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探索

来源 :中学政治教学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ppkqpp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课程思政是一种新型的综合教育理念,强调要调动教育场所所有的教育资源,统一开展思政教育。课程思政理念的立足点是每一个科目、每一种专业在实际教育教学过程中都具有一定的思政教育潜力,并且思政教育应当是可长期开展、能起到长效作用的教育目标。基于此,课程思政教育模式得以建构,并于近几年普遍应用到国内大中小学教学体系中。在具体教学过程中,学者发现,单纯落实课程思政教学,虽然可以得到教师的积极响应,但因缺少思政教育专业教学知识,很难行之有效。许多课程中开展的思政教学存在明显的同质性特征。学生面对教师近似的思政教育方式,产生了消极反馈。为此,一些学者提出新的课程思政落实思路,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相融合,互相取长补短,搭建真正高效的课程思政育人体系。
其他文献
<正>西非地区是指位于非洲大陆南北非界线以南、非洲大陆西部向大西洋凸出的区域,境内有非洲的第三大河尼日河流经。历史上,西非地区建立过不少穆斯林帝国。3至4世纪非洲黑人在尼日河中上游地区建立了加纳帝国,包括今天的马里、几内亚,该帝国一直发展到10世纪,被穆斯林所建立的马里帝国所取代。马里帝国不仅包括加纳帝
期刊
<正>自从中央出台了关于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以及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文件以来,全国各大高校纷纷开启了探索思政教育课程改革之路。改革重心是注重大中小德育课程一体化建设,全方位构建全员、全程和全课程的“三全”育人格局,并将各类课程与思政理论课形成协同效应,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把思政教育理论知识、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充分融入到高校各门学科课程教学之中,潜移默化
期刊
本文以“为何建设”和“建设什么”为逻辑主线,探讨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共同体建设。课程思政与思政课程协同育人共同体的构建得益于主客观条件相互作用,客观条件体现在社会主义社会的生产关系和我国经济发展所取得的成果,主观条件存在于教育的功能和教师的作用。然而,当前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学之间还存在未有机融合的现象。究其原因,主要矛盾集中在教师队伍不优、课程建设不强和课堂教学不畅三个方面。本文进而提
解放战争时期成立的瑞华银行,是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创办的第一家民营股份制商业银行。尽管存续时间仅三年,却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作用。通过梳理瑞华银行成立的历史背景、业务开展情况,显示出瑞华银行重要的历史作用:一是巩固冀钞阵地,掌握货币斗争主动权;二是积极扶持工商业发展,繁荣市场经济;三是大力平衡物价,保障市场需求和群众利益;四是支援解放战争,解决军用需求。瑞华银行的成功实践表明:坚持党对金融工作的领导、坚
地质遗迹是人类地球在其演化过程中,由内外力地质相互作用演化而形成的自然产物。它们本身具有复杂的资源多样性、不可持续再生性、区域资源完整性等基本特点,不可再生和可持续利用是地质遗迹最基本的自然属性和真正利用价值与意义所在。地质遗迹的属性价值在人类现代社会中已经发挥了巨大的经济价值与利用价值。地质公园是保护地质遗迹的最佳途径。地质遗迹是地质公园的物质基础与核心,它的特性将对地质公园产生直接影响。因此,
<正> 一、前言加气混凝土料浆中,铝粉在碱性介质条件下产生氢气,并伴随料温的升高、小气泡的聚集使直径增大,推动料浆膨胀,气泡壁变薄。但气泡增大的同时,受着包裹在外层的液膜的表面张力和净浆粘性阻力的约束,并因温度升高使胶结料水化速度加快,净浆粘滞性逐渐发展,对气泡的约束也逐渐增
期刊
文章追根溯源,梳理了从中国人民银行筹备至“研究立行”理念正式提出以来的研究传统、工作部署和成果,并从中启迪现实,思考了当前央行研究工作应立足的原则和要点,为当前深植“研究立行”理念,传承央行研究的使命担当,思考央行研究工作的定位和标准提供借鉴。
“三全育人”视域下,构建“大思政”育人格局势在必行,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有助于发挥二者各自的优势并弥补教育短板。文章阐述了思政课程和课程思政的内涵,对两者协同育人的可行性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结合高职院校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现状的调查结果,指出了两者在协同育人方面存在的问题,并结合高职院校实际,指出了课程思政和思政课程协同育人的路径,以期为高职院校的育人工作提供参考。
<正>1背景地质遗迹是在漫长地球演化历史时期形成、发展并遗留下来的珍贵的、不可再生的重要自然资源,是地质生态环境的重要组成部分.地质遗迹的保护和利用问题已越来越受到全球的广泛关注(赵汀和赵逊,2005;陈安泽,2016;黄宝荣等,2018;Field et al.,2020;Zhao,2022).我国的旅游地学理论及其核心内容地质遗迹的开发和保护起源于20世纪80年代,经过几代人的努力工作,取得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