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3年9月25日,宿松县二郎镇铜陵村村部广场上人头攒动,热闹非凡。广场上,村民正在演出自己编创的节目。舞台上,演员们情感热烈,忘情投入;台下,观众如痴如醉,鼓掌声、叫好声此起彼伏。精彩的演出不但深受本村群众的欢迎,而且还吸引了许多邻近的湖北黄梅县的戏迷前来观看。这是宿松县二郎区域文化中心系列惠民文化活动的一个小镜头。
“农村的生活农民唱,多彩的文化农民乐”。宿松县自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农村区域文化创新与示范”项目以来,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求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宿松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然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原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制约了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十一五”末,宿松县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按照建设标准,每个站均按40万元的标准投资建设。这种统一的投入方式,没有考虑到各个乡镇的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财力多寡等具体因素。而宿松县地形地貌复杂,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西北部山区乡镇,人口较少,经济较落后;中部丘陵地区乡镇和东南部平原地区乡镇人口较多,经济相对较发达。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文化的投入不均。2012年,该县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这些建成后的文化站,并没有全部发挥预想中的效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或因财力物力不足,或因文化人才短缺,很少开展活动,常年是“铁将军”把门。即便是一些按照县里要求参加的文艺汇演、表演,少数地方也是花钱邀请县里的专业文艺团体排练节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际效果不佳。基层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不但满足不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县里的文化馆、图书馆、新黄梅演艺公司等文化业务部门和专业演艺团体也难以找到指导、帮扶基层工作的载体和抓手。同时,由于缺少一个发挥纽带和关联作用的文化机构,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共享,往往是“你搭你的台,我唱我的戏”,联动互动不够。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更好地发挥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效益,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该县宣传文化部门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后认为:在农村的一定区域范围内,需要有一个能产生示范效应、发挥纽带和关联作用,能够更直接进行业务指导、更有效发挥农村文化集合效应的工作机制。他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该县县委、政府的支持,并要求尽快完善方案上报文化主管部门。经逐级上报,2012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将该县上报的“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项目列为2012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这也是我省年度唯一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项目。
探索:机制创新务求实效
创建农村区域文化中心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决策过后,该县宣传文化部门还面临着一大堆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功能、性质如何定位?如何规划布局?作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创新”如何体现?
为此,该县宣传文化部门迅速组织了进一步调研,认真研究思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宿松县农村区域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方案》,《方案》明确,农村区域文化中心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除承担对本区域内其他文化站的指导、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职能外,还承担文化站的职能,包括开展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
在规划布局上,该县按照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五大区域文化部分。二郎区域文化中心,辖二郎、柳坪、隘口、陈汉、北浴五乡镇;程岭区域文化中心,辖程岭、许岭、下仓、长铺,高岭;孚玉区域文化中心,辖孚玉、五里、佐坝、九姑、千岭;复兴区域文化中心,辖复兴、汇口、洲头;凉亭区域文化中心,辖凉亭、破凉、河塌、趾凤。
“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项目的核心在机制创新。与以往许多项目偏重资金投入、硬件建设,增加机构编制不同,宿松县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将创新点放在了机制创新上,在文化区域之间站与站的联动互动上做文章。通过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效益。为加强综合文化站之间的联动互动,该县坚持“以乡情为纽带,以文化为载体”,通过高频度的文化活动,促进区域内文化共享、共建与共荣。年初,县文化部门统筹制定全县总体活动方案,每个区域文化中心也要制定各自的具体活动方案。以二郎、程岭两个区域文化中心为例,今年前11个月,共开展文化活动约500场次,受益群众约20000人次。
化蝶:区域文化联动显活力
从乡镇综合文化站到农村区域文化服务中心,变化的决不仅仅是增加了几个服务中心的名称,也不是区域内站与站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带来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显著提升。
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对政府而言,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密切了干群关系。10月12日,“二郎区域文化中心?柳坪乡?九九重阳”文艺汇演举行,来自二郎文化区域五个乡镇的20多个参演节目在柳坪乡综合文化站广场精彩上演,给节日里的老年人送去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在该乡历史上还是首次,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因为单个地方文化人才不足,排不出这样多的文艺节目;二是因为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道具、服装、演员工资……,基层政府财力难以承受。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成后,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在活动理念上强调“农民唱、唱农民”,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角,既满足了群众高涨的文化参与热情,又省下了一笔不小的成本费用。“农村区域文化中心不但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而且密切了干群关系,过去,我们到群众中去,总是搞计划生育、征地拆迁,少数群众还不大理解,现在我们和群众坐在一起看演出,和群众的距离无形中拉近了”,柳坪乡党委书记郭继春深有感触地说。
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对群众而言,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受益最大的还是广大农民。9月28日,二郎区域文化中心在隘口乡举办联谊笔会,远在深圳创业的二郎村村民朱金华,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联系上隘口乡综合文化站表示要参加这次笔会,并提前两天从深圳赶回了宿松。从小就喜欢书法的朱金华,在参加完这一次令他记忆深刻的笔会之后感慨地说,“如今家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让和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顿生自豪感。”
在程岭区域文化中心,“农民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东乡环泊湖文化区域内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各项赛事在区域内五个乡镇举行,保证各地群众都能够参加比赛、看上节目。“过去,总只能在电视上欣赏到好看的文艺节目,现在咱们在家门口自己演,自己乐,更有意思”,程岭乡杨辛村青年农民李明中高兴地说。二郎、程岭区域文化中心只是该县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今年以来,宿松县区域文化服务中心共开展乡村文化活动2000场次,受益群众360000人次。
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对文化部门而言,搭建了一个其有效发挥指导作用的载体和平台。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成后,县文化馆、图书馆、新黄梅演艺公司等文化专业部门和演艺团体便有了向下延伸工作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指导各地具体的文化活动,就可以帮助促进农村文化活动更好地开展。同时,通过开展大量的农村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队伍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又提升了乡镇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水平和能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宿松县农村区域文化中心走出了一条区域内文化联动互动,共享共建共荣的新路,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累了新的经验,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
“农村的生活农民唱,多彩的文化农民乐”。宿松县自实施国家文化创新工程——“农村区域文化创新与示范”项目以来,各种民间文化活动如火如荼,群众参与文化活动的热情日益高涨,老百姓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幸福指数节节攀升。
求变: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提出新要求
近年来,宿松县公共文化服务发展迅速,覆盖城乡的公共文化设施网络基本形成。然而,随着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的深入推进,一些原有体制机制上的弊端也逐步显现出来,制约了各种公共文化服务机构功能的进一步发挥。“十一五”末,宿松县启动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工程,按照建设标准,每个站均按40万元的标准投资建设。这种统一的投入方式,没有考虑到各个乡镇的地域大小、人口多少、财力多寡等具体因素。而宿松县地形地貌复杂,人口分布不均,经济发展不平衡,西北部山区乡镇,人口较少,经济较落后;中部丘陵地区乡镇和东南部平原地区乡镇人口较多,经济相对较发达。这就在客观上造成了农村文化的投入不均。2012年,该县2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全部建成。这些建成后的文化站,并没有全部发挥预想中的效用。有些乡镇综合文化站,或因财力物力不足,或因文化人才短缺,很少开展活动,常年是“铁将军”把门。即便是一些按照县里要求参加的文艺汇演、表演,少数地方也是花钱邀请县里的专业文艺团体排练节目,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实际效果不佳。基层的文化活动开展不起来,不但满足不了老百姓日益增长的文化生活需求,而且县里的文化馆、图书馆、新黄梅演艺公司等文化业务部门和专业演艺团体也难以找到指导、帮扶基层工作的载体和抓手。同时,由于缺少一个发挥纽带和关联作用的文化机构,各个乡镇综合文化站不能实现文化资源的有效共享,往往是“你搭你的台,我唱我的戏”,联动互动不够。
如何破解这些难题,更好地发挥农村乡镇综合文化站的效益,推进农村文化繁荣发展?该县宣传文化部门经过深入调研,认真分析后认为:在农村的一定区域范围内,需要有一个能产生示范效应、发挥纽带和关联作用,能够更直接进行业务指导、更有效发挥农村文化集合效应的工作机制。他们的这一想法得到了该县县委、政府的支持,并要求尽快完善方案上报文化主管部门。经逐级上报,2012年,国家文化部正式将该县上报的“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项目列为2012年度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这也是我省年度唯一入选国家文化创新工程的项目。
探索:机制创新务求实效
创建农村区域文化中心是一项崭新的工作,没有现成的经验和做法可以借鉴。决策过后,该县宣传文化部门还面临着一大堆亟待解决的问题: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功能、性质如何定位?如何规划布局?作为国家文化创新工程项目,“创新”如何体现?
为此,该县宣传文化部门迅速组织了进一步调研,认真研究思考。在此基础上,制定了《宿松县农村区域文化服务中心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方案》,《方案》明确,农村区域文化中心为政府举办的公益性文化机构,除承担对本区域内其他文化站的指导、管理和提供公共文化服务、传承地方特色文化的职能外,还承担文化站的职能,包括开展书报刊借阅、时政法制科普教育、文艺演出活动、数字文化信息服务、公共文化资源配送和流动服务、体育健身和青少年校外活动等。
在规划布局上,该县按照人缘相亲、地缘相近、文化相通的原则,将全县划分为五大区域文化部分。二郎区域文化中心,辖二郎、柳坪、隘口、陈汉、北浴五乡镇;程岭区域文化中心,辖程岭、许岭、下仓、长铺,高岭;孚玉区域文化中心,辖孚玉、五里、佐坝、九姑、千岭;复兴区域文化中心,辖复兴、汇口、洲头;凉亭区域文化中心,辖凉亭、破凉、河塌、趾凤。
“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设模式创新与示范”项目的核心在机制创新。与以往许多项目偏重资金投入、硬件建设,增加机构编制不同,宿松县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将创新点放在了机制创新上,在文化区域之间站与站的联动互动上做文章。通过有效整合区域内的文化资源,降低公共文化服务成本,提高公共文化的服务效益。为加强综合文化站之间的联动互动,该县坚持“以乡情为纽带,以文化为载体”,通过高频度的文化活动,促进区域内文化共享、共建与共荣。年初,县文化部门统筹制定全县总体活动方案,每个区域文化中心也要制定各自的具体活动方案。以二郎、程岭两个区域文化中心为例,今年前11个月,共开展文化活动约500场次,受益群众约20000人次。
化蝶:区域文化联动显活力
从乡镇综合文化站到农村区域文化服务中心,变化的决不仅仅是增加了几个服务中心的名称,也不是区域内站与站之间的简单组合,而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机构的有效拓展和延伸,带来的是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和水平的显著提升。
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对政府而言,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密切了干群关系。10月12日,“二郎区域文化中心?柳坪乡?九九重阳”文艺汇演举行,来自二郎文化区域五个乡镇的20多个参演节目在柳坪乡综合文化站广场精彩上演,给节日里的老年人送去了一道丰盛的文化大餐。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文化活动在该乡历史上还是首次,这在过去几乎是不可能的事情。一是因为单个地方文化人才不足,排不出这样多的文艺节目;二是因为举办这样大规模的文化活动要花费一笔不小的费用,道具、服装、演员工资……,基层政府财力难以承受。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成后,一方面可以充分调动区域内的文化资源,实现文化资源的共建共享;另一方面在活动理念上强调“农民唱、唱农民”,把农民作为农村文化活动的主角,既满足了群众高涨的文化参与热情,又省下了一笔不小的成本费用。“农村区域文化中心不但降低了公共文化服务成本,而且密切了干群关系,过去,我们到群众中去,总是搞计划生育、征地拆迁,少数群众还不大理解,现在我们和群众坐在一起看演出,和群众的距离无形中拉近了”,柳坪乡党委书记郭继春深有感触地说。
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对群众而言,进一步丰富了他们的文化生活。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受益最大的还是广大农民。9月28日,二郎区域文化中心在隘口乡举办联谊笔会,远在深圳创业的二郎村村民朱金华,得知这一消息后,马上联系上隘口乡综合文化站表示要参加这次笔会,并提前两天从深圳赶回了宿松。从小就喜欢书法的朱金华,在参加完这一次令他记忆深刻的笔会之后感慨地说,“如今家乡群众性文化活动的蓬勃发展,让和这个漂泊在外的游子顿生自豪感。”
在程岭区域文化中心,“农民文化艺术节”已经成为东乡环泊湖文化区域内一个响当当的品牌,各项赛事在区域内五个乡镇举行,保证各地群众都能够参加比赛、看上节目。“过去,总只能在电视上欣赏到好看的文艺节目,现在咱们在家门口自己演,自己乐,更有意思”,程岭乡杨辛村青年农民李明中高兴地说。二郎、程岭区域文化中心只是该县开展农村群众文化的一个缩影。据统计,今年以来,宿松县区域文化服务中心共开展乡村文化活动2000场次,受益群众360000人次。
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对文化部门而言,搭建了一个其有效发挥指导作用的载体和平台。农村区域文化中心建成后,县文化馆、图书馆、新黄梅演艺公司等文化专业部门和演艺团体便有了向下延伸工作的载体和平台,通过指导各地具体的文化活动,就可以帮助促进农村文化活动更好地开展。同时,通过开展大量的农村文化活动,让农村文化队伍在活动中得到锻炼和成长,又提升了乡镇文化队伍的整体素质、工作水平和能力。
春风化雨,润物无声。宿松县农村区域文化中心走出了一条区域内文化联动互动,共享共建共荣的新路,为创新公共文化服务方式,提升公共文化服务水平积累了新的经验,为新时期进一步加强农村文化建设提供了有益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