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名的变化见证着阜新蒙古族自治县建设镇的变迁:解放前,這里人烟稀少,土地荒凉,故称“小荒”;1956年,这里改名为“建设”,勤劳朴实的建设人立志把一片荒凉的家乡建设得美丽富饶。
几十载栉风沐雨,建设镇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粮仓”,全镇21万亩耕地宜农宜牧。然而,依靠种植大田作物仅能维持温饱,全镇2.6万人口,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建设镇党委、政府全力发展壮大特色扶贫产业,实现了更多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分享收益、脱贫致富。
扶贫产业多点开花
数九隆冬,建设镇杨家店村村民赵井明将两只刚出生的小羊羔抱进了暖和的屋里饲养。他说:“每只羊都是我的‘眼珠子’。”
现年46岁的赵井明过去靠20亩承包田种苞米维持生计,儿子待业,老母亲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赵井明彻底“翻身”了。他家墙上的“2020年度建档立卡户明白卡”写得明明白白:家庭人均纯收入17379.68元。
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成说:“赵井明不仅脱贫了,而且是稳定脱贫。”因为赵井明家里的羊从无到有,由开始的几只养到了一群,现有大羊28只、小羊18只,“家底”真的不薄。
变化源自2018年。那年春天,经镇、村争取,郭明义爱心团队来到杨家店村开展捐助活动,与村党支部领办的养殖合作社一道,为全村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羊,根据各户饲养能力,多的分给6只,少的分给3只,赵井明分得6只。
党和政府的帮助提振了赵井明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他学会了怎么防疫、怎么精心饲养、怎么判断孕羊是否临产,有时在外头照料产羔的母羊,一蹲就是半宿。
有了养羊产业,赵井明瞧着老母亲的大药盒子不再一脸愁苦。他在家一边照看年逾八旬的老人,一边把精力投到大大小小的肉羊身上。
如今,建设镇以郭明义爱心团队、志达牧业公司、志达养羊专业合作社、福泽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为依托,已在全镇发展养羊户400余户、养牛户40余户。“党支部+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车间+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卓有成效,养牛养羊、种植经济作物等扶贫产业多点开花。近年来,建设镇结合“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辽宁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番茄、食葵、西蓝花、中草药等经济作物5000余亩,帮助430余个家庭实现了收入稳定增长。
扶贫项目到村到户
产业扶贫,项目是支撑。建设镇产业扶贫的基本做法是“四个围绕”:产业项目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摆布,贫困户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市场定位产业方向,扶贫资金围绕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精准。
郭明义爱心团队来杨家店村捐助“扶贫羊”时,村民秦万和提了个“另类”的要求:“我不要羊,给就给一头牛吧!”他说,自己养过驴和马之类的大牲畜,养牛也一定能养好。结果,真的满足了他的要求,分给他一头怀胎母牛。第二年,为了鼓励他把牛养好,镇领导又给他张罗了一头牛。如今秦万和卖掉两头肉牛后,还存栏5头母牛,价值超过10万元。
现在的秦万和脸上经常洋溢着笑容,而在几年前,他的家庭陷入了苦难:在外打工开货车的儿子交通肇事,赔了12万元,家里一夜变穷;祸不单行,儿子为挣钱在一家木器厂打工时又出事故,导致眼睛失明。秦万和因此成为重点建档立卡贫困户。
对于秦万和家的困难,镇、村尤其关注。从2015年起,镇里的主要领导就常来他家出谋划策,支持他买驴、养牛,村里的泽农合作社还对他家的耕地实施免费托管。2018年,秦万和一家加入肉牛养殖脱贫项目,年人均分红130元;2019年,他家又加入大豆深加工脱贫项目,年人均分红333元……2020年,秦万和全家人均纯收入达17499元,被县里评为“最美脱贫人”。
谈起往事,秦万和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对过上更好日子的信心溢于言表。专心养牛的秦万和相继建成了大、小牛舍和草料场,购置了饲料加工设备。他说:“我家有5头母牛,今年争取再添3头牛犊子。牛多了,就是好日子!”
扶贫路上不落一人
在建设镇德一村,55岁的张守江名声很好:田地种得好、兔子养得好、对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老伴不离不弃、对社会知恩图报。如今,大伙儿对张守江的评价又增加了一个“好”——公益岗干得好。张守江把干好公益岗作为对党和政府帮扶的回报,活儿干得干净利落,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和好评。
2014年,张守江因为妻子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还要供儿子上大学,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镇、村对张守江采取6项帮扶措施:他的耕地全部由合作社免费代耕;加入光伏发电和大豆深加工脱贫项目,每年获得分红收益;儿子在校期间每年获得职业教育补贴3000元;村里为他安排公益岗,年工资5160元;低保兜底,2020年得低保金6168元;发展养殖,养兔和养鸡年收入超过5000元。经测算,张守江家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1606.67元。
“产业支撑,长效脱贫,确保扶贫脱贫路上不丢一户、不落一人,携手共进小康社会。”这是建设镇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许下的诺言。
据了解,建设镇建成的大型扶贫产业项目,对全镇贫困户的稳定脱贫起到了长效作用。其中,4个贫困村利用集体空闲土地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共投入项目扶贫资金253.28万元,年收益30万元左右,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24户1896人;依托辽宁英泽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豆深加工项目和福泽肉牛养殖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938户2369人从中受益;依托福泽肉牛养殖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项目,使2019年确定的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人口全部受益。
从“小荒”到“小康”,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还将演绎更多动人的故事……
几十载栉风沐雨,建设镇已经成为远近闻名的“大粮仓”,全镇21万亩耕地宜农宜牧。然而,依靠种植大田作物仅能维持温饱,全镇2.6万人口,每11人中就有1人属于建档立卡贫困户。
在脱贫攻坚的号角声中,建设镇党委、政府全力发展壮大特色扶贫产业,实现了更多贫困群众参与产业、分享收益、脱贫致富。
扶贫产业多点开花
数九隆冬,建设镇杨家店村村民赵井明将两只刚出生的小羊羔抱进了暖和的屋里饲养。他说:“每只羊都是我的‘眼珠子’。”
现年46岁的赵井明过去靠20亩承包田种苞米维持生计,儿子待业,老母亲患有慢性病常年吃药,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如今,赵井明彻底“翻身”了。他家墙上的“2020年度建档立卡户明白卡”写得明明白白:家庭人均纯收入17379.68元。
村党支部书记刘海成说:“赵井明不仅脱贫了,而且是稳定脱贫。”因为赵井明家里的羊从无到有,由开始的几只养到了一群,现有大羊28只、小羊18只,“家底”真的不薄。
变化源自2018年。那年春天,经镇、村争取,郭明义爱心团队来到杨家店村开展捐助活动,与村党支部领办的养殖合作社一道,为全村42户建档立卡贫困户免费发羊,根据各户饲养能力,多的分给6只,少的分给3只,赵井明分得6只。
党和政府的帮助提振了赵井明脱贫致富的精气神。他学会了怎么防疫、怎么精心饲养、怎么判断孕羊是否临产,有时在外头照料产羔的母羊,一蹲就是半宿。
有了养羊产业,赵井明瞧着老母亲的大药盒子不再一脸愁苦。他在家一边照看年逾八旬的老人,一边把精力投到大大小小的肉羊身上。
如今,建设镇以郭明义爱心团队、志达牧业公司、志达养羊专业合作社、福泽肉牛养殖有限公司为依托,已在全镇发展养羊户400余户、养牛户40余户。“党支部+贫困户”“合作社+贫困户”“企业+贫困户”“车间+贫困户”等扶贫模式卓有成效,养牛养羊、种植经济作物等扶贫产业多点开花。近年来,建设镇结合“沈阜200万亩现代农业示范带”建设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在辽宁金地果蔬食品有限公司等龙头企业带动下,发展番茄、食葵、西蓝花、中草药等经济作物5000余亩,帮助430余个家庭实现了收入稳定增长。
扶贫项目到村到户
产业扶贫,项目是支撑。建设镇产业扶贫的基本做法是“四个围绕”:产业项目围绕贫困村和贫困户摆布,贫困户围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与脱贫攻坚项目实施,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围绕市场定位产业方向,扶贫资金围绕产业扶贫精准到户。归根结底就是两个字——精准。
郭明义爱心团队来杨家店村捐助“扶贫羊”时,村民秦万和提了个“另类”的要求:“我不要羊,给就给一头牛吧!”他说,自己养过驴和马之类的大牲畜,养牛也一定能养好。结果,真的满足了他的要求,分给他一头怀胎母牛。第二年,为了鼓励他把牛养好,镇领导又给他张罗了一头牛。如今秦万和卖掉两头肉牛后,还存栏5头母牛,价值超过10万元。
现在的秦万和脸上经常洋溢着笑容,而在几年前,他的家庭陷入了苦难:在外打工开货车的儿子交通肇事,赔了12万元,家里一夜变穷;祸不单行,儿子为挣钱在一家木器厂打工时又出事故,导致眼睛失明。秦万和因此成为重点建档立卡贫困户。
对于秦万和家的困难,镇、村尤其关注。从2015年起,镇里的主要领导就常来他家出谋划策,支持他买驴、养牛,村里的泽农合作社还对他家的耕地实施免费托管。2018年,秦万和一家加入肉牛养殖脱贫项目,年人均分红130元;2019年,他家又加入大豆深加工脱贫项目,年人均分红333元……2020年,秦万和全家人均纯收入达17499元,被县里评为“最美脱贫人”。
谈起往事,秦万和对党和政府的感激和对过上更好日子的信心溢于言表。专心养牛的秦万和相继建成了大、小牛舍和草料场,购置了饲料加工设备。他说:“我家有5头母牛,今年争取再添3头牛犊子。牛多了,就是好日子!”
扶贫路上不落一人
在建设镇德一村,55岁的张守江名声很好:田地种得好、兔子养得好、对患有间歇性精神病的老伴不离不弃、对社会知恩图报。如今,大伙儿对张守江的评价又增加了一个“好”——公益岗干得好。张守江把干好公益岗作为对党和政府帮扶的回报,活儿干得干净利落,赢得了乡亲们的尊重和好评。
2014年,张守江因为妻子需要长期服药控制病情,还要供儿子上大学,被确定为建档立卡贫困户。实施脱贫攻坚以来,镇、村对张守江采取6项帮扶措施:他的耕地全部由合作社免费代耕;加入光伏发电和大豆深加工脱贫项目,每年获得分红收益;儿子在校期间每年获得职业教育补贴3000元;村里为他安排公益岗,年工资5160元;低保兜底,2020年得低保金6168元;发展养殖,养兔和养鸡年收入超过5000元。经测算,张守江家2020年人均纯收入达11606.67元。
“产业支撑,长效脱贫,确保扶贫脱贫路上不丢一户、不落一人,携手共进小康社会。”这是建设镇党委、政府对人民群众许下的诺言。
据了解,建设镇建成的大型扶贫产业项目,对全镇贫困户的稳定脱贫起到了长效作用。其中,4个贫困村利用集体空闲土地建设的光伏发电项目,共投入项目扶贫资金253.28万元,年收益30万元左右,惠及建档立卡贫困户724户1896人;依托辽宁英泽农业科技集团有限公司的大豆深加工项目和福泽肉牛养殖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项目,建档立卡贫困户938户2369人从中受益;依托福泽肉牛养殖有限公司的肉牛养殖项目,使2019年确定的人均纯收入5000元以下人口全部受益。
从“小荒”到“小康”,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在这片充满希望的田野上,还将演绎更多动人的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