。试题互评之后,学生拿回自己做的中考试题,更要分析同学给自己的试题答案评分是否合理,自己在哪方面失了分,试着自己改,学生改答案的过程,是补充完善思维的过程。最后老师再讲评:做这种题应该注意什么,怎么审题,什么地方容易出错,出错的原因有哪些。老师的讲评是引领学生更加全面深入地思考,使学生的思维更清晰、更具条理性。这样学生每做一题,思维品质都能提升一个档次。
其次,改编中考试题,延伸思维。改编中考试题是鍛炼学生思维批判性、灵活性、创新性的有效方法。通常有两种做法。第一,材料不变设问变。引导学生在中考题原设问的基础上加词、减词、换词或重新设问。例如2010年河北中考30题,问题(2)“请你谈谈国家对节能产品给予补贴的理由”,有以下几种改编方法:(1)请你谈一谈国家对节能产品给予补贴的意义。(2)如果小亮妈妈坚持买A款冰箱,小亮应怎么劝说?(3)我们为什么要积极购买B款冰箱?(4)青少年如何践行低碳生活?改编中考题设问时,学生会重新审视、深入理解、认真分析设问中每一个限定词的含义与作用。学生会对比设问中加一词、减一词、换一词答案与原设问答案的不同。如上题的改编,问题(1)、(2)、(3)与原设问考查的侧重点有所不同,答案也有差别。问题(4)则属于一种新的考查角度。这样的改编能激发学生思考的兴趣,增强创新的积极性,锻炼思维的缜密性和准确性。第二,问题不变材料变。发动学生搜集身边的事例,观察生活,整理出背景材料、整理出热点事件,然后模仿类似主题的中考题设计问题并做出答案。例如上题的材料可以替换成国家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政策。在替换材料的过程,学生需要不断的思考,需要把材料和问题连接起来,再把问题与答案连接起来,思维的系统性、深刻性得到发展,搜集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理解、分析概括等能力不断提高。
问题链、思维导图、中考试题,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的重要武器,是应对河北中考思想品德试题的金钥匙。三器在手,教、学不愁;三器在手,备考无忧。
参考文献:
[1]洛林·W·安德森.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学 修订版[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7.
[2]东尼·博赞.思维导图[M].化学工业出版社,2015.
[3]皮连生.教学设计(第2版)[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
[4]皮连生.教育心理学 第四版[M].上海教育出版社,2010.
[5]约翰·杜威.我们如何思维[M].新华出版社,2015.
[6]河北省教育厅中考中心.初中毕业生升学文化课考试说明 文科综合[M].地质出版社,2017.
[7]郭绍仪.有效设问诱思深究[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1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