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引言
根据教育部于2000年颁布的《高等学校英语专业教学大纲》(以下简称《教学大纲》)规定,高等院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目标应为“具有扎实的英语语言基础以及广博的文化知识,同时能够在外事、经贸、教育、文化、科技、军事等部门熟练运用英语从事翻译、管理、教学与研究等多种工作的复合型人才。”在该政策背景下,为顺应国家的人才培养目标,国内诸多高校纷纷开设专门用途英语(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s, 简称ESP)课程(如商务英语、法律英语及工程英语等),以期变革以培养“语言文学知识”人才为目标的传统培养模式为培养“英语 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的适应时代发展的新型培养模式。
英语专业在一些理工类高校中常被视作属于“边缘学科”,得不到学校足够的重视,不仅专业发展面临困境,在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也不容小觑。因此,如何在理工类高校中建设与本校特色学科相结合的“特色英语专业”,建设ESP课程体系,培养与社会发展、职场需求相契合的复合型外语人才,同时更好地促进理工类院校特色学科与语言学科相结合便具有丰富的现实意义。
二、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
2018年11月6日,一篇刊于《文汇报》的《英语专业是否是“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在社会各界引发热议,文章作者复旦大学蔡基刚教授在文章中提出四大标准以将一个专业确诊为“对不起良心的专业”,即:1.这个专业的培养规格并不是国家和社會所需要的; 2.这个专业的教学内容也不能满足大学生的需求;3.这个专业之所以存在无非是满足自身学科得以继续保留的需要;4.这个专业之所以不顾需求继续招收本科生和研究生无非是这些学生是教授能成为硕导和博导基本条件。社会各界围绕文章展开的热议表明英语专业所存在的问题已引起多方共鸣,不容小觑。而在这些遭到社会各界“吐槽”的问题中,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尤甚。笔者结合自身教学实践经验,认为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存在的主要问题可分为如下几个方面。
首先,教师知识结构单一,不能满足“英语 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的培养需求。当前英语专业的教师无论学历程度如何,均毕业于英语专业,知识背景为单一的语言文学,不具备诸如经贸、商务、工程、能源、材料或医学等其他学科和行业的专业基本知识(曹旺儒,2018)。这样的师资队伍所教授的内容只有语言的外衣,没有专门行业知识做基础,无法帮助学习者在特定的行业中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工作。
其次,课程体系单一老旧,未能与本校的理工学科特色相结合。然而这种问题并非理工类院校专属,目前国内高校英语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以听(听力,视听说等),说(口语或会话),读(综合英语或基础英语,英语阅读等),写(英语写作),译(汉英互译等)为基础,教授内容以脱离实际交际环境的语言知识和技能为主。蔡基刚(2019)指出,从20世纪50年代至今,英语专业不断以英美文学作品为学习内容训练学生的英语语言基本功,培养虽有人文情怀和道德修养但却没有特定目的的通识型人才。
正如蔡教授所言,这是一种无视社会对复合型英语人才的需求的做法。对于理工类高校而言,其英语专业未能与本校优势特色学科相结合,不仅不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也是对本校学科资源的一种浪费。因此,改善当前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现实意义可见一斑。
三、基于需求分析的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研究
我们对本文开头蔡基刚教授借以批判英语专业为“对不起良心的专业”的四大标准进行回顾,不难发现,“对得起良心”的专业应以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以及学习者自身的需求为基础,从培养方案的制定,课程的设置,到师资队伍的培训发展以及教学实践活动的设计安排,无一不以“需求”二字为轴心。
1.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分析。
(1)国家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传统英语专业培养模式下只具有一般听说读写译能力的毕业生早已不能满足经济全球化大环境下社会运转对人才的需求。在新的时代背景下,用人单位,如跨国公司、外资企业、大型国企等需要的是一上岗就能够用英语承担起与某一专业相关的工作。蔡基刚(2012)指出,这可以从最近几年用来评估考生在专业工作上所需英语能力的标准化考试托业( TOEIC)在中国走红并迅速发展得到解释。其内容以职场需要为基础,试题所涉及的素材均来自世界各地职场的英文资料。目前承认托业考试成绩的国际大公司或机构数量已过万。随着经济全球化趋势的增强,国家和社会对“语言 专业”复合型人才的需求是与日俱增的。
(2)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学习者自身的需求和国家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有很大相关性。据蔡基刚教授2009年对21省市36所高校6625名英语专业本科生的调查显示,英语专业本科学生在大学里最想获得的英语能力为信息接收能力——听(比例为70.2%)和信息输出能力——说(比例为86.2%),即学生更希望获得用语言进行交际的能力。可见学生虽尚未踏入社会,但已经对社会职场对自身的知识结构与知识能力需求有一定体会,希望经过四年的大学学习能够获得与职场相适应的知识能力。调查还显示,在掌握语言交际能力的同时,学生亦有获得其他专业学科知识背景的需求,尤其是热门行业学科背景,“专业知识 语言能力”更有助于求职者在职场获得竞争力。
2.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对策。培养模式的改革应具有系统性,仅从某一方面入手的改革都将是不彻底的,本文从培养方案、师资发展、课程设置及教学模式四个维度入手,尝试探讨适合理工类高校英语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
(1)明确培养方案中的人才培养目标,切实发挥培养方案的纲领性作用。培养方案应明确语言技能的基础地位,在不断强化以听、说、读、写、译为五大维度的语言能力的同时,建立并发展与本校特色学科相结合的专业英语学科,如化工英语、机械英语等,提升教学质量,以学生发展为核心,力争形成优势和特色的培养方案规划。 (2)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完善教师知识结构。师资队伍是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以及推动学科发展的中坚力量。为了培养与社会发展相适应的“英语 专业知识”复合型人才,英语教师应树立与时俱进的教育理念,积极拓展自身知识面,完善自身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学院应努力提供条件,每年选派工作态度积极认真、专业技术水平过硬的教师在本校跨院系跨专业跟班听课或外出进修学习。此举将不仅有利于教师知识结构的完善,也能够通过促进学科之间的融合从而带动交叉学科的研究。
(3)建立并完善以“语言强化 专门学科课程”为特色的课程体系。该课程体系主要有两大特征:首先,所谓语言强化,即课程设置应体现语言技能的基础地位,但和传统英语专业单纯的语言技能培养课程应有所区别。在该课程体系下,可将语言技能强化课程进一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笔者称之为基础语言技能训练课程,即听力,口语以及写作等与传统英语专业语言技能培养一致的课程。第二类笔者称之为学科英语强化课程,比如将传统综合英语课程中偏重文学或人文通识内容的课文更新为以专门学科课程内容为依托和载体的文章供学生研读,这样就能够帮助学生实现基础语言能力与专门用途语言能力的同时强化;其次,該课程体系的第二个特征是根据学校专业学科优势开设专门学科领域的基础课程,由专业教师(通常为其他学院专业课程教师)任教,也可以由已具有某学科专业知识的外国语学院教师任教。
(4)采用多手段结合的教学模式,促使学生切实参与到课堂教学中来。在课堂素材方面,教师可为学生准备与专业相关的情景案例,结合音频材料或视频材料进行案例分析,帮助学生在真实的交际情境中体会并学习语言在工作环境中的运用,了解并熟悉与实际工作相关的知识内容。在课堂组织形式方面,可要求学生利用课下时间自行搜索相关材料并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同时教师和其他学生提问,切实提高学生的课堂教学参与度。
四、结语
培养复合型人才不仅是社会发展和市场经济的要求,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组成部分。而复合型英语人才的培养是系统性的工程,需要教育者和管理者更新教育教学理念、强化教学师资、优化课程设置,还需要国家政策的引导和支持。希望通过本文,为我国理工类院校进一步开展英语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供一定的借鉴和参考。
参考文献:
[1]曹旺儒.影响理工高校应用型英语人才培养的因素及对策[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4):120-124.
[2]蔡基刚.英语专业结构调整途径和范式转型:从1.0到2.0[J].天津外国语大学学报,2019(3):138-144.
[3]蔡基刚.基于需求分析的大学ESP 课程模式研究[J].外语教学, 2012(3): 47-50.
【作者简介】刘欣蕙,河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