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乡土景观思潮下对重庆景观乡土要素的运用思考

来源 :中华民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newx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该文在当前国内城市化进程逐步加快,城市景观同质化的当下,以新乡土景观思潮的角度,对重庆市的乡土景观要素运用状况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相应的应对策略。
  关键字:重庆 乡土 景观 运用
  1.地域景观的趋势及新乡土景观对于城市的意义
  在全球科技进步信息化发展及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趋势下,当今全球各领域都出现了趋同的现象。以景观园林的角度,负面效果上直接导致了城市景观园林的“千城一面”、文脉流失等问题。因此寻求景观的地域性特征是当前景观设计的迫切需要。
  所谓的新乡土景观,笔者结合现有理论文献、实践经验认为是地域性景观的一个分支,是结合于当前的材料(有别于一味传统的)、科技、技术、资源、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等“加权”地域特征之下,顺应并和谐于当地自身的固有的风格,功能,形式的综合情况下的地域园林景观。其概念而更多的是一种思路和方法,是一个地域性景观与新的时代、文化、技术、经济契合点。这一思路容许乡土景观与地域环境融合,容许地域景观环境寻找时代的声音。
  在当今城市景观环境趋同的情况下,新乡土景观及其要素的运用状况有必要作为衡量城市景观园林水平的标尺之一。
  2.重庆及其地域文脉等特征概况
  重庆市位于长江中上游四川盆地东部,地势起伏较大,气候属于亚热带季风性湿润气候,温润多阴,冬暖夏热。重庆市的植被类型主要有亚热带常阔叶林等。
  山水相映,水城相依,山载城,水环山,构成了重庆韵味隽永的山水城市要素特色。重庆市包括“巫文化”“库区文化”等等的巴渝文化源远流长,“抗战文化”“红色文化”等近代历史文化同时也独放异彩,历史形成的独特性的同时,又有移民城市的“大杂烩”的特点。如何充分结合本地实际经济社会情况善用这些独一无二的自然,人文(精神)乡土要素资源,以及如何取精去糟的利用其他要素是值得深思的问题。
  3.重庆景观园林建设中的误区与问题
  重庆直辖的机遇,西部大开发的契机,使得重庆社会经济快速成长的同时,景观园林也掀起一轮又一轮新的建设高潮。但因种种原因重庆园林建设中的乡土要素运用存在不少误区和问题,主要包括以下方面:
  3.1乡土植物运用比率较低
  乡土植物是指以本地植物为主,具有典型的乡土风貌和乡土特征的植物种类。重庆市位于亚热带湿润气候,植被种类多样而富有特色,但在实际园林建设过程中重庆市各类园林中现有被利用的乡土植物的种类数量远远小于重庆乡土植物的种类总量。其原因可归纳为:植物配置时未坚持因地制宜、适地适树的总体原则;未充分挖掘并恰当运用重庆市本地乡土植物的优势种类,常常以大量外来植物追求新奇、洋气。因此挖掘并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要素,控制外来植物要素的比率问题迫在眉睫。
  3.2滨江资源利用过度
  重庆是一座山水之城,滨江资源要素是重庆作为山水之城上苍给予的恩惠之一。但近年来,由于交通建设和商业用地加之防汛抗洪的需要,滨江特别是城区内的自然环境资源被高密度的开发,其严重挤压着城市滨江空间,滨江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与城市景观特色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
  3.3历史建筑保留不善,新建建筑特色缺失
  在城市建设大潮的过程中,对传统历史建筑的保留提出了挑战,在房地产热潮中利益的驱使下保护更新工作更显得苍白无力。目前重庆市主城的历史建筑遗迹屈指可数且大多破败不堪;一些古街老巷也随着建设的大潮无条件的拆迁消失,被玻璃幕墙等装扮现代风格,甚至五花八门的外来风格所替换,房地产开发商急功近利的大量运用“泊来概念”,传统建筑风格几乎消失,极少新世代传统建筑作品问世,在许多重要的城市景观节点,已然是外来风,重庆除了地形外,其独特的识别标志已逐步消失在历史之中。
  3.4地方文化的挖掘利用乏力
  重庆市历史文化悠久,地域文化深厚,有着其特别的地理自然环境,孕育了包括许多风土人情、民间艺术文化,所有的这些最本土化要素恰恰最能体现一个原汁原味、生动可人的地域园林景观。但是种种要素在重庆园林建设热潮中没有受到足够的重视的运用,与此同时运用的前提挖掘保护乡土要素的工作也不够充分,这对营造富有地域特色的重庆本土园林景观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资源浪费。重庆有相当的地理文化要素资源有待发掘。
  4.重庆乡土要素的运用策略探析
  具有重庆本地地域特色的乡土要素是构成本土地域景观的基石,在重庆市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进步的同时也为地域文化要素注入了崭新的意涵。如缺乏对重庆本地地域性乡土要素进行充分的提炼、挖掘和发展性运用就很难产生当代经典的乡土景观园林的以及对地域性园林本身的延續。重庆市园林建设的要素提炼运用策略笔者认为可从以下几个方面着重入手:
  4.1“两江四岸”资源的合理利用
  “两江四岸”这一重庆独有的景观要素既是区别于其他城市的地理特征,又是重庆重要地域文化来源要素之一。过度的浅层次发开使得江岸这一稀缺资源逐步形成了一个“人工峡谷”。对于江岸的资源保护与开发,应从合理分配滨江岸线资源着手,适度提高生活岸线的比率,优先布置公共生活岸线,增加滨水绿带的观赏性,亲水性,可游性,可达性和历史文化内涵等方式提升“两江四岸”的利用水平。
  4.2山地风貌的保留和开发
  古有“片叶沉浮巴子国,两江襟带浮图关”之称的山城重庆,其山地风貌是重庆的城市背景,它烘托出了城市雄伟的气势及其丰富的轮廓线。以山地作为创造主体参与了山地风貌的空间形态塑造,山地城市环境的众多影响因素共同构成并展现了山地居住区立体、有机、完整的形象。山地风貌的合理保留与利用应当从避免对重庆山水环境的盲目人工改造和结合山地地形合理利用两点入手。
  4.3乡土植物的合理运用
  挖掘并充分利用乡土植物要素,控制外来植物要素的比率问题迫在眉睫。乡土植物的合理运用不仅是建设具有本土景观效果的园林的软性需要,更是从经济,耐受性等多方权衡的优选。如黄桷树,香樟,小叶榕等的大规模本土化培育,是乡土植物园林化规模化利用的成功范例。
  对重庆城市景观园林建设来说,合理多样的乡土植物的运用以及平衡乡土外来植物的比例对于塑造地域性的景观园林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4.4巴渝文化的发掘
  巴渝文化起源于巴文化,它是指巴族和巴国在历史的发展中所形成的地域性文化,而新的“渝”派文化更是对新重庆,特别是直辖后的重庆新的一种文化诠释。巴渝文化同时也是重庆特色鲜明的地域文化之一。面对如此鲜明的地域文化,从巴渝文化当中提炼出极具地域特色的巴渝情节,将其转化为景观要素,最终作用在园林景观建设之中,势必会使效果从千篇一律的景观中脱颖而出。如磁器口这样的巴渝文化历史街区的打造,巴国城这样的巴国历史古城还原等便是以巴渝文化为要素的成功开发案例。
  4.5重庆抗战文化的发掘运用
  尘封了半个多世纪的众多抗战事迹,遗址是战时作为抗法西斯远东总部的重庆难能可贵的精神文化财富。作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的“陪都”,重庆是国际反法西斯远东指挥中心,也是中共南方局所在地,国共第二次合作和抗日战线的重要舞台,抗战文化是重庆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如何将抗战时期先辈的革命精神,忠贞爱国,慷慨捐躯的爱国主义精神和英雄主义气概提炼并融入景观中是重庆景观建设中值得深思的议题。笔者认为,抗战文化要素可原地保留,精神提炼等方面升华。
  5.小结
  笔者认为新乡土思潮更侧重于对地域乡土的现有要素及其相关的系统加权后的地域性,而绝非孤立的地域景观。因此,结合新乡土思潮的观点,结合以上分析,笔者认为重庆市城市景观应该展现的是多层次,立体化,自然要素,人文要素以及人工要素有机融合的复合型城市环境,只有以此为前提,重庆的景观建设才能得以均衡而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俞孔坚.景观:文化•生态与感知[M],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
  [2]万婷婷.重庆近现代园林初探,硕士学位论文[D],天津:天津大学,2007
其他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