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去故宫看《清明上河图》,排队七小时,创历来展览排队之最。今年是张择端诞辰930周年,张择端的家乡诸城举办纪念展览和学术研讨,名曰《回望北宋》。好一个回望!
百余年来,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我们“被”学会了“遥望”“眺望”,遥望西方、眺望美国。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们慢慢开始了“回望”,回望我们自己的祖先留下的遗产。这一回望不要紧,我们发现,就艺术而论,我们不比“遥望”了很久的那个欧洲差,更不用说近年经常“眺望”的那个美国!
这才认识到当年毕加索说给张大千的一番话,并非客套,而是事实!—原来“欧洲没有艺术”!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琅琊东武(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画院待诏。
张择端画艺高超,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该画描写北宋都城汴梁清明时节景象,画图从农村展开一直画到市集。画家举重若轻,纳极其繁杂的景物于画中,画卷描绘人物熙熙攘攘,骑马的、挑担的、推车的、赶驴的、坐轿的、观景的、街头卖艺的、江湖郎中、算命先生、行脚僧人,街道两边有茶楼、酒馆、作坊、脚店、当铺。
所描绘社会场景之大,画面远近、疏密、聚散处理之妥帖,可谓难能可贵。人物众多而动态不同、身份有别,人物刻画之生动,实在让人叹服!画面涉及社会层面之深,所绘场景之广阔,舟桥、房屋、江岸、市集,而画面主次、远近、高低处理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这题材很像咱们今天的“历史题材画”创作。再看看今日我们那“历史题材画”深陷“西画”泥淖的窘相,除了摇头长叹,更复何言。
宋代是中国绘画的全盛时期,赵宋之世,中国绘画已臻成熟,绘画题材之丰富、绘画技法之纯熟、艺术境界之高深,当之无愧是世界绘画的高峰!请问,九百年到一千年前,世界画坛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天天念叨的那个欧洲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后的事,就时间论,足足和宋代差了五六百年!而那个提出“六法论”的南齐的谢赫,更是比欧洲文艺复兴的诸子早出生了近一千年!就艺术而论,那以“气韵生动”为统领的“六法论”(既是我们中国画创作的方法论,又是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恐怕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的追求更不在一个层面上。记得几年前在欧洲参观博物馆,看到那幅《蒙娜丽莎》画像时,讲解员指着画面说:“你们看,那手臂的血管好像有血在流动。”我和陪我参观的人开玩笑说:“不要说那血好像在流动,那血真的流出来又怎么样?艺术不比这个!”
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同胞看不到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中国每年美术高考时,可怜的中国学子背着画架、提着塑料桶,走进中国各地高校的素描、色彩考场的场景,怎一个“痛心”了得!诸位,难道我们当了亡国奴不成?!
鉴于此,我这次纪念展的作品,画宋时汴河两岸烟云弥漫,有莫让浮云遮望眼之意。有道是,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才能预见多远的未来。今日之“回望”,是日后“守望”之基础。怎样通过这“回望”,使我们的目光穿越千年,看到宋元,继而看到汉唐,知道我们为什么叫“汉人”,为什么国外有“唐人街”,再继而看到八千年前的黄帝、炎帝,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最后再看到一万年前画八卦的那个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他老人家一万年前画的那个“八卦”,至今我们也还在“八卦”着,还没有弄明白“八卦”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通过这样的回望,找回我们民族应有的自信和自尊,使这“回望”慢慢转换为“守望”!守望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守望我们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到那时,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
百余年来,由于大家知道的原因,我们“被”学会了“遥望”“眺望”,遥望西方、眺望美国。近年来,随着中国国力的增强,我们慢慢开始了“回望”,回望我们自己的祖先留下的遗产。这一回望不要紧,我们发现,就艺术而论,我们不比“遥望”了很久的那个欧洲差,更不用说近年经常“眺望”的那个美国!
这才认识到当年毕加索说给张大千的一番话,并非客套,而是事实!—原来“欧洲没有艺术”!
张择端(1085—1145),字正道,琅琊东武(山东诸城)人,宋徽宗时画院待诏。
张择端画艺高超,以《清明上河图》为例,该画描写北宋都城汴梁清明时节景象,画图从农村展开一直画到市集。画家举重若轻,纳极其繁杂的景物于画中,画卷描绘人物熙熙攘攘,骑马的、挑担的、推车的、赶驴的、坐轿的、观景的、街头卖艺的、江湖郎中、算命先生、行脚僧人,街道两边有茶楼、酒馆、作坊、脚店、当铺。
所描绘社会场景之大,画面远近、疏密、聚散处理之妥帖,可谓难能可贵。人物众多而动态不同、身份有别,人物刻画之生动,实在让人叹服!画面涉及社会层面之深,所绘场景之广阔,舟桥、房屋、江岸、市集,而画面主次、远近、高低处理之高超,让人叹为观止!
这题材很像咱们今天的“历史题材画”创作。再看看今日我们那“历史题材画”深陷“西画”泥淖的窘相,除了摇头长叹,更复何言。
宋代是中国绘画的全盛时期,赵宋之世,中国绘画已臻成熟,绘画题材之丰富、绘画技法之纯熟、艺术境界之高深,当之无愧是世界绘画的高峰!请问,九百年到一千年前,世界画坛是个什么样子?我们天天念叨的那个欧洲文艺复兴,是14世纪中叶后的事,就时间论,足足和宋代差了五六百年!而那个提出“六法论”的南齐的谢赫,更是比欧洲文艺复兴的诸子早出生了近一千年!就艺术而论,那以“气韵生动”为统领的“六法论”(既是我们中国画创作的方法论,又是中国画的评价标准),恐怕和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的追求更不在一个层面上。记得几年前在欧洲参观博物馆,看到那幅《蒙娜丽莎》画像时,讲解员指着画面说:“你们看,那手臂的血管好像有血在流动。”我和陪我参观的人开玩笑说:“不要说那血好像在流动,那血真的流出来又怎么样?艺术不比这个!”
但问题是,我们的很多同胞看不到这一点。只要看看我们中国每年美术高考时,可怜的中国学子背着画架、提着塑料桶,走进中国各地高校的素描、色彩考场的场景,怎一个“痛心”了得!诸位,难道我们当了亡国奴不成?!
鉴于此,我这次纪念展的作品,画宋时汴河两岸烟云弥漫,有莫让浮云遮望眼之意。有道是,你能看到多远的过去,才能预见多远的未来。今日之“回望”,是日后“守望”之基础。怎样通过这“回望”,使我们的目光穿越千年,看到宋元,继而看到汉唐,知道我们为什么叫“汉人”,为什么国外有“唐人街”,再继而看到八千年前的黄帝、炎帝,弄清楚我们为什么是炎黄子孙,最后再看到一万年前画八卦的那个我们的人文始祖—伏羲,他老人家一万年前画的那个“八卦”,至今我们也还在“八卦”着,还没有弄明白“八卦”是什么意思呢!
我想,通过这样的回望,找回我们民族应有的自信和自尊,使这“回望”慢慢转换为“守望”!守望我们民族自己的文化遗产,守望我们民族自己的精神家园!到那时,中华民族文化复兴的“中国梦”才有可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