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顽童”孙幼军

来源 :老年博览·下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tct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孙幼军被誉为“一代童话大师”,这是实至名归。他创作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没有风的扇子》《小狗的小房子》等都是中国儿童文学的经典,滋养了一代又一代读者。其实,孙幼军并不是专业作家,所以当我第一次按响他大学寓所的门铃时,心里是有一点儿疑惑的。他的本职工作是北京外交学院教师。
  我自己都不清楚读过多少孙幼军的作品了。我熟识他笔下的怪老头儿、小猪唏哩呼噜、橡皮小鸭、流浪儿贝贝、铁头飞侠……只是之前一直没有机会拜见这位中国最早获得国际安徒生奖提名的童话大家。机缘巧合,我所供职的上海广播电视台雄心勃勃地欲在动画片领域大展身手,遂让我开列一张可以改编成动画片的儿童文学作品“清单”。我脑子里当即闪过了孙幼军以及他的童话《小布头奇遇记》。于是,2008年11月,我终于见到了孙幼军。当我说他被公认为“童话大师”时,他连连摆手,大声地笑道:“我才不是什么‘大师’,我只是一个老顽童!”
  孙幼军告诉我,他打小就很淘气,天性好玩,对什么都好奇,什么新鲜事都想尝试。6岁的他跟随家人辗转各地,每每听见外面飞机呼啸而过的声音,都会飞快地跑出去看个究竟。孙幼军会唱京剧,二胡也拉得很好,高中时还获得过吉林省花样滑冰亚军。他在北京大学念的是中文系,毕业后分配到北京外交学院,翻译过不少外国儿童文学作品,他说儿童文学才叫好玩。结婚后,他“顽性”不改,夫人给他织的黑毛衣,袖子长了一截,他便把袖子拉过拳头,两手着地,扮成黑猩猩的模样,夫人说他就跟一个小孩似的。
  我和孙幼军坐在他家客厅的长沙发上聊天,我们都侧着身子,以便面对面交谈。孙幼军是黑龙江人,长得高高大大,脸略呈方形,虽然时年已过七旬,但仍有一股英俊潇洒之气,除了耳朵有些背,全无老态。我与他商谈购买《小布头奇遇记》影视改编版权事宜。这部长篇童话自1961年出版以来,经久不衰,获奖无数。童话讲述了一个生动有趣又有意义的故事:一个名叫“小布头”的布娃娃,因为胆小遭到伙伴们的嘲笑,又因为怯懦失去了自己的主人。为了寻找主人,小布头勇敢出发,经历了一场疯狂、有趣、感人的历险,最后,不仅交到了好朋友,获得了友情,也变成了一个勇敢的孩子,回到了主人身边,得到了久违的幸福。当我在“清单”上写下《小布头奇遇记》时,一帧帧画面已在我的眼前清晰呈现。不料,孙幼军一口回绝了我,理由是他自认为这部童话在艺术上存在一些不足,可能在改编时会很困难。他非常真诚地跟我说:“光是去年,就有3家影视机构来找我购买《小布头奇遇记》的改编版权,但我都拒绝了。因为我不能只考虑自己的利益,而不为别人着想。如果别人买去后难以改编,白白费了大力,我会心有不安的。”听着孙幼军的话,我心里油然升起敬意。
  回到上海后,我与孙幼军始终保持着联系。他跟我约定,由于耳聋,不便使用電话,以电子邮件的方式进行联系。我没想到,孙幼军对电脑运用得如此娴熟,有一段时间,我与他几乎天天都会写邮件,聊儿童文学,聊各自的创作,也聊世事人生。当然,我还继续跟他“泡蘑菇”,不想轻易放弃自己的愿望。作为儿童文学作家与影视制片人,我向孙幼军提出了一些解决改编可能遇到问题的建议,他觉得我的“专业意见”是别人从未说过的,而且与他的艺术观和价值观相一致。我们彼此间的信任,最终促成了《小布头奇遇记》影视改编版权合同的签订。我真的很高兴,成全了一桩美事,也实现了自己的一个心愿。
  不久,孙幼军写邮件告诉我,说他最近一直在生病,医生怀疑他胃里长了什么东西,让他做个胃镜检查。孙幼军这个“老顽童”,到了这时候还不忘开玩笑:“我可是个‘铁胃’,钢铁里哪长得出那种东西来?”但我放心不下,趁着出差去看望他。果然,在经历两次脑血栓和反复胃出血后,他明显消瘦了,人仿佛垮塌了下来,虽然戴着助听器,但听力更弱了。他跟我说:“人家都不认识我了,因为我太瘦了。而且,我的记忆力也不行了,很多事情都记不得了。最不可思议的是,有时连电脑也不会操作了。”他说这话的时候,显得很沮丧。可没过一会儿,他的精神又高昂起来,他告诉我,在过去的一年里他写了六七篇童话,每篇都有4万来字。我听后很是汗颜,他年老有恙,尚且如此勤奋写作,我哪里可以和他相比。
  忽然,孙幼军想起什么来,站起身,走出了屋子。原来,他是到另一个房间拿他的新书去了。他热情地为我题签。当我把书捧在手上的时候,我似乎能感受到他熨帖在书上的温度。这时,他“央求”我可否拍张合影,我说当然可以啊。原来他“顽性”又起,他说尽管有时不会使用电脑了,可他这次一定要试着将照片通过电子邮件发给我。第二天,我就收到了他发来的邮件,说他发了照片,问我是否收到。我没有收到,便回复他说:“您可能忘了粘贴附件了。”当天,他执拗地再次发来邮件:“明明我发了照片的,不知道为什么收不到,难道是因为照片上的我吓人,目光迟滞,一副老年痴呆的样子?我不甘心,再试一次。”他是那么执着地想证明自己,虽然仍未见照片,可我不忍心,于是回复他说:“这次,照片发成功了,您真的太棒了!”当我敲击键盘,将这封邮件发出去的那一瞬,我的眼睛湿润了。
  孙幼军去世之后,有一次,我在梦里见到他,与过去和他在长沙发上聊天的情景一模一样。那天,他告诉我说,《小布头奇遇记》是他一次生病住院时突发的灵感—家人为了逗他开心,在他的病床上放了一只布偶;他顽童般地用手指戳了戳布偶的脸颊,幻想它活了,而后出去冒险了:“有那么一个小布头……小布头?小布头是什么呢?小布头,嗯—他是一个很小很小的布娃娃。”
其他文献
从一个普通的女中学生,到被总政文化部破例选进总政京剧团;从一个报幕员,到被导演看中出演电影《神秘的旅伴》,一炮而红;从一个优秀的女演员,到被“发配”到怀柔林场做女工;从国民党少将的女儿,到成为共产党少将……王晓棠的人生跌宕起伏、惊心动魄,而在这传奇人生的背后,隐含着她坚强的个性、追求进步的精神和对事业的热忱、对党的忠贞。  自幼好学  王晓棠1934年出生于河南开封,籍贯却是江苏南京。她的父亲王叔
期刊
每年,美国《时代》周刊都会评选出那些让我们的世界变得更美好、更智能、更有趣的最佳发明创造,以下就是2016年的榜单。  1.悬浮灯泡  西蒙·莫里斯從儿时起就一直沉迷于制造能够在半空中飘浮的物品,有一次他甚至成功地将一块滑板变成了一块悬浮板。现在,他用同样的热情制作了悬浮灯泡。这种灯泡依靠电磁力实现悬浮和旋转,依靠电感耦合(无线能量传输的一种方式)发光。  2.可折叠自行车头盔  像许多骑自行车的
期刊
超市篇:  酥、派、味、脆、柳  带“酥”或“派”字的食品。为了让食品达到“酥”的口感,制作过程中需要加入大量油脂,因此“酥”类食品的脂肪含量很高,一般達25%~40%。同时,制作这类食品时添加的一般为富含饱和脂肪的油脂,比如氢化植物油或棕榈油,营养价值不高。这类食品往往还含有大量糖分。而名字里带“派”的食品,营养价值高的天然成分所占比例也较低,糖、脂肪、香精和多种食品添加剂是它们迷人口感的主要来
期刊
健身已成为现代人的一种生活风尚。古人同样喜欢健身,但不同朝代有不同的流行健身方式。  秦汉时期崇尚“健身操”  先秦时期,古人健身多以“修身养性”和“延年益寿”为主题,讲究“顺时养生”。到了汉魏时期,又加入了运动元素——健身操。  汉魏时期,古人最热衷的一项健身活动叫“导引术”,这是中国现存最早的带有医疗保健功能的健身操。导引又称“道引”,是气功的一种早期形态,在先秦文献中就已出现。《庄子·外篇·
期刊
如果有这样一个图书馆:藏书不多,可“遛娃”、看电影、听音乐,可缝纫、3D打印、激光光刻,不但出借书,还出借平板电脑、照相机、网球,甚至一根小别针……这样的图书馆带给你的是惊喜,还是惊吓?  这座“不务正业”的图书馆位于芬兰赫尔辛基市中心1.7万平方米的土地上,它的名字是“颂歌”。颂歌图书馆是世界上最“贵”的图书馆之一,因为它所在的位置可以说是寸土寸金,而且它的设计也别出心裁。  颂歌建立的目的是为
期刊
用高分子复合材料制成发光地砖,通过智能探测传感器感应行人通行,再由嵌入式控制器点亮斑马线……目前,由南通大学科研团队联合企业共同研发的“智能发光斑马线”已铺设在北京、南京、南通等地的学校门口过街通道上,有助于规范路口的交通秩序,避免斑马线周边发生交通事故,增强了人们的安全意识和文明意识。  “很多交通事故发生的原因是校园周边现有斑马线警示效果不足。”全国政协委员、南通大学校长施卫东表示,恶劣天气下
期刊
我一直认为,老年人有丰富的生活阅历,所以他们的微信朋友圈更像一个知识“万花筒”。人们常说“活到老,学到老”。“圈友”尽可在其间畅意地秀一把得意之作,不仅愉悦自己,更让我们有了随时学习的机会。  有花与诗的园地。诗人郭先生晨练,借此拍摄花草树木,并做简介配以诗文,即便无名花草,经过诗意的拂拭,也能透出柳绿桃红、姚黄魏紫的精彩。每天跟着刷屏,感受“花言巧语”的美妙,还纠正了我错将木瓜花当作红梅花的谬误
期刊
我微信朋友圈里的老年人大致可分四类,择几个代表亮相如下。  甲(女,64岁),在老年群体中相对年轻,爱学习、爱生活、爱家人,平日帮女儿带娃,经常在新媒体平台上分享家中晚辈成长的记录,以哄孙辈为乐;关心新闻,及时传递社会正能量;会摄影,常分享四季美景,旅游归来后会分享美图、美文;偶尔晒美食,比如蒸了槐花包子,送给90多岁的老母亲品尝……满屏都是平常人家的温馨和幸福。  乙(女,82岁),智慧型。会辨
期刊
那天,小华捧着手机给大家看:“瞧我妈,又开始‘科普宣传’了,我都怀疑她担任了微信朋友圈的‘养生大使’。”大家会心一笑:老人的微信朋友圈,不都这样嘛!  小华说,有一次他正吃桃子,母亲看见后大喊:“有毒!”小华很茫然。母亲认真地解释:“你没看我的微信朋友圈吗?桃子和西瓜一起吃会中毒!”小华耐着性子说:“西瓜和桃子都是夏天的应季水果,去年夏天,你还给我榨过西瓜、桃子汁一起喝呢!”母亲这才不再坚持,但之
期刊
山东省淄博市青年白鸥从技校毕业后到工厂工作,因学艺不精,经常遭同事嘲笑。不服输的他返乡自主创业,经过4年的摸索和创新,如今做轮胎创意雕塑,每年消耗各种废旧轮胎200多吨,不仅为自己找到了一条致富增收的途径,更为环保事业尽了一份力。  电焊工改行做雕塑  2003年,白鸥进入淄博一家服装厂做搬运工。在服装厂,白鸥结识了缝纫女工张娟,不久两人便走进婚姻殿堂。由于搬运工活儿累,工资也不高,白鸥辞去了服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