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听了特级教师华应龙“分数的意义”一课,华老师那灵动、睿智、大气、洒脱的教学风格,可谓魅力无限。细细品味华老师的课,他对教学细节的独特处理深深吸引了我,给了我启迪,课堂上的细节之处,见理念、见功力、见童心、见爱心、见慧心……一个个完美的细节尽情地彰显了他独特的教育智慧和人格魅力。现撷取几个片段与同仁共赏。
片段一 妙引:细节之处现童心
课始——
师:喜欢听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听有关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旁白:天热了,小头爸爸到商场买凉席。到了卖凉席的柜台,他遇到麻烦了……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
小头爸爸:儿子,我忘了量床的长了,你找把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
大头儿子:好的!
旁白: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停3~5秒)突然他想了个好主意。
大头儿子:爸爸,你今天打领带了吗?
小头爸爸:打领带?哦,真是个聪明的大头,快量吧!
旁白:大头儿子拿来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啦,床正好是两个领带长。
大头儿子:爸爸,床是2个领带长。
小头爸爸:儿子真有办法!我知道了。嗳,儿子再量一下沙发的长吧!
旁白: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唉,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着量。唉,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长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对折再对折。一量,巧啦,沙发正好有3个这么长。大头儿子真高兴啊!可是,他也碰到难题了。
大头儿子:床是2个领带长,现在我怎么跟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你们有办法表示出这样4份中的3份吗?
学生在纸上创作,教师巡视,指名展示。
【赏析】在生活中,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智慧处理遇到的问题。华老师独具童心,借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创设情境,巧导妙引,将孩子们带到分数的神奇世界中。作为孩子喜闻乐见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华老师巧妙地将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境与之相融,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糅合在“童话”的情境之中,生成最具吸引力的教学资源。这一片段的教学提示我们,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过程中,只有与生活、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数学学习才会成为学生的喜爱。也只有这样,数学才会对学生充满召唤力,学生才会喜欢上数学,才会走进数学的乐园,建构数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片段二 巧评:细节之处显爱心
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后——
师:自己写分数,想写什么样的分数就写什么样的分数,写完后自己看看表示什么意思。(生写分数)
师:谁先说一说你写的分数,并说说它的意思。
生1:我写的是九分之七,意思是9份里取了7份。
师:他刚才说的话——
生:不太准确。
师:重来一遍。九分之七就是把一个什么东西——比如说把一个西瓜——怎样?(生没有能够继续说下去)好,你先坐下,谁再说一说你写的分数?
生2:我写的是二分之一,是把一个苹果切成两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有问题吗?(有)问题出在哪儿?
生:没有平均分。
师:用你自己写的分数结合这句话说一说。
(课件出示):把_______平均分成_______份,取其中的_______份,取的就是它的(几分之几)_______。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取的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说得好不好?(好)怎么不给点掌声?(生鼓掌)
师:现在再请这个小伙子说一说,好不好?(华老师又喊了第一次回答错误的学生。有些学生忍不住笑了起来,也许是因为学生的笑使这位学生丧失了勇气,他不起立也不说话。)
师:你们说他会不会?(会)对,就是说现在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再说也没意思了!(听课的教师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
【赏析】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特殊的学生,我们要宽容、理解和接纳,要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许多错误,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不仅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更体现着教师的人文素养。本案例中,华老师面对这名学困生,这样处理可谓独具爱心,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首先,是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一种呵护。对小男孩来说,当时,他可能真的还没有弄明白表示的意义,也可能他已经会了,但担心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所以,他没有回答问题。由此,可以想到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怕受到伤害。华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巧妙地用“现在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再说也没意思了”暗示他不想说,那就不要说了吧。一句机智的话语,为小男孩顺利地解围。小男孩的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甚至有抬高“小男孩不做简单题目”的意思。孩子当然高兴了,我们看到在随后的课堂里,小男孩的学习积极性依然高涨。其次,是对其他同学自信心的一种唤醒。在其他同学的心目中,这个小男孩是一个差生。第一次他说错了,华老师没有批评他;第二次他没有说,华老师也没有批评他。这就会给学生传递一种信号,在华老师的课堂上,答错了没有关系,这正体现了华老师“容错”的教学思想。有了这样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华老师机智地帮孩子解了围,这样的教学机智来源于老师对孩子的那颗挚爱之心。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对数学语言的一种精致训练。这样的训练过程,不是一种刻意雕琢,而是一种轻言巧语式的语言渗透,避免了数学语言因为过分追求准确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习得规律。
片段三 趣尾:细节之处见慧心
最后,华老师回应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能够说一说分数是什么吗?
生1:分数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
生2:分数就是用自然数和小数表示不出来的数。
生3:分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
师:(微笑着)简单地说,分数就是先分后数(shǔ)的数。(这样的答语让孩子们很兴奋,华老师接着解释)先分,分之后就确定了分母,就创造了一个单位。(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三年级时老师为什么要强调“平均分”?(停顿,孩子们皱起眉头表示不解,华老师接着神秘地说)如果不平均,谁来作单位呢?然后再数,就是数有多少个单位,也就是确定分子。那为什么有分数?
生:(迫不及待地)我知道了,就是表示用自然数表示不出来的数。
师:(微笑)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没法数了。哈哈!分之后,就可以数了。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本家的一句话,华罗庚先生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数和量都离不开单位。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分数很好玩,很有智慧。
【赏析】高超的教育智慧绝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它来源于教师自身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师长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失误、教学问题的积累和反思。“分数的意义”内涵虽然非常丰富,但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不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华老师的独创就在于分数就是“先分后数的数”,这个简单、通俗而有趣的说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真的很好玩,分数原来就是先分后数的数,而为什么要有分数呢,就是因为不好数了,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分数,也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分数单位。这样的表达是一种简单的丰富——“分”,就是创造了一个单位;“数”就是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这样,从分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更自然,更有后劲。这样的设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是华老师独特的慧眼发现,更是华老师教育慧心的完美体现。
这一教学片段同样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数学教学在更多地强调表述的逻辑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一定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赋予教学语言更多的生活味和儿童情趣。这样,才能让枯燥的“数学语言”或者是“书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这个语言是儿童化的、生活化的。
细节成就精彩,细节彰显魅力,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教师智慧的呈现。纵观华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从细节中感受到他的童心、爱心和慧心;从细节中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关注,对数学的思考,对课堂的享受。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过:“魔鬼就在细节之中,天使也在细节之中。”在华老师的课堂上,还有很多精彩纷呈的教学细节,让听课老师仿佛看到孩子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天使尽情地遨游在数学的万里苍穹。孩子们沉浸在幸福之中,迷上了华老师的“疯狂数学”,久久不愿下课。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华老师与听课师生共同陶醉在那情也浓浓、乐也融融的美妙境界里。(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孙庄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
片段一 妙引:细节之处现童心
课始——
师:喜欢听故事吗?我们一起来听有关大头儿子的故事吧!
旁白:天热了,小头爸爸到商场买凉席。到了卖凉席的柜台,他遇到麻烦了……于是给他的大头儿子打电话。
小头爸爸:儿子,我忘了量床的长了,你找把尺子量一量床有多长。
大头儿子:好的!
旁白:大头儿子在家里找来找去,就是没找到一把尺子,怎么办呢?(停3~5秒)突然他想了个好主意。
大头儿子:爸爸,你今天打领带了吗?
小头爸爸:打领带?哦,真是个聪明的大头,快量吧!
旁白:大头儿子拿来一根爸爸的领带。他用领带一量,嘿!巧啦,床正好是两个领带长。
大头儿子:爸爸,床是2个领带长。
小头爸爸:儿子真有办法!我知道了。嗳,儿子再量一下沙发的长吧!
旁白:大头儿子再用这根领带去量沙发。唉,沙发没有一个领带长。怎么办呢?大头儿子把领带对折着量。唉,沙发又比对折后的长一些。大头儿子再想办法,他将领带对折再对折。一量,巧啦,沙发正好有3个这么长。大头儿子真高兴啊!可是,他也碰到难题了。
大头儿子:床是2个领带长,现在我怎么跟爸爸说沙发是多少个领带长呢?
师:你们有办法表示出这样4份中的3份吗?
学生在纸上创作,教师巡视,指名展示。
【赏析】在生活中,孩子们会用自己的眼光观察周围的事物,用自己的智慧处理遇到的问题。华老师独具童心,借助孩子们喜闻乐见的卡通人物“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创设情境,巧导妙引,将孩子们带到分数的神奇世界中。作为孩子喜闻乐见的“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华老师巧妙地将日常生活中的购物情境与之相融,将枯燥的数学知识糅合在“童话”的情境之中,生成最具吸引力的教学资源。这一片段的教学提示我们,在数学知识的传授与讲解过程中,只有与生活、与儿童的认知特点结合起来,充分挖掘生活中的教学资源,数学学习才会成为学生的喜爱。也只有这样,数学才会对学生充满召唤力,学生才会喜欢上数学,才会走进数学的乐园,建构数学的知识体系,形成数学的思维能力与创新能力。
片段二 巧评:细节之处显爱心
学生初步认识了分数后——
师:自己写分数,想写什么样的分数就写什么样的分数,写完后自己看看表示什么意思。(生写分数)
师:谁先说一说你写的分数,并说说它的意思。
生1:我写的是九分之七,意思是9份里取了7份。
师:他刚才说的话——
生:不太准确。
师:重来一遍。九分之七就是把一个什么东西——比如说把一个西瓜——怎样?(生没有能够继续说下去)好,你先坐下,谁再说一说你写的分数?
生2:我写的是二分之一,是把一个苹果切成两份,取了其中的一份。
师:有问题吗?(有)问题出在哪儿?
生:没有平均分。
师:用你自己写的分数结合这句话说一说。
(课件出示):把_______平均分成_______份,取其中的_______份,取的就是它的(几分之几)_______。
生:把一个苹果平均分成两份,取其中的1份,取的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师:说得好不好?(好)怎么不给点掌声?(生鼓掌)
师:现在再请这个小伙子说一说,好不好?(华老师又喊了第一次回答错误的学生。有些学生忍不住笑了起来,也许是因为学生的笑使这位学生丧失了勇气,他不起立也不说话。)
师:你们说他会不会?(会)对,就是说现在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再说也没意思了!(听课的教师给予了雷鸣般的掌声。)
【赏析】霍懋征说过:没有爱就没有教育。面对特殊的学生,我们要宽容、理解和接纳,要本着有教无类的教育精神。课堂上学生常常会出现许多错误,如何对待学生的错误,不仅体现着教师的教学智慧,更体现着教师的人文素养。本案例中,华老师面对这名学困生,这样处理可谓独具爱心,充满了浓浓的人情味。首先,是对小男孩自尊心的一种呵护。对小男孩来说,当时,他可能真的还没有弄明白表示的意义,也可能他已经会了,但担心说错了被其他同学嘲笑。所以,他没有回答问题。由此,可以想到他是一个自尊心很强的孩子,怕受到伤害。华老师敏锐地意识到这一点,巧妙地用“现在这个问题太简单了,再说也没意思了”暗示他不想说,那就不要说了吧。一句机智的话语,为小男孩顺利地解围。小男孩的自尊心没有受到伤害,甚至有抬高“小男孩不做简单题目”的意思。孩子当然高兴了,我们看到在随后的课堂里,小男孩的学习积极性依然高涨。其次,是对其他同学自信心的一种唤醒。在其他同学的心目中,这个小男孩是一个差生。第一次他说错了,华老师没有批评他;第二次他没有说,华老师也没有批评他。这就会给学生传递一种信号,在华老师的课堂上,答错了没有关系,这正体现了华老师“容错”的教学思想。有了这样的想法,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自然高涨。华老师机智地帮孩子解了围,这样的教学机智来源于老师对孩子的那颗挚爱之心。同时,这样的教学过程,是对数学语言的一种精致训练。这样的训练过程,不是一种刻意雕琢,而是一种轻言巧语式的语言渗透,避免了数学语言因为过分追求准确而忽视学生的心理承受能力和知识习得规律。
片段三 趣尾:细节之处见慧心
最后,华老师回应学生课始提出的问题——
师:孩子们,现在你们能够说一说分数是什么吗?
生1:分数就是把一个整体平均分成几份,表示这样的几份的数。
生2:分数就是用自然数和小数表示不出来的数。
生3:分数是把一个数平均分成几份。
……
师:(微笑着)简单地说,分数就是先分后数(shǔ)的数。(这样的答语让孩子们很兴奋,华老师接着解释)先分,分之后就确定了分母,就创造了一个单位。(孩子们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三年级时老师为什么要强调“平均分”?(停顿,孩子们皱起眉头表示不解,华老师接着神秘地说)如果不平均,谁来作单位呢?然后再数,就是数有多少个单位,也就是确定分子。那为什么有分数?
生:(迫不及待地)我知道了,就是表示用自然数表示不出来的数。
师:(微笑)简单地说,就是因为没法数了。哈哈!分之后,就可以数了。最后和大家分享我本家的一句话,华罗庚先生说“数起源于数,量起源于量”。数和量都离不开单位。从单位的角度来看,分数很好玩,很有智慧。
【赏析】高超的教育智慧绝不是灵机一动的产物。它来源于教师自身丰富的课堂教学经验,来源于教师长期不断对自己的教育实践、教学失误、教学问题的积累和反思。“分数的意义”内涵虽然非常丰富,但对学生而言,存在一定的学习难度,学生不认为“分数”是一个“数”。而华老师的独创就在于分数就是“先分后数的数”,这个简单、通俗而有趣的说法让学生深刻地体会到数学真的很好玩,分数原来就是先分后数的数,而为什么要有分数呢,就是因为不好数了,是为了现实生活的需要才产生的分数,也是因为生活的需要才产生了分数单位。这样的表达是一种简单的丰富——“分”,就是创造了一个单位;“数”就是数有多少个这样的单位——这样,从分数单位的角度来理解分数的意义,更自然,更有后劲。这样的设计真是令人拍案叫绝,这是华老师独特的慧眼发现,更是华老师教育慧心的完美体现。
这一教学片段同样给我们这样的启示:数学教学在更多地强调表述的逻辑性与科学性的同时,一定要站在儿童的角度,赋予教学语言更多的生活味和儿童情趣。这样,才能让枯燥的“数学语言”或者是“书本语言”内化为学生的“语言”——这个语言是儿童化的、生活化的。
细节成就精彩,细节彰显魅力,细节的设计与捕捉是教师智慧的呈现。纵观华老师的课堂,我们可以从细节中感受到他的童心、爱心和慧心;从细节中感受到他对学生的关注,对数学的思考,对课堂的享受。
北京师范大学肖川博士说过:“魔鬼就在细节之中,天使也在细节之中。”在华老师的课堂上,还有很多精彩纷呈的教学细节,让听课老师仿佛看到孩子们变成了一只只可爱的天使尽情地遨游在数学的万里苍穹。孩子们沉浸在幸福之中,迷上了华老师的“疯狂数学”,久久不愿下课。在经久不息的掌声中,华老师与听课师生共同陶醉在那情也浓浓、乐也融融的美妙境界里。(作者单位:江苏省海安县孙庄镇中心小学)
□责任编辑 孙恭伟
E-mail:[email protect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