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合作学习是新世纪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方式之一,是在教师的主导下,群体研讨、协作交流、知识技能互补的一种学习方式。研究表明:合作与交流有助于儿童智力的发展。自新课程标准指出:“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以来,“小组合作学习”这一新的教学形式便代替了占垄断地位的传统的班级教学方式。几乎在所有课堂上,我们都可以看到小组讨论式的合作学习,感受到课堂气氛比以前活跃多了。可经过半个多学期的运用后,我发现在热闹活跃的背后,隐藏着许多问题,下面我就自己在教学中出现的这方面问题及所采取的对策作肤浅的论述。
一、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建构学生主体、合作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在小组合作讨论时,我发现了两个现象:四人一组讨论时,有的只顾自己低头刷刷写,还不时用书盖住已写的部分,有的两人讨论而不顾其余人,有的优等生不愿与后进生讨论等;小组汇报时,虽然口头说我们组的意见怎么样、怎么样,可当别人对他们的结论有疑义,要他们解答时,经常出现组内个别成员不承认这个意见是他们的,而是某一人或某几个人的。合作学习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这种参与探究、感悟绝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小组,应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情感共通,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以上两种现象反映出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究其原因: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使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必须树立学生主体、合作意识,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可采取如下对策:(1)在平时教学中,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我只是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锻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从而逐步增强合作学习的主体性;(2)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后,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小组的职责——为整个小组成功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4)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合作标兵奖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弱势群体”——加强激励机制,开小灶等形式,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常看到学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俨然成为主角,而那些反应较慢、羞于开口、只听不言的后进生则成了配角,甚至完全成了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故我们必须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引导他们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这样处理:(1)合理组合小组成员,分组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都尽量安排有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弱势群体的积极性;(2)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以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尽早树立信心、大胆发言;(3)组内交流时,让他们先讲,哪怕讲一句话,讲几个字,促使他们不得不参与;(4)平时明确合作探究目标时,把焦点引向弱势群体。如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朗读擂台赛形式,朗读课文中优美的片段,针对小组内不善朗读的后进生,让小组成员一起合作指导,帮助他把内容读好,从而代表本组参加比赛,这样小组成员自然就把合作中心放在弱势群体身上,同时在合作中共同提高。
三、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偏离主题,目标不明确——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老师要“沉下去”。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老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主题探讨、天马行空,故小组汇报时,结论是五花八门,有的完全游离主题。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散思维,问题探讨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对此,我采取如下措施:(1)布置完合作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想法(可记录下来)后再进行组内交流,互相探讨,最后归纳出本组成员一致认同的结论或想法;(2)教师要“沉下去”,深入每一学习小组,及时了解各组信息,及时解答小组探讨时出现的疑问,并适时地进行调控、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探讨不会离题太远,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在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成果时,其他组同学缺乏倾听和交流——运用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会派代表汇报,我发现,其他组成员对这组的汇报毫不关心,有的窃窃思语,有的神游四海,形成老师一人听的局面。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态度,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是尊重别人、友善待人、虚心求解的心态表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故我采取如下对策:(1)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其他学生安静坐好,边听边思考,积极创建自己的认知,认真听取别人不同的见解;(2)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可插入这么一个问题:“某某代表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大家对他这组的结论有何疑问,需要这组同学解答吗?”若这组成员解答不了时,可问:“其他各组同学能否帮他们解决呢?”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3)事先说明:在各组汇报后,要求每个人评出最佳选手,并说明理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养成倾听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符合课改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学很有帮助,但由于我们刚刚起步,一切处于摸索阶段,出现的问题会非常多,以上仅是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所作的论述,希望能收到抛砖引玉之效。
一、学生小组合作意识不强——建构学生主体、合作意识,培养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和交流。
在小组合作讨论时,我发现了两个现象:四人一组讨论时,有的只顾自己低头刷刷写,还不时用书盖住已写的部分,有的两人讨论而不顾其余人,有的优等生不愿与后进生讨论等;小组汇报时,虽然口头说我们组的意见怎么样、怎么样,可当别人对他们的结论有疑义,要他们解答时,经常出现组内个别成员不承认这个意见是他们的,而是某一人或某几个人的。合作学习面向的是全体学生,这种参与探究、感悟绝不仅仅局限于几个小组,应使每个学生的思维、情感共通,这样才能达到教学的最终目的。以上两种现象反映出学生的合作意识不强,究其原因:现在大多数学生是家庭中的王子、公主,家庭环境使其狭隘、自私,不善与人合作,不愿与人分享成功,从而在课堂上表现出以自我为中心,与同伴交流更多的是找茬、挑刺、互相埋怨;教师过多地注重知识的传授,忽视学生健康心理品质的培养。所以我认为必须树立学生主体、合作意识,加强小组成员之间的对话和交流。可采取如下对策:(1)在平时教学中,组织各种游戏活动,让学生通过活动明白:我只是千千万万个人中间的一员,不可能孤立地在社会上生存,必须与他人交往和合作。与他人交往是一件多么愉快、多么有意义的事,比我好的同学我能得到他的帮助,比我差的同学我能帮助他,自己也从中得到锻炼,每一个人都是我的学习伙伴,都是我的合作者,从而逐步增强合作学习的主体性;(2)据实际情况将学生分组后,阐明“小组”的特殊意义,让学生明白自己在小组的职责——为整个小组成功自己的力量,这是一个神圣的使命,伟大的任务;反之,如果小组一人落伍、掉队,将会影响整个小组的成绩;(3)小组汇报交流学习成果时,积极引导每位组员站在小组立场上,个人的发言将代表小组,个人的成败将与小组息息相关,以增强集体荣誉感,促使其在今后的小组合作中全力以赴;(4)运用教育评价鼓励合作,讨论结束时,不仅注重学习结果的汇报,更注重对合作过程的评价,比如师生共同评出:最佳沟通奖、配合默契奖、共同进步奖、集体智慧奖、合作标兵奖等,这样既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又能增强学生的合作学习意识。
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出现了“弱势群体”——加强激励机制,开小灶等形式,让不善言谈的学生打开话盒子。
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应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然而在小组合作学习中,我常看到学优生活跃的身影,听到他们独特的见解,合理的分析,俨然成为主角,而那些反应较慢、羞于开口、只听不言的后进生则成了配角,甚至完全成了局外人,处于被动地位,就达不到合作学习、生生互动、互帮互学的教学目的,也不利于全体学生的全面发展,故我们必须关注合作中的弱势群体,引导他们合作学习。在实际教学中,我这样处理:(1)合理组合小组成员,分组时,除考虑学生人数、性别、知识基础、兴趣爱好、学习成绩、学习能力等因素外,还注重学生的个性特点,每组都尽量安排有活跃、善于关心、鼓励他人的学生,这样有利于调动弱势群体的积极性;(2)给这部分学生开小灶,有意识地多提问他们,多给他们锻炼的机会。同时,以积极、肯定、鼓励的语言激励他们,使他们尽早树立信心、大胆发言;(3)组内交流时,让他们先讲,哪怕讲一句话,讲几个字,促使他们不得不参与;(4)平时明确合作探究目标时,把焦点引向弱势群体。如我在教学中采取小组合作朗读擂台赛形式,朗读课文中优美的片段,针对小组内不善朗读的后进生,让小组成员一起合作指导,帮助他把内容读好,从而代表本组参加比赛,这样小组成员自然就把合作中心放在弱势群体身上,同时在合作中共同提高。
三、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缺乏独立思考,探究问题偏离主题,目标不明确——处理好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老师要“沉下去”。
小组合作学习过程中,往往存在这样的情况:老师刚布置完合作学习的任务,学生马上聚在一起探讨交流,缺乏独立思考的过程,对问题了解不深,浮于表面,有的学生根本没有想法,沉默不语,有的脱离主题探讨、天马行空,故小组汇报时,结论是五花八门,有的完全游离主题。合作学习有利于发散思维,问题探讨的多元化促使学生互相取长补短。对此,我采取如下措施:(1)布置完合作学习任务后,要求学生先独立思考,有了想法(可记录下来)后再进行组内交流,互相探讨,最后归纳出本组成员一致认同的结论或想法;(2)教师要“沉下去”,深入每一学习小组,及时了解各组信息,及时解答小组探讨时出现的疑问,并适时地进行调控、引导,从而使学生的探讨不会离题太远,达到合作学习的目的。
四、在各组学生代表汇报成果时,其他组同学缺乏倾听和交流——运用多种形式,有意识地培养学生的倾听习惯。
在小组讨论结束后,会派代表汇报,我发现,其他组成员对这组的汇报毫不关心,有的窃窃思语,有的神游四海,形成老师一人听的局面。只顾发表自己的意见,不会倾听他人的评价,唯我独尊,是现在孩子的通病。倾听是一种能力,是一种态度,是人际交往必备的素质,是尊重别人、友善待人、虚心求解的心态表现,是一种良好的习惯。没有良好的倾听习惯,不仅影响讨论效果,还无法使讨论深入。故我采取如下对策:(1)在平时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倾听的习惯:当别人发表意见时,其他学生安静坐好,边听边思考,积极创建自己的认知,认真听取别人不同的见解;(2)在小组汇报时,老师可插入这么一个问题:“某某代表在交流时,他是怎么说的?”“大家对他这组的结论有何疑问,需要这组同学解答吗?”若这组成员解答不了时,可问:“其他各组同学能否帮他们解决呢?”这样有利于学生学会倾听,独立思考;(3)事先说明:在各组汇报后,要求每个人评出最佳选手,并说明理由,这样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使学生不由自主地养成倾听的习惯。
小组合作学习符合学生乐于交往的心理需求,符合课改精神,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和竞争意识,有助于弥补一个老师难以面对有差异的众多学生教学的不足,从而真正使每个学生都得到发展小组合作学习对教学很有帮助,但由于我们刚刚起步,一切处于摸索阶段,出现的问题会非常多,以上仅是我就自己在教学实践中所遇到的问题及采取的对策所作的论述,希望能收到抛砖引玉之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