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精神文化生活的丰富,公共艺术需求在群众中得到较为广泛的认知和推广。大学校园作为青年高知人群的聚集地,在年龄层、可持续发展性、推广度和创新能力等各个方面都体现出极强的优势。本文针对艺术设计类专业的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进行理论性探索。
关键词: 公共艺术设计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些环境多为公园、广场、车站、校园、公共大厅等公众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的三个要素是指公共的环境、公共人群和公共社会,是空间、人本和思想力三者艺术火花的紧密结合。公共艺术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什么形式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在公共空间展示公众对于生活状态、社会环境,甚至精神信仰的理解、交流与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复兴,全球化概念的提升,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方面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破精英文化,更多地关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使艺术品不再是“高处不胜寒”的“奢侈品”,而是具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特色的文化商品,甚至是普罗大众的文化福利。
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公共艺术价值核心的界定。前面提到公共艺术的本质是为公众而服务的,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主旨也因定位为——培育“为公众而设计”的设计师,研究公共空间的环境特点,掌握公众生活的发展规律,分析公众的审美和需求。根据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现将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以公众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学科的教育一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作为和公众联系极其紧密的公共艺术专业,这个原则体现得尤为重要。作为公共空间中最主要的活动本体,公众是品鉴和检验公共艺术成败最主要的对象,因此只有关心公众的态度,了解公众的生活背景与喜好,分析公众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才能够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特色。要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和有趣点,以便设计出使大多数人看得懂并能会心一笑的作品。
二、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教学方针
“宽口径”是指作为交叉综合性学科的公共艺术课程,涉及的艺术种类丰富,涵盖面广泛,表现手法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它可作为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空间展示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也可在视觉传达、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选修课程。既作为空间设计类专业深入研究公共空间的绝好机会,又可作为视觉传达等专业认识空间,学习利用公共空间的最佳方式。
“厚基础”既是凸显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跨界性,同时又给各个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交叉学习的最优平台。这样做强调了设计手法的多样性、材料媒介应用的广泛性和大众化特征的传播性,使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了解艺术设计领域以外的更多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雕塑、传统手工艺、戏曲等。这些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不仅限于专业艺术家们的“架上创作”,而且通过设计手法的转换,使它们的传播模式更加贴近大众,取得更快更好的社会影响力。
“重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手动能力的培养。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注重设计理念的表达,更注重设计理念的实现。这就决定了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如利用工作室或实验室,教导学生学习泥塑、陶艺、金属、木工、漆艺和多媒体等各个材料媒介的特性与加工方法,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得到综合的实现。
“求个性”是指在“厚基础”的前提之下,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导。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很好地理解公共艺术设计所要表达范畴的前提之下,挖掘原本具备的设计能力,补充艺术素养方面的漏洞,应用熟悉且擅长的设计材料、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做出符合公众审美,得到社会认可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使学生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体味设计的真谛
着重于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品和艺术行为,皆可称之为校园公共艺术。高校公共艺术是校园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雕塑、壁画、景观绿化、空间指示系统、公共设施、校园公共艺术文化活动等多个部分。校园公共艺术的特点是:设计风格和校园环境有机统一;公共艺术品是对于高校人文精神的物质体现;公共艺术活动和大学生精神风貌得到完美融合;具有优异的尺度感和人性化的设计效果。由此可见,好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应该是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给学校师生带来美的体会、善的熏陶,使他们在美丽的学校环境中工作与学习,同时又伴随有艺术的气息和设计创意的灵光。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特别着重以校园环境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校园环境是同学们熟悉的公共空间,而活跃于其间的师生们又是同学们无比熟悉的人群。在学生深刻体悟公共艺术设计概念和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访问和分析。并且将这样的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汇报和讨论。报告主要包括:目标空间的空间形态特点、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性质、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特点(包括心理、行为、运动轨迹、行为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目标公共空间中公众的生活习惯、行动与喜好。只有在抓住空间与人的特点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设计公共艺术作品。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结果,提出新颖并极具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前期所学习的材料工艺知识,尽最大可能将设计方案实践,并最终放置在校园公共环境中。鉴于实验室的条件局限性,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经济适用型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
图 2
四、结语
公共环境是人类的广阔活动舞台,体现着人与空间、文脉、生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艺术的角度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优化自身状态的一个良好方式。通过艺术感召力和表现力赋予公众权利、传达公众精神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使命。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既根植于艺术的土壤又体现人本设计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良好的培养方向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将为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更为优秀的设计人才,也会对社会公共环境的艺术化演绎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
[3]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
关键词: 公共艺术设计 教学理念 教学方法
公共艺术设计是指在开放性的公共空间中进行的艺术创造与相应的环境设计。这些环境多为公园、广场、车站、校园、公共大厅等公众活动场所。公共艺术设计的三个要素是指公共的环境、公共人群和公共社会,是空间、人本和思想力三者艺术火花的紧密结合。公共艺术的价值与意义,不仅仅在于什么形式的表达,更重要的是,在公共空间展示公众对于生活状态、社会环境,甚至精神信仰的理解、交流与共享。随着社会的发展,经济的复兴,全球化概念的提升,大众文化时代的到来,人们从审美取向和价值观方面对公共空间艺术设计提出了新的要求。要打破精英文化,更多地关注大众文化的传播方式和媒介,使艺术品不再是“高处不胜寒”的“奢侈品”,而是具有人情味和人性化特色的文化商品,甚至是普罗大众的文化福利。
公共艺术教育的重点在于对公共艺术价值核心的界定。前面提到公共艺术的本质是为公众而服务的,所以公共艺术课程教育的主旨也因定位为——培育“为公众而设计”的设计师,研究公共空间的环境特点,掌握公众生活的发展规律,分析公众的审美和需求。根据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的特点,现将公共艺术设计课程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总结为如下几点。
一、培养学生“以公众为本”的设计理念
设计学科的教育一直离不开“以人为本”的设计原则。作为和公众联系极其紧密的公共艺术专业,这个原则体现得尤为重要。作为公共空间中最主要的活动本体,公众是品鉴和检验公共艺术成败最主要的对象,因此只有关心公众的态度,了解公众的生活背景与喜好,分析公众的接受度和认知度,才能够真正体现公共艺术的特色。要培养学生们观察生活、理解生活、热爱生活的能力,善于发现和挖掘生活中的美和有趣点,以便设计出使大多数人看得懂并能会心一笑的作品。
二、提出“宽口径、厚基础、重能力、求个性”的教学方针
“宽口径”是指作为交叉综合性学科的公共艺术课程,涉及的艺术种类丰富,涵盖面广泛,表现手法可包括雕塑、壁画、装置、多媒体影像等。它可作为环境艺术、景观艺术、空间展示等多个专业的必修课开设,也可在视觉传达、多媒体艺术设计等专业开设选修课程。既作为空间设计类专业深入研究公共空间的绝好机会,又可作为视觉传达等专业认识空间,学习利用公共空间的最佳方式。
“厚基础”既是凸显公共艺术设计课程的跨界性,同时又给各个设计专业方向的学生提供一个交叉学习的最优平台。这样做强调了设计手法的多样性、材料媒介应用的广泛性和大众化特征的传播性,使各个专业方向的学生都能了解艺术设计领域以外的更多艺术表现形式。比如绘画、雕塑、传统手工艺、戏曲等。这些与公众生活紧密相关的艺术形式,不仅限于专业艺术家们的“架上创作”,而且通过设计手法的转换,使它们的传播模式更加贴近大众,取得更快更好的社会影响力。
“重能力”主要强调的是加强手动能力的培养。公共艺术设计不仅注重设计理念的表达,更注重设计理念的实现。这就决定了要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于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引导,如利用工作室或实验室,教导学生学习泥塑、陶艺、金属、木工、漆艺和多媒体等各个材料媒介的特性与加工方法,使学生的设计理念得到综合的实现。
“求个性”是指在“厚基础”的前提之下,根据不同专业背景、不同年级的学生给予不同程度的辅导。帮助他们认清自身的优势和劣势,在很好地理解公共艺术设计所要表达范畴的前提之下,挖掘原本具备的设计能力,补充艺术素养方面的漏洞,应用熟悉且擅长的设计材料、设计方法、设计流程做出符合公众审美,得到社会认可的艺术设计作品。
三、使学生在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实践中体味设计的真谛
着重于高校校园公共空间内的艺术品和艺术行为,皆可称之为校园公共艺术。高校公共艺术是校园景观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主要包括雕塑、壁画、景观绿化、空间指示系统、公共设施、校园公共艺术文化活动等多个部分。校园公共艺术的特点是:设计风格和校园环境有机统一;公共艺术品是对于高校人文精神的物质体现;公共艺术活动和大学生精神风貌得到完美融合;具有优异的尺度感和人性化的设计效果。由此可见,好的校园公共艺术设计应该是既可以美化校园环境,又可以给学校师生带来美的体会、善的熏陶,使他们在美丽的学校环境中工作与学习,同时又伴随有艺术的气息和设计创意的灵光。
在制定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的时候,特别着重以校园环境作为公共艺术设计的载体。校园环境是同学们熟悉的公共空间,而活跃于其间的师生们又是同学们无比熟悉的人群。在学生深刻体悟公共艺术设计概念和方向的基础上,要求学生进行校园环境访问和分析。并且将这样的分析结果以报告的形式在全体同学面前进行汇报和讨论。报告主要包括:目标空间的空间形态特点、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性质、目标空间中人群的活动特点(包括心理、行为、运动轨迹、行为规律等)。在此基础上,分析目标公共空间中公众的生活习惯、行动与喜好。只有在抓住空间与人的特点的情况下才能很好地设计公共艺术作品。
在前期调研的基础上,综合分析结果,提出新颖并极具人性化的设计理念。结合前期所学习的材料工艺知识,尽最大可能将设计方案实践,并最终放置在校园公共环境中。鉴于实验室的条件局限性,可以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选择经济适用型的方法达到设计目的。
图 2
四、结语
公共环境是人类的广阔活动舞台,体现着人与空间、文脉、生态的千丝万缕的联系。从艺术的角度考虑人与环境的关系是人类优化生存环境,优化自身状态的一个良好方式。通过艺术感召力和表现力赋予公众权利、传达公众精神是公共艺术设计的历史使命。在高校的艺术设计专业中开展公共艺术教育,既根植于艺术的土壤又体现人本设计思想,是极其重要的一门课程。良好的培养方向和教学方法的确立,必将为艺术设计领域提供更为优秀的设计人才,也会对社会公共环境的艺术化演绎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翁剑青.公共艺术的观念与取向.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年11月第1版第1次印刷.
[2]王中.公共艺术概论.北京大学出版社,2007年12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
[3]孙振华.公共艺术时代.江苏美术出版社,2003年8月第1次版第1次印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