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初次尝试中遇到的问题
1.忍不住要干预
在幼儿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虽然知道“要放手,不能管得太死,但看着着急的时候,忍不住要去介入,”所以时常体现出高控制指导,给予幼儿的时间和机会不够。
2.我该怎么办
教师知道指导的方法应当“和以前不一样,但是有时候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没有了以前那种指导步骤可依循,教师变得不知所措。
3.道具的制作与投放
道具的制作与投放以教师的理解为主,教师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道具,但是幼儿却不能很好的运用。
教师在表演前忙于制作道具、头饰、指导孩子练习对白、出场的站位;表演时忙于旁白的串联、催场;表演后忙于评价、重新选角……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却更多地给幼儿带去了干涉和高控制。那我们怎样去改变呢?
二、开展理论学习
1.通过专业资料以及文献的学习,理清相关概念
2.专家培训
幼儿园邀请万中教授进行的《幼儿园表演游戏》专题培训
3.教研组学习
理论学习、集体研讨、现场观摩
通过对表演游戏理论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学习,为我们游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表演游戏实施过程
1.内容的选择上通过多形式的语言活动中挖掘合适的素材
改变以往以教师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观察发现和挖掘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故事及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等选择主题,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剧本改编、 续编、仿编、创编。凡是贴近幼儿生活并能引发幼儿观察和表演兴趣的事物都可以纳入幼儿的表演游戏中。
2.改变表演游戏的组织流程
前期:我们往往强调表演而忽视游戏的问题,为了迅速达到生动表演的效果,教师把游戏变成了舞台表演,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选定剧本后会选择一些幼儿来表演,并开始花大量的精力去指导幼儿记台词,示范动作表情,帮助幼儿做道具等。
后期:为了体现表现游戏的“游戏性”,本学期我们改变教师包办的方式。调整为在初期幼儿没有产生对材料需求的情况下,教师不急于帮助幼儿呈现教师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者道具,根据幼儿游戏发展的进程,适时适量的提供适宜的材料。于是我们尝试以“熟悉故事----商讨角色----初次表演(大班尝试记录创编故事的剧本)----幼儿制作道具----再次表演----完善场景----再次表演”的模式,同时将幼儿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学活动、查资料、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表达整理,从而推动表演游戏的向前发展。强调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方式,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整理与收集。
3.材料的投放
(1)调整表演区投放材料的方式
(2)按不同年龄段分层次投放
4.教师指导策略更好的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1)启发引导策略
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尝试用一些启发性语言帮助幼儿分析现状,理清思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隐形示范策略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幼儿自主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在参与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暗示性的动作引导”支持幼儿学习,既教师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让肢体语言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提示,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艺术欣赏策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了不断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在自主表现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在初次表演阶段,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和表现能力,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和机会让幼儿亲身感知。
(4)环境支持策略
是指幼儿在活动中的内容物化在班级环境和区域环境中,让幼儿可以随时参与其中。通过环境的支持作用,引发幼儿对活动的浓厚兴趣。同时,将幼儿熟悉的活动还原到环境中,幼儿通过自由的操作和自主地讲述能进一步拓展剧情。
(5)多元评价策略
如何让幼儿在活动后获得成功感,并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有所提高,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法和策略,去挖掘幼儿的潜能。抛弃原有“对不对,好不好,像不像”的评价标准,注重幼儿是否能充分享受活动过程带来的乐趣,是否对作品产生了美的感受并进行了创造性地表现,尊重幼儿多元的表达方式,不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5.抓住表演游戏的教学潜能,将五大元素融入到一日活动中
以幼儿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游戏化的活动,并将歌唱、台词、表演、舞蹈、道具搬到区域游戏中,有效的促进幼儿表现能力的提高。如围绕剧情方面,开展语言领域的剧情理解、剧情改编等活动,同时将活动内容延伸至区域活动,在阅读角投放剧本,在语言角投放故事盒、手偶、纸偶等,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模仿人物对话等,不仅有利于幼儿感知角色的性格、揣摩角色的心理、体验角色的扮演,而且有利于幼儿迁移经验;服装、道具方面开展相应的美术活动,如道具的制作、海报制作、角色人物造型等,并将活动内容延伸至美工区,充分发挥美工区的教育作用,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制作服装和道具,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角色方面,开展社会领域活动,如通过视频的欣赏去理解人物的特征、心理情感;在音乐方面,开展歌唱活动、歌唱表演、音乐游戏等活动。
并将音乐投放到表演区,让幼儿在感受歌曲性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情绪将歌曲表现出来,逐步提高幼儿歌唱的表现力,教师也能通过表演区游戏对幼儿的基本舞步、韵律及律动表演进行指导。
6.将游戏迁移到户外体育游戏中
在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将幼儿剧中的一些音乐游戏迁移到户外体育游戏中,这样既丰富了幼儿户外体育游戏的内容,同时随着音乐游戏的开展,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习得的动作要领迁移到剧中的肢体动作中表现出来,反过来促进幼儿表现力的提升。
7.利用过渡环节增强幼儿的表现力
过渡环节作为一日生活中的零散片段,如何能利用好过渡环节一直是我园思考的重点。教师在班级环境中创设了一面“表情墙”,幼儿利用过渡环节时去照照镜子,模仿笑、哭、生气等表情,通过模仿增强幼儿对人物情绪变化时表情的把握,有利于幼儿刻画人物的情绪情感。
1.忍不住要干预
在幼儿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教师虽然知道“要放手,不能管得太死,但看着着急的时候,忍不住要去介入,”所以时常体现出高控制指导,给予幼儿的时间和机会不够。
2.我该怎么办
教师知道指导的方法应当“和以前不一样,但是有时候就是不知道自己该做什么”。没有了以前那种指导步骤可依循,教师变得不知所措。
3.道具的制作与投放
道具的制作与投放以教师的理解为主,教师花去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去制作道具,但是幼儿却不能很好的运用。
教师在表演前忙于制作道具、头饰、指导孩子练习对白、出场的站位;表演时忙于旁白的串联、催场;表演后忙于评价、重新选角……教师的积极参与和引导却更多地给幼儿带去了干涉和高控制。那我们怎样去改变呢?
二、开展理论学习
1.通过专业资料以及文献的学习,理清相关概念
2.专家培训
幼儿园邀请万中教授进行的《幼儿园表演游戏》专题培训
3.教研组学习
理论学习、集体研讨、现场观摩
通过对表演游戏理论进行了多角度、多维度的学习,为我们游戏的开展奠定了基础,并为我们接下来的研究指明了方向。
三、表演游戏实施过程
1.内容的选择上通过多形式的语言活动中挖掘合适的素材
改变以往以教师选择表演游戏内容的方式。通过教师的观察发现和挖掘发生在幼儿身边的故事及感兴趣的话题、开展的主题活动内容等选择主题,引导鼓励幼儿进行剧本改编、 续编、仿编、创编。凡是贴近幼儿生活并能引发幼儿观察和表演兴趣的事物都可以纳入幼儿的表演游戏中。
2.改变表演游戏的组织流程
前期:我们往往强调表演而忽视游戏的问题,为了迅速达到生动表演的效果,教师把游戏变成了舞台表演,剥夺了幼儿游戏的机会和时间。教师在选定剧本后会选择一些幼儿来表演,并开始花大量的精力去指导幼儿记台词,示范动作表情,帮助幼儿做道具等。
后期:为了体现表现游戏的“游戏性”,本学期我们改变教师包办的方式。调整为在初期幼儿没有产生对材料需求的情况下,教师不急于帮助幼儿呈现教师自己认为必要的材料或者道具,根据幼儿游戏发展的进程,适时适量的提供适宜的材料。于是我们尝试以“熟悉故事----商讨角色----初次表演(大班尝试记录创编故事的剧本)----幼儿制作道具----再次表演----完善场景----再次表演”的模式,同时将幼儿在过程中出现的问题通过教学活动、查资料、等方式进行交流、分享、表达整理,从而推动表演游戏的向前发展。强调教师在游戏过程中的指导方式,重视过程性资料的整理与收集。
3.材料的投放
(1)调整表演区投放材料的方式
(2)按不同年龄段分层次投放
4.教师指导策略更好的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提升
(1)启发引导策略
当幼儿在活动过程中出现问题或遇到问题无法顺利进行时,教师尝试用一些启发性语言帮助幼儿分析现状,理清思路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2)隐形示范策略
教师是幼儿学习活动的支持者、合作者和引導者,教师的示范作用对幼儿自主学习起到了一定的支持作用。在参与幼儿活动的过程中,教师采用“暗示性的动作引导”支持幼儿学习,既教师利用动作、表情、眼神等让肢体语言对幼儿的表现进行提示,产生“无声胜有声”的效果。
(3)艺术欣赏策略
艺术来源于生活,为了不断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在自主表现的过程中体验乐趣、获取成功的喜悦。在初次表演阶段,为了进一步丰富幼儿的艺术体验和表现能力,教师可以给幼儿提供多种多样的材料和机会让幼儿亲身感知。
(4)环境支持策略
是指幼儿在活动中的内容物化在班级环境和区域环境中,让幼儿可以随时参与其中。通过环境的支持作用,引发幼儿对活动的浓厚兴趣。同时,将幼儿熟悉的活动还原到环境中,幼儿通过自由的操作和自主地讲述能进一步拓展剧情。
(5)多元评价策略
如何让幼儿在活动后获得成功感,并在原有的经验基础上有所提高,就需要教师运用多元、开放的评价方法和策略,去挖掘幼儿的潜能。抛弃原有“对不对,好不好,像不像”的评价标准,注重幼儿是否能充分享受活动过程带来的乐趣,是否对作品产生了美的感受并进行了创造性地表现,尊重幼儿多元的表达方式,不追求形式上的统一。
5.抓住表演游戏的教学潜能,将五大元素融入到一日活动中
以幼儿的经验和兴趣为出发点,开展游戏化的活动,并将歌唱、台词、表演、舞蹈、道具搬到区域游戏中,有效的促进幼儿表现能力的提高。如围绕剧情方面,开展语言领域的剧情理解、剧情改编等活动,同时将活动内容延伸至区域活动,在阅读角投放剧本,在语言角投放故事盒、手偶、纸偶等,帮助幼儿理解故事情节、了解人物性格、模仿人物对话等,不仅有利于幼儿感知角色的性格、揣摩角色的心理、体验角色的扮演,而且有利于幼儿迁移经验;服装、道具方面开展相应的美术活动,如道具的制作、海报制作、角色人物造型等,并将活动内容延伸至美工区,充分发挥美工区的教育作用,为幼儿提供多种材料制作服装和道具,发挥幼儿的创造力和动手操作能力;在角色方面,开展社会领域活动,如通过视频的欣赏去理解人物的特征、心理情感;在音乐方面,开展歌唱活动、歌唱表演、音乐游戏等活动。
并将音乐投放到表演区,让幼儿在感受歌曲性质、理解歌曲内容的基础上,通过自己的情绪将歌曲表现出来,逐步提高幼儿歌唱的表现力,教师也能通过表演区游戏对幼儿的基本舞步、韵律及律动表演进行指导。
6.将游戏迁移到户外体育游戏中
在开展户外体育游戏活动中,将幼儿剧中的一些音乐游戏迁移到户外体育游戏中,这样既丰富了幼儿户外体育游戏的内容,同时随着音乐游戏的开展,让幼儿在体育活动中习得的动作要领迁移到剧中的肢体动作中表现出来,反过来促进幼儿表现力的提升。
7.利用过渡环节增强幼儿的表现力
过渡环节作为一日生活中的零散片段,如何能利用好过渡环节一直是我园思考的重点。教师在班级环境中创设了一面“表情墙”,幼儿利用过渡环节时去照照镜子,模仿笑、哭、生气等表情,通过模仿增强幼儿对人物情绪变化时表情的把握,有利于幼儿刻画人物的情绪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