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基金项目 本文受2010年四川省教育厅思想政治教育研究重点课题“工学结合背景下增强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实效性的研究”(项目编号:CJS10-061)资助。
[摘 要] 当前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在低年级中开设,高年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缺失是人才培养中的一大弊端,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心后移,本文从课程调整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重心 后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向,高职学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职学生人数总量已经占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抓好高职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的意义。从2006年开始,全国上下落实新的“05方案”,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后,将原有课程浓缩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在09年又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根据2010年全国各省市对高职院校落实05方案的督查情况来看,在课程开设上总体符合国家的标准,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不是课程开设条件不够或投入不足,而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满足社会、学校与学生各方面对本门课程的要求。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的问题,笔者提出可否将高职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心后移这一探索性建议。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一般模式是,一年级的上下两学期分别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在一年级就将主要的两门理论课上完,“形势与政策”由于大多以讲座形式开展,有的学院没有开足课时,有的学院也赶在一年级,最迟二年级结束之前将结束。因此,在学生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或者在学生外出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了空白,这没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育人的目的。在技术理性和科学主义不断加强在高职院校的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院内面临阵地萎缩的尴尬。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重心后移,是指从时间上将现有集中在前期的安排,向实习期和职前阶段延伸;内容上从前期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向后期补足应用型知识延伸;目标上从前期注重认知和理解,向后期指导生活实践和终身学习延伸。
基础教育中讨论学习效果时提出“5+2=0”的问题,意思是指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五天的教育,如果放两天假就等于零了。如果高职学生只是在进入校园的一两个学期就将所有课程修完,拿到学分,后期大量的时间内没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安排,那么当高职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其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还能不能达标呢?而走出校园时的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衡量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开设将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压缩到前端,把后面的时间都留给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见习实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是不是也会产生类似“5+2=0”的现象呢?事实上,这种理论课前置的问题已经显现了出来。高职院校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缺乏思想政治理论上的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律、就业创业的意识越来越淡漠。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发生后,在富士康有实习生的职业学院从全国各地赶过去做学生工作,大范围、运动式的的羊补牢,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通过适当的课程重心后移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课程重心后移的方法建议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全国的大学生用同样的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范性的内容。但是,课程的创新并没有完全被规范性所淹没,如从2009年以来四川省进行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来看,对校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还是非常支持的。当然创新绝不是违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课堂讲授的“纪律”要求,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总结。笔者通过调查研究05新方案后高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变化轨迹和对照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件要求,提出以下可供探索的课程调整的思路。
(一)进行学分调整。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实行了学分制,学分是对应课程和课时产生的,一般而言,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数量的课时,每门课程赋予整个学分体系中一定的数值。实施学分制就是使学生学习更能符合教育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如何才能做到学分的合理调整,实现课程重心后移,达到更好的实效性呢。
一是从时间上将完成课程结业时间往后移,这是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技术类课程的不同,将考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放到整个学生大学生涯和校内校外的不同场所中去,能够更加完整地评价学习的稳定性。
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学习环节和实践学习环节拆分后赋予学分分值。特别是在实践学习环节可以提供不同学期的各种选择,更加灵活地创新班级授课制。如在大学二年级外出实习回来的某专业学生,在选择实践性环节的学分进修时,可以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获得特定环节的学分。
(二)高年级增开选修课程。
一是本科院校必须开设但高职院校未要求开设的课程,应该在高职学生的高年级开设为公共选修课。这既是为学生拓展思想政治领域的知识面考虑,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专升本甚至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涉及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内容拓展开来,在高年级开设一系列理论选修课,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修养。
三是在高年级以选修课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实践性活动。
(三)及时补充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式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因此这门课程绝不是只开一学期的技术类课程。在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及时补充相关的专题教育。
一是选题要准确,特别是对于高年级或者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更是要选好主题,解决他们思想上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如就业与创业政策、婚姻与家庭中的法律问题等专题教育。
二是重视师生交流。师生的良性互动,才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进行学习指导,还要进行生活和工作的指导。
三是教育要及时。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中,形势与政策课程要体现它的时效性,可以因某一突发事件造成对大学生心理和看法的重大影响时积极介入。当然其前提是,课程中所宣扬的观点不违背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违背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声音的缺失,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
(四)毕业实习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毕业实习中的一个环节来进行考察和评价。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毕业实习是学校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在劳动力市场的初检,也是学生走出校园的最后的学习要求。这个时候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是在为学校全程育人中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最后一道关。此时的课程实施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法不是对确定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老师为学生点拨、解惑,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解答学生的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实际疑问。大规模地进行班级授课制并不可取。
二是重過程性评价。教师要综合实习单位、辅导员等信息,善于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盲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迅速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并端正态度。
三是教师要充分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思想情绪等变动的情况,既是对正在实习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把握,也是为了检验教学成果。将研究性教学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更好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心后移来提高实效性也需要相应的条件保障,这包括高职学院是否有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地位的理念;是否有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并且教学技能优秀的一线教师;能否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并顺利实施等等。无论如何,只有不断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喜欢并受益终生的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1) .
[2]宋进,王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3]魏玉梅.将实践教学引入“两课”教学[J].江苏高教,2006,(2).
[4]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5]曲建武,张学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
[摘 要] 当前高职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主要在低年级中开设,高年级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缺失是人才培养中的一大弊端,如何将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心后移,本文从课程调整的角度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词] 思想政治理论课 重心 后移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是我国高等教育的一项重要任务,随着我国高等教育从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向,高职学院得到了迅猛的发展,高职学生人数总量已经占到全国大学生总数的一半以上,抓好高职学院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对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有重大的意义。从2006年开始,全国上下落实新的“05方案”,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后,将原有课程浓缩为“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概论”(后在09年又改为“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及“形势与政策”三门课程。根据2010年全国各省市对高职院校落实05方案的督查情况来看,在课程开设上总体符合国家的标准,当前存在的主要矛盾不是课程开设条件不够或投入不足,而是如何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效性,满足社会、学校与学生各方面对本门课程的要求。对提高思想政治理论的实效性的问题,笔者提出可否将高职学院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心后移这一探索性建议。
一 问题的提出
当前高职学院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开设的一般模式是,一年级的上下两学期分别上“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和“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学生在一年级就将主要的两门理论课上完,“形势与政策”由于大多以讲座形式开展,有的学院没有开足课时,有的学院也赶在一年级,最迟二年级结束之前将结束。因此,在学生大学三年级的时候,或者在学生外出实习期间,思想政治教育就变成了空白,这没有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全程育人的目的。在技术理性和科学主义不断加强在高职院校的影响下,思想政治理论课在高职学院内面临阵地萎缩的尴尬。
思想政治理论课课程的重心后移,是指从时间上将现有集中在前期的安排,向实习期和职前阶段延伸;内容上从前期注重基础理论知识,向后期补足应用型知识延伸;目标上从前期注重认知和理解,向后期指导生活实践和终身学习延伸。
基础教育中讨论学习效果时提出“5+2=0”的问题,意思是指一个学生在学校接受了五天的教育,如果放两天假就等于零了。如果高职学生只是在进入校园的一两个学期就将所有课程修完,拿到学分,后期大量的时间内没有思想政治理论教学安排,那么当高职学生真正走上工作岗位时,其思想政治理论素质还能不能达标呢?而走出校园时的学生素质的高低,是衡量高职教育成败的重要指标。当前高职院校课程开设将所有的思想政治理论课压缩到前端,把后面的时间都留给专业技能的训练和见习实习,在思想政治理论教育上是不是也会产生类似“5+2=0”的现象呢?事实上,这种理论课前置的问题已经显现了出来。高职院校学生在工厂实习期间缺乏思想政治理论上的引导,学生的理想信念、道德法律、就业创业的意识越来越淡漠。富士康的跳楼事件发生后,在富士康有实习生的职业学院从全国各地赶过去做学生工作,大范围、运动式的的羊补牢,这样的情况不得不让思想政治理论教育工作者思考,如何通过适当的课程重心后移来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二 课程重心后移的方法建议
由于思想政治理论课具有规范性和统一性的特征,也就是说全国的大学生用同样的教材,在规定的时间完成规范性的内容。但是,课程的创新并没有完全被规范性所淹没,如从2009年以来四川省进行的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督查来看,对校本的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创新还是非常支持的。当然创新绝不是违背思想政治理论教育自身的规律和课堂讲授的“纪律”要求,需要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从实践中认真思考和总结。笔者通过调查研究05新方案后高职毕业生的思想政治理论素质变化轨迹和对照近几年中央和地方出台的思想政治理论教学相关文件要求,提出以下可供探索的课程调整的思路。
(一)进行学分调整。当前高职院校大多实行了学分制,学分是对应课程和课时产生的,一般而言,一门课程的学习需要一定数量的课时,每门课程赋予整个学分体系中一定的数值。实施学分制就是使学生学习更能符合教育的需求和自身的特点。但是思想政治理论课是全国大学生的公共必修课,具有很强的规范性,如何才能做到学分的合理调整,实现课程重心后移,达到更好的实效性呢。
一是从时间上将完成课程结业时间往后移,这是考虑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与技术类课程的不同,将考察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考察放到整个学生大学生涯和校内校外的不同场所中去,能够更加完整地评价学习的稳定性。
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的理论学习环节和实践学习环节拆分后赋予学分分值。特别是在实践学习环节可以提供不同学期的各种选择,更加灵活地创新班级授课制。如在大学二年级外出实习回来的某专业学生,在选择实践性环节的学分进修时,可以和不同年级不同专业的学生一起学习,获得特定环节的学分。
(二)高年级增开选修课程。
一是本科院校必须开设但高职院校未要求开设的课程,应该在高职学生的高年级开设为公共选修课。这既是为学生拓展思想政治领域的知识面考虑,同时也为学生将来专升本甚至进入更高阶段的学习打下一定的基础。
二是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中涉及的法学、政治学、经济学、文化学等内容拓展开来,在高年级开设一系列理论选修课,可以进一步提高高职学生的理论修养。
三是在高年级以选修课为依托,组织学生开展有助于思想政治理论素质提高的实践性活动。
(三)及时补充形势与政策教育。形势与政策课程是学生及时了解国际国内形式和党和国家大政方针的重要渠道,因此这门课程绝不是只开一学期的技术类课程。在保证形势与政策课程规范性的教学内容基础上,要根据各阶段学生的特点,及时补充相关的专题教育。
一是选题要准确,特别是对于高年级或者面临就业的毕业生,更是要选好主题,解决他们思想上所面临的矛盾和困惑。如就业与创业政策、婚姻与家庭中的法律问题等专题教育。
二是重视师生交流。师生的良性互动,才能拉近老师与学生的距离,只有了解了学生,才能做好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在形势与政策课程中,教师对学生不仅要进行学习指导,还要进行生活和工作的指导。
三是教育要及时。在信息化程度越来越高的社会中,形势与政策课程要体现它的时效性,可以因某一突发事件造成对大学生心理和看法的重大影响时积极介入。当然其前提是,课程中所宣扬的观点不违背党和国家的政策和法律法规,不违背客观事实。更重要的是,不能因为思想政治教育中主渠道声音的缺失,造成大学生的思想混乱。
(四)毕业实习中加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的参与力度。在学校制定人才培养方案时,应将思想政治理论课教育作为毕业实习中的一个环节来进行考察和评价。这样做的原因在于,毕业实习是学校人才培养教育质量在劳动力市场的初检,也是学生走出校园的最后的学习要求。这个时候实施思想政治理论课,其实是在为学校全程育人中站好最后一班岗,把最后一道关。此时的课程实施要注意几个问题。
一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实施方法不是对确定理论知识的讲授,而是老师为学生点拨、解惑,教师可以参与学生的集体活动进行交流,也可以通过网络信息技术解答学生的在思想政治方面的实际疑问。大规模地进行班级授课制并不可取。
二是重過程性评价。教师要综合实习单位、辅导员等信息,善于发现学生在实习过程中思想政治领域内的盲点和不足,引导学生迅速纠正自己的不当行为并端正态度。
三是教师要充分收集学生实习过程中思想情绪等变动的情况,既是对正在实习的学生思想状况进行把握,也是为了检验教学成果。将研究性教学引入到思想政治理论课中,可以为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实效性提供更好的对策。
思想政治理论课重心后移来提高实效性也需要相应的条件保障,这包括高职学院是否有思想政治教育在人才培养中具有突出地位的理念;是否有理论功底扎实,具有创新意识并且教学技能优秀的一线教师;能否建立完善的教学评价体系并顺利实施等等。无论如何,只有不断从教学实践中探索,才能使思想政治理论课成为学生喜欢并受益终生的课。
参考文献:
[1]胡锦涛.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大力培养造就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的接班人[N].人民日报,2005-01-19(1) .
[2]宋进,王玲.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教学理念和建设路径[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7,(1).
[3]魏玉梅.将实践教学引入“两课”教学[J].江苏高教,2006,(2).
[4]顾钰民.论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方法的研究[J].教学与研究,2007,(5).
[5]曲建武,张学飞.增强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实效性的新思考[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