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城乡两元分化一直是我们国家一个比较突出的社会问题,这种状况也逐渐通过课程反映到我们的教育中,进而影响到教育的公正、公平。随着新课程各种教科书的实施,人们提出了不同的意见,除了褒扬以外,还有论者提出了新课程“城市中心”的价值取向。针对以往教科书中出现的问题,新课程对已有的社会课教科书进行了改革,从而推出了“品德与社会”教科书。本研究旨在探究新出版的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科书的城乡价值取向。
一、研究方法
1.教科书的选取
本研究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PEP)2003年6月以来陆续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共八册,供六年制小学3年级~6年级学生使用。
2.分析方法
根据分析维度的不同结合使用频度差异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城市与农村的区域性的分析,主要以教科书中的图片和“活动”为分析内容,分别以明显城市特色、明显农村特色、中性特色作归类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然后结合图片和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教科书所反映的城乡特征。
二、分析
1.城乡特色图片频度差异
(1)城乡区域性特征总趋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八册教科书中图片所呈现的城乡区域性特征有下列变化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明显城市特色的图片与明显农村特色的图片数量之间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中性的图片相对增长幅度较大;八册教科书中,中性类图片所占比例最高,城市特色图片次之,而具有农村特色的图片相对较少,特别是3~4年级的四册教科书中明显城市特色的图片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大,与明显农村特色的图片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2)反映城乡特色的图片所呈现的城乡特征
①反映城市特色图片的特征
在城市图片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基础设施,共112个图片,如高楼大厦、小区设施、城市交通设施等。除了基础设施外,具有城市特色图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城市家庭图大大增多,在前四册教科书中以绝对的优势远远高于其他类图片,明显体现出现代城市家庭生活的新形象。此外,城市图片中还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科技成果的事物,如新型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燃料汽车、磁悬浮列车。
城市化特色是教科书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各种公用设施、家庭的摆设布局、城市交通状况等方面,还体现在作为教科书主人的儿童,他们的装束、言语、行动等都透漏着城市性气氛,而农村的孩子却成了特殊群体。
②反映农村特色图片的特征
从数量上看,相对于出现比例较高的城市家庭图片而言,反映农村家庭状况的图片极为稀少。反映具有农村特色的学校图片也相对较少,是以外来形象出现在教科书中,如“了解不同的学校、教室”一单元就出现了两个农村学校和一所山区教室;还有一所农村学校图片是为了反映教师的劳动。
从性质上看,出现了一些反映农村的消极现象,如农民在公路上晒农作物阻碍了交通;自称是乡下人的陌生人是危险人物的象征;“巫婆”等现象。贫穷落后的状况仍然是农村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以上这些图片都从某些方面体现了农村的状况,但是,与城市特色的内容相比,反映农村状况的内容在八册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其稀少的。在以城市为主的教科书中,农村的事物往往是以一种“外在的”事物出现在教科书中。
(3)中性图片
在三类图片中中性图片所占的比例最大,主要是一些关于人物、景物、风俗习惯、文化风情、自然风光、历史文物的图片和内容。主要内容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和一些地理常识以及我们国家的民间艺术,另外反映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著名人物。
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以中性色彩出现在教科书中,但是,无论是风景名胜、各地名食、风俗人情还是我国的文化历史、名人轶事、国家大事、地理地形等,城市人都可以利用旅游、电脑、报纸、家人的讲述等一切有利资源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得相关的信息,这使得城市儿童从小就显得比农村儿童“博学、聪明、见识广”,而农村儿童占有的文化资源相对较贫乏,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狭窄,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别无其他的途径。应该说,中性图片内容更适合于城市儿童阅读,或者说,相对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儿童而言,城市儿童更容易接受中性的教科书内容,这使得农村儿童在接受教科书的过程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仅从教科书中出现的儿童所从事的活动类别这一项来看,可以发现城市儿童的活动是多彩的,而且需要一定经济资本才可以参加,如踢足球、做实验、参加科技活动、参观博物馆等,而农村儿童的活动却相对较贫乏,往往局限于做家务。可见,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城市儿童处于绝对的优势,“令人羡慕”,而农村孩子则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总是比城市儿童显得落后、孤陋寡闻。
2.学习活动
与以往的社会课教科书不同的一个方面是,品德与社会课教科书安排了大量的活动,那么这些活动对城市与农村儿童的学习是否都合适,这也是本研究对城乡区域性特征考察的一个内容。
八册教科书中共有76个学习活动设计,中性的学习活动所占比例最大,有54个,占活动总数的71.05%;有22个活动安排比较适合城市儿童,我们计作城市特色的学习活动,占活动总数的28.95%。从各类活动的频数差异来看,教科书中中性的活动居多,城市特色的活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没有出现农村特色的活动。由此可见,八册教科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数量在城乡区域性特征上比较倾向于城市儿童。
下面分别对两类活动(中性活动和城市特征的活动)的内容以及对进行活动所适用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活动“画画自己的家”,该活动让每个儿童画自己的家,教科书中出现了两个图片,其中一个是高楼式的城市家庭,一个是农村家庭,由此来引导每一个儿童画自己的家庭。这个活动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儿童都是适用的,照顾到了城乡儿童的现实状况,也有利于引导儿童认识处于不同地域的家庭状况。但是,这样的活动设计在教科书中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总的来说,教科书中的活动设计比较适合城市儿童学习。
三、结果与思考
从本研究所分析的八册社会课教科书来看,表达城乡内容的图片和课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新版社会课教科书的文化偏向仍然存在,主要体现了一种城市化的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农村儿童弱势群体与城市儿童优势群体在学业成绩获得机会上的不平等现象,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公正;另一方面,对城乡状况的不恰当表述也不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城乡角色意识,容易造成对弱势群体的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
参考文献
[1] 郭晓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2] [英]M·F·D·扬.课程作为社会构成知识的一种研究取向[A].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集[C].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
[3]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组.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材——新世纪(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学科教育,2002(12).
[5]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杨 子)
一、研究方法
1.教科书的选取
本研究选择人民教育出版社(PEP)2003年6月以来陆续出版的“品德与社会”教科书,共八册,供六年制小学3年级~6年级学生使用。
2.分析方法
根据分析维度的不同结合使用频度差异法和内容分析法。对教科书城市与农村的区域性的分析,主要以教科书中的图片和“活动”为分析内容,分别以明显城市特色、明显农村特色、中性特色作归类统计。根据统计结果,然后结合图片和课文中的具体内容来分析教科书所反映的城乡特征。
二、分析
1.城乡特色图片频度差异
(1)城乡区域性特征总趋势
从上表可以看出,八册教科书中图片所呈现的城乡区域性特征有下列变化趋势:随着年级的增长明显城市特色的图片与明显农村特色的图片数量之间的差距有缩小的趋势,中性的图片相对增长幅度较大;八册教科书中,中性类图片所占比例最高,城市特色图片次之,而具有农村特色的图片相对较少,特别是3~4年级的四册教科书中明显城市特色的图片所占的比重相对比较大,与明显农村特色的图片之间形成鲜明的对比。
(2)反映城乡特色的图片所呈现的城乡特征
①反映城市特色图片的特征
在城市图片中,占比例最多的是基础设施,共112个图片,如高楼大厦、小区设施、城市交通设施等。除了基础设施外,具有城市特色图片的另一个突出特点是城市家庭图大大增多,在前四册教科书中以绝对的优势远远高于其他类图片,明显体现出现代城市家庭生活的新形象。此外,城市图片中还出现了一些体现新科技成果的事物,如新型燃料电池汽车、天然气燃料汽车、磁悬浮列车。
城市化特色是教科书的一个突出特征,这不仅体现在各种公用设施、家庭的摆设布局、城市交通状况等方面,还体现在作为教科书主人的儿童,他们的装束、言语、行动等都透漏着城市性气氛,而农村的孩子却成了特殊群体。
②反映农村特色图片的特征
从数量上看,相对于出现比例较高的城市家庭图片而言,反映农村家庭状况的图片极为稀少。反映具有农村特色的学校图片也相对较少,是以外来形象出现在教科书中,如“了解不同的学校、教室”一单元就出现了两个农村学校和一所山区教室;还有一所农村学校图片是为了反映教师的劳动。
从性质上看,出现了一些反映农村的消极现象,如农民在公路上晒农作物阻碍了交通;自称是乡下人的陌生人是危险人物的象征;“巫婆”等现象。贫穷落后的状况仍然是农村所面临的一个问题。
以上这些图片都从某些方面体现了农村的状况,但是,与城市特色的内容相比,反映农村状况的内容在八册教科书中所占的比例是极其稀少的。在以城市为主的教科书中,农村的事物往往是以一种“外在的”事物出现在教科书中。
(3)中性图片
在三类图片中中性图片所占的比例最大,主要是一些关于人物、景物、风俗习惯、文化风情、自然风光、历史文物的图片和内容。主要内容反映了我国的历史和一些地理常识以及我们国家的民间艺术,另外反映了世界上有代表性的建筑、风景、文化艺术、风俗习惯、著名人物。
虽然这部分内容是以中性色彩出现在教科书中,但是,无论是风景名胜、各地名食、风俗人情还是我国的文化历史、名人轶事、国家大事、地理地形等,城市人都可以利用旅游、电脑、报纸、家人的讲述等一切有利资源通过便捷的渠道获得相关的信息,这使得城市儿童从小就显得比农村儿童“博学、聪明、见识广”,而农村儿童占有的文化资源相对较贫乏,获取信息的渠道相对较狭窄,除了自己的努力外别无其他的途径。应该说,中性图片内容更适合于城市儿童阅读,或者说,相对于文化资本、经济资本处于劣势地位的农村儿童而言,城市儿童更容易接受中性的教科书内容,这使得农村儿童在接受教科书的过程中处于明显的不利地位。
仅从教科书中出现的儿童所从事的活动类别这一项来看,可以发现城市儿童的活动是多彩的,而且需要一定经济资本才可以参加,如踢足球、做实验、参加科技活动、参观博物馆等,而农村儿童的活动却相对较贫乏,往往局限于做家务。可见,在我们的教科书中城市儿童处于绝对的优势,“令人羡慕”,而农村孩子则处于相对的劣势地位,总是比城市儿童显得落后、孤陋寡闻。
2.学习活动
与以往的社会课教科书不同的一个方面是,品德与社会课教科书安排了大量的活动,那么这些活动对城市与农村儿童的学习是否都合适,这也是本研究对城乡区域性特征考察的一个内容。
八册教科书中共有76个学习活动设计,中性的学习活动所占比例最大,有54个,占活动总数的71.05%;有22个活动安排比较适合城市儿童,我们计作城市特色的学习活动,占活动总数的28.95%。从各类活动的频数差异来看,教科书中中性的活动居多,城市特色的活动也占有一定的比例,没有出现农村特色的活动。由此可见,八册教科书中设计的学习活动数量在城乡区域性特征上比较倾向于城市儿童。
下面分别对两类活动(中性活动和城市特征的活动)的内容以及对进行活动所适用的条件进行具体的分析。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有这样一个活动“画画自己的家”,该活动让每个儿童画自己的家,教科书中出现了两个图片,其中一个是高楼式的城市家庭,一个是农村家庭,由此来引导每一个儿童画自己的家庭。这个活动对于农村与城市的儿童都是适用的,照顾到了城乡儿童的现实状况,也有利于引导儿童认识处于不同地域的家庭状况。但是,这样的活动设计在教科书中的数量是极其有限的。总的来说,教科书中的活动设计比较适合城市儿童学习。
三、结果与思考
从本研究所分析的八册社会课教科书来看,表达城乡内容的图片和课文无论在数量上还是在具体内容上都有显著差异。这说明,新版社会课教科书的文化偏向仍然存在,主要体现了一种城市化的价值取向。由此形成了农村儿童弱势群体与城市儿童优势群体在学业成绩获得机会上的不平等现象,造成了教育上的不公正;另一方面,对城乡状况的不恰当表述也不利于儿童形成正确的城乡角色意识,容易造成对弱势群体的文化偏见与文化歧视。
参考文献
[1] 郭晓明.论基础教育课程政策的公正问题.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4).
[2] [英]M·F·D·扬.课程作为社会构成知识的一种研究取向[A].厉以贤.西方教育社会学文集[C].台北:五南图书出版社,1992.
[3] 吴永军.课程社会学.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4] 北京师范大学新世纪(版)品德与生活教材编写组.新课程 新理念 新教材——新世纪(版)品德与生活教材介绍.学科教育,2002(12).
[5] 余秀兰.中国教育的城乡差异——一种文化再生产现象的分析.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4.
(责任编辑 杨 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