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滇西家鼠鼠疫宿主及媒介群落结构差异的流行病学意义

来源 :中华流行病学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obypig_3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探讨云南省德宏、保山两个相邻家鼠鼠疫疫源地小哺乳动物及黄胸鼠体表蚤类群落组成与物种多样性差异的鼠疫流行病学意义.方法 用群落内的优势种构成比、多样性及聚类分析,对1982-1996年的调查资料进行分析.结果 两地区捕获的27种75 490只小哺乳动物可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I[瑞丽居民区黄胸鼠(54.41%)+大臭鼩(33.37%)];群落Ⅱ[陇川、盈江居民区黄胸鼠(62.99%)+大臭鼩(23.25%)+小家鼠(10.06%)];群落Ⅲ[保山居民区黄胸鼠(48.07%)+大臭鼩(19.56%)+灰麝鼩(14.37%)].两地区所捕获黄胸鼠体表蚤类11种61 122只划分为3个群落:群落i[瑞丽居民区印鼠客蚤(83.51%)+野韧棒蚤(13.86%)];群落ii[陇川、盈江居民区印鼠客蚤(74.42%)+缓慢细蚤(22.94%)];群落iii[保山居民区缓慢细蚤(70.62%)+印鼠客蚤(22.70%)].德宏地区在10个年份内,从7种宿主和5种媒介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1471株;保山地区仅在1个年份,从1种宿主和2种媒介动物中分离到鼠疫菌36株.另外德宏地区黄胸鼠、印鼠客蚤的构成比均较高,分别为58.70%和78.97%;宿主、媒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都较低,分别为1.010和0.625.而保山地区则与之相反,黄胸鼠和印鼠客蚤的构成比都较低,分别为48.07%和22.70%;宿主、媒介群落的物种多样性指数较高,分别为1.471和0.829.致使蚤类群落ii→iii的主要优势蚤种,由印鼠客蚤转为缓慢细蚤.结论 保山地区宿主、媒介群落物种多样性指数高,而主要宿主、媒介的构成比低,是降低该地区鼠疫流行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目的 对广东和香港(粤港)地区2004-2006年报告的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情况进行流行病学分析及比较.方法 通过广东省登革热疫情监测报告系统收集广东省输入性登革热的流行资料,香港的资料由香港卫生署卫生防护中心提供;对收集到的两地资料进行描述性流行病学分析.结果 2004-2006年广东省报告输入性登革热病例数44例,香港报告93例;广东省病例的输入国主要是新加坡(13例)、印度尼西亚(9例)、柬埔寨
流行病学监测起源于17世纪,最早是对传染病的死亡进行监测[1].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流行病学监测得到了广泛应用,其内容已由传统的单纯以传染病为主逐渐过渡到与人类健康相关的各个方面[2].当前流行病学监测的重要地位及作用已得到广泛的肯定[3],虽然它在长期的实践中得到了不断的发展,但同时也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4],其中之一就是"概念混乱".为此,笔者从逻辑学角度科学地分析和探讨了几个流行病
诺如病毒是引起人类急性胃肠炎的重要病原体,其感染基因型包括GGI、GGⅡ和GGⅣ^[1]。调查显示我国人群诺如病毒感染十分普遍^[2],尽管如此,国内报道的诺如病毒基因型多为GGⅡ^[3-5],而GGI特别是多区域人群暴发的研究较少涉及。2008年3月杭州市某区发生一起GGI诺如病毒的暴发疫情,调查结果如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