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遗产教育:触摸历史的心灵之旅

来源 :甘肃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fengwujiuti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10年8月4日,由亚太地区世界遗产培训与研究中心(苏州)主办、甘肃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协会协办的世界遗产青少年教育联席会议如期举行,引人注目的是,如此高规格会议的举办地点却是一所中学,这所学校就是酒泉中学。是什么原因让会议的组织者选中了酒泉中学呢?这还要从学校的特色教育说起。
  
  为何出现“睫在眼前常不见”的“死角现象”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目前,丝绸之路整体申遗工作正在有序地开展当中,如何让更多的人特别是学生了解相关知识是其中的一项重要工作。
  “但是,深陷在应试教育中的学生对家乡珍贵的文化遗产没有多少了解,就拿我校的学生来说,以前他们更感兴趣的是东部和南方地区的名胜,而对自己家乡名闻世界的文化遗产没有多少认识,这是所谓‘睫在眼前常不见’的价值认识‘死角现象’。”酒泉中学校长邓新源讲到学生对世界文化遗产知识的了解时,不无担忧地给记者说道:“在组织学生参加全国世界遗产教育知识大赛选手选拔赛的时候,我们曾经设计过一组口头演讲题,要求学生阐述自己对世界遗产的了解,其中有‘我爱莫高窟’、‘美丽的月牙泉’、 ‘请看嘉峪关长城’等贴近家乡文化古迹的题目。令我们吃惊的是,一些学生对‘我看《蒙娜丽莎》’这样的话题说得滔滔不绝,但说起丝绸之路上的名胜古迹时,很多学生却说‘我虽然没有到过嘉峪关’、‘我虽然没有亲自去过莫高窟’、‘今天我还没有能够一睹月牙泉的芳容’,然后,就凭着模糊的认识说些关于这些近在咫尺的文化遗迹的传言。”
  邓新源校长所说的这种现象并不是一个特例,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学生认识层面上的问题,而是一个需要更多教育者深思的问题。
  邓新源接着说,这显然不能怪罪学生们无知,或者质问他们为什么没有到身边的古迹去看一看。
  问题的根源在哪里呢?
  在邓新源看来,这是学校教育出现了偏差,“我们完全埋头于应试教育而几乎忘却了一切,我们只教给学生僵死的书本知识而忘记了让他们感知和体验身边的生活,更不用说身边的名胜古迹了。”
  邓新源说得不无道理,现在很多学生说起网络、歌星和足球时如数家珍,但对像文化古迹等方面的知识却一无所知,这与学校教育有极大关系,因为学生并不是不想了解,也不是学业负担太重而无暇顾及这方面的知识。
  “恰恰相反,学生有着旺盛的甚至过剩的精力和吸纳新知识的能力。”邓新源说,“问题是过去学校没有重视这方面的知识,没有满足他们对未知领域的探索欲望。当学生完全被当代流行文化遮蔽了眼睛的时候,我们缺少相应的教育或课程引导学生学习、接触这方面的知识,学生没有学习的途径和机会。”
  
   学生能否真正走近世界遗产,学校该扮演什么角色?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如何解决这种令人尴尬而有棘手的难题呢?邓新源和全校教师都在思考。
  正在这时,学校申报的一项课题给了他们一个启发,让全校教师眼前一亮。
  邓新源解释说,酒泉中学于2009年11月申报了全国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课题——“核心价值观视域下世界遗产教育实施策略研究”下的子课题,并将此列为学校实施高中新课程改革时开设选修课、编写校本教材的一个内容。
  在课题的研究过程中,学校计划利用在世界遗产敦煌莫高窟和酒泉市处在丝绸之路中段的便利条件,引导学生调查、搜集与丝绸之路相关的民俗、民歌、特产、物产等物质和非物质文化资料,展开各种田野活动,提升学生保护世界遗产的意识。
  邓新源说,学校的这一课题意图引起了子课题总顾问、甘肃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委员会主任马培芳先生的注意,也引起了总课题组专家钱丽霞教授等人的兴趣。他们认为甘肃省酒泉中学在全国世界遗产教育研究中可以利用地域优势,结合丝绸之路整体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有利时机,形成自己独特的研究方向——开展丝绸之路世界遗产教育。
  随着课题研究的深入,酒泉中学课题研究人员的思路更开阔了,对课题的教育价值认识也更加深刻了。
  学校在课题的意义中加入了这样的认识:世界遗产教育可以使学校教育与遗产地资源整合,提升青少年及社会公众对遗产保护的关注意识……
  这样的认识与总课题的“促进学校教育与遗产地资源整合,提升公民对遗产保护的意识与能力,促进世界遗产的保存、保护”的思路一脉相承。
  总课题的设计思路使酒泉中学认清了研究的方向,学校也创新性地提出了自己的思路。
  有了这种认识只是第一步,如何让世界遗产教育进校园,采用什么形式才能让学生接受这才是最重要的。
  “如果学校只是开展人云亦云的世界遗产教育,在今天学校沉重的应试教育下,世界遗产教育只能作为部分学生的选修课,只能使之成为一种可有可无的装点。”邓新源对世界遗产教育有自己的想法,“即便开设了相关课程,也不能使学生形成实质性的核心价值观,反而会增加学生学习的负担。除了灌输给他们一些概念和遥不可及的图像外,没有别的意义。”
  在这种认识之下,酒泉中学提出,先整合学校所在地的世界遗产资源,拿出丰富的、感性的、现实的教学资料,带领学生开展丰富多彩的活动,在实践中让学生感知身边的文化遗产。
  更为重要的是,酒泉中学校园里就有六幢一百年以上历史的明清风格的古建筑,是今天丝绸之路上为数不多的文化遗迹。
  另外,西汉酒泉胜迹、魏晋古墓就在市区城郊,而莫高窟、榆林窟、月牙泉、阳关、玉门关等闻名于世的世界遗产资源,就在酒泉市辖区内,可以说就在学生的身边。
  
  怎么样利用好身边的世界遗产教育资源呢?
  ——问渠哪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不必讲太多理论。”对学生进行世界遗产教育,邓新源认为,只要能够不失时机地让学生们走出教室,走向这些实实在在的世界遗产,用自己的眼睛去触摸这些珍贵的文化遗迹,教育的目的就达到了。
  同时,学校在教育过程中,设计了一些学生能够“触摸”和“亲近”的方法,比如让学生们去拍照、实地考察等,回来再阅读相关资料,增加理性认识。
  学生对身边的文化遗产有了感性认识后,教师再引导他们通过讨论、交流等形式丰富自己的认识,然后写成研究小报告等。
  不过这种教育方法有它的不足之外,显得过于粗放,因为对高中生而言,升学的压力很大,家长关注的焦点还是在高考上。
  学校对此也有深刻地认识:“开展世界遗产教育,不能背离了这个基本现实。必须将世界遗产教育与学生的高考有机结合起来,而不是让两者之间产生冲突。”
  开始时,酒泉中学也曾想过把莫高窟等举世瞩目的文化遗产作为教学资源,比如在课堂上讲解敦煌学知识,或请有关专家来校讲座,或举办夏令营等。但是,学校繁忙的教学工作不允许。
  因此,酒泉中学提出:开展世界遗产教育,必须丰富学生的视野,增强学生吸纳新知识的能力,比如观察能力、写作能力、概括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等。另外,教育方法要让学生能够接受,比如实地测量、拍照,撰写游记、散文和研究小报告等。
  为了更加有效地进行世界遗产教育,酒泉中学在实践中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教学与活动策略。
  邓新源认为,学校以前的教学活动中并非没有世界遗产教育的内容,但是它们散见于语文、政治、历史、地理等学科中,并没有形成专门的学科。
  因此,有效的管理制度和教学组织形式就显得格外重要,经过一段时间的实践和探索,酒泉中学整合教学资源,形成了校内文化遗产资源—肃州城区文化遗产资源—酒泉市辖区世界遗产资源—丝绸之路文化遗产资源四位一体的资源系统。形成了具有学校特色的管理和教育研究模式,即以语文、政治、历史三个教研组为基本教学单位,在高一和高二学生中开展教学和研究。
  在此基础上,学校组织教学力量,确定研究任务,制订出了详实的教学计划。2010年3月,学校正式开设学校世界遗产选修课,让学生自由选课,并逐步将教育内容融入学校日常教学之中。
  
  世界遗产教育要有别于学科教学,不能老师讲学生听。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教学活动以学生实地勘测参观、测量、采访、撰写研究性学习报告等形式为主,讲解知识、展示影像和上网查阅资料等形式为辅,举办知识讲座和知识竞赛等,引导学生利用节假日去感受文化遗产的魅力。
  张团国是学校一位开设选修课的老师,他给记者介绍说,在教学中,他让学生测量校园里六幢古建筑的形制,对台基、门窗、墙壁、斗拱、屋瓦屋脊等建筑构成部件的数据进行记录整理,参照梁思成等人的相关著作,查阅资料,最后,学生们撰写了多份研究性学习报告。
  高二年级的韩守瑜等学生在《酒泉中学古建筑——药王宫前殿鉴赏报告》中写道:“这种方式很有意义,以前我们对身边的这些遗迹从未细心留意过。正是有了这样的机会,我们才能更加深入地勘测、调查、认识这些平时熟视无睹的遗产。”
  张团国老师认为,通过这样的实地勘察,学生们拿着尺子实实在在“测量”了古人的房子,让他们认识了斗拱、卷棚、硬山顶、柱、梁、枋、檩、庑殿、歇山、悬山、囤顶、攒尖建筑部件和陌生又新鲜的名词,并从微观处欣赏了建筑美,领略了古人的智慧和艺术,这比课本或老师的说教不知要强多少倍。
  真如张团国老师讲的一样,酒泉中学这样的教育教学方法,带给学生的不仅仅是知识,更为重要的是,它让学生真正认识到了文化遗产所具有的内涵和它承载的文化传统。
  一位叫陈琪的学生在研究了玉皇阁后,在报告中这样写道:“文物是不可再生的资源,一梁一柱,一碑一刻,一砖一石,无不凝聚着先辈的智慧,留存着沉淀了千百年的历史文明,价值不可估量。保住这些文物,就是留住酒泉文化的血脉,就是对先辈和历史的尊重,就是在历史和现实之间架起了一座对话和沟通的桥梁。”
  学生的这种认识,从另一个角度凸显出酒泉中学这种让学生在实践中获得真知的教学方法的魅力。
  很明显,在领略了文化遗产的丰富和美丽后,学生不由得不为这些文物产生更加理性的认识,也不由得不为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进行思考。
  “以前,学生很难对身边的这些文化遗产有这样的认识,而在他们实实在在接触和认识以后,这些意识就成为了他们的共识。”一位活动组织老师这样说道。
  对于世界遗产教育的意义,邓新源认为,它不仅仅是让学生认识和了解一些具体的遗迹,而是通过世界遗产教育,在丝绸之路这一大文化概念下,让学生和教师充分认识到现存的一切丝绸之路文化遗迹都是无可替代、不可复制和再生、必须无比珍惜和爱护的文化瑰宝。审视、触摸、研究和保护这些文化遗产,可以让学生形成更广阔的文化视野和胸怀,学会以包容和多元的文化心态去看待各种文化现象,汲取多样的文化营养。在此基础上更加热爱家乡的文化,同时学会欣赏和包容各种各样的文化现象,形成更丰富的审美趣味,更健康的文化思想。
   责任编辑:陈富祥
  
其他文献
学校教育对中小学生良好个性形成和培养有重要的影响作用,在人的一生中起主导作用的不是智力,而是他的创造力、社会技能、语言表达能力、适应能力等各方面的素质,也就是“个性”。那么教师做好哪些工作才能全面和谐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呢?    一、激发学生正确的学习动机和愿望,培养学生坚毅、顽强的品质    学习动机中最现实最活跃的成分是认识兴趣即求知欲,是学生积极学习的重要因素。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结合教学内
先天性唇裂主要影响患儿美观、功能,有的甚至会造成患儿心理障碍,需要进行手术矫形。手术后的护理是保证手术成功的重要环节。近年来,我院曾对49例先天性唇裂患儿实施矫形手
摘要:学习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因素。中学生对所学内容是否感兴趣直接影响学习效果,本文从班主任管理和科任教师教学两个方面阐述了提高中学生学习兴趣的方法与策略。  关键词:中学生;学习兴趣;方法与策略    学习兴趣是学生对学习活动或学习对象力求认识或趋近的倾向。学习兴趣是推动人们认识事物、探求真理的一种重要动机,是学习行为驱动系统中积极活跃的
传统的吸入麻醉以挥发罐手控给药,随意性较大,麻醉控制合理与否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麻醉医师的临床经验和对吸入麻醉药药代动力学的熟悉程度。2006年3~12月,我们对30例上腹部手
慢性盆腔炎是妇科常见病和多发病,多因经期或性生活不洁、分娩、流产或宫腔手术时消毒不严、感染后迁延不愈导致盆腔结缔组织增厚、粘连甚至形成包块。2002年7月~2006年7月,我
英语素质教育的教学中,优化课堂教学模式是重点,也是实施素质教育主渠道。然而,要实现优化课堂教学,就要求我们教师应做到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优化课堂教学的设计,优化教学方法的组合等,通过优化课堂教学模式,以达到实施素质教育的目的。   1. 优化教学目标的制定   目标教学是构建素质教育的重点,它要求教师必须了解、熟悉、掌握教学内容,明确教学大纲,要求所要达到的教学目标,通过分层教学,因材施教,使目标
物理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所有的物理知识,包括物理概念、定律和理论,都是在实验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因此物理实验是中专学生一门非常重要的课程。如何培养学生的实验技能,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呢?   1. 基本实验能力的培养。培养学生掌握基本仪器的使用是提高学生实验能力的基础。基本仪器主要有:游标卡尺、螺旋测微器、数字计时器、打点计时器、天平、温度计、测力计、压强计、安培表、伏特表、滑动变阻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