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新礼的新“十字街头”

来源 :南方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xiaohe19861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和可口可乐签了收购合约之后,朱新礼找了个山沟,把自己关了三天三夜。新闻发布会上,他的神色甚至有几分迷茫和不知所措——“这三天感觉很木,说不上是失败还是成功。”
  失败和成功姑且不论,让还来不及整理心绪的朱新礼更犯懵的是,这桩高达180亿港元、让他个人可以套现74亿港元的收购案,已经淹没在人民群众的一片声讨声中。
  
  然而,来不及庆幸的朱新礼再次陷入了窘境——为了与德隆分手,汇源大部分的钱用于偿还回购所借资金,资金再次成了一个大问题。
  朱新礼不得不再次考虑引入资本。统一、康师傅、可口可乐、百事可乐、达能等外资品牌都对汇源表示出浓厚的兴趣。
  最后,朱新礼把绣球抛给了台湾的统一。2005年3月,统一进入汇源,以约2.5亿元持有合资公司5%股权。而从2001年到2005年,汇源的身价从10亿元暴涨至50亿元。
  与统一的合作,没有达到朱新礼的预期。 汇源原本希望通过与统一的整合,调整汇源的产品结构和渠道,并且在市场推广、品牌策略、国际化等多方面进行合作。而且根据协议,双方将展开更大规模的股权合作。然而,由于受台湾当局制定的“投资限额”约束,双方的进一步合作最终不了了之,统一不得不退出。
  朱新礼于是找到了汇源的另一个“追求者”——法国达能集团中国区总裁秦鹏。2006年7月,达能联手美国华平基金、荷兰发展银行和香港惠理基金,以2.2亿美元收购了汇源35%股权,其中达能持股22.18%。
  充实了资金后的汇源迅速地加快了上市步伐。2007年2月23日,汇源果汁在香港联交所成功挂牌,公开招股超额认购937倍,筹集资金达24亿港元,上市当日股价上涨66%,一时间风光无限。
  通过上市,朱新礼解决了困扰汇源多年的资金难题。而在短短7年间,朱新礼个人和汇源通过引入资本和上市,完成了财富数字的几级跳。
  “比较自我,比较强势,很善于借助各种力量来发展壮大汇源,是个很成功的商人。”一位熟悉朱新礼的人曾经如此评价他。有意思的是,外表憨厚如老农的朱新礼曾说过,自打他与统一搞合资起,不少朋友评价他——“老朱变狡猾了。”
  
  “儿子”当“猪”卖?
  
  一个愿买,一个肯卖,一桩买卖才能做成。
  对于可口可乐来说,这次收购正好帮它完成多年的夙愿。收购汇源,不仅帮其消灭一个竞争对手,而且汇源的生产基地、设备、渠道以及领先的市场份额,都可归其所有。据汇源公布的中期财报称,汇源在全国果汁饮料市场的占有率呈持续上升势头。
  所以,在全球股市哀鸿遍野的情形下,资金雄厚的可口可乐公告以每股12.20港元的价格收购汇源,远高于其停牌前的市价4.14港元,报价近乎后者的三倍。
  然而今年56岁的朱新礼属于中国第一代白手起家的民营企业家。这一代的创业者勤勉、精明强干、吃得起苦,对自己一手打造的企业往往倾注着强烈的,甚至偏执的情感。中国的果汁市场前景看好,上市才一年半的汇源也不缺钱,朱新礼为什么这般“利欲熏心”,舍得把自己辛辛苦苦养大的儿子卖给别人?
  一种猜想认为,朱新礼是在其他股东的压力下,被迫出卖汇源的股份的。《21世纪经济报道》甚至提供一个“阴谋论”的说法:据说,在可口可乐收购之前,朱新礼曾“稀里糊涂”地和达能、华平基金签订了一份由法国高盛操刀的英文版捆绑转让股份备忘录,依此备忘录,在可口可乐报价之后,三方必须一致行动,否则,违约方将支付天价赔偿。据说,正是这条惩罚性条款,迫使朱新礼最后在收购协议上签了字。
  故事遭到了朱新礼本人的否认,而且也有些不合常理,谨慎如朱新礼,和国内外资本交道多年如朱新礼,会在这么小儿科级的错误上栽跟头?
  然而,流言也未必完全没有来由。在上市公司里,朱新礼控制的中国汇源果汁控股有限公司持股41.53%,是第一大股东。达能公司与其他持股共占到58.47%,其中达能集团持股22.98%,华平基金持股6.37%(外加来自可转股债券转换后的股票合计6.93%),荷兰银行香港分行持股6.14%(来自可转股债券)。相比创业者,产业投资人——达能集团和其它私人股本基金(PE)等机构投资者都有较强烈的高位套现动机。
  当然,即使没有受到明显的压力,朱新礼也有可能悄然认清形势,感到自己无法违拗外资伙伴的意愿而不得不“主动”同意全盘出售的提案。
  9月10日,汇源公布了2008 上半年年报。财报显示,汇源的销售额和毛利这两个关键盈利指标第一次出现负增长。销售额为12.94亿元,同比下跌了5.2%;毛利下跌得更为剧烈,从去年的5.03亿元大跌到只有3.67亿元,跌幅达到22.2%,逐年递增的渠道和成本压力,已使其利润空间越来越狭小。
  随着各项成本的剧烈上升,果汁领域也摆脱不了中国制造业利润的宿命。在未来3到10年内,它是否还能保持强势的地位?这是56岁的朱新礼和他的继任者所需要回答的问题。
  另外,接班人问题也是困扰朱新礼多年的心病,他曾遗憾地谈到,性格内向的儿子对企业经营毫无兴趣,女儿虽然在公司任职,对继承父业兴趣也不大。偌大一份家业,自己未尽之事业征途,竟然后继无人。“做企业的确很好玩,你40岁的时候感觉挺好,50岁的时候感觉还行,60岁的时候你还要做,难道你能做到100岁吗?”
  “我想稍微休息一下,因为做汇源确确实实是辛苦,没有比它更辛苦了。16年半了,创业的时候我一根白发没有,现在我头发基本上全白了。16年半了,我就没有休过一个星期天,尤其在春节等节假日。除了1993年我从瑞士考察回来,病倒了,在医院里躺了20天,我从来就没有休息过。”
  眼下,朱新礼给出了他的答案——把这个“儿子”当成一口猪,在肉价最高时卖掉。
  
  朱新礼的抉择
  
  从商人的角度看,这是一桩再明智不过的买卖。
  民族主义和爱国情绪是一面彪悍的正义大旗,需要的时候,可以拿出来挥挥。尽管年初时,朱总在接受媒体采访时还神采飞扬地表示,“要做民族品牌、做百年老店。”
  再次重温下朱新礼被人骂得狗血喷头的“做企业要像养儿子,卖企业要像卖猪”的说法,其实朱的意思无非是说,经营企业呢,要像栽培儿子一般用心血,而卖企业呢,当然要跟农民卖猪一样,趁猪最肥、肉最贵的时候卖。
  前者是企业家心态,后者符合商人逻辑。在商人和企业家双重角色本来就很难界定的商界,朱新礼不过是做了一件无比正确的事。也就没有必要拿高蹈的理想来要求他。
  进一步说,朱新礼真是一个纯粹的商人么?面对自己苦心经营了16年的心血,56岁的他能像新一代的创业者们那么潇洒地进退自如,把公司做起来卖个高价,然后“挥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事实好像并不如此简单。在我们视野里的那个朱新礼,矛盾、犹豫、反复无常,在商业理性和个人情感的冲突中受着煎熬。
  9月2日晚上,朱新礼向公司内部管理人员宣布完收购消息后,把手机扔在办公室里,离开汇源,一个人前往密云基地果园的一间小屋,“想要清静一下”。 “突然间,我的脑子里一下子空白了,我看到了北京蓝蓝的天,我看到了原来的山、原来的树,我不知道我到底是喜悦还是悲伤,那几天我感觉已经木了。”
  据本刊记者得到的消息,就在几天前的一次私下接触里,朱新礼俨然地向在座的几个媒体界人士解释——“因为可口可乐是一家伟大的公司”云云。其中一位接着他的话茬反问他说——“为什么你自己不能把汇源做成一家伟大的公司?”
  对方话音刚落,朱新礼骤然间神色大变,情绪激动得几乎失控。
  选择继续做(企业),还是不做,这个哈姆雷特式的问题,在朱新礼的心头徘徊了许久,也折磨他足够久了。
  目前看来,这一场触动无数中国人敏感神经的收购是否最后能成,关键仍是在中国政府的态度。9月6日,商务部发言人姚申洪明确表示,目前还没有接到可口可乐有关并购的申请材料,如果提交到商务部,并购将需要通过反垄断审查。而可口可乐方面也表示:可口可乐的反垄断调查材料仍然在准备中,还没有递交到商务部。
  而到目前为此,象征官方态度的CCTV之类中央媒体对可口可乐收购汇源一案的报道立场基本为正面支持。
  而此前有记者问他批与不批怎么对待时,朱新礼的回答将他的微妙心态展现得一览无余。
  “批,我高兴!不批,我也高兴!你们要有本事炒得国家不批了,我肯定高兴!我请你们吃饭喝酒……不批说明国家更重视汇源,中国人从此会猛劲地喝汇源!然后让可乐买不起了,50亿咱不卖了,100亿美元咱也不卖了!然后咱出来把他(可口可乐)收了!……不批我要感谢政府,批了我也乐享其成。”
  不禁让人想起五年前朱新礼和唐万平的那场赌博。签下对赌协议后,唐万平立马跑到浙江去筹集买汇源的民间资金,回来的第二天突发脑溢血……若不是这场打乱唐氏兄弟计划的飞来横祸,或许,汇源早已是德隆的了,或许,德隆系不会死得这么早,或许,也没有后来的朱新礼和汇源的故事。
  回忆这段变故,朱新礼曾感慨万分:“有很多说不清道不明的因素在里面,就像唐万平的病,你如何能料到。”
  未来何去何从,看来,朱新礼已经把自己和汇源交托给上苍了。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