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化学分析计量》2021部分论文及作者原稿为样本,依据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结合编辑实践,对论文中涉及的物理量名称使用中的常见问题,包括未使用标准化的量名称、使用自造的量名称、混淆物质的量名称、量名称书写错误等进行归纳、分析。通过典型案例分析出现上述问题的原因,明确正确的使用规则,并对加快推进量名称标准化提出建议。只有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树立强烈的标准化意识,才能提高期刊的标准化水平和质量。
关键词:化学;科技论文;量名称;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248-03
化学类科技期刊论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及外文符号较多,正确使用法定的量名稱,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是保证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对化学领域中涉及的物理量名称和定义等作了严格规定和详细说明,是强制性、基础性的国家标准,对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化学学科的共同语法基础。虽然专家学者[2-8]一再呼吁,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一些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已废弃使用的量名称仍然经常出现在科技论文中,不仅影响了期刊质量,而且给读者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或误导。笔者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化学分析计量》稿件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化学类论文中量名称表达不规范的典型事例,旨在为包括编辑同人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论文和校对稿件时规范使用国家法定量名称提供参考,使科学研究成果能规范表达和有效传播。
一、量名称使用常见问题
(一)使用已经废止的量名称
在化学类论文中,“质量”的使用频度较高,且极易与“重量”混淆,常见现象是以“重量”表示“质量”。例如,“称重”“净重”“湿重”“干重”“某试剂的重量为50 g”等,出现这些问题表述的原因都是因为编辑没有弄清质量和重量的概念。实际上,质量是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量之一,其量符号为m,单位符号为kg。而重量是物体在特定参考系中为使该物体在此参考系中获得其加速度等于当地自由落体加速度时的力,这表明重量属于力的概念,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重量的量符号为W,单位名称为牛[顿],单位符号为N。GB 3102.3—1993《力学的量和单位》[9]指出:按照习惯,仍然可以用“重量”一词表示质量,但不赞成这种习惯。所以,该称质量的不能误称为重量,因此上例应分别改为“称量”“净质量”“湿质量”“干质量”“某试剂的质量为50 g”。部分已废弃的量名称与标准化的量名称对照见表1。
(二)混淆物质的量名称
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部分作者对“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含量”和“纯度”分辨不清,经常将它们误用。根据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下文对上述各物理量的含义及表述加以说明。
1.浓度。根据标准规定,通常所说的浓度是指物质的量浓度,即某物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c,单位符号为mol/L。质量浓度是指某物质的质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ρ,单位符号为kg/m3或g/L。质量浓度必须使用全称及规范、正确的符号表示。这就明确了浓度的具体使用规则,即只有物质的量浓度才可以简称为浓度,其他含浓度的量名称均不得简称为浓度。
例如,称“浓度为10μg/mL的NaOH溶液”或“浓度为10%的NaOH溶液”都是不正确的。在“浓度为10μg/mL的NaOH溶液”中,μg/mL不是浓度(c)的单位(mol/L),而是质量浓度(ρ)的单位,故应将“浓度”改为“质量浓度”。在“浓度为10%的NaOH溶液”中,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mol/L,因此不属于物质的量浓度,不能简称为浓度,实际上是指NaOH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为10%,故应改为“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或“w(NaOH)=10%”。
又如,“样品中6种增塑剂的浓度分别为DBP=0.141×10-6,DEHP=O.158×10-6,其他低于检出限”。此句中“DBP”和“DEHP”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的英文缩写,不能作为量符号使用;所述浓度为量纲一的量,并非浓度单位mol/L,分析可知实际指的是质量分数,因此该句应改为“样品中6种增塑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DBP)=0.141×10-6,w(DEHP)=O.158×10-6,其他低于检测下限”。
再如,“浓度为5.0 wt%的NaOH溶液”。这里以浓度作为量名称、用wt%表示符号,均属于不规范的表达方式。句中标准化的量名称应为质量分数;符号wt%已废弃,应改为%,此句正确表述应为“质量分数为5.0%的NaOH溶液”。
2.分数。在加工稿件时,发现部分作者对“浓度”和“分数”的基本概念不清楚,不知道何时该称“浓度”,何时该称“分数”,而是将“浓度”和“分数”统称为“浓度”,“浓度”两字前也不加限制词,无法确定指的是“质量浓度”,还是“物质的量浓度”。根据标准规定,质量分数是指某物质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w,单位为1。体积分数是指某物质的体积与混合物的体积之比,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φ,单位为1。摩尔分数是指某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x,单位为1。依据上述规定,可以简单地区分其究竟指的是“分数”还是“浓度”,首先看溶质与混合物的量纲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应称为“分数”,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若溶质与混合物的量纲不同,则称为“浓度”,如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浓度);其次是根据溶质与混合物使用的单位确定其前面的限定词,如果二者单位不相同,则“分数”与“浓度”前面的限定词不同,量符号也不同。 例如,如果溶质使用的是质量单位(如kg、g、mg、μg、ng等),而混合物使用的是体积单位(如L、mL、μL等),则应称为“质量浓度”,其量符号为ρ;如果溶质与混合物使用的均是质量单位,应称为“质量分数”,其量符号为w;如果溶质与混合物使用的均是体积单位,应称为“体积分数”,其量符号为φ;如果溶质与混合物均是物质的量单位,应称为“摩尔分数”,其量符号为x。
3.含量。含量是个笼统的概念,并非一个物理量,常被用来泛指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作为一般性的述语,定性表示不同的组分,但不用于指某一特定的量。如果用含量表示具体量,则概念模糊,无法确定具体是指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还是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
例如,“多金属矿石中氧化钙含量为1.46%~1.54%,氧化镁含量为1.49%~1.53%,砷含量为0.038%~0.046%”。此句中的含量和%并不明确代表的是什么量。分析可知,這里的含量是指氧化钙、氧化镁、砷的质量分别与多金属矿石中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的比值,即质量分数,因此应改为“多金属矿石中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46%~1.54%,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1.49%~1.53%,砷的质量分数为0.038%~0.046%”。
又如,“5批四季青叶中长梗冬青苷检出含量为3.73%~4.97%,满足……”。这里也是用含量表示某一具体成分,分析可知,实际是指质量分数,因此应改为“5批四季青叶中长梗冬青苷检出质量分数为3.73%~4.97%,满足……”。
4.纯度。在化学、化工行业中,纯净物中主成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通常表示为“纯度”,如“四氢呋喃标准样品:色谱纯,纯度为99.8%”“氦气、氮气:纯度均为99.99%”。这里的“纯度”也是个笼统的概念,若用于表示具体量,则无法确定具体是指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还是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分析可知,四氢呋喃标准样品的99.8%是质量分数,氦气、氮气中的99.99%是体积分数,因此正确的表述应为“四氢呋喃标准样品:色谱纯,质量分数为99.8%”“氦气、氮气:体积分数均为99.99%”。
(三)使用自造的量名称
自造的量名称最常见的是用“单位+数”构成的错误名称,即在量的某一单位名称后加个“数”字,如“mmol数”“千克数”“天数”“毫升数”等。ISO 80000-1:2009“Quantities and units Part 1”强调:“由于量本身总是独立于它们所选的单位的,因此量名称中不应包含任何相应的单位名称。”违反这一规则命名量名称的现象应予纠正,因此,“mmol数”应改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其量符号为nB,单位符号为mmol;“天数”应改用时间来表示,其量符号为t,单位符号为d;“毫升数”应改用体积来表示,其量符号为V,单位符号为mL。
(四)量名称书写错误
量名称书写错误主要出现在用人名命名的量名称中,以及将一般量名称写错,应以GB/T 3102—1993及国家科技名词委审定的为准。常见错误示例见表2。
二、加快推进量名称标准化的建议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刊登的论文在量名称使用方面已较为规范,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家标准规定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作者稿件的学术质量和期刊的出版质量,同时也不利于与国际标准、国际学科组织的推荐标准或规范接轨。为加快推进科技论文中量名称的标准化,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是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ISO 1000:1992和ISO 31—0~13:1992,参考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并结合我国情况制定的系列标准。其中,GB 3100和GB 3101属于基础、通用性标准,其余13项标准分别规定了各相应学科量和单位的名称和符号。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并付诸实践,通过不断学习纠正原有的对量名称不科学、不规范的使用习惯,在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标准。
第二,编辑在加工稿件时,对于不确定的量应及时与稿件作者沟通,以严谨的态度准确使用标准化量名称。编辑一般不如稿件作者了解其行业内的专业知识,编辑对量规范化的过程对于编辑和稿件作者来说也同样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第三,作者在撰写论文时要认真查阅或学习相关国家标准,凡是科学技术领域使用的量,要一律以国家标准为准,不得擅自改动。对于国家标准中未列出的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行业推荐的量名称。
第四,在多数情况下标准中都给出了所列举物理量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只是从概念上进行描述,简要说明量的性质,并非完全的定义,使用时可以补充说明或按具体条件进行变化。
三、结语
在科技论文中正确使用量名称非常重要,它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的准确程度以及国内外学术的交流与传播,是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在我国推行已有近20年时间,经过同行编辑的不懈努力,化学类期刊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许多作者对法定量名称的应用不够重视,导致学术论文中有关量名称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对正确使用量名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编校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对标准执行不到位。因此,要提高期刊质量,需要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要充分认识到正确使用量名称的重要性,规范表达科学研究成果,扩大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8—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2] 陈浩元.科技期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9-110.
[3] 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56-170.
[4] 梁福军.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78-83.
[5] 黄鹂.使用规范的量名称及量符号,提高期刊编辑加工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06.
[6] 张海雁.应正确执行国家标准《量和单位》[J].中国计量,2016(5):23-25.
[7] 陈浩元. 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若干差错的辨析[J].编辑学报,2016(4):369.
[8] 高继红.科技期刊中量和单位的规范化使用——以化学及其交叉学科稿件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2):187-192.
[9] 国家技术监督局.力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3—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齐贵亮(1969—),男,山东曹县人,本科,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出版。
关键词:化学;科技论文;量名称;常见问题
中图分类号:G237.5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8883(2021)12-0248-03
化学类科技期刊论文中涉及的图、表、公式及外文符号较多,正确使用法定的量名稱,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和国内外学术交流,是保证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1]对化学领域中涉及的物理量名称和定义等作了严格规定和详细说明,是强制性、基础性的国家标准,对化学领域的科学研究、工业生产等具有一定的指导作用,也是化学学科的共同语法基础。虽然专家学者[2-8]一再呼吁,但由于长期以来形成的习惯,一些不正确的表达方式和已废弃使用的量名称仍然经常出现在科技论文中,不仅影响了期刊质量,而且给读者阅读造成了一定的困扰或误导。笔者在吸收和借鉴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在《化学分析计量》稿件编辑工作中发现的问题,在查阅相关文献的基础上,分析了化学类论文中量名称表达不规范的典型事例,旨在为包括编辑同人在内的广大科技工作者在撰写论文和校对稿件时规范使用国家法定量名称提供参考,使科学研究成果能规范表达和有效传播。
一、量名称使用常见问题
(一)使用已经废止的量名称
在化学类论文中,“质量”的使用频度较高,且极易与“重量”混淆,常见现象是以“重量”表示“质量”。例如,“称重”“净重”“湿重”“干重”“某试剂的重量为50 g”等,出现这些问题表述的原因都是因为编辑没有弄清质量和重量的概念。实际上,质量是度量物体惯性大小的物理量,是国际单位制基本量之一,其量符号为m,单位符号为kg。而重量是物体在特定参考系中为使该物体在此参考系中获得其加速度等于当地自由落体加速度时的力,这表明重量属于力的概念,和质量是两个不同的物理量,重量的量符号为W,单位名称为牛[顿],单位符号为N。GB 3102.3—1993《力学的量和单位》[9]指出:按照习惯,仍然可以用“重量”一词表示质量,但不赞成这种习惯。所以,该称质量的不能误称为重量,因此上例应分别改为“称量”“净质量”“湿质量”“干质量”“某试剂的质量为50 g”。部分已废弃的量名称与标准化的量名称对照见表1。
(二)混淆物质的量名称
笔者在编辑工作中发现,部分作者对“浓度”“质量浓度”“质量分数”“体积分数”“含量”和“纯度”分辨不清,经常将它们误用。根据GB 3102.8—1993《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下文对上述各物理量的含义及表述加以说明。
1.浓度。根据标准规定,通常所说的浓度是指物质的量浓度,即某物质的物质的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c,单位符号为mol/L。质量浓度是指某物质的质量除以混合物的体积,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ρ,单位符号为kg/m3或g/L。质量浓度必须使用全称及规范、正确的符号表示。这就明确了浓度的具体使用规则,即只有物质的量浓度才可以简称为浓度,其他含浓度的量名称均不得简称为浓度。
例如,称“浓度为10μg/mL的NaOH溶液”或“浓度为10%的NaOH溶液”都是不正确的。在“浓度为10μg/mL的NaOH溶液”中,μg/mL不是浓度(c)的单位(mol/L),而是质量浓度(ρ)的单位,故应将“浓度”改为“质量浓度”。在“浓度为10%的NaOH溶液”中,量的单位是1,而不是mol/L,因此不属于物质的量浓度,不能简称为浓度,实际上是指NaOH的质量与溶液质量的比为10%,故应改为“质量分数为10%的NaOH溶液”或“w(NaOH)=10%”。
又如,“样品中6种增塑剂的浓度分别为DBP=0.141×10-6,DEHP=O.158×10-6,其他低于检出限”。此句中“DBP”和“DEHP”分别为邻苯二甲酸二丁酯(Dibutyl phthalate)和邻苯二甲酸二(2-乙基己基)酯[Di(2-ethylhexyl) phthalate]的英文缩写,不能作为量符号使用;所述浓度为量纲一的量,并非浓度单位mol/L,分析可知实际指的是质量分数,因此该句应改为“样品中6种增塑剂的质量分数分别为w(DBP)=0.141×10-6,w(DEHP)=O.158×10-6,其他低于检测下限”。
再如,“浓度为5.0 wt%的NaOH溶液”。这里以浓度作为量名称、用wt%表示符号,均属于不规范的表达方式。句中标准化的量名称应为质量分数;符号wt%已废弃,应改为%,此句正确表述应为“质量分数为5.0%的NaOH溶液”。
2.分数。在加工稿件时,发现部分作者对“浓度”和“分数”的基本概念不清楚,不知道何时该称“浓度”,何时该称“分数”,而是将“浓度”和“分数”统称为“浓度”,“浓度”两字前也不加限制词,无法确定指的是“质量浓度”,还是“物质的量浓度”。根据标准规定,质量分数是指某物质的质量与混合物的质量之比,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w,单位为1。体积分数是指某物质的体积与混合物的体积之比,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φ,单位为1。摩尔分数是指某物质的物质的量与混合物的物质的量之比,其标准化的量符号为x,单位为1。依据上述规定,可以简单地区分其究竟指的是“分数”还是“浓度”,首先看溶质与混合物的量纲是否相同,如果相同,则应称为“分数”,如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若溶质与混合物的量纲不同,则称为“浓度”,如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浓度);其次是根据溶质与混合物使用的单位确定其前面的限定词,如果二者单位不相同,则“分数”与“浓度”前面的限定词不同,量符号也不同。 例如,如果溶质使用的是质量单位(如kg、g、mg、μg、ng等),而混合物使用的是体积单位(如L、mL、μL等),则应称为“质量浓度”,其量符号为ρ;如果溶质与混合物使用的均是质量单位,应称为“质量分数”,其量符号为w;如果溶质与混合物使用的均是体积单位,应称为“体积分数”,其量符号为φ;如果溶质与混合物均是物质的量单位,应称为“摩尔分数”,其量符号为x。
3.含量。含量是个笼统的概念,并非一个物理量,常被用来泛指混合物中各组分之间的关系,可作为一般性的述语,定性表示不同的组分,但不用于指某一特定的量。如果用含量表示具体量,则概念模糊,无法确定具体是指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还是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
例如,“多金属矿石中氧化钙含量为1.46%~1.54%,氧化镁含量为1.49%~1.53%,砷含量为0.038%~0.046%”。此句中的含量和%并不明确代表的是什么量。分析可知,這里的含量是指氧化钙、氧化镁、砷的质量分别与多金属矿石中所有物质的质量之和的比值,即质量分数,因此应改为“多金属矿石中氧化钙的质量分数为1.46%~1.54%,氧化镁的质量分数为1.49%~1.53%,砷的质量分数为0.038%~0.046%”。
又如,“5批四季青叶中长梗冬青苷检出含量为3.73%~4.97%,满足……”。这里也是用含量表示某一具体成分,分析可知,实际是指质量分数,因此应改为“5批四季青叶中长梗冬青苷检出质量分数为3.73%~4.97%,满足……”。
4.纯度。在化学、化工行业中,纯净物中主成分的质量分数或体积分数通常表示为“纯度”,如“四氢呋喃标准样品:色谱纯,纯度为99.8%”“氦气、氮气:纯度均为99.99%”。这里的“纯度”也是个笼统的概念,若用于表示具体量,则无法确定具体是指质量分数、体积分数、摩尔分数,还是质量浓度、物质的量浓度等。分析可知,四氢呋喃标准样品的99.8%是质量分数,氦气、氮气中的99.99%是体积分数,因此正确的表述应为“四氢呋喃标准样品:色谱纯,质量分数为99.8%”“氦气、氮气:体积分数均为99.99%”。
(三)使用自造的量名称
自造的量名称最常见的是用“单位+数”构成的错误名称,即在量的某一单位名称后加个“数”字,如“mmol数”“千克数”“天数”“毫升数”等。ISO 80000-1:2009“Quantities and units Part 1”强调:“由于量本身总是独立于它们所选的单位的,因此量名称中不应包含任何相应的单位名称。”违反这一规则命名量名称的现象应予纠正,因此,“mmol数”应改用物质的量来表示,其量符号为nB,单位符号为mmol;“天数”应改用时间来表示,其量符号为t,单位符号为d;“毫升数”应改用体积来表示,其量符号为V,单位符号为mL。
(四)量名称书写错误
量名称书写错误主要出现在用人名命名的量名称中,以及将一般量名称写错,应以GB/T 3102—1993及国家科技名词委审定的为准。常见错误示例见表2。
二、加快推进量名称标准化的建议
目前我国科技期刊刊登的论文在量名称使用方面已较为规范,但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与国家标准规定还有一定差距。这些问题的存在既影响了作者稿件的学术质量和期刊的出版质量,同时也不利于与国际标准、国际学科组织的推荐标准或规范接轨。为加快推进科技论文中量名称的标准化,笔者提出如下建议。
第一,国家标准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是等效采用了国际标准ISO 1000:1992和ISO 31—0~13:1992,参考了其他国家和地区的标准,并结合我国情况制定的系列标准。其中,GB 3100和GB 3101属于基础、通用性标准,其余13项标准分别规定了各相应学科量和单位的名称和符号。广大科技工作者应树立正确的认识观并付诸实践,通过不断学习纠正原有的对量名称不科学、不规范的使用习惯,在实际工作中不折不扣地贯彻执行国家标准。
第二,编辑在加工稿件时,对于不确定的量应及时与稿件作者沟通,以严谨的态度准确使用标准化量名称。编辑一般不如稿件作者了解其行业内的专业知识,编辑对量规范化的过程对于编辑和稿件作者来说也同样是一个相互学习的过程。
第三,作者在撰写论文时要认真查阅或学习相关国家标准,凡是科学技术领域使用的量,要一律以国家标准为准,不得擅自改动。对于国家标准中未列出的量,可根据实际情况选用行业推荐的量名称。
第四,在多数情况下标准中都给出了所列举物理量的定义,但这些定义只是从概念上进行描述,简要说明量的性质,并非完全的定义,使用时可以补充说明或按具体条件进行变化。
三、结语
在科技论文中正确使用量名称非常重要,它关系到科学研究成果的准确程度以及国内外学术的交流与传播,是学术期刊标准化、规范化的重要环节。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系列国家标准在我国推行已有近20年时间,经过同行编辑的不懈努力,化学类期刊在规范化和标准化方面取得了长足发展,但仍有许多作者对法定量名称的应用不够重视,导致学术论文中有关量名称的应用存在诸多问题。究其原因,一是作者对正确使用量名称的重要性认识不足;二是编校人员责任心不强,在实际工作中对标准执行不到位。因此,要提高期刊质量,需要作者与编辑共同努力,要充分认识到正确使用量名称的重要性,规范表达科学研究成果,扩大科学研究成果的传播范围。
参考文献:
[1] 国家技术监督局.物理化学和分子物理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8—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2] 陈浩元.科技期刊标准化18讲[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8:89-110.
[3] 李兴昌.科技论文的规范表达:写作与编辑[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5:156-170.
[4] 梁福军.科技论文规范写作与编辑(第2版)[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4:78-83.
[5] 黄鹂.使用规范的量名称及量符号,提高期刊编辑加工质量[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2013,24(3):406.
[6] 张海雁.应正确执行国家标准《量和单位》[J].中国计量,2016(5):23-25.
[7] 陈浩元. GB 3100~3102—1993《量和单位》中若干差错的辨析[J].编辑学报,2016(4):369.
[8] 高继红.科技期刊中量和单位的规范化使用——以化学及其交叉学科稿件为例[J].宁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39(2):187-192.
[9] 国家技术监督局.力学的量和单位:GB 3102.3—1993[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1993.
作者简介:齐贵亮(1969—),男,山东曹县人,本科,副编审,研究方向:期刊编辑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