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渊源

来源 :安邸AD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fw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哪里讲起呢?”董豫赣不禁回忆道,“王明贤老师助人为善太多,我从被帮助者的角度,印象就特别深刻。”董豫赣在清华建筑系读研时,修了一门建筑评论课,他的指导老师关肇邺选了一些学生论文,寄给彼时在《建筑师》做副主编的王明贤。“王老师让我的论文发表了,把文稿还回来的时候夹了一张小条,让我去编辑部。”当时,中国当代建筑仍在萌芽阶段。一直与现代艺术运动有着紧密联系的王明贤,在20世纪80年代末发起面向中青年建筑师的当代建筑文化沙龙,偏向理论与建筑史研究,张永和、王澍是沙龙比较活跃的参与者。“但‘建筑’那时还是没人可请,总体‘很寂寞’。”王明贤说,“所以,90年代我看到了董豫赣的文章,觉得他对西方现代的理论有想法、有研究。”
  当时这对于董豫赣来说,只是一种“偶然”。“那时候我不知道王老师,也不认识张永和、王澍,只觉得心里困惑,后来别人夸我‘功底好’,我只是因为认真读书而已。王老师看到我在文章里表达的对现代建筑的兴趣,也是基于自学。我写的安藤忠雄的‘墙’,全因不敢瞎说,只专注一个人的一个特点。”王明贤有意带董豫赣进入当时的“圈子”。有一天,董豫赣接到一张方形的、只列了名字和时间的邀请函。原来那是在张永和家里办的一场沙龙,参与者有建筑师、艺术家、哲学家,甚至有数学家。“—进门,我看到所有人都坐在地上,张开济也在,美称这正是‘低层高密度’的概念,那次我正式认识了张永和。”
  董豫赣直言,当时他并没有准备好进入那个“圈子”,但王明贤对他十分上心,自己每隔一阵就会收到一笔稿费。“王老师的话很少,我没话找话会聊闲天。王老师问我‘生活怎么样’,我们一家人那时住在14平方米的房子里,我就说‘小孩子热得老哭’。没过多久,在中央美院的一次大型活动上,王老师拿了个信封给我,说是用来买空调的。他知道我自尊心强,但在那样的情形下我没法拒绝。”1999年,中国艺术研究院正在筹备中国当代建筑艺术展,挑选了很多老一辈艺术家的作品,但又担心展览办的“太保守”,便让王明贤推荐一些青年建筑师。在当时普遍崇尚“大建筑”的时代背景下,关于“青年建筑师的作品都太小”“要推青年设计,但不能不考慮质量”等微妙的矛盾与争端一直伴随着策展过程。王明贤回忆,他坚守自己的观点,仗义执言,最终得以让青年建筑师的作品独立形成“中国青年建筑师实验作品展”,转移到北京国际会议中心,还因此与北京国际建筑师大会并行,得到了极高的关注度。那是中国“实验建筑”第一次在国际上产生影响,是中国当代建筑史上必然书写的一个节点。
  王明贤不但推荐了董豫赣作为“实验作品展”里青年建筑师的一员,还让董豫赣当时带的8个学生的设计形成一个整体,补上了“青年建筑师”的最后一个名额——代表中国建筑的未来。“王老师真的很信任我,而且我这才知道王老师锋利的那一面和他心中‘中国建筑未来’的计划。”董豫赣说着,一并提起当时的另一段“插曲”:在会议中心布展的时候,有强烈的声音表示学生不够资格,建议撤换,这一下让大家陷入了两难。董豫赣提出以撤掉自己的展板来保下学生的作品,“学生花了很多精力,最后展板只能摆在一边,让人很是惆怅”。这时却出现了如同港片中情节的戏剧一幕:“张永和带着一群人出现了,他自己穿的看似普通,后面跟着的人却全部‘气宇轩昂’。他把学生的作品挨个看完,说了一句到现在我都记得的话:‘依我看来,这些学生作品比我们中间的一些还要强,不但要展出,还要让他们署名!’”董豫赣最近意识到,对自己影响最大的中国当代建筑师正是张永和。张永和说:“大家都不做的你一定要做,大家都在做的你也一定要做。”董豫赣却自谦,因为精力有限,自己只做了前半句。
  如今回头看自己与历史的关系,董豫赣发现,王明贤是有预见的,“就像相亲似的,把那群青年建筑师里面最年轻的我带了出来”。后来,董豫赣也有了自己的弟子,他会试着模仿王明贤,对各种人才“能帮就帮”。再后来,董豫赣一边带学生,一边在自己的设计中逐渐转型,转向中国文化、中国园林。山中天艺术中心的另一位主要建筑师朱曦、“山中桥山中房.山中园”展览的参展建筑师陆翔、臧峰、王宝珍都是北大建筑的硕士,董豫赣是他们的老师,王明贤更是他们的“老师”。
  是王明贤牵起一条历史线索将中国当代建筑中一些有趣的人物纷纷串联起来,各自传承,开枝散叶,再形成一代又一代各具特色的建筑师……正是身处这栋建筑、正是借由这场展览,恰好牵出这段关于中国当代建筑的追溯,如此宏大又触手可及,与当下的一切在时空中共同形成一种难以言说的回响。
  1.一层的高窗为空间补光,这里同时也是艺术中心的文创商店。2.山中天的楼梯设计让人感觉“在缝隙中穿行”。3.经由旧房改造的山中天艺术中心,处处可见老梁与新结构间所形成的错综复杂的“隙缝关系”。
其他文献
客厅中,无扶手的蓝色沙发由Vladimir Kagan设计,深蓝色的天鹅绒饰面来自Romo,白色沙发后面的雕塑镜子来自法国,成对壁灯来自意大利,落地灯是20世纪50年代的设计。餐厅的Delfi大理石餐桌由Carlo Scarpa设计,椅子是高浜和秀(Kazuhide Takahama)在上世纪50年代为Gavina设计的“Kazuki”。漆艺酒水柜由G.rna设计,上方的油画是Luis Feito
期刊
1.展览邀请了上海摄影艺术中心创始人、著名摄影家刘香成先生策划。2.陈漫,中国当代时尚摄影师和视觉艺术家,她创造的独特视觉语言,彻底变革了中国的时尚摄影。3.谢子龙影像艺术馆“Flash: Chen Man”摄影展海报。4.”Flash:Chen Man“攝影展现场。  艺术家陈漫迄今为止在中国举办的最大型个人摄影展览——“Flash:Chen Man”于2021年3月28日在谢子龙影像艺术馆重磅
期刊
1.ON LIGHT中央廊道。2.面具产品由AlessandroGuerriero、Anton KobrinetzTommaso Masera Edoardo Trombin设计。3.“In The Mirroreverythingis possible”装置,由HDA汉都灯光设计创始人田欢、合伙人胡燕凯设计。4.Lodes灯饰。  于深圳时尚家居设计周上展出的“ON LIGHT光·生活展”在20
期刊
①秉承向太空时代和科幻小说致敬的初心,设计师Elena Salmistraro打造了既迷幻又逼真的Draconian地毯,绝妙的星空与浮游生物图案巧妙融合,碰撞出难以名状的奇异魅力。Draconian地毯 Moooi ②屏风的灵感源自成衣系列,金银丝线交织而成的提花极具迷幻的光泽感,黄铜钉帽为精致的图案再添一抹浓郁的复古气质。饰金银丝线提花三扇式屏风 Gucci ③从超现实主义绘画代表艺术家Ren
期刊
她是中国最早跨界艺术与设计领域的当代艺术家,她的油画作品与家具作品都充满了张力,而她本人也因跨界多重领域的经历,常有奇思妙想的灵感突破。“我觉得理想的友情,是能欣赏对方身上的特质并能理解对方的关系。”本期我们走进她与艺术家搭档乔加的双人展《答对如流》。(p66)唐七生 活美学家  她是生活美学家、餐桌造型师,醉心于美食、花艺、品酒、赏器等多个生活领域里的探索和发现,保持对生活的创作和对美的追求。“
期刊
1.INO挂墙式洗手盆 LAUFEN劳芬 2.Azimut 彩色淋浴头 antoniolupi3.Theano希雅娜浴缸 Villeroy & Boch德国唯宝 4.Beyond博越一体式洗脸盆 Roca乐家 5.FLUMOOD洗手盆antoniolupi 6.FORNASETTI系列马赛克 Bisazza 7.AXOR ONE系列花洒AXOR雅生艳阳明黄  是时候更新下2021年的浴室流行色。改
期刊
1.Belvedere的外观设计书制极简,亭上恰到好处的32个发光球和16个风敏点让装置富有吸引力。2.法國知名设计师兄弟组合Ronan& Erwan Bouroullec对设计界产生了巨大影响,他们的作品包括家具和产品设计室内设计,建筑项目和概念性作品。3.为推敲选点和角度Bouroullec兄弟精心制作了模型,将Belvedere放在河面上,从城市宏观的布局来思考。  如今,当人们漫步在法国雷
期刊
從远处望去,造型夸张的金属屋顶如同一件斗篷盖住了一个全透明的玻璃盒子,除了社交聚会外,这里几乎没有其他实质功能。“The Meeting House”犹如一座遗世独立的雕塑,静静伫立在科罗拉多州的这处林间空地上,像是从科幻小说里掉落出来的珍宝箱。这是建筑师Frank O.Gehry为自己的老朋友、华特迪士尼公司前总裁Michael Eisner夫妇设计的一座纯景观建筑。整座建筑由装满12个集装箱的
期刊
鐳身色彩、贝壳光泽,青春可以是萤火绚丽的流动银河。
期刊
正在上海龙美术馆(西岸馆)展出的陈或君全新个展取名为“生长”,简明、形象地表达了他最近的创作意识与状态:在自由的大地里深耕,在跨界的演绎中转渡。他始终反复穿梭在漂泊与根植的矛盾情境中。这次他以家乡福建莆田的“母亲河”木兰溪作为原始意象,通过绘画、雕塑、装置的视觉输出,构建了体量庞大的“乡愁”叙事,以反观自身的漂泊。  漂泊与根植成为此次展览的两个重要的关键词,赋予整个展厅曲折圆转、纵横交错的肌理与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