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2004年以来,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就面临着原材料购进价格涨幅高于产品出厂价格涨幅的“高进低出”现象。据有关汽车零部件企业统计,2004年、2005年以及2006年1-9月,产品销售价同比平均降幅在5%以上。而自2004年下半年开始,主要原辅材料购进价格的涨幅在10%-15%。这“一涨一降”的价格“进出倒挂”现象,使国内汽车零部件生产企业承受着价格差异的巨大压力。
“高进低出”局面形成的原因
笔者以为,形成“高进低出”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的“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所致。近几年我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趋势明显,“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必然导致上游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和价格的上扬,而最终消费增长的迟缓、徘徊则造成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加工产品传导的困难。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个新的快速增长期,城市化提速和重工业加快发展在客观上增加了对投资的需求,加快了原材料等一线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是上游与下游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不同所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基础原材料价格基本上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相一致,受全球供求因素的影响,如原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等价格基本上随国际市场波动。2003年以来,在国内经济发展加速的同时,全球经济也开始复苏,因此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自然同时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上扬,这是构成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而与此不同的是,汽车零部件作为下游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则基本上由国内的供求关系决定,与国际市场少有关联。由于相对于上游产品,这些产品的人工投入比重大,而人工价格低廉决定了制造成本低的优势,使其价格远低于一般国际水平,并且很少受国际价格水平的影响。这种定价机制的不同,使上游原材料价格与下游汽车零部件产品价格的涨落幅度有所差距。
三是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所致。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不一样虽是影响价格传导滞缓的一个重要外因,但究其原因还在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直饱受三方“挤压”之苦:一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国内的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搞同质化竞争,利用规模上的优势打“价格战”;三是一些主机厂和经销商为了自身竞争的需要,在质量上提出更严、更高的标准,却年年要求降低销价。竞争的加剧,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同时,由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故规模相对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差。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价格竞争几乎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唯一的、最得心应手的竞争方式。正是由于当前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的激烈,而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汽车零部件企业很难将增加的成本完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相对于成本的提高而言,作为下游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但不敢轻易涨价,还要谨慎经营,以保住现有的市场份额。
“高进低出”对行业的影响
由于国际有色金属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之能源价格上扬,使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成本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得越多、亏损也越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将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削弱,影响企业的生存空间。一些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不能承受成本、融资等压力,不得不停产或转产,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
汽车零部件企业化解“高进低出”影响的对策
笔者以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化解“高进低出”的矛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能源、原材料价格监控储备机制。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密切关注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要建立、健全这些商品的价格监控制度,以便在其价格发生非正常波动时及时制定和出台相应政策和调控措施。同时,要加强对主要能源、原材料的应急储备,建立应急储备制度。
二是管理创新降成本。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消化能源、原材料涨价压力。企业应坚持把深化改革同从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管理创新上要效益,全方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是技术创新降成本。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意识、品牌意识,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造的步伐,促使企业节能降耗,促进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四是调整库存,增加销售渠道。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流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在原料价格低时增加库存、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减少废品、次品,增加利润。
“高进低出”局面形成的原因
笔者以为,形成“高进低出”局面的原因主要有三:
一是近年来我国经济呈现的“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所致。近几年我国投资与消费失衡的趋势明显,“高投资、低消费”的格局必然导致上游基础原材料的需求增加和价格的上扬,而最终消费增长的迟缓、徘徊则造成上游原材料价格上涨向下游加工产品传导的困难。2003年我国经济进入了-个新的快速增长期,城市化提速和重工业加快发展在客观上增加了对投资的需求,加快了原材料等一线产品价格的上涨。
二是上游与下游产品的价格决定机制不同所致。随着我国加入WTO和对外开放程度的提高,基础原材料价格基本上与国际市场价格走势相一致,受全球供求因素的影响,如原油、黑色和有色金属等价格基本上随国际市场波动。2003年以来,在国内经济发展加速的同时,全球经济也开始复苏,因此对基础原材料的需求自然同时增加,从而导致价格上扬,这是构成国内原材料价格上涨的重要因素。
而与此不同的是,汽车零部件作为下游产品和最终消费品,则基本上由国内的供求关系决定,与国际市场少有关联。由于相对于上游产品,这些产品的人工投入比重大,而人工价格低廉决定了制造成本低的优势,使其价格远低于一般国际水平,并且很少受国际价格水平的影响。这种定价机制的不同,使上游原材料价格与下游汽车零部件产品价格的涨落幅度有所差距。
三是激烈竞争的市场格局所致。上下游产品定价机制不一样虽是影响价格传导滞缓的一个重要外因,但究其原因还在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产品市场激烈竞争的格局没有根本改变。近年来,各汽车零部件企业一直饱受三方“挤压”之苦:一是汽车零部件行业竞争越来越激烈;二是国内的主要汽车零部件企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搞同质化竞争,利用规模上的优势打“价格战”;三是一些主机厂和经销商为了自身竞争的需要,在质量上提出更严、更高的标准,却年年要求降低销价。竞争的加剧,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的利润空间越来越小。
同时,由于国内汽车零部件企业大多以中小企业为主,故规模相对较小,自主创新能力较弱,管理体系不健全,缺少开拓市场的有效手段,企业抗风险的能力普遍较差。从生产企业的角度来看,目前价格竞争几乎是我国汽车零部件企业唯一的、最得心应手的竞争方式。正是由于当前汽车零部件市场竞争的激烈,而消费者对价格很敏感,汽车零部件企业很难将增加的成本完全转嫁到消费者身上,因此相对于成本的提高而言,作为下游的汽车零部件企业不但不敢轻易涨价,还要谨慎经营,以保住现有的市场份额。
“高进低出”对行业的影响
由于国际有色金属材料价格不断上涨,加之能源价格上扬,使汽车零部件企业的生产成本有较大幅度的上升,导致汽车零部件企业生产得越多、亏损也越多,给企业的长远发展增加了不确定性因素。如果这种现象继续下去,汽车零部件企业提升经济效益的压力就会越来越大,将造成企业发展后劲不足,市场竞争力削弱,影响企业的生存空间。一些中小汽车零部件企业,因不能承受成本、融资等压力,不得不停产或转产,汽车零部件企业兼并重组的步伐将进一步加快,产业集中度进一步加大。
汽车零部件企业化解“高进低出”影响的对策
笔者以为,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化解“高进低出”的矛盾,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一是建立能源、原材料价格监控储备机制。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密切关注能源、原材料价格的变化趋势,要建立、健全这些商品的价格监控制度,以便在其价格发生非正常波动时及时制定和出台相应政策和调控措施。同时,要加强对主要能源、原材料的应急储备,建立应急储备制度。
二是管理创新降成本。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切实加强企业内部管理,挖掘内部潜力,消化能源、原材料涨价压力。企业应坚持把深化改革同从严管理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完善内部管理制度,从管理创新上要效益,全方位提高企业盈利能力。
三是技术创新降成本。各汽车零部件企业要进一步提高科技意识、品牌意识,加快企业技术创新、工艺改造的步伐,促使企业节能降耗,促进生产效率和企业效益的提高。
四是调整库存,增加销售渠道。各汽车零部件企业在流动资金充足的情况下,在原料价格低时增加库存、降低成本,增加利润;在生产过程中通过减少废品、次品,增加利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