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的水不停地流,流过了家流过了兰州,月亮照在铁桥上,我就对着黄河唱。”每次,“野孩子”的音乐会临近结束,张佺、张玮玮、郭龙三人就会放下手上所有的乐器,闭上眼睛,双手扣在膝盖上,庄重地清唱出这首歌。三个人分三个声部:郭龙低沉,张玮玮平静,张佺孤独而高亢。这时候,三个人就像一支队伍,他们的吟唱像回族人的诵经,更像一个仪式。
11月12日,MOMA“后山音乐艺术节”主办的“野孩子腊月音乐会”是反季节的,因为主办方“树音乐”的创始人老妖,是“河”酒吧时代跟着张佺和小索的年轻音乐人。这也是“野孩子”第一次正式以“野孩子”的身份亮相北京。这场反季节的演出让北京的文艺青年感到惊喜和意外,冬日的寒冷根本无法阻挡大家对好音乐的热情。当晚后山不算太大的场地里,挤进了1000多个人,在后排甚至看不到舞台。那些曾经在“河”酒吧滋养下的成长起来、已经步入中年的观众,和那些从豆瓣开始关注起张玮玮的文艺青年混合在一起,感受着“黄河谣”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一晃10多年就这么过去了,这首歌里的情怀穿越了时光,却一直没有变过。也许所有的河流,都将汇聚成同一个大海。
关于“野孩子”——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当代民谣乐队,所有的故事也许都该从这首“黄河谣”讲起。
一
“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很多地方都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跟河流有关的场景占据了我对童年的大部分记忆。我觉得民间音乐也像是一条河流,穿越了时间和空间。” 张佺是“野孩子”乐队最初的成员。他1968年生于甘肃兰州,小时候在农村度过,到了十八九岁又回到了兰州,做过油漆工和公交车售票员。喜欢音乐,弹bass。后来认识了小索(已去世的“野孩子”原主唱),两人一起去外地的歌厅打工,四川、西藏、浙江……给人伴奏,唱的都是港台流行歌。终于有一天腻了的时候,就放下一切,回到了兰州,然后几个人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沿着黄河河岸一直走,一路走到了内蒙古,用这种“酷烈”的方式跟过去的浮躁生活告别。他们一路发现收集整理西北的民歌儿,比如“信天游”和“花儿”等。后来他们又去了杭州,成立了“野孩子”乐队。
“他们说你的脸上沾满灰/他们说你的泪在天上飞/他们说你的家在山野里/他们说你的歌有谁来听。”“野孩子”歌如其人,低调、克制、内热、严谨。他们的音乐影响和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比如张玮玮和郭龙。
二
郭龙和张玮玮都出生于1976年的甘肃白银,这个位于兰州城外70公里的卫星城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典型人造工业城市,居民是从祖国各地来的。他们来这里挖掘矿藏,建立工业。他们是在工厂大院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少年,还好他们喜欢音乐,并找到了彼此互为伙伴。
1997年,郭龙和张玮玮已经在兰州的一所大专上学混日子,并经常去一家能有现场演出的小酒吧。那年“野孩子”乐队回家乡做了一场演出。郭龙和张玮玮一下子就被这几个朴素的光头苦行僧一样的人所做的现场音乐所折服。“是他们一下子让我明白了音乐的力量,以前以为失真电吉他就是力量,但他们的样子和音乐一出来,真是太有力量了!那种力量是里边的,比外在的东西强大,有理不在声高。”从此两个“古惑仔”就被收服了,于是他俩一路从白银到兰州又追随着“野孩子”来到了北京。
三
2001年“野孩子”的张佺和小索在北京创办了“河”酒吧,在永远阳光灿烂的三里屯南街。那里不仅是“野孩子”乐队排练和演出的地方,也是万晓利、小河、IZ、舌头、废墟、左小祖咒最早演出的地方,是中国当代民谣的发轫地,更是一代人青春中最好的时光。
“当时来到北京,北京太大太茫然,特别没有归属感,只有到了‘河’酒吧的时候才有找到了家的感觉。”张玮玮和郭龙跟着“野孩子”一起排练演出甚至蹭吃蹭住,张佺和小索像两个家长一样照顾着所有爱音乐的异乡人。那里不仅是歌手、乐评人、诗人、画家的集散地,甚至还有很多外国来的留学姑娘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他们在“河”酒吧度过了最巅峰的青春时光,认识了各路音乐人和文艺青年。经历了青春,爱情,生活,并找到了自己的歌唱。
然而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河”酒吧两年之后关闭,“没有人会选择永远过那样热闹的生活”。张佺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司仪,还是想把心思多放在音乐上。2004年小索因胃癌去世,(那是一段太过灰色而众多人不愿多提及的故事),处理完小索的后事,喜欢清静的张佺去了云南大理。“野孩子”随之解散,那一段鲜活的经历变成了传说,但好在音乐留了下来。
四
选择在云南生活对张佺来说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现在大部分时间住在大理,有时也会在丽江住一阵子。每年出去演出两三个月,其他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或者去民间学习一些民歌和乐器,去他喜欢的地方旅行、卖唱。在云南,张佺的音乐作品多是自己一把冬不拉,或者加上口琴的创作,和乐队时期有很大变化。没有了集体生活和排练,心态上更自由和随意,音乐形式也变得更加简约和直接,甚至清静、孤独、平稳。“我的生活不会有大的改变了,关于音乐创作,也是选择比较自然的方式。因为经常和家庭生活混在一起,当然会受到干扰,但那就是生活。”张佺大概早上7点起床,晚上10点准时睡觉,中午也会睡个午觉。素食,喜欢独居。2009年,他重新手工制作发行了野孩子《咒语》、《ARK 上海现场》、《IN THE LOFT》、《黄河谣》和他自己的专辑《远行》,每张唱片都做了2000张。每次演出他就每样带个5张10张拿到现场卖,基本都能卖完。这些唱片每次都用报纸整整齐齐地包着,装在一个写着“清影2009”的环保袋里。“我们可以不依赖唱片公司、不依赖体制,却能自由地有尊严地用音乐表达我们的生活。”
五
“野孩子”乐队解散后,张玮玮和郭龙有点没着没落的感觉。“青春好时光就这么散了。”为此,张玮玮和郭龙失落了好几年。“直到2006年才缓过来,2007年接着做音乐。”他们在各个乐队中当乐手,在各个酒桌上喝醉,在各个城市中旅行。张玮玮参加过“野孩子”、“美好药店”、IZ等很多乐队,也给左小祖咒、万晓利、老狼做演出乐手。他会弹吉他、贝斯、键盘、冬不拉和弹拨儿。郭龙行踪不定,大部分时间,是和张玮玮在一起。2009年,张玮玮和郭龙俩人每周一在“疆进酒”唱歌,随后MicroMu厂牌做了一张现场录音版的唱片《你等着我回来》,作为歌手的张玮玮才被人重新认识。这张唱片低调、温暖、幽默,在豆瓣上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唱片,也是文艺青年的最爱。后来张玮玮和郭龙组成现场乐队加入孟京辉《三个橘子的爱情》剧组,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原创作品拿出来,观众才惊讶于张玮玮的创作能力。这批创作于2006年至2007年的歌,以手风琴、吉他和手鼓为主要乐器,风格轻松,旋律优美,内容文艺,有民国的抒情气质,也有东欧风情的魔幻现实色彩。终于在亲朋好友的强烈呼声中,张玮玮和郭龙才开始认真考虑出专辑的事。于是在2012年的夏天,终于有了这张《白银饭店》,从决定做到正式出版,历经5年,修改了无数次。但终于,他们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六
“我羡慕那些拥有良好音乐河流的民族。从‘河’酒吧创立到现在,10年已经过去,河水携带着种子默默流过干渴的河床,从不向高处。”—张佺。
以上叙述的那两个貌似已经是平行世界各自独立的故事,其实也有交集。在“河”酒吧的影响之下,中国当代民谣得以发轫,也有了以后小河等人的故事。2011年,是“河”酒吧10周年创建纪念。6月,张佺、张玮玮、郭龙又重新聚在了一起,操办“纪念河酒吧10周年”的民谣演出。周云蓬、小河、万晓利、张玮玮、郭龙、张佺、吴吞、张浅潜集体参加了这次纪念演出,这几乎也是近年来日益发展的当代民谣最全的黄金阵容。于是三个人又汇聚在一起,像一支队伍,从北京、南京,到香港、台湾……他们重新用音乐丈量土地,在河岸上延续着自己的路。
后来,张玮玮和郭龙也陆续离开了北京,搬到了云南大理跟张佺汇合,他们对北京的生活失望了:“我们本来就是生活在地下的一群人,跟主流没有任何关系,现在地下这个环境不存在了。”来到大理后,三个人用很少的钱租了一个很好的院子,每天下午两点开始排练,包括“野孩子”时期的作品和一些新歌。院子里有很多树和花草,对面就是苍山,云朵每天变幻出千姿百态,而阳光永远是明亮的。他们会泡一壶茶,一直排练到太阳下山。这是他们最严谨的排练,也是最舒服的音乐时光,三个人早已不在乎外界的掌声和所谓的气氛,超越了表演的意义,每天吸收着天地阳光植物带来的气息,并筋道地揉进了他们的音乐之中。在这里,生活、音乐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
“1+1+1>3”是张佺这样形容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能量。时隔几年,再次相聚到一起,张玮玮说,感觉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又遇着了;张佺说,看到现在的张玮玮和郭龙,就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他们收到越来越多的音乐节演出邀请,三个人经常会在一起演出。几次音乐节参加下来,媒体说当年的“野孩子”又复活了。一开始他们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当年的“野孩子”是无法复制和超越的。他们只是想排好音乐,做好演出而已。在三个人的计划里,每一年秋冬,都要回大理排练。春天暖和了再出来演出。在他们长远的计划里,“野孩子”有一张新的唱片想出,在排练的同时,把过去的作品用同期录音的形式制作出来。当然这并不耽误三个人各自的音乐历程。集体生活与个人生活合理安排。张佺在筹备自己第一张正式的个人专辑。张玮玮也在筹备个人纯手风琴加人声的新作品。
11月12日,MOMA“后山音乐艺术节”主办的“野孩子腊月音乐会”是反季节的,因为主办方“树音乐”的创始人老妖,是“河”酒吧时代跟着张佺和小索的年轻音乐人。这也是“野孩子”第一次正式以“野孩子”的身份亮相北京。这场反季节的演出让北京的文艺青年感到惊喜和意外,冬日的寒冷根本无法阻挡大家对好音乐的热情。当晚后山不算太大的场地里,挤进了1000多个人,在后排甚至看不到舞台。那些曾经在“河”酒吧滋养下的成长起来、已经步入中年的观众,和那些从豆瓣开始关注起张玮玮的文艺青年混合在一起,感受着“黄河谣”来自内心深处的召唤。一晃10多年就这么过去了,这首歌里的情怀穿越了时光,却一直没有变过。也许所有的河流,都将汇聚成同一个大海。
关于“野孩子”——中国最有代表性的当代民谣乐队,所有的故事也许都该从这首“黄河谣”讲起。
一
“我小时候生活过的很多地方都有一条或大或小的河,跟河流有关的场景占据了我对童年的大部分记忆。我觉得民间音乐也像是一条河流,穿越了时间和空间。” 张佺是“野孩子”乐队最初的成员。他1968年生于甘肃兰州,小时候在农村度过,到了十八九岁又回到了兰州,做过油漆工和公交车售票员。喜欢音乐,弹bass。后来认识了小索(已去世的“野孩子”原主唱),两人一起去外地的歌厅打工,四川、西藏、浙江……给人伴奏,唱的都是港台流行歌。终于有一天腻了的时候,就放下一切,回到了兰州,然后几个人用了两三个月的时间,沿着黄河河岸一直走,一路走到了内蒙古,用这种“酷烈”的方式跟过去的浮躁生活告别。他们一路发现收集整理西北的民歌儿,比如“信天游”和“花儿”等。后来他们又去了杭州,成立了“野孩子”乐队。
“他们说你的脸上沾满灰/他们说你的泪在天上飞/他们说你的家在山野里/他们说你的歌有谁来听。”“野孩子”歌如其人,低调、克制、内热、严谨。他们的音乐影响和改变了很多人的人生,比如张玮玮和郭龙。
二
郭龙和张玮玮都出生于1976年的甘肃白银,这个位于兰州城外70公里的卫星城市是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的典型人造工业城市,居民是从祖国各地来的。他们来这里挖掘矿藏,建立工业。他们是在工厂大院里无所事事游手好闲的少年,还好他们喜欢音乐,并找到了彼此互为伙伴。
1997年,郭龙和张玮玮已经在兰州的一所大专上学混日子,并经常去一家能有现场演出的小酒吧。那年“野孩子”乐队回家乡做了一场演出。郭龙和张玮玮一下子就被这几个朴素的光头苦行僧一样的人所做的现场音乐所折服。“是他们一下子让我明白了音乐的力量,以前以为失真电吉他就是力量,但他们的样子和音乐一出来,真是太有力量了!那种力量是里边的,比外在的东西强大,有理不在声高。”从此两个“古惑仔”就被收服了,于是他俩一路从白银到兰州又追随着“野孩子”来到了北京。
三
2001年“野孩子”的张佺和小索在北京创办了“河”酒吧,在永远阳光灿烂的三里屯南街。那里不仅是“野孩子”乐队排练和演出的地方,也是万晓利、小河、IZ、舌头、废墟、左小祖咒最早演出的地方,是中国当代民谣的发轫地,更是一代人青春中最好的时光。
“当时来到北京,北京太大太茫然,特别没有归属感,只有到了‘河’酒吧的时候才有找到了家的感觉。”张玮玮和郭龙跟着“野孩子”一起排练演出甚至蹭吃蹭住,张佺和小索像两个家长一样照顾着所有爱音乐的异乡人。那里不仅是歌手、乐评人、诗人、画家的集散地,甚至还有很多外国来的留学姑娘在这里找到了归宿,他们在“河”酒吧度过了最巅峰的青春时光,认识了各路音乐人和文艺青年。经历了青春,爱情,生活,并找到了自己的歌唱。
然而美好的东西都是短暂的,“河”酒吧两年之后关闭,“没有人会选择永远过那样热闹的生活”。张佺不希望自己成为一个司仪,还是想把心思多放在音乐上。2004年小索因胃癌去世,(那是一段太过灰色而众多人不愿多提及的故事),处理完小索的后事,喜欢清静的张佺去了云南大理。“野孩子”随之解散,那一段鲜活的经历变成了传说,但好在音乐留了下来。
四
选择在云南生活对张佺来说是一个正确的决定,他现在大部分时间住在大理,有时也会在丽江住一阵子。每年出去演出两三个月,其他时间和家人在一起,或者去民间学习一些民歌和乐器,去他喜欢的地方旅行、卖唱。在云南,张佺的音乐作品多是自己一把冬不拉,或者加上口琴的创作,和乐队时期有很大变化。没有了集体生活和排练,心态上更自由和随意,音乐形式也变得更加简约和直接,甚至清静、孤独、平稳。“我的生活不会有大的改变了,关于音乐创作,也是选择比较自然的方式。因为经常和家庭生活混在一起,当然会受到干扰,但那就是生活。”张佺大概早上7点起床,晚上10点准时睡觉,中午也会睡个午觉。素食,喜欢独居。2009年,他重新手工制作发行了野孩子《咒语》、《ARK 上海现场》、《IN THE LOFT》、《黄河谣》和他自己的专辑《远行》,每张唱片都做了2000张。每次演出他就每样带个5张10张拿到现场卖,基本都能卖完。这些唱片每次都用报纸整整齐齐地包着,装在一个写着“清影2009”的环保袋里。“我们可以不依赖唱片公司、不依赖体制,却能自由地有尊严地用音乐表达我们的生活。”
五
“野孩子”乐队解散后,张玮玮和郭龙有点没着没落的感觉。“青春好时光就这么散了。”为此,张玮玮和郭龙失落了好几年。“直到2006年才缓过来,2007年接着做音乐。”他们在各个乐队中当乐手,在各个酒桌上喝醉,在各个城市中旅行。张玮玮参加过“野孩子”、“美好药店”、IZ等很多乐队,也给左小祖咒、万晓利、老狼做演出乐手。他会弹吉他、贝斯、键盘、冬不拉和弹拨儿。郭龙行踪不定,大部分时间,是和张玮玮在一起。2009年,张玮玮和郭龙俩人每周一在“疆进酒”唱歌,随后MicroMu厂牌做了一张现场录音版的唱片《你等着我回来》,作为歌手的张玮玮才被人重新认识。这张唱片低调、温暖、幽默,在豆瓣上迅速成为最受欢迎的唱片,也是文艺青年的最爱。后来张玮玮和郭龙组成现场乐队加入孟京辉《三个橘子的爱情》剧组,把自己珍藏多年的原创作品拿出来,观众才惊讶于张玮玮的创作能力。这批创作于2006年至2007年的歌,以手风琴、吉他和手鼓为主要乐器,风格轻松,旋律优美,内容文艺,有民国的抒情气质,也有东欧风情的魔幻现实色彩。终于在亲朋好友的强烈呼声中,张玮玮和郭龙才开始认真考虑出专辑的事。于是在2012年的夏天,终于有了这张《白银饭店》,从决定做到正式出版,历经5年,修改了无数次。但终于,他们交出了一张满意的答卷。 六
“我羡慕那些拥有良好音乐河流的民族。从‘河’酒吧创立到现在,10年已经过去,河水携带着种子默默流过干渴的河床,从不向高处。”—张佺。
以上叙述的那两个貌似已经是平行世界各自独立的故事,其实也有交集。在“河”酒吧的影响之下,中国当代民谣得以发轫,也有了以后小河等人的故事。2011年,是“河”酒吧10周年创建纪念。6月,张佺、张玮玮、郭龙又重新聚在了一起,操办“纪念河酒吧10周年”的民谣演出。周云蓬、小河、万晓利、张玮玮、郭龙、张佺、吴吞、张浅潜集体参加了这次纪念演出,这几乎也是近年来日益发展的当代民谣最全的黄金阵容。于是三个人又汇聚在一起,像一支队伍,从北京、南京,到香港、台湾……他们重新用音乐丈量土地,在河岸上延续着自己的路。
后来,张玮玮和郭龙也陆续离开了北京,搬到了云南大理跟张佺汇合,他们对北京的生活失望了:“我们本来就是生活在地下的一群人,跟主流没有任何关系,现在地下这个环境不存在了。”来到大理后,三个人用很少的钱租了一个很好的院子,每天下午两点开始排练,包括“野孩子”时期的作品和一些新歌。院子里有很多树和花草,对面就是苍山,云朵每天变幻出千姿百态,而阳光永远是明亮的。他们会泡一壶茶,一直排练到太阳下山。这是他们最严谨的排练,也是最舒服的音乐时光,三个人早已不在乎外界的掌声和所谓的气氛,超越了表演的意义,每天吸收着天地阳光植物带来的气息,并筋道地揉进了他们的音乐之中。在这里,生活、音乐与土地是息息相关的。
“1+1+1>3”是张佺这样形容他们三个人在一起的能量。时隔几年,再次相聚到一起,张玮玮说,感觉就像失散多年的兄弟又遇着了;张佺说,看到现在的张玮玮和郭龙,就想到了自己年轻时的样子。他们收到越来越多的音乐节演出邀请,三个人经常会在一起演出。几次音乐节参加下来,媒体说当年的“野孩子”又复活了。一开始他们并不认同这样的说法,因为当年的“野孩子”是无法复制和超越的。他们只是想排好音乐,做好演出而已。在三个人的计划里,每一年秋冬,都要回大理排练。春天暖和了再出来演出。在他们长远的计划里,“野孩子”有一张新的唱片想出,在排练的同时,把过去的作品用同期录音的形式制作出来。当然这并不耽误三个人各自的音乐历程。集体生活与个人生活合理安排。张佺在筹备自己第一张正式的个人专辑。张玮玮也在筹备个人纯手风琴加人声的新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