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课程追求的目标之一是促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合作文化作为一种隐形的力量,正无声地改善着教师的生活方式,它所带来的协同效应不仅帮助教师在工作中获得理性的升华和思维品质的提升,而且在这种文化体验中所获得的愉悦精神感受,满足了教师内在的生命需要,成为教师精神发展的力量,从而进一步推动着新课程持续进行。
一、变评课为议课,激发教师发展的合作意识
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教研活动的主角,但在评课中,往往屈于各种压力,失去了主角意识。我们发现,在评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很少作解释,他们除了“说课”以外,从不在大家的议论中再作解释,更深层次地陈述自己的想法。不少评课教师也附和专家、领导的态度而发表见解,难怪一部分教师感到“评课的总是有理的,做课的总是无理”。因此,许多教师不愿意在全校讲公开课。显然,在这种氛围下,这种评课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变评课为议课,实现平等对话,为建立一个让教师真正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和相互信任的文化环境,为实现教研中相互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议课淡化了评价功能,强化了研究功能,做课和听课的教师都作为议课成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进行研讨,转变了居于优势地位的人在议课中的角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评课者而以议课成员身份平等地参与议课。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才会从行政和教研的群体压力中解放出来,才会毫无顾忌的对共同关心的主题从不同的视野,提出多样化的见解,使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逐渐对教学内容系统的把握,对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会谈。
议课制,这种柔性的文化管理是借助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靠的是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体现了对人的基本尊重,保障了人性的张扬,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提供了平台。集体反思弥补了个人研究的不足和视野的局限性,每一个成员都真切地感受到团队文化带来的好处,体验了个人思维触角自由地舒展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校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二、多掌舵少划桨,引领教师发展的合作过程
过去由于对行政管理职能认识不清,在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管理越位的现象,这样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直接导致的是教师工作的被动,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足,窄化了教师发展的空间。因此,需要转变管理职能,需要认真研究学校行政管理应管什么事,哪些事该管,要管得多一些,哪些事该放手,哪些需要宏观把握。
比如,以往每学期一次的教学研讨活动,无论从研讨主题还是研讨方式均由领导来决定,甚至主题内容细到每一学科、每一个学段,教师研究热情不高,缺乏深度交流,体验不到同伴合作所带来的快乐,研讨效果不理想。学校是不是可以确定如下的方案制:明确研讨活动的目标,给出方向、给出框架。即在相对宽泛的主题下,让教师自己去寻找共同关注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组内研讨的主题;学校可以确立两个单选主题,即就一类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一种学习形式解决不同问题,研究主题既体现了宏观把握的原则,使研讨既能在面上拓宽,又能在点上深入。
三、尝试参与管理,丰富教师发展的合作文化
过去,学校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开展各项工作,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对自身的责权利缺乏主动思考,常常是被动理解,被动执行各项工作任务,教师发挥的潜力是有限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管理权和管理中心下移,实行校本管理。而参与式管理是校本管理的关键。一方面,它使教师能与干部共同参与学校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教师能满足其参与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以增进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唤起每位教师的内在动力,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另一方面,将任务下达年级组,拓展了原有的合作内容与形式,拓宽教师合作交流的范围,为年级组内部团队互助的实现和团队精神的发挥,为教师之间信息的交流、经验的分享与专题会议提供了平台。
一、变评课为议课,激发教师发展的合作意识
教师是最有发言权的教研活动的主角,但在评课中,往往屈于各种压力,失去了主角意识。我们发现,在评课过程中授课教师很少作解释,他们除了“说课”以外,从不在大家的议论中再作解释,更深层次地陈述自己的想法。不少评课教师也附和专家、领导的态度而发表见解,难怪一部分教师感到“评课的总是有理的,做课的总是无理”。因此,许多教师不愿意在全校讲公开课。显然,在这种氛围下,这种评课实现不了真正意义上的交流。
变评课为议课,实现平等对话,为建立一个让教师真正感到安全的心理环境和相互信任的文化环境,为实现教研中相互合作提供了良好的条件。由于议课淡化了评价功能,强化了研究功能,做课和听课的教师都作为议课成员以解决问题为核心进行研讨,转变了居于优势地位的人在议课中的角色——不再是居高临下的评课者而以议课成员身份平等地参与议课。只有在这种环境下,教师才会从行政和教研的群体压力中解放出来,才会毫无顾忌的对共同关心的主题从不同的视野,提出多样化的见解,使模糊的认识逐渐清晰,逐渐对教学内容系统的把握,对新课程的教学方式有深刻的理解。从而实现真正意义上的深度会谈。
议课制,这种柔性的文化管理是借助非强制性方式和非权力性影响,靠的是群体的价值认同和凝聚力,体现了对人的基本尊重,保障了人性的张扬,为教师之间进行信息交流、经验分享提供了平台。集体反思弥补了个人研究的不足和视野的局限性,每一个成员都真切地感受到团队文化带来的好处,体验了个人思维触角自由地舒展所带来的快乐。教师借助集体的智慧,不断校正个人理解的偏颇,进行更深层次的反思。
二、多掌舵少划桨,引领教师发展的合作过程
过去由于对行政管理职能认识不清,在管理工作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管理越位的现象,这样事无巨细的管理方式直接导致的是教师工作的被动,主动性不够,积极性不足,窄化了教师发展的空间。因此,需要转变管理职能,需要认真研究学校行政管理应管什么事,哪些事该管,要管得多一些,哪些事该放手,哪些需要宏观把握。
比如,以往每学期一次的教学研讨活动,无论从研讨主题还是研讨方式均由领导来决定,甚至主题内容细到每一学科、每一个学段,教师研究热情不高,缺乏深度交流,体验不到同伴合作所带来的快乐,研讨效果不理想。学校是不是可以确定如下的方案制:明确研讨活动的目标,给出方向、给出框架。即在相对宽泛的主题下,让教师自己去寻找共同关注且需要解决的问题作为小组内研讨的主题;学校可以确立两个单选主题,即就一类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就一种学习形式解决不同问题,研究主题既体现了宏观把握的原则,使研讨既能在面上拓宽,又能在点上深入。
三、尝试参与管理,丰富教师发展的合作文化
过去,学校习惯于自上而下的开展各项工作,由此而带来的问题是教师对学校的使命,对自身的责权利缺乏主动思考,常常是被动理解,被动执行各项工作任务,教师发挥的潜力是有限的。新课改的基本理念要求管理权和管理中心下移,实行校本管理。而参与式管理是校本管理的关键。一方面,它使教师能与干部共同参与学校事务的讨论和决策,让教师能满足其参与感和成就感的需求,以增进教师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共存共荣的意识,唤起每位教师的内在动力,激发教师的创造智慧。另一方面,将任务下达年级组,拓展了原有的合作内容与形式,拓宽教师合作交流的范围,为年级组内部团队互助的实现和团队精神的发挥,为教师之间信息的交流、经验的分享与专题会议提供了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