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SWOT分析及策略选择

来源 :中国应急管理科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yingl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当前,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的主要优势是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独特及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劣势是产业发展观念较为落后及旅游产品竞争力不高,面临的机遇主要是政府政策扶持形势利好与市场需求不断扩大,挑战则是民俗文化出现传承危机和自然环境承载有压力过大。对此,要从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塑造特色旅游品牌、积极发挥产业联动效应等方面采取措施。
  关键词:民俗旅游;旅游产业;区域性
  分类号:F592.3
  我国作为多民族的国家,拥有优厚的文化资源与丰富的自然资源,具备发展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的天然优势。大力推进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可以促进历史文化的独特传承,带动广大乡村地区经济增长。据此,剖释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的优势(S)、劣势(W)、际遇(O)、威胁(T),对于优化乡村地区产业结构配置,推动乡,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优势
  1、乡村民俗文化资源独特
  我国的少数民族的民俗饮食、文化习惯各不相同,构成了独特多元的民俗文化资源体系。而这些少数民族多聚居于民风淳朴的乡镇和乡村地区,民俗文化的原始性、传统性得以较为完整的保留与传承,形成了具有地域特色的乡村民俗文化资源,为发展区域性旅游资源产业奠定坚实的物质文化基础。基于文化资源属性来看,主要分为五大类,包括乡村民俗节庆文化,如苗族独木龙舟节、傣族的泼水节;特色民俗艺术文化,如蒙古族的马头琴表演;特色饮食文化,如怒族的石板粑粑;特色工艺文化,如保安族的打刀工艺;特色民居文化,如哈尼族的土掌房等。这些独特的民俗文化资源,生动的展现了少数民族的独特魅力,成为发展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业的天然优势。
  2、自然旅游資源较为丰富
  乡村是发展乡村民俗旅游业的根本载体,大部分乡村地区的的自然旅游资源较为丰富,提供良好的环境条件。而少数民族聚居的西北地区和西南地区,以山地、高原、盆地、沙漠等地形为主,当地的自然旅游资源极为丰富。如贵州黎平县的少数民族村,拥有石龙山原始森林、黎平国家森立公园、老山界自然保护区等多个自然景区;黔东南地区的土家族民族村,保有天然瀑布、森林、河流、草地等众多自然资源;钟姓村隶属于云南省楚雄州金碧镇席坝村委会,山峦叠嶂,诸峰环拱,溪河纵横,境内气候宜人。乡村民族居住的山区,保留了丰富的原始自然资源,为开展特色观光旅游项目提供有力的基础,有利于区域乡村民俗旅游产业的建设。
  二、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劣势
  1、产业发展观念较为落后
  产业发展思路是推进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但是,由于乡村地区的受教育程度和传统思想观念的限制,我国乡村居民的整体文化素质水平不高。当前,全国农业从业人员中,仅具备初中及以下文化水平的占比高达91.8%;而西部和东北地区,仅有不到7%农业从业人员,接受过高中及以上教育。农村居民文化水平偏低,直接关系着民俗旅游的经营管理水平,也影响着乡村地区的接待服务能力。另外,由于乡村的相对封闭性,产业发展难以及时掌握市场动态信息,从而缺乏产业创新发展意识。开发设计旅游产品时,旅游企业过度依靠政府,并没有充分认识到乡村民俗旅游的产业价值,导致地区的乡村民俗优势并未充分转化。
  2、旅游产品竞争力不高
  尽管近几年乡村经济发展势头良好,但是地方发展模式和服务功能单一,经营形式简单雷同,难以满足游客多样化需求。一方面,乡村地区的经济发展速度缓慢,地方政府的工作重心仍然是大中型企业,乡村企业的重视力度不够,导致乡村地区的民俗旅游产业缺乏相应的资金支持。另一方面,乡村民俗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由于宣传力度、景区开发、合作伙伴的缺位,尽管部分地区的民俗旅游特色显著,但是旅游景区知名度不高。而住宿、餐饮、娱乐、购物等配套体系的不完善,进一步弱化了旅游产品的竞争力。所以,乡村民俗旅游业发展缺乏必要的旅游活动内容和业态支撑,在整个旅游市场的综合竞争优势不突出。
  三、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机遇
  1、政府政策扶持形势利好
  国家高度重视乡村旅游发展,有关部门在加强乡村旅游规划引导、政策支持等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国务院发布《关于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首次明确提出把旅游业发展支柱产业的思想,成为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发改委2017年出台《促进乡村旅游发展提质升级行动方案》,设计制定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具体行动规划,以乡村旅游为核心带动餐饮、住宿、娱乐、观光、购物、手工业等相关产业发展,推动农业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文化部联合财政部出台《关于推动特色文化产业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旅游产品开发需要具有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发展旅游业新业态。
  2、市场需求不断扩大
  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现代人的旅游需求逐渐增长。与观光室旅游不同,民俗旅游显露出独特的民俗文化气息,更能满足现代人在城市的吵杂、快节奏的生活中追求宁静的精神需求。据不完全统计,城市居民周末休闲或节假日出游的偏好目的地,选择乡村游的人数达到70%。越来越多的人,希望真实的接触朴实、纯正的乡村民俗,如体验民俗住宿、品尝民俗菜肴、欣赏民俗文艺等,切实感受乡村民俗文化风貌的原始形态。此外,随着全球化的不断发展,文化传播和旅游参与的范围也越来越大。所以,开发区域性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过程中,需要结合多元化的市场需求,满足消费者感受民俗文化魅力的要求,从而切实提升乡村民俗文化的内涵质量。
  四、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威胁
  1、民俗文化出现传承危机
  很多民俗地区居民为了改善生存和生活条件,选择外出务工与迁居城市。这种情况下,很多习俗、歌舞、礼仪等民俗文化,面临无人传承的重大危机,如苗族的米酒酿制、蜡染刺绣、竹器编织等传统民俗工艺。同时,大量民俗文化实物与资料相应的保护机制不完善,使得民俗文化资源承受着风蚀、遗失的风险。此外,很多地区为了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增长,迎合商业化的市场需求,对传统民俗文化进行改编,丧失了原有的风格与内涵。如土家族的“跳丧舞”、“哭嫁歌”逐渐失真。甚至某些地区为了迎接旅游需求,虚拟出一些民俗文化,加剧了乡村民俗资源的乱象,导致民俗文化的传承危机愈演愈烈。   2、自然环境承载压力过大
  随着各地对发展旅游产业的热情号召,旅游项目与旅游设施开发逐渐增多,对乡村地区的环境土地造成不容忽视的承载压力。一方面,旅游景区规划设计不合理,导致自然资源的过度开采和浪费,大量的原始生态资源被破坏,如过度砍伐原始森林等。同時,规划设计景区时,没有科学合理的配备好接待人数、停车位、厕所、垃圾处理等,导致景区接待超出承载力。且部分雕刻、壁画等特色旅游资源的开放,加速了自然风化的速度。另一方面,当代旅游者的素质有待提高。很多不文明的旅游行为屡禁不止,随手丢弃、胡乱涂抹、大声喧哗、随意采摘、踩踏草坪等现象,导致乡村民俗旅游资源和原始生态环境,直接面临空气污染、噪音污染、环境污染等。
  五、区域性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策略选择
  1、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资金保障
  我国应构建多渠道投融资机制,为乡村旅游产业提供坚实的资金保障。通常开发旅游资源,需要市场化的大型企业发挥主导作用,需要村集体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按照“多渠汇流”的原则,充分统筹城乡优势融资资源,拓宽乡村民俗旅游产业发展的融资渠道。通过开设入股集资、集资联营以及招股集资等多种方式,鼓励广大企业积极开发投资民俗旅游项目。同时,不断完善现有的乡镇金融体系,确保项目投资的前期投入。此外,地方政府发挥牵头作用,成立民俗旅游合作社,鼓励广大农村居民入股集资,发挥乡村闲散资金的作用,为乡村旅游产业发展注入活力。
  2、塑造特色旅游品牌,实施创新型旅游定位战略
  区域性民俗旅游产业,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方向和思路。但是,部分地区片面追求短期经济效益增长,盲目套用其他地方的发展方式,造成资源浪费的困境。对此,各地区应制定具有前瞻性的经营策略,塑造特色旅游品牌,实施创新型旅游定位战略。一方面,依托本地政策资源,打造符合当地资源特点、经济增长方式的旅游项目,积极引导经营者提高品牌意识。另一方面,借助多种途径来宣传本地旅游项目,如自媒体、旅行社等,提高乡村民俗旅游项目的知名度。同时,借鉴示范地区的经验做法,尝试摸索创新型发展战略,例如,新疆吐鲁番葡萄沟设立民俗文化馆,坚持农业科技化发展理念,是值得参考学习的有益做法。
  3、开发与保护并行,注重民俗文化资源传承
  乡村民俗文化旅游资源应建立在开发与保护并行的基础上,才能够为旅游项目开展奠定坚实基础,实现乡村旅游产业结构的可持续化升级。一方面相关职能部门应制定与完善环境卫生评定标准,在观光农业经营达标体系进行考核,加强环保教育和观光农业从业者监管。加强环境保护的宣传,通过发放旅游手册、书写环保标语等,提高游客环保自觉性。另一方面,政府建立健全生态补偿机制。采取“谁开发谁保护,谁保护谁受益,谁受益谁补偿”的策略,定期投入一定的资金,为民俗文化传承项目建设提供保障。通过合理的开发与补偿,平衡环境与发展、开发与保护的协调关系,实现民俗旅游的有效传承和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周星.乡村旅游与民俗主义[J].旅游学刊,2019,34(06):4-6.
  [2]冯耘.可持续发展视角下乡村民俗旅游发展研究[J].农业经济,2020(08):50-52.
  作者简介:孙悦群(1990.11-),男,汉族,山东省淄博人,硕士,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工程师。研究方向:区域经济、国际商务。
  (中国国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北京市,100044)
其他文献
摘要:心理危机评估,是指评估人(即辅导员或心理咨询师)根据重要的相关信息对学生心理危机状况进行评估,回答“情况如何”、“危机程度如何”等问题。以下分别介绍心理危机评估的主要内容和常用方法。  关键词:心理危机评估 应激事件 抑郁症  一、心理危机评估的内容  心理危机评估主要围绕四个方面展开:应激事件、情绪状态、自我概念、支持系统,同时还需要通过各种途径搜集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重要相关信息。评估前,
期刊
摘要:在我国科技的发展,各领域的技术水平逐渐提高的今天,就机械制造行业来讲,企业在面对我国市场竞争的同时,也面对国际市场竞争。在工业现代化转型中,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为了使我国机械制造企业具有一定的竞争优势,就要做好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  关键词:机械设计制造;自动化专业;现状;前景  引言  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形式发生着深刻变化,伴随国家产业机构的调整,
期刊
摘要:近年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不断进步,铁路电务专业数据复杂、种类繁多、实时性较强,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整合汇集、即时共享、可视化交互展现,可以更直观地分析数据,更有效地利用数据,进而及时发现并处理问题。基于大数据平台的铁路电务专业数据可视化交互系统基于大数据技术架构,利用前端可视化图形库,结合地理信息服务组件,为铁路电务专业不同类别的用户提供多维度、多层级、多种形式的可视化展示。提出系统整
期刊
摘要:随着城市的发展进程,城市中土木工程建设项目越来越多。通常来说,土木工程房建项目在以往的施工过程中往往会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和系统性。所以,在实际的施工时一定要加强土木建设的工程管理内容,为土木工程的建设和整体施工质量都奠定基础。此外,管理人员也要对工程质量和工程进度做好严格的把关,加强管理。基于此背景下,本文作者结合实际的工作经验,对土木工程房建项目的施工管理以及过程控制进行了具体的分析,并提
期刊
摘要:“新常态”是我国新时期经济发展的一个突出标志。新常态下我们企业应当以做强为根本宗旨,也就是要大力转变增长方式,改变从过去简单粗放的外延式发展转变为精雕细琢的内涵式发展,加大科技投入,掌握核心科技,把产品做精做细,不断降低生产成本,增强竞争能力,提高全要素生产效率。  一、企业转型升级的内涵  企业转型升级是伴随着企业内外部环境变化,企业为更好的适应这些变化而做出的转变。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
期刊
摘要:鉴于目前生产现场的质量数据采集、处理、集成以及相关应用技术手段较为落后,无法对车间生产安全过程和车间生产资源状况进行实时准确信息识别和过程跟踪,不能充分满足制造过程执行管理系统在生产质量监控管理、车间生产作业人员调度和生产过程安全控制等各个方面的功能要求。RFID采集和传输携带过程数据的多种特性,决定其在精确实时过程跟踪、调度、检测等多方面使其具有无可比拟的技术优势,可大大减少企业人员过程管
期刊
作者简介:沙永飞,1982年9月,男,汉族,山东威海人。2007年7月毕业于长春工业大学材料学院,材料成型及控制工程专业,本科学历。机电助理工程师职称;现在龙口矿业集团山西朔州平鲁区龙矿大恒煤业有限公司工作,从事综采队机电副队长工作。  摘要:在管理过程中,员工可以实施精细化管理,创新科技,完善各项设备的风险和缺陷,树立培训理念,重视员工能力的提高,确保管理质量。 并且在未来,该技术将朝着智能化控
期刊
摘要:随着建筑工程规模的不断扩大,装配式建筑的发展的规模也不断扩大,这类建筑的应用优势也越来越突出,主要体现在技术水平高、成本低、制约因素少等诸多方面。分析了装配式建筑施工技术在施工管理中的应用意义和效果,对提高整个施工管理的效果,促进施工工程的稳定运行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装配式;建筑质量监督管理;思考  引言:当前,各种创新的设计概念和施工技术在建筑工程中变得越来越流行,并且最广泛使用的建
期刊
摘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我国化工企业在生产方面也面临着很多严峻的问题。在化工企业生产中工艺技术和生产安全管理问题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中之重。本文笔者针对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根据出现的问题,提出解决措施。 化工企业生产管理的措施可以提升化工企业的管理水平。  关键词:化工企业;生产管理;存在的问题;解决对策  目前,很多化工企业对生产管理的重视程度不够,企业只注重经济效益的发展,在生
期刊
作者简介:李建龙,1979年10月,男,汉族,河北石家庄。2016年7月毕业于西北工业大学工程管理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硕士研究生学历。高级工程师职称;注册安全工程师;安全评价师;国家安全讲师。现在河北省应急管理科学研究院工作,从事项目研究工作。  摘要:在现阶段露天边坡工程开采过程中,往往将岩体作为工程建设材料和结构来建设,有利于为后续施工建设奠定非常坚实的施工条件。 对露天边坡来说,是矿山非常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