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对阎肃老爷子采访十年

来源 :北京广播电视报人物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hwr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早在2006年央视“青歌赛”的现场,记者采访了担任监审组评委的阎肃老师,不久后,因汶川地震,记者再次采访了阎肃老师。身为空军的他,曾经创作过《我爱祖国的蓝天》,在采访中,老爷子更是为空军在地震后空中救援发挥的作用而自豪不已。他告诉记者空军这次执行任务中,遇到的很多普通百姓不知道的困难。采访中老爷子难掩自己对空军的热爱。
  2011年建党90周年前夕,记者再次采访阎肃老师,他说一本《共产党宣言》,让他从虔诚的天主教徒,成为坚定的共产主义战士,1937年,日本侵华战争全面爆发,年仅7岁的阎肃随全家从河北保定逃难到重庆,父母将他送到教会学校读书。修道院准备推荐他到高级修道院学习天主教,作为未来教父重点培养。日渐长大的阎肃脑子里回响的却是灾难深重的中华民族。几经思考,他深感“宗教救不了中国”,1946年,阎肃不顾教会的挽留,坚决投考重庆南开中学。脱下黑道袍,穿上新校服,新鲜的空气、自由的精神迅速打开了阎肃的视野,他参与排演《黄河大合唱》,阅读《新华日报》和鲁迅、巴金等进步作家的书籍。在校期间,他接受进步文化思想的影响,阅读了《共产党宣言》等书籍。1949年,阎肃考入重庆大学,秘密参加党的外围组织,积极参加重庆地下党组织的学生运动。重庆解放时,阎肃坚决地留了下来,不久,被选调到西南青年文工团工作,1953年,阎肃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那一年他23岁,至今他仍旧记得当年在党旗下宣誓的激动与自豪。这一年他在西南青年文工团被评为模范,并参军被调到西南军区文工团。
  采访中,阎肃老师说:“80岁生日时,我写下几句自勉的话:‘六十年来,组织培养;关怀教导,哺育成长;心存感悟,胸铸理想;若有成绩,归功于党;八十以后,一如既往;竭力报效,忠于信仰。”早已看透一切“神马都是浮云”的阎肃老爷子说这番话的时候,一脸严肃。即使年逾八旬,可阎老在任何情况下,始终坚持请销假,每个月按时按点交纳党费,党组织生活一次没有落下过。阎肃常常说:“得意时不能凌驾于组织之上,失意时不要游离在组织之外”。这句话里,蕴含着一种对组织发自肺腑、情真意切的深厚感情。
  “我这一辈子得的奖状和证书实在太多了,但对‘优秀共产党员’这个荣誉情有独钟。”阎肃说,因为在他谦逊的胸怀中始终这样认为,“解放前我就认为共产党了不起,我崇拜党,入党后我老觉得离党员的要求差得挺远。所以我一直在好好努力。”
  阎肃老爷子是忙碌了一辈子的文艺老兵,他也喜欢这样介绍自己。入伍60多年来,他把自己的一切都献给军营。不仅为部队写歌词、剧本、策划晚会,还多次协助策划央视“春晚”。2012年春节阎肃为了一句“都到家了吗”参加了7次彩排,那年春晚上和朱军对完春联他才回到家,春节过后记者采访阎肃,他说,每年大年三十他都很忙,在忙碌中度过整个春节:“以前都是等‘春晚’结束,大家聚餐后我才回家,那时可以放炮,踩着碎纸屑凌晨4点回家,老伴、孩子们都睡了。”
  2011年中国戏剧终身成就奖颁给了四个人,著名词作者阎肃就是其中之一。这个奖项对他来说,是实至名归,在人们心中,他一直是歌坛的不老松。作为我国著名的剧作家和词作家,阎肃的作品如《敢问路在何方》、《雾里看花》、《长城长》、《红梅赞》、《军营男子汉》等,深入人心,经久不衰。他曾多次担任青歌赛、红歌会等重大赛事评委。守岁、与家人团聚是传统春节的习俗,对于老爷子来说,颇不以为然,因为他每天都在“守岁”:“我习惯晚上睡得很晚。”闫肃老师告诉记者他延续几十年的习惯,从未在夜里1点半前睡过觉,他的体会是:“半夜常常是灵光乍现出好词的时候。”近几年,随着年龄的增长,阎肃说他很少参加“春晚”,一般在家和老伴包饺子:“大家在一起吃晚饭睡觉,年龄大了和年轻人不一样,我可没有玩儿的心思了。”
  回忆自己过春节的故事,阎肃的话题自然离不开部队,他说年轻时,有一年到部队基层和官兵一起过春节的事让他很难忘:“那时年轻,和战士一起喝酒、玩,很有意思。”阎肃告诉记者在部队春节也不放假:“春节部队有战备值班,晚上不能过节。其实很多工作岗位都是这样的,不会因为过节而停,火车也不会因为过节而停运。”阎肃就有在火车上过春节的经历,那是大年三十他坐在回家的列车上,节前没有落脚地的车厢里,这天晚上只有寥寥无几的人,阎肃记得列车长和乘务员与他们几个乘客在车厢里包饺子、做游戏:“那次春节过得好不热闹。”爱热闹的老爷子,印象中春节除了更忙以外与平时没有什么太大的区别,而两次特殊的过节经历让他印象深刻:“其实过节很多人都不能正常休息,我们关注的很少。”
  如今再次回忆起几年间对老爷子的多次采访,他的音容笑貌仿佛就在眼前。对于各种话题,老爷子从来都是知无不言,他是一个拼命工作到最后的人,他是一个充满温暖、正能量的幽默老人。唯一的遗憾,每次都是就事论事的采访,阎肃老师太忙,一直没有时间接受记者的大专访,有次老爷子笑着跟我说:“我没有什么可采访的,采访我儿子吧,他也很优秀的。”在忙碌之余,他一直关注家人。
其他文献
2008年4月4日是清明节,那天中午12点,我远在甘肃老家的小脚母亲李芳兰永远离开了我们。这些年来,我在林业岗位工作,面对绿色世界,一直五味杂陈。  人这一生,什么都可以等,只有尽孝不能等,因为父母不会在原地等你啊。原来,每次回家推开家门母亲都从土炕沿上挪下来,不方便的三寸金莲,三步并作两步迎接我,我也赶紧上前扶住母亲旧她一激动跌倒,这次回家村寨子空了一大半,见不到母亲蹒跚的身影,听不到那亲切的应
期刊
“小时候,乡愁是一枚小小的邮票,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余光中的这句诗很多人耳熟能详。  在网络电信兴起之前,不同地方的人们主要是靠书信往来的。无论是家书、情书,还是友人的信笺,你都能从中读出浓浓的情和爱,《傅雷家书》、《朱生豪情书》以及民国人物的各种往来书信集,都是这方面的代表。当然也有些信是用来下战书的……  现在随着网络电信的发展,我们已经有多久没有写过和读过一封信了?  图为1988年5月
期刊
因战乱11岁从克罗地亚迁往德国,爸爸送快递,妈妈做保洁,15岁签足球合同给父母买了一辆新汽车。  足球是他一岁时收到的第一个礼物,跟足球相伴一生却不想让儿子继续踢球。  马季奇,说着一口流利中国话的外国人,北京国安最长的外援,七年内出场242次。自从不久前正式告别国安这支球队,这位比北京人还北京、一心想在国安退役的克罗地亚人引发了北京球迷极大的不舍。目前,“马五爷”马季奇做客BTV青年频道《北京客
期刊
老爸老妈一生相亲相爱,相敬如宾,到了晚年更是形影不离,相濡以沫,如今二老已相继离去,我们做儿女的也已到了“鬓角有了白发,眼角添了皱纹”的年岁,我们要以老爸老妈为榜样,过好晚年的每一刻时光……
期刊
少帅儿时最好的玩伴  冯庸,1901年出生在奉天海城。其父冯德麟出身绿林,后被清廷招抚,任巡防营统带、统领。辛亥革命后,袁世凯出任大总统,成立陆军,将奉天巡防营改编为二十七师和二十八师,冯被委任为二十八师师长,张作霖为二十七师长。当时,冯家和张家可以说是东北地区最为显赫的两个家族。  那个时候,我国东北地区因为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马匪横行、官府横征暴敛,战乱不断,民不聊生。冯德麟出道很早,十七岁就
期刊
英国传奇飞行员埃里克·布朗不久前去世。布朗是多项世界纪录保持者,会驾驶487种不同机型的飞机,成功完成2400余次舰载机着舰降落,在11次坠机事故中幸免于难。英国媒体感叹:面对布朗的传奇一生,即便是詹姆斯·邦德也相形见绌。此外,他还是英国皇家海军航空兵被授勋最多的飞行员。  8岁和父亲一起开飞机  布朗日前在萨里郡的医院去世,家人在声明中说,“非常遗憾地告诉大家,空军上校,大英帝国勋章、优异服役十
期刊
1847年,23岁的巴黎上流社会交际花玛丽·杜普莱西因病身亡。这位美丽风尘女子的死触动了和她同龄的作家小仲马,他以她的身世,创作了一部名为《茶花女》的小说。小说通过女主人公的恋爱悲剧,揭露了上流社会糜烂的生活和虚伪的道德,后来,在朋友们的鼓动下,小仲马决心把这个小说改编成剧本。  小仲马兴致勃勃地去找自己的父亲大仲马谈自己的改编计划。不料,大仲马却一反常态,对儿子的计划一点也不感兴趣。父亲的冷淡刺
期刊
早年经历  杨宇霆,原名玉亭,字邻葛,一字凌阁,1885年农历七月二十日出生在辽宁省法库县(今沈阳市法库县)蛇山沟村,祖籍河北滦州戴家岭。他的祖父杨正荣于清同治年间从关里携眷逃荒到关外。其父名叫杨永昌,母亲张氏,以开大车店为生。  杨宇霆出生时,杨家的家境还算不错。由于父亲是靠劳动起家的,也没有什么文化,是以认为读书无用,因此杨宇霆到了上学的年龄,父亲也并没有打算让他读书。后经人劝说,才勉强答应他
期刊
《季羡林自传》中有写他在担任北大副校长后,公务缠身,只好利用时间的“边角废料”来写文章。“在会前、会后,甚至会中,构思或动笔写文章。有不少会,讲话空话废话居多,传递的信息量却不大,态度欠端,话风不正,哼哼哈哈,不知所云,又佐之以‘这个’、‘那个’,间之以‘唵’、‘啊’,白白浪费精力,效果却是很少。这个时候,我就会用一个耳朵或者半个耳朵去听……而把剩下的一个耳朵或一个半耳朵全部关闭,把精力集中在脑海
期刊
2016年,是董卿主持春晚的第12个年头。猴年过后,她就将集齐春晚主持的十二生肖。12年,长路漫漫又在转瞬之间,不论辛苦疲累,不计奔波往返,不谈功德圆满,却总有中国生肖文化的独特韵味氤氲其间,让人不由地为她愉悦欣喜。苦尽甘来,董卿迎来梦圆时分。2005年春节前夕,接到春晚总导演的电话,董卿欣喜若狂,一个人半夜三更在屋里转国庆贺。按照惯例,每年春晚都会制作春晚纪念品,虽然不是很贵重的东西,但因为纪念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