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方法;预防;乙型肝炎
67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32-02
自2002年起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来,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从纳入前的80%提高到2004年的90%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从纳入前的60%提高到2004年的75%。GAVI项目地区共有1100万儿童接受了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在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从64%上升到2005年的90%,首针及时接种率也从47%上升到67%。和田市即在乡镇的2家医院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经10年的观察证实,婴儿普种乙肝疫苗后能有效的降低小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或乙肝发病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人口数按市统计局统计数。全市2002年——2012年接种率由各乡镇(下同)每年年报汇总而成;全市接种率调查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抽调而得。乙肝发病率按每年疫情资料统计。
1.2疫苗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为0、1、6个月,全程接种3针,开始时为血源乙肝疫苗,首针为30ug,后2针为10ug。1992年起除已知HBsAg阳性母亲首针为30ug外,其余均采用10ug,1997年其改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针均采用5ug。
1.3对照组
1.3.1同年龄组对照接种玉龙喀什镇2002年出生的儿童,经常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分别于2001年(3岁)和2004年(6岁)2次测定HBsAg。本组对照为玉龙喀什镇1995年出生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在2001年(6岁)测定HBsAg。异地对照为吉亚乡1995年和1998年出生均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同龄儿童,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测定HBsAg。检测方法为反向间接血凝实验(RPHA),判断标准以≥1:8(++)为阳性。
1.3.2幼儿与青少年组对照幼儿组为2008年——2010年幼儿园入园体检儿童,接过种乙肝疫苗;青少年组为2008年——2010年高校、中专招生体检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学生。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判断信賴酶标仪比色。
1.4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监测对象为玉龙喀什镇2009年1月——2010年3月出生的63名和吉亚乡2010年1月——2011年3月73名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分别于2010年、2011年采血监测,所用方法为酶联免疫法,OD值≥2.1为抗-HBs阳性。
2结果
2.1满1周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2002年以来在和田市采用结合孕妇系统管理,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后,当年全程接种率即达80.16%,2002年——2003年分别上升到83.30%-90.76%,2003年,在全市推广后,2004年全市乙肝疫苗接种率即达到96.45%,2005年后>99%。每年1次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调查乙肝疫苗接种率2002-2004年为94.39%-99.12%,2005年后均为100%。乙肝疫苗第1针及时接种率2002年以来>94%。
2.2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携带率的变化玉龙喀什镇和吉亚乡1995年出生、2001年6岁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携带率分别为6.96%和8.57%,两者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u=0.4,p>0.05),但有可比性。玉龙喀什镇1995出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3年和6年,HBsAg携带率分别为1.76%和3.05%,与对照组吉亚乡同龄儿童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后2008年——2012年入幼儿园的幼儿组体检共3349人,未普种乙肝疫苗的2008年——2012年高校、中专招生体检青少年组共8573人,两组的HBsAg携带率分别为2.09%和14.79%,两组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385.7,p<0.05)保护率为85.86%。
2.3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检测土沙拉乡63名儿童均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抗-HBs阳性者54人,免疫成功率85.71%;其中P/N≥10的45人,占83.33%。和田市区53名儿童均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抗-HBs阳性者47人,免疫成功率88.68%;其中P/N≥10的39人,82.98%。两地共检儿童116人,抗-HBs阳性者101人,免疫成功率87.07%,其中P/N≥10的84人,占83.17%。
2.4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发病率的影响由于和田市自实行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偏倚,故人为地将1991年——1999年的疫情划分为初期(1991——1993年)、中期(1994年——1996年)和近期(1997年——1999年)3个阶段。乙肝年平均发病率3个阶段分别为51.6/10万、56.3/10万、48.3/10万,各个阶段的发病率差别不大,(x2=3.0,p<0.05)。≥10岁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差别也不大p<0.05;而0-4岁和5-9岁组发病率近期已降至3.98/10。各个年龄组间乙肝病例构成比在3个阶段中发生明显改变,其中1-9岁病例比例从初期的9.0%降至近期的0.8%。
3讨论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认为是控制乙肝的唯一有效措施。和田市结合孕妇系统管理,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很好的解决了3针衔接问题。第1针有妇保医生和助产士负责接种,发给乙肝疫苗接种卡,按出生月份填入每月1张的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并告知产妇待婴儿满月后及时到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打“满月针”-第2针乙肝疫苗及第3针,从而大大提高了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最为直接的效果是HBsAg的降低和乙肝发病率的下降,以及今后慢性肝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下降。
670文章编号:1004-7484(2014)-06-3532-02
自2002年起我国将乙肝疫苗纳入儿童计划免疫以来,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和首针及时接种率都得到了显著的提高,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从纳入前的80%提高到2004年的90%以上,首针及时接种率从纳入前的60%提高到2004年的75%。GAVI项目地区共有1100万儿童接受了乙肝疫苗的预防接种。在西部省份和贫困地区,乙肝疫苗的全程接种率从64%上升到2005年的90%,首针及时接种率也从47%上升到67%。和田市即在乡镇的2家医院开展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工作,经10年的观察证实,婴儿普种乙肝疫苗后能有效的降低小儿乙肝病毒表面抗原(HBsAg)携带率或乙肝发病率,取得了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先报告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人口数按市统计局统计数。全市2002年——2012年接种率由各乡镇(下同)每年年报汇总而成;全市接种率调查由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每年抽调而得。乙肝发病率按每年疫情资料统计。
1.2疫苗接种乙肝疫苗的免疫程序为0、1、6个月,全程接种3针,开始时为血源乙肝疫苗,首针为30ug,后2针为10ug。1992年起除已知HBsAg阳性母亲首针为30ug外,其余均采用10ug,1997年其改用重组(酵母)乙肝疫苗,每针均采用5ug。
1.3对照组
1.3.1同年龄组对照接种玉龙喀什镇2002年出生的儿童,经常规乙肝疫苗全程接种,分别于2001年(3岁)和2004年(6岁)2次测定HBsAg。本组对照为玉龙喀什镇1995年出生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在2001年(6岁)测定HBsAg。异地对照为吉亚乡1995年和1998年出生均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同龄儿童,分别于2001年和2004年测定HBsAg。检测方法为反向间接血凝实验(RPHA),判断标准以≥1:8(++)为阳性。
1.3.2幼儿与青少年组对照幼儿组为2008年——2010年幼儿园入园体检儿童,接过种乙肝疫苗;青少年组为2008年——2010年高校、中专招生体检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学生。检测方法为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结果判断信賴酶标仪比色。
1.4乙肝病毒表面抗体(抗-HBs)监测对象为玉龙喀什镇2009年1月——2010年3月出生的63名和吉亚乡2010年1月——2011年3月73名全程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分别于2010年、2011年采血监测,所用方法为酶联免疫法,OD值≥2.1为抗-HBs阳性。
2结果
2.1满1周岁儿童乙肝疫苗全程接种率2002年以来在和田市采用结合孕妇系统管理,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后,当年全程接种率即达80.16%,2002年——2003年分别上升到83.30%-90.76%,2003年,在全市推广后,2004年全市乙肝疫苗接种率即达到96.45%,2005年后>99%。每年1次按容量比例概率抽样调查乙肝疫苗接种率2002-2004年为94.39%-99.12%,2005年后均为100%。乙肝疫苗第1针及时接种率2002年以来>94%。
2.2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HBsAg携带率的变化玉龙喀什镇和吉亚乡1995年出生、2001年6岁未接种过乙肝疫苗的儿童,HBsAg携带率分别为6.96%和8.57%,两者的差异无显著的统计学意义(u=0.4,p>0.05),但有可比性。玉龙喀什镇1995出生儿童接种乙肝疫苗后3年和6年,HBsAg携带率分别为1.76%和3.05%,与对照组吉亚乡同龄儿童相比较,差异有极显著的统计学意义。
新生儿乙肝疫苗普种后2008年——2012年入幼儿园的幼儿组体检共3349人,未普种乙肝疫苗的2008年——2012年高校、中专招生体检青少年组共8573人,两组的HBsAg携带率分别为2.09%和14.79%,两组间的差异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x2=385.7,p<0.05)保护率为85.86%。
2.3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抗-HBs检测土沙拉乡63名儿童均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抗-HBs阳性者54人,免疫成功率85.71%;其中P/N≥10的45人,占83.33%。和田市区53名儿童均全程接种乙肝疫苗,抗-HBs阳性者47人,免疫成功率88.68%;其中P/N≥10的39人,82.98%。两地共检儿童116人,抗-HBs阳性者101人,免疫成功率87.07%,其中P/N≥10的84人,占83.17%。
2.4婴儿接种乙肝疫苗后对乙肝发病率的影响由于和田市自实行病毒性肝炎分型报告,以防止可能出现的偏倚,故人为地将1991年——1999年的疫情划分为初期(1991——1993年)、中期(1994年——1996年)和近期(1997年——1999年)3个阶段。乙肝年平均发病率3个阶段分别为51.6/10万、56.3/10万、48.3/10万,各个阶段的发病率差别不大,(x2=3.0,p<0.05)。≥10岁各年龄组的发病率差别也不大p<0.05;而0-4岁和5-9岁组发病率近期已降至3.98/10。各个年龄组间乙肝病例构成比在3个阶段中发生明显改变,其中1-9岁病例比例从初期的9.0%降至近期的0.8%。
3讨论
乙肝是由乙肝病毒引起的严重危害人群健康的传染病。乙肝疫苗是用于预防乙肝的特殊药物。疫苗接种后,可刺激免疫系统产生保护性抗体,这种抗体存在于人的体液之中,乙肝病毒一旦出现,抗体会立即作用,将其清除,阻止感染,并不会伤害肝脏,从而使人体具有了预防乙肝的免疫力,从而达到预防乙肝感染的目的。接种乙肝疫苗是预防乙肝病毒感染的最有效方法。
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认为是控制乙肝的唯一有效措施。和田市结合孕妇系统管理,把新生儿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很好的解决了3针衔接问题。第1针有妇保医生和助产士负责接种,发给乙肝疫苗接种卡,按出生月份填入每月1张的乙肝疫苗接种登记册,并告知产妇待婴儿满月后及时到疾控中心预防接种门诊打“满月针”-第2针乙肝疫苗及第3针,从而大大提高了乙肝疫苗的接种率。新生儿接种乙肝疫苗后最为直接的效果是HBsAg的降低和乙肝发病率的下降,以及今后慢性肝病发病率或死亡率的下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