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往德国灵长类中心报到前,实习生艾拉郑重其事地立下了一个誓言:“我要做最好的灵长类动物专家!”
被派往印度尼西亚的研究基地后,艾拉又给自己的誓言加了一个注解:“我要做最好的灵长类动物——主要是黑冠猕猴专家!”
黑猴子真有趣
艾拉说的黑冠猕猴是他的研究对象,生活在苏拉威西岛以及邻近的岛屿上。第一次看到它们时,艾拉忍不住叫出了声:“艾玛,这猴子长得能再黑点儿吗?”
是的,黑冠猕猴堪称猴子界的包公。除了粉红色的屁股和棕色的眼睛,它们通体上下一抹黑。想到自己后半辈子很可能要和这堆“黑炭”形影不离,艾拉喜忧参半。忧的是黑冠猕猴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尤其是那些备受关注的黑猩猩、大猩猩等明星动物相比,知名度实在不够高。艾拉想通过研究它们而成为“著名动物学家”的希望十分渺茫;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艾拉发现黑冠猕猴比他想象中有趣得多,具体表现为:一、它们身为一种中大型猴子,尾巴却又短又小,不仔细找都很难发现。由此可见,猴子爬树的能力跟尾巴长短其实没太大的关系;二、它们天生具有摇滚气质,头顶上一缕竖起的毛十分拉风。每次艾拉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自己十几岁时弹着吉他,摇头晃脑尽情嘶吼的样子,特别有亲切感。如此纠结了几天,艾拉终于下定决心,要和这些黑猴子成为好朋友。
导师得知艾拉的决定后,送给他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作为祝福和鼓励。笔记本不厚,应该用不了太久,而附带的一句话却足够让艾拉忙活好几个月:“要想和黑冠猕猴交朋友,就得先把它们一个个认全!”
猴子登记员
导师的话就是命令。
实习研究员艾拉立马全身心地投入了“认猴”工作。幸运的是,黑冠猕猴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喜欢几十上百只聚集在一起生活,这大大降低了艾拉的工作强度,让他基本可以保证作息规律,不会像远在非洲研究花豹的同学那样,不到一个礼拜就换上了两只再也抹不去的“熊猫眼”。不仅如此,“善解人意”的黑冠猕猴还时不时搞出点小状况,好让艾拉的日子过得不至于那么无聊。比如,有一天,一只黑冠猕猴试图向首领挑战,谁知,首领只是打了三四个“哈欠”就把它吓退了。事后艾拉才知道,那是首领在故意展示自己巨大的犬齿,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还有一次,一只黑冠猕猴发现了很多好吃的果子,它高兴坏了,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但喉咙却没有下咽的动作。艾拉盯了半天才搞清楚,黑冠猕猴的腮帮子有临时仓库的功能。有时它们得到食物并不会马上吃掉,而是在两侧的颊囊里储存一段时间,随后再慢慢品味。
半年之后,艾拉成功地将前半本笔记本变成了黑冠猕猴的户口簿:A——族群中的开心果,行动敏捷,擅长游泳,爱拍首领的马屁;B——族群首领,表情严肃,很有威信,最喜欢手下给自己理毛;C——族群中的老寿星,起码有20岁高龄,整天在树上找小昆虫吃……
导师对艾拉的工作十分满意,认为他可以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了。不过,在此之前,艾拉得先学习一下前辈们的工作方法。接过导师从资料夹中小心翼翼取出的两张光盘后,艾拉听到了一句语重心长的嘱托:“孩子,看完记得写观后感哦!”
这个任务让艾拉倍感压力,他准备好提神用的咖啡,记录用的笔和笔记本,然后深呼吸一口气,将光盘插入了电脑的光驱。
首领不在,请放松
第一张光盘里的内容只有短短的几分钟。画面展示的是英国汉普郡马尔威尔野生动物园里一群黑冠猕猴的“非日常”生活——科研人员“引诱”它们的首领翘班,偷偷离开族群去玩触屏电脑!电脑中的互动游戏让平时肩负重任,总是正襟危坐的族群首领瞬间变得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而没有首领管束的其他猴子也显得异常轻松,时不时撅起嘴巴,嘴唇快速开合。按照科研人员备注的解释,这是黑冠猕猴表示友好的一种独特行为,用来维持社会关系。当首领不在时,它们“砸吧嘴”的次数明显增多。
艾拉反复观看了好几遍录像,在笔记本上做出了以下总结:“适当的放松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不论是普通黑冠猕猴,它们的族群首领,还是我,都这么认为!”
信朋友者,得天下
第二张光盘里的内容明显复杂了许多。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科研人员挑选了7只黑冠猕猴作为实验对象。在前半段时间里,他们记录了这些猴子互相陪伴以及给彼此理毛的时间,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1号应该是2号的妈妈,2号和3号肯定是好朋友,3号好像不太喜欢4号,但似乎更加讨厌5号……
接下来,科研人员让1号和2号黑冠猕猴相距一米左右,面对面坐下。科研人员站在2号的身后,手拿一根香蕉吸引面对他的1号注意。1号看到香蕉后,顿时两眼放光,盯住不放。不明所以的2号看了1号半天,很快也顺着它的目光朝香蕉瞧过来——第一轮实验结束。
随后,1号黑冠猕猴被3号替换,科研人员将香蕉换成了橙子,重复刚才的动作。这回,2号毫不犹豫地追随着3号的目光,只用了不到1秒钟就发现了橙子。而与第二轮实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3号和5号做搭档时,3号几乎连5号的脸都不想正眼看一下,更别提跟着它东张西望了。
这个“车轮”实验狠狠地虐了艾拉一把。直到导师上门来询问结果,他才急中生智,想通了其中的道理:“相比家人,朋友对黑冠猕猴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而且,人类也是如此!就像我很多时候更愿意相信朋友之间的‘小道消息’,却不想听父母的经验教训一样。”
“既然你这么认为,那就自己做一个实验来证明吧!”说着,导师拿出一台录音机和一个用纸板做的蟒蛇模型,连同一条“锦囊妙计”递给了他,“提醒你,经得起考验的友情才是真的哦!”
蟒蛇来了,谁来帮忙
聪明的艾拉很快就明白了手中这两样东西的用途。他首先将蟒蛇模型藏在一棵树的后面,然后用录音机录下不同黑冠猕猴发现“危险”之后的叫声。这种呼叫声会吸引其他黑冠猕猴前来,齐心合力将天敌赶走。
接着,艾拉又向不同的黑冠猕猴重播这些录音,并记录它们的反应。实验结果让艾拉倍感欣慰:黑冠猕猴确实非常重友情,讲义气。当它们听到好朋友的求援声之后,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来帮忙,反应比听到其他族群成员的呼救声时快多了。
当艾拉再一次将自己的笔记本交给导师审阅时,导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出了他一直想听到的那句话:“你已经对黑冠猕猴有了足够的了解,现在可以和它们近距离接触,成为真正的朋……”没等导师说完,艾拉就欢呼一声,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数码相机,冲进了黑冠猕猴居住的丛林。他要给好朋友美美地拍几张照片,回头再发到网上,向那些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研究对象一面的同学们好好炫耀一番。
10分钟后,丛林里传来了艾拉的惨叫声:“喂!那是我的相机!我的!天啊!为什么没人告诉我,黑冠猕猴是自拍狂?!”听到这儿,正在整理文档的导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这正是我刚才想告诉你的呀!”
被派往印度尼西亚的研究基地后,艾拉又给自己的誓言加了一个注解:“我要做最好的灵长类动物——主要是黑冠猕猴专家!”
黑猴子真有趣
艾拉说的黑冠猕猴是他的研究对象,生活在苏拉威西岛以及邻近的岛屿上。第一次看到它们时,艾拉忍不住叫出了声:“艾玛,这猴子长得能再黑点儿吗?”
是的,黑冠猕猴堪称猴子界的包公。除了粉红色的屁股和棕色的眼睛,它们通体上下一抹黑。想到自己后半辈子很可能要和这堆“黑炭”形影不离,艾拉喜忧参半。忧的是黑冠猕猴和其他灵长类动物,尤其是那些备受关注的黑猩猩、大猩猩等明星动物相比,知名度实在不够高。艾拉想通过研究它们而成为“著名动物学家”的希望十分渺茫;喜的是经过一段时间的观察,艾拉发现黑冠猕猴比他想象中有趣得多,具体表现为:一、它们身为一种中大型猴子,尾巴却又短又小,不仔细找都很难发现。由此可见,猴子爬树的能力跟尾巴长短其实没太大的关系;二、它们天生具有摇滚气质,头顶上一缕竖起的毛十分拉风。每次艾拉看到它们,就会想起自己十几岁时弹着吉他,摇头晃脑尽情嘶吼的样子,特别有亲切感。如此纠结了几天,艾拉终于下定决心,要和这些黑猴子成为好朋友。
导师得知艾拉的决定后,送给他一个精美的笔记本作为祝福和鼓励。笔记本不厚,应该用不了太久,而附带的一句话却足够让艾拉忙活好几个月:“要想和黑冠猕猴交朋友,就得先把它们一个个认全!”
猴子登记员
导师的话就是命令。
实习研究员艾拉立马全身心地投入了“认猴”工作。幸运的是,黑冠猕猴大多日出而作,日落而息,还喜欢几十上百只聚集在一起生活,这大大降低了艾拉的工作强度,让他基本可以保证作息规律,不会像远在非洲研究花豹的同学那样,不到一个礼拜就换上了两只再也抹不去的“熊猫眼”。不仅如此,“善解人意”的黑冠猕猴还时不时搞出点小状况,好让艾拉的日子过得不至于那么无聊。比如,有一天,一只黑冠猕猴试图向首领挑战,谁知,首领只是打了三四个“哈欠”就把它吓退了。事后艾拉才知道,那是首领在故意展示自己巨大的犬齿,维护自己的统治地位。还有一次,一只黑冠猕猴发现了很多好吃的果子,它高兴坏了,一个劲儿地往嘴里塞,但喉咙却没有下咽的动作。艾拉盯了半天才搞清楚,黑冠猕猴的腮帮子有临时仓库的功能。有时它们得到食物并不会马上吃掉,而是在两侧的颊囊里储存一段时间,随后再慢慢品味。
半年之后,艾拉成功地将前半本笔记本变成了黑冠猕猴的户口簿:A——族群中的开心果,行动敏捷,擅长游泳,爱拍首领的马屁;B——族群首领,表情严肃,很有威信,最喜欢手下给自己理毛;C——族群中的老寿星,起码有20岁高龄,整天在树上找小昆虫吃……
导师对艾拉的工作十分满意,认为他可以开始进行更深层次的研究了。不过,在此之前,艾拉得先学习一下前辈们的工作方法。接过导师从资料夹中小心翼翼取出的两张光盘后,艾拉听到了一句语重心长的嘱托:“孩子,看完记得写观后感哦!”
这个任务让艾拉倍感压力,他准备好提神用的咖啡,记录用的笔和笔记本,然后深呼吸一口气,将光盘插入了电脑的光驱。
首领不在,请放松
第一张光盘里的内容只有短短的几分钟。画面展示的是英国汉普郡马尔威尔野生动物园里一群黑冠猕猴的“非日常”生活——科研人员“引诱”它们的首领翘班,偷偷离开族群去玩触屏电脑!电脑中的互动游戏让平时肩负重任,总是正襟危坐的族群首领瞬间变得容光焕发,精神抖擞,而没有首领管束的其他猴子也显得异常轻松,时不时撅起嘴巴,嘴唇快速开合。按照科研人员备注的解释,这是黑冠猕猴表示友好的一种独特行为,用来维持社会关系。当首领不在时,它们“砸吧嘴”的次数明显增多。
艾拉反复观看了好几遍录像,在笔记本上做出了以下总结:“适当的放松有助于缓解社会压力,不论是普通黑冠猕猴,它们的族群首领,还是我,都这么认为!”
信朋友者,得天下
第二张光盘里的内容明显复杂了许多。英国朴茨茅斯大学的科研人员挑选了7只黑冠猕猴作为实验对象。在前半段时间里,他们记录了这些猴子互相陪伴以及给彼此理毛的时间,然后通过分析这些数据判断出它们之间的关系: 1号应该是2号的妈妈,2号和3号肯定是好朋友,3号好像不太喜欢4号,但似乎更加讨厌5号……
接下来,科研人员让1号和2号黑冠猕猴相距一米左右,面对面坐下。科研人员站在2号的身后,手拿一根香蕉吸引面对他的1号注意。1号看到香蕉后,顿时两眼放光,盯住不放。不明所以的2号看了1号半天,很快也顺着它的目光朝香蕉瞧过来——第一轮实验结束。
随后,1号黑冠猕猴被3号替换,科研人员将香蕉换成了橙子,重复刚才的动作。这回,2号毫不犹豫地追随着3号的目光,只用了不到1秒钟就发现了橙子。而与第二轮实验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当3号和5号做搭档时,3号几乎连5号的脸都不想正眼看一下,更别提跟着它东张西望了。
这个“车轮”实验狠狠地虐了艾拉一把。直到导师上门来询问结果,他才急中生智,想通了其中的道理:“相比家人,朋友对黑冠猕猴的影响可能更加深远。而且,人类也是如此!就像我很多时候更愿意相信朋友之间的‘小道消息’,却不想听父母的经验教训一样。”
“既然你这么认为,那就自己做一个实验来证明吧!”说着,导师拿出一台录音机和一个用纸板做的蟒蛇模型,连同一条“锦囊妙计”递给了他,“提醒你,经得起考验的友情才是真的哦!”
蟒蛇来了,谁来帮忙
聪明的艾拉很快就明白了手中这两样东西的用途。他首先将蟒蛇模型藏在一棵树的后面,然后用录音机录下不同黑冠猕猴发现“危险”之后的叫声。这种呼叫声会吸引其他黑冠猕猴前来,齐心合力将天敌赶走。
接着,艾拉又向不同的黑冠猕猴重播这些录音,并记录它们的反应。实验结果让艾拉倍感欣慰:黑冠猕猴确实非常重友情,讲义气。当它们听到好朋友的求援声之后,会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冲过来帮忙,反应比听到其他族群成员的呼救声时快多了。
当艾拉再一次将自己的笔记本交给导师审阅时,导师微笑着点了点头,说出了他一直想听到的那句话:“你已经对黑冠猕猴有了足够的了解,现在可以和它们近距离接触,成为真正的朋……”没等导师说完,艾拉就欢呼一声,拿着早已准备好的数码相机,冲进了黑冠猕猴居住的丛林。他要给好朋友美美地拍几张照片,回头再发到网上,向那些十天半个月都见不着研究对象一面的同学们好好炫耀一番。
10分钟后,丛林里传来了艾拉的惨叫声:“喂!那是我的相机!我的!天啊!为什么没人告诉我,黑冠猕猴是自拍狂?!”听到这儿,正在整理文档的导师深深地叹了一口气:“唉,这正是我刚才想告诉你的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