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质量问题及对策

来源 :考试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hom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本文对大体积混凝土产生裂缝的原因进行了详细的分析,针对产生裂缝的各种原因,从构成大体积混凝土的材料、构造设计,以及施工过程等方面阐述了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防治措施,以确保施工质量。
  关键词: 大体积混凝土施工 问题 施工质量控制
  
  随着我国经济高速发展,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日益增多。我国《混凝土结构工程施工及验收规范》认为,建筑物的基础最小边尺寸在1—3m范围内就属于大体积混凝土。大体积混凝土结构的截面尺寸较大,裂缝一般在混凝土浇筑短期内形成,此时设计荷载尚未作用于结构上,因此由外荷载引起裂缝的可能性很小。但由于水泥的水化作用是放热反应,大体积混凝土自身又具有一定的保温性能,因此其内部温度升高较其表面的温度升高幅度要大得多,而在混凝土升温峰值过后的降温过程中,内部降温速度又比其表面要慢得多。在这些过程中,混凝土各部分的温度变形及由于其相互约束和外界约束的作用而在混凝土内产生的温度应力是相当复杂的。一旦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所能承受的拉力极限值,混凝土就会出现裂缝。因此掌握大体积混凝土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对消除大体积混凝土施工过程中易产生裂缝的不良影响,确保施工质量和使用功能至关重要。
  1.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主要问题
  1.1水泥水化热产生温差裂缝
  在混凝土浇筑早期,水泥在水化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热,从而使混凝土内部温度升高,在浇筑温度的基础上,通常升高35℃左右。如果没有降温措施或浇筑温度过高,混凝土内部的温度还会更高。混凝土内部的最高温度发生在浇筑后的3—5天,因为混凝土内部和表面的散热条件不同,所以混凝土中心温度高,表面温度低,形成温度梯度,造成温度变形和温度应力,当这种温度应力超过混凝土抗拉强度时,就会产生有害的温度裂缝。
  1.2干燥收缩裂缝
  大体积混凝土在逐渐散热和硬化过程中,内部的游离水会由表及里逐渐蒸发,使混凝土相应地产生较为明显的干燥收缩。如果混凝土的收缩受到外界条件的约束,其内部就会产生收缩应力,当收缩应力超过混凝土极限抗拉强度时,就会使混凝土中产生收缩裂缝。混凝土体积收缩的主要原因之一是水分蒸发。在混凝土的拌和水中,只有约20%是水泥所需要的,其余80%是混凝土在浇筑过程中保证足够的和易性所需要的,都要被蒸发。另外,混凝土早期处于塑性状态时,由于表面水分蒸发得不到及时补充,容易产生龟裂,产生裂缝后水分蒸发加快,裂缝会迅速扩展。因此,混凝土浇筑完成后应及时养护。
  1.3泌水现象
  由于混凝土分层分段浇筑,混凝土上下浇筑层施工间隔时间较长,各分层之间产生泌水层,导致混凝土层间粘结力降低。
  1.4施工冷缝
  因大体积混凝土的混凝土浇筑量大,在分层浇筑中,前后分层浇筑的间隔时间没有控制在混凝土的初凝之前,遇到了停电、停水及其他恶劣气候条件等因素的影响,致使混凝土不能连续浇筑而出现冷缝。
  2.施工质量控制
  针对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成因,应从控制混凝土升温、降低内外温差、减少收缩等方面采取措施。
  2.1材料的选择
  2.1.1水泥的选择。
  理论研究表明,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主要原因是水泥在水化过程中释放了大量的热量。因此在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应尽量使用低热或者中热的水泥品牌。选用425号硅酸盐水泥或425号普通硅酸盐水泥可以减少水泥水化热,减少混凝土升温,提高混凝土硬化后的体积稳定性。
  2.1.2骨料选择。
  采用自然连续级配的骨料配制混凝土具有较好的和易性、较少的水泥用量和较高的抗压强度。减少用水量和水泥用量的可以减少混凝土收缩和水化升温。粗骨料可选用5—40mm级配碎石,细骨料可选用粗砂,砂石含量应分别控制在2%和1%以内,避免影响混凝土抗拉强度,从而影响混凝土抗裂能力。
  2.1.3掺和料或外加剂的选择应用。
  加入矿渣粉可以降低混凝土水化热3—4℃,延迟峰温出现的时间。掺入粉煤灰可以提高混凝土耐久性,减少收缩,降低胶凝材料的水化热,提高混凝土的抗拉强度,同样有利于避免或减少大体积混凝土裂缝的产生。但粉煤灰的掺量不能大于30%。掺加适量的减水剂,可以有效地增强混凝土的流动性,且能提高水泥水化率,增强混凝土的强度,从而可降低水化热,同时可明显延缓水化热释放速度。
  2.2设计方面可采取的措施
  2.2.1适当分层分块,合理设置施工缝和后浇带。
  温度应力随着浇筑块长度的增加而增大,因此采取分块的方法减小浇筑块的长度是减小温度应力的一个有效措施。
  2.2.2科学地选择配筋形式。
  钢筋布置较密时,混凝土必须采用较小的骨料,但骨料粒径的减小会导致胶凝材料用量增加,使混凝土的放热量增大,因此大体积混凝土应在不影响结构受力的前提下尽量疏布钢筋。
  2.2.3预置冷却水管。
  大体积混凝土在浇筑块中预置冷却水管可以通过循环带走混凝土内部的热量,降低混凝土内部温度,减小内外温差。预置冷却水管的间距一般为1.5—3.0m,可根据工程实际进行布置,但间距不应大于3.0m,大于3.0m则冷却效果明显变差。应在浇筑块中心部位预留测温孔,2小时测温一次,根据所测温度调控冷却程度,冷却速度不宜过快,一般每天不大于1℃,否则将引起混凝土内局部温差应力过大,导致混凝土开裂,冷却水与混凝土的温差应控制在20—25℃之间。
  2.3施工控制措施
  2.3.1控制混凝土入模温度。
  在温度较高的情况下进行施工,可以在施工现场对堆在露天的砂石用布覆盖,以减少阳光对其的辐射,同时对浇筑前的砂石用冷水降温。在搅拌过程中向混凝土中添加冰水。如果是在冬季进行施工,因为要防止早期混凝土被冻的问题,所以要求混凝土浇筑时应该具有较高的浇筑温度。在浇筑混凝土以前还应对基础和新混凝土接触的冷壁用蒸汽预热,对原材料应重视气温高低进行加热。
  2.3.2大体积混凝土的浇筑。
  商品混凝土在道路上运输采用搅拌车运输,在运输过程中不断搅拌,保证混凝土在运输过程中不分层离析。通过配合比设计控制好坍落度,可避免混凝土因坍落度损失而产生堵管和振捣困难,确保浇筑质量。在浇筑时,应按斜面分层,连续浇筑,振捣到位,不留施工缝,保证混凝土的整体性。在浇筑过程中混凝土均匀摊铺,一次浇筑的混凝土不可过高、过厚,以保证混凝土温度均匀上升,避免出现过大落差,保证振捣密实,严格控制振捣时间,移动距离和插入深度,严防漏振及过振。
  2.3.3温度监测。
  应防治大体积混凝土出现温度裂缝,混凝土内部温度与表面温度之差,以及表面温度与环境温度之差均应控制在25℃内。测温范围:混凝土内部温度、混凝土表面温度、大气环境温度。测温次数:混凝土温度上升阶段每2—4小时测温一次,温度下降阶段每8小时测温一次。测点布置:底层、中部、表面均应设测温点。
  2.3.4混凝土养护。
  混凝土的养护是大体积混凝土施工中一项十分关键的工作。主要是保持适宜的温度和湿度,以便控制混凝土的内外温差,促进混凝土强度的正常发展及防止裂缝的产生和发展。从混凝土浇筑完成到终凝这段时间的养护对混凝土而言十分重要。混凝土浇筑完毕后,在其顶面及时加以覆盖,要求覆盖严密,并经常检查覆盖保湿效果。混凝土养护时间不应少于14天。混凝土的养护应派专人负责,日夜兼顾。
  3.结语
  对于混凝土裂缝,应以预防为主,为此需要精心设计、施工,掌握其基本知识,并根据实际采取有效措施,从而使施工质量得到很好的保证。以上的各项技术措施是互相联系、互相制约的,在施工和设计中必须结合实际、全面考虑,才能起到良好的效果。
  
  参考文献:
  [1]邓磊.大体积混凝土裂缝控制技术的探讨.建筑施工.VOL31,(3)3.
  [2]郭清松.大体积混凝土施工的质量控制.山西建筑,2009,5,VOL35,(13).
  [3]王常青.市政桥梁工程大体积混凝土质量控制.山西建筑,2009,5,VOL35,(13).
  [4]周厚贵.三峡工程三期大坝混凝土防裂措施.湖北水力发电,2006,(3).
其他文献
各位来宾、各位理事、同志们:中国广播电视学会第三届理事会议今天开幕了。出席这次理事会议的有来自全国各地的理事,是广播电视战线各个方面工作的优秀代表。这次会议是中国广
摘 要: 在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教学中应基于学生的个体差异通过大胆放手让学生自主学习,发挥想象力,循序完成学习任务。建立合理的评价体系,能够为学生营造一个既宽松又有竞争的学习环境,使学生掌握更多的理论知识并有效提高多种不同的应用软件操作的能力。  关键词: 计算机应用基础课程 案例驱动 问题驱动 自主性学习    一、加强中职学生计算机应用能力培养的重要性  计算机应用能力是社会职业需要的基本要求,
摘 要: 计算机技术与操作课在党校教学中也是非常重要的课程。鉴于党校学员和学习过程的特殊性,党校计算机教学应该注重计算机的使用性和操作性。培养学员的实践技能,应根据党校教学对象的特点,进行有针对性的教学活动;应按照计算机工具说的原则构建党校计算机教学课程。  关键词: 党校 计算机教学 重要性 特点    计算机作为现代办公不可缺少的高效的必备工具,是其他方式无法替代的。随着计算机技术的发展,在计
摘 要: 教师在信息技术教学中引入生活实例,让学生亲身参与各个主题实践活动,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中去,他们才能获得和形成“理解”和“运用技能”,才能逐渐地积累知识掌握技能,切实提高学生信息素养。  关键词: 信息技术学科 生活 信息素养    强调教学与生活相联系,是新课程教学的基本特征。学生是生活世界中的人,不是书本世界中的人。学生的许多直接经验、感受都来源于生活。生活世界是教育意义得以构建的
摘 要: 信息素质是全面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它的开展有利于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计算机应用能力是信息素质培养的关键一环,学校应调整课时,增加学生实践动手的机会,进行交叉学习;培养和提高学生的信息素质;在讲授课堂知识时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和在实验教学中培养学生应用知识的能力并举,以培养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  关键词: 信息素质 计算机应用能力 培养途径    现代信息技术迅猛发展,人类社会出现
在呼伦贝尔沙地鄂温克旗锡泥河东苏木亚日盖嘎查草原风蚀坑,根据本地区沙障材料成本实际情况,结合风蚀坑面积大、坡度大、治理难度大的特点,采用草方格沙障的1m×1m网格设计,
当今是信息时代,计算机与网络逐步渗透于各行各业,并与人们的日常生活越来越贴近,普及和开展信息技术学科教育已成为全国中学的必修课之一。我就近年来从事高中信息技术教学进行的一些尝试谈谈自己的体会。  一、信息技术教学与学习的学科特点  1.信息技术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生成性。  信息技术的学习目标大多表现为通过具体的技术作品(如文档、多媒体展示文稿、动画、程序、数据库、网站/页、人工智能程序/系统)
摘 要: 本校通过Vmware、GNS3等虚拟化技术手段,方便和高效地构建学校虚拟化的网络实验室,在节约了成本的同时,收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字: 虚拟化技术 网络实验室 构建    随着网络技术的不断发展,计算机网络的配置和管理也成为计算机专业的核心课程,但是由于学校资金的问题,不可能购买大量的交换机、路由器等网络设施设备用于学生实验,而虚拟技术的发展很好地解决了这样的矛盾。同时我们在虚拟
摘 要: 现代电信交换是通信工程专业的一门骨干课程,本文就如何结合成人教育的特点搞好教学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现代电信交换技术是通信技术中最活跃最重要的技术之一,本文作者根据多年来本门课程的教学经验,就本课程中的重点、难点在教学中如何处理这一问题进行了研究。成人学生大多来自通信生产第一线,在教学中作者首先帮助学生建立交换概念是非常重要的,即先讲网络,再由此引入交换技术,并就对时间表、软交换等几个主要
《普通高中思想政治新课程标准》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和理解,并运用这些知识来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由此可见,按照新课标的要求,结合思想政治课浓郁的实践性和时代性特征,根据各种现状,政治教师必须在政治课教学中贯彻理论联系实际原则,培养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这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学生自我发展的需要。  一、增强中学政治课教学的实效性的根本原则  1.开放性原则。邓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