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笔者将一类特殊的作文材料命名为讨论式材料,这类作文材料的主要特点有:有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观点共存于材料之中,或是两个及两个以上的人围绕同一个话题展开讨论,各自发表不同的意见。然而在写这种类型的材料作文时,学生常“偏离题意”,不能精准立意。在笔者看来,把握住这类作文有两大关键点,一是确定话题,二是参与讨论。
一、确定话题
日常生活中的讨论是一种组织行为,首先要有参与讨论的人员,其次要有相对固定的讨论话题,讨论话题的存在确保了讨论的实施与价值。即使是聊天,也需要一定的话题才能在主体之间建立起某种特殊的聯系。可以说,话题的统一,是讨论得以进行的前提。对于讨论式的材料作文,学生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材料所讨论的话题,讨论话题也就是一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与范围。笔者认为,讨论话题的偏差,是导致学生偏离题意的主要原因。
例如以下材料就是典型的讨论式材料:
近日,广东连山金子山风景区特意为游客开设了“刻字林”,这片面积20多亩、拥有几千株毛竹的竹海现已成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景区开放才两天,就已经有100多根竹子被刻上字了。有人认为,开设“刻字林”是对乱刻乱画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有效疏导;也有人觉得这是在诱导游客胡乱涂鸦;还有人认为,这纯粹就是商家的一种炒作。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讨论”的定义与性质,我们发现材料中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存在,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则讨论式材料。有一篇作文的主体段落是这样的:
最近,“中国式刻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们不禁要问:当游客肆无忌惮地在毛竹上刻字时,有没有考虑到其他游客的感受?有没有考虑到景区整体的环境?有没有考虑到毛竹本身的感受?刻字行为虽小,反映出来的游客素质问题却是大问题。胡乱涂鸦是人类的本能,希望在风景区刻字留念,更是从古至今的“集体无意识”,只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本能应该得到规范。
可以看出,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很不错,但论述方向出现了偏差。本段话虽是围绕“游客的刻字行为”展开讨论、表明自己态度的,但材料要求的是对“景区开设刻字林”这种行为展开讨论、表明态度。“开设‘刻字林’是对乱刻乱画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有效疏导”,这说明第一种观点是对景区开设刻字林这种行为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诱导游客胡乱涂鸦”与“这纯粹就是商家的一种炒作”两句话中的“这”指代的并不是游客的刻字行为,而是景区开设刻字林的行为。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要求学生阐述的是“你对景区开设刻字林”这种行为的态度,而不是“游客在刻字林胡乱涂鸦”行为的态度。
那么,如何发现、确定讨论的话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进行分析。
1.关注材料中的“第一句话”
一般来说,讨论式材料的第一句话往往隐含着讨论的话题,对学生写作起着立意导向的作用。这也要求考生能够关注材料的“第一句话”。例如: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了?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明星×××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
记者:同学,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很多考生在以此材料作文时,在作文中论述了“学生该不该统一着装”“校服在规则与审美之间的取舍”等话题,偏离了主题。材料的第一句话“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这句话告诉我们,采访的话题不是学生该不该穿校服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在校服上涂画的问题。
2.在“多种意见”前的陈述中找
讨论式作文材料中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前的“陈述部分”就是不同意见的来源与载体。理解并概括“陈述部分”,把握并分析“多种意见”的共同之处,就可以顺利把握讨论的话题。例如:
家住天津市河北区的赵春华,因为在射击摊位上摆的六支枪形物被鉴定为枪支,2016年12月27日,河北区法院一审判她犯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针对这件事情网络上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赵春华触犯法律,理应受到惩罚;有人认为老人没有文化,无意犯罪,不知者不怪;有人认为法律应当讲人情,赵春华没有给别人带来威胁,理应法外开恩……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中的“多种意见”前有一句话——“针对这件事情网络上议论纷纷”,“这件事”究竟是指哪件事?是赵春华在射击摊位上摆放六支枪形物,还是河北区法院判赵春华犯非法持有枪支罪并进行处罚这件事?很明显,此次讨论的话题应该是“赵春华应不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点也可以从三种意见的共同点看出。
3.从“标志处”找
有的讨论式材料并没有直接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但是出现了诸如“争议”“讨论”“热议”等“标志词”,在这些“标志处”寻找话题也是一条捷径。例如:
最近,一个有着十年厨师和美食评论经历的美国人,为了鉴定出上海最美味小笼包,先后到上海52家小笼包店,总共点了7.2公斤小笼包。他将每个小笼包拆解为皮、馅和汤,分别测量小笼包的总重量,汤汁和馅料各自的重量以及皮的厚度,最后运用公式计算出该小笼包的分数,给予排名,并发布了《上海小笼包索引》一书。他这种对待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
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部分同学在作文中大谈中国传统美食的特点与价值,甚至对中西方文化,以及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没有把握住材料所要求讨论的话题。在材料中“争论”的标志词前,我们可以读到“他这种对待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这句话,这就说明该材料讨论的内容与话题是“你如何看待该美国人对待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即话题是“美国人用量化、分析、测量、拆解等方法鉴定最美味的上海小笼包,并进行排名”的行为,而不是中国传统美食本身的特点。
(待续)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
一、确定话题
日常生活中的讨论是一种组织行为,首先要有参与讨论的人员,其次要有相对固定的讨论话题,讨论话题的存在确保了讨论的实施与价值。即使是聊天,也需要一定的话题才能在主体之间建立起某种特殊的聯系。可以说,话题的统一,是讨论得以进行的前提。对于讨论式的材料作文,学生首先要确定的就是材料所讨论的话题,讨论话题也就是一篇文章的写作对象与范围。笔者认为,讨论话题的偏差,是导致学生偏离题意的主要原因。
例如以下材料就是典型的讨论式材料:
近日,广东连山金子山风景区特意为游客开设了“刻字林”,这片面积20多亩、拥有几千株毛竹的竹海现已成为游客可随意“涂鸦”的地方,景区开放才两天,就已经有100多根竹子被刻上字了。有人认为,开设“刻字林”是对乱刻乱画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有效疏导;也有人觉得这是在诱导游客胡乱涂鸦;还有人认为,这纯粹就是商家的一种炒作。
请写一篇文章表达你的看法,体现你的思考。要求不得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根据“讨论”的定义与性质,我们发现材料中有三种不同的意见存在,基本可以断定这是一则讨论式材料。有一篇作文的主体段落是这样的:
最近,“中国式刻字”引起了人们的关注。我们不禁要问:当游客肆无忌惮地在毛竹上刻字时,有没有考虑到其他游客的感受?有没有考虑到景区整体的环境?有没有考虑到毛竹本身的感受?刻字行为虽小,反映出来的游客素质问题却是大问题。胡乱涂鸦是人类的本能,希望在风景区刻字留念,更是从古至今的“集体无意识”,只是在现代社会,这种本能应该得到规范。
可以看出,该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与语言表达能力都很不错,但论述方向出现了偏差。本段话虽是围绕“游客的刻字行为”展开讨论、表明自己态度的,但材料要求的是对“景区开设刻字林”这种行为展开讨论、表明态度。“开设‘刻字林’是对乱刻乱画不文明行为的一种有效疏导”,这说明第一种观点是对景区开设刻字林这种行为的看法,需要注意的是,“这是在诱导游客胡乱涂鸦”与“这纯粹就是商家的一种炒作”两句话中的“这”指代的并不是游客的刻字行为,而是景区开设刻字林的行为。也就是说,这篇文章要求学生阐述的是“你对景区开设刻字林”这种行为的态度,而不是“游客在刻字林胡乱涂鸦”行为的态度。
那么,如何发现、确定讨论的话题呢?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细节入手进行分析。
1.关注材料中的“第一句话”
一般来说,讨论式材料的第一句话往往隐含着讨论的话题,对学生写作起着立意导向的作用。这也要求考生能够关注材料的“第一句话”。例如:
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下面是他的采访记录。
(学校门口)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画了机器猫,为什么又用涂改液涂掉了?
学生:班主任让我全部洗掉,洗不掉就得用白色涂改液盖住。
(商场)
记者:同学,你校服上有明星×××的签名,是真迹吗?
学生:百分百真迹。
(文具店)
记者:同学,你怎么直接在校服上试笔?洗不干净的!
学生:校服很便宜呀。
很多考生在以此材料作文时,在作文中论述了“学生该不该统一着装”“校服在规则与审美之间的取舍”等话题,偏离了主题。材料的第一句话“某报社记者发现中学生在校服上的涂画现象较为突出”,这句话告诉我们,采访的话题不是学生该不该穿校服的问题,而是如何看待在校服上涂画的问题。
2.在“多种意见”前的陈述中找
讨论式作文材料中会有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观点,而这些观点前的“陈述部分”就是不同意见的来源与载体。理解并概括“陈述部分”,把握并分析“多种意见”的共同之处,就可以顺利把握讨论的话题。例如:
家住天津市河北区的赵春华,因为在射击摊位上摆的六支枪形物被鉴定为枪支,2016年12月27日,河北区法院一审判她犯非法持有枪支罪,判处有期徒刑三年六个月。针对这件事情网络上议论纷纷,有人认为赵春华触犯法律,理应受到惩罚;有人认为老人没有文化,无意犯罪,不知者不怪;有人认为法律应当讲人情,赵春华没有给别人带来威胁,理应法外开恩……
对于以上事件,你怎么看?请写一篇文章,表明你的态度,阐述你的看法。要求综合材料内容及含义,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题目,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则材料中的“多种意见”前有一句话——“针对这件事情网络上议论纷纷”,“这件事”究竟是指哪件事?是赵春华在射击摊位上摆放六支枪形物,还是河北区法院判赵春华犯非法持有枪支罪并进行处罚这件事?很明显,此次讨论的话题应该是“赵春华应不应该受到法律的惩罚”,这一点也可以从三种意见的共同点看出。
3.从“标志处”找
有的讨论式材料并没有直接出现两种或两种以上不同的意见,但是出现了诸如“争议”“讨论”“热议”等“标志词”,在这些“标志处”寻找话题也是一条捷径。例如:
最近,一个有着十年厨师和美食评论经历的美国人,为了鉴定出上海最美味小笼包,先后到上海52家小笼包店,总共点了7.2公斤小笼包。他将每个小笼包拆解为皮、馅和汤,分别测量小笼包的总重量,汤汁和馅料各自的重量以及皮的厚度,最后运用公式计算出该小笼包的分数,给予排名,并发布了《上海小笼包索引》一书。他这种对待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引发了网友们的激烈争论。
要求:综合上述材料内容及含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自拟标题;不得套作,不得抄袭。
部分同学在作文中大谈中国传统美食的特点与价值,甚至对中西方文化,以及中国人与西方人不同的思维方式进行了比较,没有把握住材料所要求讨论的话题。在材料中“争论”的标志词前,我们可以读到“他这种对待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这句话,这就说明该材料讨论的内容与话题是“你如何看待该美国人对待中国传统美食的做法”,即话题是“美国人用量化、分析、测量、拆解等方法鉴定最美味的上海小笼包,并进行排名”的行为,而不是中国传统美食本身的特点。
(待续)
【作者单位:广东中山市教育教学研究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