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高职教育的目标在于培养满足社会需求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职业技能的掌握是职业教育的关键,而课程是实现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的重要手段,课程的实施是技能培养的载体,因而课程改革始终是职业教育和教育改革的核心,同时也是重点和难点。开展职业技能鉴定,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是落实党中央、国务院提出的“科教兴国”战略方针的重要举措,也是我国人力资源开发的一项战略措施。教育部“关于以就业为导向,深化高等职业教育改革的若干意见”(教高[2004]1号)强调:“要大力推行‘双证书’制度,促进人才培养模式创新。要依据国家职业分类标准及对学生就业有实际帮助的相关职业证书的要求,调整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把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中,把证书课程考试大纲与专业教学大纲相衔接,改进人才培养方案,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强化学生技能训练,使学生在获得学历证书的同时,顺利获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增强毕业生就业竞争能力。”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就高职《药物制剂技术》的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如何衔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把职业资格考证的核心考察内容——职业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进行改革,使课程教学更贴近高职教育的要求。
调整课程内容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其中一个就是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所以我们需要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企业对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使其同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实现教学与岗位衔接。
围绕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划分为九大工作任务:(1)药物制剂基本知识;(2)GMP知识;(3)制药用水的生产及质量控制;(4)固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栓剂等剂型。(5)液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口服液、糖浆剂等剂型;(6)半固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软膏剂等剂型;(7)注射剂与滴眼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粉针剂、滴眼剂等;(8)中药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煎膏剂、中药丸剂等剂型;(9)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其中,任务一和任务二作为基础知识,任务三至任务八都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相关联,训练的技能也直接与职业资格鉴定的技能对应起来。同时,这些工作任务也是制剂工岗位(岗位群)实际职业工作中最典型的工作任务,任务九是考虑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补充新剂型、新技术,拓展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任务的完成,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相应的制剂工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满足职业需要和岗位需要。
优化教学过程
在选定好工作任务之后,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教学必须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与要求来实施,在工作情境方面可以采用企业环境进行现场教学,或通过视频等手段将企业生产现场情境引入课堂,在工作过程方面使用企业的工艺、质量与管理要求组织教学,全面推行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确定了药物制剂生产的教学过程如下:(1)领取生产指令;(2)按照更衣程序更衣进入工作场所;(3)生产前各项检查;(4)领取物料,并将领取的物料放在生产指定场所,进行复称;(5)按生产指令进入各岗位进行操作,控制中间体质量,做好各个过程的原始记录;(6)清场并做好记录;(7)交料并做好记录。对于每一个工作任务,教师可以先演示操作,然后学生模仿操作、练习操作,实现“学中做”,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小组完成任务,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相关知识与掌握相应技能,实现“做中学”。
通过工作情境的引入和一系列工作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职业专门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改进教学方法
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后,势必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整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非改不可。我们积极探索了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导读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索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任务五“液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中,我尝试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完成了“复方碘口服溶液的制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每个环节,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设备的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评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中具有许多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包括一些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工作现场的实况录像、实物图片加上文字说明展示给学生。如在讲到“高速混合制粒机”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多媒体中的动画技术,给学生介绍了高速混合制粒机的结构和原理,用动画形式将加料、混合、制软材、制颗粒、出料等过程进行演示,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改革评价方式
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在评价方式上既有理论考试,又要进行技能考核;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交流与合作等与行业相配套的素质要求;另外,不仅重视结果评价,还关注过程评价。
针对《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的要求,我采用了这样的评价方式,评价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平时(30%)+期中(30%)+期末(40%),平时成绩包括平日作业、课堂表现、小测验(可以是理论考试,也可是小型技能考核)等组成,期中主要是理论考试,期末包括理论考试以及技能考核,各占50%。理论考试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对于技能考核内容涵盖了职业道德、制剂生产前准备技能、制剂制备操作技能、制剂制备结束技能、文明操作技能,还采取了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还包括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这样,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能更加客观和更有激励作用,更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这课程中还引入了社会评价,通过对用人单位在制剂生产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的调查,更好地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
从以上可以看出,将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后,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按照工作任务建构教学内容,通过“做中学”和“学中做”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能够获得更贴近职业岗位的技能实践,并且养成职业综合素养,为未来就业及以后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给我们在很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学校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必须依据职业资格标准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职业经验。今后我们将以这些新要求为契机,继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重点,沿着课程改革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
基于以上观点,我们就高职《药物制剂技术》的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如何衔接进行了一些实践探索,把职业资格考证的核心考察内容——职业能力作为培养学生的出发点,对《药物制剂技术》课程进行改革,使课程教学更贴近高职教育的要求。
调整课程内容
教育部鲁昕副部长在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指导委员会第二次全体会议上提出了职业教育的“五个对接”,其中一个就是要实现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所以我们需要依据职业技能鉴定标准,结合企业对实际岗位能力要求,以职业活动(工作过程)为导向,以工作任务为载体,确定课程的知识点和技能点,本着“实用、够用、能用”的原则,对课程内容进行了优化调整,使其同岗位核心能力的具体要求相对应,实现教学与岗位衔接。
围绕药物制剂技术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将来所从事的工作岗位,将《药物制剂技术》课程划分为九大工作任务:(1)药物制剂基本知识;(2)GMP知识;(3)制药用水的生产及质量控制;(4)固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散剂、颗粒剂、胶囊剂、片剂、滴丸剂、栓剂等剂型。(5)液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口服液、糖浆剂等剂型;(6)半固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软膏剂等剂型;(7)注射剂与滴眼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小容量注射剂、大容量注射剂、粉针剂、滴眼剂等;(8)中药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包括煎膏剂、中药丸剂等剂型;(9)药物新剂型及新技术。其中,任务一和任务二作为基础知识,任务三至任务八都与职业资格鉴定的内容相关联,训练的技能也直接与职业资格鉴定的技能对应起来。同时,这些工作任务也是制剂工岗位(岗位群)实际职业工作中最典型的工作任务,任务九是考虑到职业生涯的可持续发展,补充新剂型、新技术,拓展相关知识与技能。通过这一系列工作任务的完成,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相应的制剂工岗位(岗位群)的职业能力,满足职业需要和岗位需要。
优化教学过程
在选定好工作任务之后,课程改革的重点就是教学过程的设计,教学过程设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学生专业能力和技能的培养,是课程质量的重要保障。课程教学必须按照企业生产过程与要求来实施,在工作情境方面可以采用企业环境进行现场教学,或通过视频等手段将企业生产现场情境引入课堂,在工作过程方面使用企业的工艺、质量与管理要求组织教学,全面推行教学与生产过程对接。结合职业技能鉴定的要求,确定了药物制剂生产的教学过程如下:(1)领取生产指令;(2)按照更衣程序更衣进入工作场所;(3)生产前各项检查;(4)领取物料,并将领取的物料放在生产指定场所,进行复称;(5)按生产指令进入各岗位进行操作,控制中间体质量,做好各个过程的原始记录;(6)清场并做好记录;(7)交料并做好记录。对于每一个工作任务,教师可以先演示操作,然后学生模仿操作、练习操作,实现“学中做”,学生分成小组,按照小组完成任务,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理解相关知识与掌握相应技能,实现“做中学”。
通过工作情境的引入和一系列工作过程的设计,让学生在模拟的企业工作环境下学习,可以培养学生职业专门能力和行业通用能力,从而提高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
改进教学方法
将职业资格证书课程纳入教学计划后,势必要增加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课时比例,传统的教学模式在整体学时基本不变的情况下非改不可。我们积极探索了与新的课程体系相适应的教学模式,改变以往单一的以知识传授为主的教学方法,积极推行理实一体化、任务驱动、案例教学、项目教学、主题教学、情景教学、导读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探索了“小组合作”、“自主探究”、“综合实践活动”等多种新型的学习方式,构建新型师生关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教学质量。比如在任务五“液体制剂的生产及质量控制”中,我尝试用项目教学法让学生完成了“复方碘口服溶液的制备”。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参与了每个环节,包括实验方案的设计、实验设备的操作以及实验结果的评价,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来获取信息和处理信息,学生成为活动的主人,充分发掘学生的创造潜能,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包括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合作能力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另外,《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中具有许多抽象和复杂的知识,包括一些设备的结构和工作原理,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将工作现场的实况录像、实物图片加上文字说明展示给学生。如在讲到“高速混合制粒机”这部分内容时,我采用了多媒体中的动画技术,给学生介绍了高速混合制粒机的结构和原理,用动画形式将加料、混合、制软材、制颗粒、出料等过程进行演示,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了学习效率。
改革评价方式
在职业技能鉴定过程中,在评价方式上既有理论考试,又要进行技能考核;在评价内容上除了专业知识外,还包括道德品质、学习能力、学习态度、交流与合作等与行业相配套的素质要求;另外,不仅重视结果评价,还关注过程评价。
针对《药物制剂技术》这门课程要突出职业资格标准的导向作用,重视职业技能和综合职业能力考核的要求,我采用了这样的评价方式,评价由三部分内容构成:平时(30%)+期中(30%)+期末(40%),平时成绩包括平日作业、课堂表现、小测验(可以是理论考试,也可是小型技能考核)等组成,期中主要是理论考试,期末包括理论考试以及技能考核,各占50%。理论考试可以笔试,也可以口试;对于技能考核内容涵盖了职业道德、制剂生产前准备技能、制剂制备操作技能、制剂制备结束技能、文明操作技能,还采取了多元化评价主体,除了教师评价,还包括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等。这样,通过多维度、多侧面的综合性评定,能更加客观和更有激励作用,更利于提高学生能力和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也能进一步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学生的综合能力。同时,在这课程中还引入了社会评价,通过对用人单位在制剂生产方面的知识、技能和素质要求的调查,更好地促进该课程教学改革。
从以上可以看出,将高职《药物制剂技术》课程教学与职业技能鉴定相结合后,突破了传统的学科界限,按照工作任务建构教学内容,通过“做中学”和“学中做”完成工作任务,学生能够获得更贴近职业岗位的技能实践,并且养成职业综合素养,为未来就业及以后工作奠定了一定的基础。但在实践过程中给我们在很多方面提出了要求:学校必须保证有充足的实训场所和实训设备;必须依据职业资格标准编写校本教材;教师必须要有足够的职业经验。今后我们将以这些新要求为契机,继续以培养学生的职业能力和综合素养为重点,沿着课程改革之路坚定不移地走下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