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根据《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意见》、《广东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强化学校体育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发展的实施意见》以及《广州市全面提升学生体质体能工作方案》的要求,树立学校体育工作“健康第一”的理念,通过丰富的学校体育课程和课外体育活动培养农村小学生科学健康的体育锻炼方式及体育生活方式,发展农村小学生的体质体能水平,提升农村小学生的身体素质,促进农村教育的发展。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体质体能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小学生的体质体能呈现下降趋势,视力差的学生逐年增多,甚至部分学生因营养过剩又缺乏锻炼导致肥胖。这些现状说明因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不科学,而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这种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小学生中更为普遍,因此开展针对农村小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更為迫切和必要。
1.体育生活方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生活方式的表述为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体育生活方式即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自觉地、有规律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类型、方式、手段、持续时间、体育消费等各方面。
2.农村小学生群体特征
笔者所在的教学区域属于广州市偏远农村,因为开发特色旅游,使当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城镇特征,但也使得多数家长忙于工作而疏忽对子的教育。这样一来当地的小学生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群体特征,他们好动活泼,不胆怯敢于交流表达自己,但是部分学生也从家长那里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消极的思想,认为读书无用,成绩好坏以后都有赚钱的方式。另外一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作业拖拉懒散,周末和节假日基本是伴着电视和电子产品度过,这些现状都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3.农村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
基于对当前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体育生活方式呈现出运动时间不足,其中对女生较男生更却运动时长,男女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在运动项目选择上出现明显的性别分化;运动强度不够,不能达到发展体能的效果;缺乏家长的支持与陪伴,小学生在家庭运动兴趣较低。
4.农村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原则
4.1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和训练时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程度,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好”与学生“学得好”相结合。
4.2因地制宜原则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城市和乡镇的教育差异在逐渐拉大,而笔者所在的乡镇农村小学内部,来自不同家庭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差异也非常明显。因此就要求体育教育者既要注意培养体育特长人才,又要兼顾那些体育锻炼的“学困生”,制定切合农村小学生实际的教育计划,采取诸如快速跑、跳绳这些多数学生易学易掌握的运动项目,改善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体质健康状况。
4.3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处于6至12岁,在这个阶段,各项身体素质都处于快速发展期。体育教育者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在提高学生体质体能的同时培养小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也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及健康生活常识,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5.农村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途径
5.1家长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是基于人为核心而提出的,是注重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作为家长要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家庭教育做榜样,才能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在培养小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体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意识会促使人类做出行动,合理的体育意识会让小学生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认识和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了解该项目的功能和历史溯源等,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体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
5.3学校要完善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必要场所,因此各农村学校要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维护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增加必要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条件。
5.4体育课程改革关注个体差异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进入推广阶段。体育教材和体育课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地区差异普遍存在,不能一刀切,大力倡导校园体育“健康化、个性化、地方化”,区别对待城市和乡镇、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公平。(备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1750978)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第 2 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王振国.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3]王彤.中国城乡教育差异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24)
关键词:农村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体质体能
目前的研究结果表明,随着经济水平的提高、生活方式日益丰富,小学生的体质体能呈现下降趋势,视力差的学生逐年增多,甚至部分学生因营养过剩又缺乏锻炼导致肥胖。这些现状说明因小学生的生活方式不科学,而直接影响其身体健康。这种不科学不健康的生活方式在农村小学生中更为普遍,因此开展针对农村小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研究更為迫切和必要。
1.体育生活方式
《中国大百科全书·社会学卷》对生活方式的表述为不同的个人、群体或社会全体成员,在一定的社会条件制约和价值观指导下,所形成的满足自身需要的全部活动形式与行为特征的体系。因此我们可以认为体育生活方式即是人们在一定的价值观念指导下、个人或群体依据一定的客观条件,把体育作为生活的需要和内容,并自觉地、有规律参与体育活动的稳定形式及行为特征。在日常生活中表现为人们参与体育活动的类型、方式、手段、持续时间、体育消费等各方面。
2.农村小学生群体特征
笔者所在的教学区域属于广州市偏远农村,因为开发特色旅游,使当地经济得到快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城镇特征,但也使得多数家长忙于工作而疏忽对子的教育。这样一来当地的小学生呈现出一种特殊的群体特征,他们好动活泼,不胆怯敢于交流表达自己,但是部分学生也从家长那里或多或少接受了一些消极的思想,认为读书无用,成绩好坏以后都有赚钱的方式。另外一些学生行为习惯较差,作业拖拉懒散,周末和节假日基本是伴着电视和电子产品度过,这些现状都不利于形成健康的体育生活方式。
3.农村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特征
基于对当前农村地区小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的调查研究表明,小学生在体育生活方式呈现出运动时间不足,其中对女生较男生更却运动时长,男女生随着年级的增高在运动项目选择上出现明显的性别分化;运动强度不够,不能达到发展体能的效果;缺乏家长的支持与陪伴,小学生在家庭运动兴趣较低。
4.农村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原则
4.1以学生为主体原则
在体育教学和体育训练过程中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体育教师作为引导者,设计教学过程和教学方法时考虑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教学和训练时重视学生的学习状态、掌握程度,通过分组讨论和小组合作等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培养学生的主体性意识,真正实现教师“教得好”与学生“学得好”相结合。
4.2因地制宜原则
目前我国城乡教育出现了多元化趋势,城市和乡镇的教育差异在逐渐拉大,而笔者所在的乡镇农村小学内部,来自不同家庭学生的体育生活方式差异也非常明显。因此就要求体育教育者既要注意培养体育特长人才,又要兼顾那些体育锻炼的“学困生”,制定切合农村小学生实际的教育计划,采取诸如快速跑、跳绳这些多数学生易学易掌握的运动项目,改善他们的体育生活方式,提高体质健康状况。
4.3发展性原则
小学生的年龄处于6至12岁,在这个阶段,各项身体素质都处于快速发展期。体育教育者要抓住这个关键期,在提高学生体质体能的同时培养小学生至少掌握两项运动技能,也学会一些基本的急救知识及健康生活常识,关注学生的长远发展,使学生更好的适应社会生活。
5.农村小学生体育生活方式的培养途径
5.1家长培养健康科学的生活方式
体育生活方式是基于人为核心而提出的,是注重个人健康的生活方式。而父母的生活方式和家庭教育对小学生的影响是潜移默化的,因此作为家长要主动养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为家庭教育做榜样,才能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在培养小学生形成科学合理的体育生活方式上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5.2体育教师注重培养学生体育意识
意识会促使人类做出行动,合理的体育意识会让小学生广泛参与体育运动,因此在开展学校体育工作时,要不断提高学生的体育认识和体育价值观。体育教师在传授体育技能的过程中,也要让学生了解该项目的功能和历史溯源等,培养学生发自内心的热爱体育,形成积极向上的体育意识。
5.3学校要完善体育场地设施
体育场地设施是开展各项体育活动的必要场所,因此各农村学校要根据《广东省中小学校体育卫生工作条件基本标准》维护好现有的体育场地设施设备,增加必要的体育器材,为学生在学校养成良好的体育生活方式创造物质条件。
5.4体育课程改革关注个体差异
2000年教育部颁布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改革进入推广阶段。体育教材和体育课堂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是由于地区差异普遍存在,不能一刀切,大力倡导校园体育“健康化、个性化、地方化”,区别对待城市和乡镇、农村学生的实际情况,使农村学生真正享受到教育公平。(备注:本文系广州市教育科学规划课题“提高农村小学生体质健康的实践研究”成果,课题编号:1201750978)
参考文献
[1]《中国大百科全书》总编委会.中国大百科全书[M].第 2 版.北京: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2009
[2]王振国.分组分享教学法在高中体育教学中的应用分析[J].教育教学论坛,2013(32)
[3]王彤.中国城乡教育差异化现状分析及对策建议[J].教育现代化,2019(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