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强东是个异类。他毫无互联网背景,2003年以前,对互联网的了解仅是“QQ可以泡MM”。2004年,他涉足电子商务领域,此时最早的B2C公司亚马逊出现已十年。可是,刘强东仅用了五年时间,就做到中国B2C电子商务的第一。
让电脑城消失吧
1992年,刘强东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梦想,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入学没多久,师兄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情况在人大倒数第二。刘强东心里发凉,开始找一切机会参加社会实践。
大三时,刘强东开始学习编程。靠这项专长,他挣到十几万元。大四,刘强东盘下中关村附近的一个饭馆,谁知不到一年就赔光了,还背上了债。
1996年大学毕业后,刘强东进入一家日资企业工作,业余时间编程赚钱还债。外企待遇优厚,刘强东干了两年,却决定放弃。他怀揣着积攒下来的一万多元存款,走上了创业之路。
一开始,刘强东做光磁产品代理。他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每天一脸稚气地站在楼下发传单。正在读研的女朋友时常问他三个问题:难道你一辈子就要这么生活下去吗?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块出国呢?你为什么不能考研呢?
“苦和累都不算什么,我创业前三年最大的痛苦,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刘强东说。
刘强东并没有什么优势,柜台位置差,人手不足,但他发现,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他主动为客户做起了免费培训,这一举措为京东积累了大量客户。三年后,他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磁代理商。
代理商的生意很简单,只要能拿到好产品的代理权,赚钱很容易。刘强东逐渐意识到,代理商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流通环节,厂商或分销商可以跨过代理商,直接到达零售商。如果不转型,他们会死得很惨。
刘强东决定做零售。2001年,“京东多媒体”第一家零售店在中关村开张。五个月后,第二、第三家店相继开张。“京东要做全国性的连锁店,像国美一样,让中关村电脑城消失!”这是刘强东当时的豪言。
无心插柳新模式
2003年4月,刘强东买来两车方便面、火腿肠和矿泉水,发给六十多名员工,让他们待在家里,以躲避非典疫情。对一个月前还在谋划2003年将连锁店从12家增加到18家的刘强东来说,这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安排完员工后,刘强东需要面对几百万的库存产品。为了提高毛利,京东一向是现货现结。如果卖不出去,所有亏损都将由京东承担。非典造成IT产品大幅跌价,最严重时一个月价格跌去30%。如果非典迟迟不结束,京东最多只能坚持半年。
互联网似乎是唯一可能的销售渠道了。
刘强东上学、打工、创业都在中关村,他却从没想过自己跟互联网有什么关系,也没想过去做电子商务。非典几乎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让刘强东开始接触互联网。他和员工在硬件论坛上发帖,疯狂加QQ好友,推销产品。这种原始的方式注定只能是事倍功半,折腾了十几天,他只做成几单生意。
6月底,非典得到控制,京东的业务恢复正常。心有余悸的刘强东不敢再贸然扩张,而网上那些用户仍然不时有需求,要求京东开设自己的网站。得知一个小型网站一年不过花费一千多元后,刘强东决定建立自己的论坛。
也许是早期客户的口碑效应太大,在只有一个简单的论坛,没打过任何广告的情况下,京东网上的订单持续增加。到2003年年底,网上订单超过了1000单,最多的一天有35个,比一个线下连锁店都多。刘强东感觉到这个速度的可怕,于是招了技术人员开发商城程序。
像饿狼一样战斗
2004年1月1日,“京东多媒体网”电子商务网站上线。自此,刘强东完全被互联网吸引。
这一年,京东是线上线下业务并行发展,刘强东可以很直观地比较两种零售方式。在2004年的6000万销售额中,来自线上的只有1000万,京东的业务主要来自线下,两者的增长速度却有天壤之别:线下业务增长不到15%,线上业务的月复合增长率却达到26%。这让刘强东开始思考,未来是继续做线下连锁店,还是放弃线下,专心做网上销售?
京东的团队几乎没有人认为两者存在冲突,一个规模大,一个速度快,完全可以同时运行。刘强东却不这么想,他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也只有一点。我们那么小,一定要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一起,才能获得一些竞争力。”刘强东决定放弃连锁店,转战网络。
网上零售在成本上的优势显而易见:没有店面租金、水电费用、陈列品折旧,也不需要庞大的销售人员。国美等家电连锁企业的费用率在11%~12%之间,而京东关掉线下连锁店后,费用率立刻从10%降到个位数。刘强东说:“虽然京东现在比国美、苏宁小很多,但只要成本永远比它们低,周转率永远比它们快,我就不用怕。”
(摘自《今日财富•销售与管理》2011年第6期图/孙淑琴)
让电脑城消失吧
1992年,刘强东抱着“学而优则仕”的梦想,考入中国人民大学社会学系。入学没多久,师兄告诉他,社会学与从政无关,而且就业情况在人大倒数第二。刘强东心里发凉,开始找一切机会参加社会实践。
大三时,刘强东开始学习编程。靠这项专长,他挣到十几万元。大四,刘强东盘下中关村附近的一个饭馆,谁知不到一年就赔光了,还背上了债。
1996年大学毕业后,刘强东进入一家日资企业工作,业余时间编程赚钱还债。外企待遇优厚,刘强东干了两年,却决定放弃。他怀揣着积攒下来的一万多元存款,走上了创业之路。
一开始,刘强东做光磁产品代理。他既是老板,又是员工,每天一脸稚气地站在楼下发传单。正在读研的女朋友时常问他三个问题:难道你一辈子就要这么生活下去吗?为什么我们不能一块出国呢?你为什么不能考研呢?
“苦和累都不算什么,我创业前三年最大的痛苦,是世界上没有一个人能理解我。”刘强东说。
刘强东并没有什么优势,柜台位置差,人手不足,但他发现,很多人连最基本的电脑操作都不会。他主动为客户做起了免费培训,这一举措为京东积累了大量客户。三年后,他成为全国最大的光磁代理商。
代理商的生意很简单,只要能拿到好产品的代理权,赚钱很容易。刘强东逐渐意识到,代理商是一个没有价值的流通环节,厂商或分销商可以跨过代理商,直接到达零售商。如果不转型,他们会死得很惨。
刘强东决定做零售。2001年,“京东多媒体”第一家零售店在中关村开张。五个月后,第二、第三家店相继开张。“京东要做全国性的连锁店,像国美一样,让中关村电脑城消失!”这是刘强东当时的豪言。
无心插柳新模式
2003年4月,刘强东买来两车方便面、火腿肠和矿泉水,发给六十多名员工,让他们待在家里,以躲避非典疫情。对一个月前还在谋划2003年将连锁店从12家增加到18家的刘强东来说,这无疑是个不小的打击。
安排完员工后,刘强东需要面对几百万的库存产品。为了提高毛利,京东一向是现货现结。如果卖不出去,所有亏损都将由京东承担。非典造成IT产品大幅跌价,最严重时一个月价格跌去30%。如果非典迟迟不结束,京东最多只能坚持半年。
互联网似乎是唯一可能的销售渠道了。
刘强东上学、打工、创业都在中关村,他却从没想过自己跟互联网有什么关系,也没想过去做电子商务。非典几乎是以一种强迫的方式,让刘强东开始接触互联网。他和员工在硬件论坛上发帖,疯狂加QQ好友,推销产品。这种原始的方式注定只能是事倍功半,折腾了十几天,他只做成几单生意。
6月底,非典得到控制,京东的业务恢复正常。心有余悸的刘强东不敢再贸然扩张,而网上那些用户仍然不时有需求,要求京东开设自己的网站。得知一个小型网站一年不过花费一千多元后,刘强东决定建立自己的论坛。
也许是早期客户的口碑效应太大,在只有一个简单的论坛,没打过任何广告的情况下,京东网上的订单持续增加。到2003年年底,网上订单超过了1000单,最多的一天有35个,比一个线下连锁店都多。刘强东感觉到这个速度的可怕,于是招了技术人员开发商城程序。
像饿狼一样战斗
2004年1月1日,“京东多媒体网”电子商务网站上线。自此,刘强东完全被互联网吸引。
这一年,京东是线上线下业务并行发展,刘强东可以很直观地比较两种零售方式。在2004年的6000万销售额中,来自线上的只有1000万,京东的业务主要来自线下,两者的增长速度却有天壤之别:线下业务增长不到15%,线上业务的月复合增长率却达到26%。这让刘强东开始思考,未来是继续做线下连锁店,还是放弃线下,专心做网上销售?
京东的团队几乎没有人认为两者存在冲突,一个规模大,一个速度快,完全可以同时运行。刘强东却不这么想,他说:“一个人不可能同时做好两件事,一个公司的核心能力也只有一点。我们那么小,一定要把所有资源集中在一起,才能获得一些竞争力。”刘强东决定放弃连锁店,转战网络。
网上零售在成本上的优势显而易见:没有店面租金、水电费用、陈列品折旧,也不需要庞大的销售人员。国美等家电连锁企业的费用率在11%~12%之间,而京东关掉线下连锁店后,费用率立刻从10%降到个位数。刘强东说:“虽然京东现在比国美、苏宁小很多,但只要成本永远比它们低,周转率永远比它们快,我就不用怕。”
(摘自《今日财富•销售与管理》2011年第6期图/孙淑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