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众所周知,我国传统的教育受儒家思想影响较深,“传道、授业、解惑”的观点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教师. 而小学数学教学的本质是学生的认识活动,是学生在认识世界,学生理应成为数学教学活动的主体. 在新老观念的相互碰撞中,如何进一步体现新理念,有效激发学生主体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便成为迫在眉睫的新课题. 笔者认为,通过新颖的学具操作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好奇心,让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自觉参与,积极思考,主动学习,在不断的实践探索中迸射出创新的火花.
一、凭借学具,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中开始数学教学. ”因此,以前教师是“教书匠”、“教科书的代言人”的角色. 事实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的不是进入那已经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搬砖砌墙,一同来建筑大厦. 如果能将数学学习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寻找、发现、探究、认识,便能合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教”为“学”引路,促进主动学习
实践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它改变了传统的“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模式,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上“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长方体“棱”的特征,我利用我校上“锤炼课”的有利时机,在平行班做了一个对比试验. 在(1)班上课时,我着力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然后引导学生一边数一边把教具中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用同一种颜色标出来,最后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而在(2)班上课时,我则先让学生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动手做框架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只有把12条棱分成相等的3组,把每一组中的4条棱摆在同一方向才能做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得出以上结论. 两个班的同学在不同教学方式下都了解了长方体棱的特征,但掌握的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2)班的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形成表象,自己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棱的特征,掌握知识的过程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如果能经常利用好学具,则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
2. “学”为“教”铺路,发展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新颖的学具操作活动,做到教师讲解“少而精”,学生操作“多而趣”,注重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研究“如何把学生教会”变为“如何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从而达到轻松教学的效果.
二、凭借学具,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数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思想品德养成等方面都达到小学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这既是小学数学学科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更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然而由于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上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教师要擅于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目标及教学活动的特点,从新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学具,精心设计带有一定思考性的操作活动,通过合作探究小组建立团结互助的伙伴关系,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参与,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由此而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你想出一种方法,我也要想出一种方法;你不会,我来帮;我不会,向你学. 这样就能有效缩小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面三角旗(如右图),计算6面这样的三角旗的总面积.
大部分学生想到先算一面三角旗的面积,再乘6. 老师在表扬他们之后进一步引导:“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谁能想到不同的解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4人一组马上开始动手.
只见他们专心操作,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热烈讨论,争执不下. 结果令人耳目一新,他们通过学具操作又得到了四种解法:
各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融于其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旧知.
三、凭借学具,促进手脑协调发展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往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顺利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 ”教学经验实践表明:加强以学具拼摆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把知识的综合性融于学具操作活动之中,通过连续性的动作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有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等活动的机会,就能实现各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达到思维、动作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具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是极其广泛和重要的. 虽然说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只要能依据数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适时运用学具,在活泼、主动的实践操作中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将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天地.
一、凭借学具,凸显学生主体地位
皮亚杰曾指出:“传统教学的缺点,就在于往往是用口头讲解,而不是从实际操作中开始数学教学. ”因此,以前教师是“教书匠”、“教科书的代言人”的角色. 事实上,教师要指导学生的不是进入那已经投入千百年劳动的现成大厦,而是促使他们去搬砖砌墙,一同来建筑大厦. 如果能将数学学习和学生自己的实践操作有效地结合起来,让学生在动手、动脑中寻找、发现、探究、认识,便能合理摆正“教”与“学”的关系,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
1. “教”为“学”引路,促进主动学习
实践操作活动是多种感官协调参与的学习活动,是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学习方法之一. 它改变了传统的“耳听口说”的简单学习模式,能够更有效的促进学生主动学习.
如上“长方体的认识”一课时,为了让学生深刻理解长方体“棱”的特征,我利用我校上“锤炼课”的有利时机,在平行班做了一个对比试验. 在(1)班上课时,我着力引导学生观察长方体教具,指出两个面相交的边叫做棱. 然后引导学生一边数一边把教具中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用同一种颜色标出来,最后得出结论:长方体有12条棱,可以分成3组,每一组互相平行的四条棱的长度相等. 而在(2)班上课时,我则先让学生利用学具袋中的材料动手做一个长方体框架,让学生在动手做框架的过程中自己去发现:只有把12条棱分成相等的3组,把每一组中的4条棱摆在同一方向才能做成长方体框架,从而得出以上结论. 两个班的同学在不同教学方式下都了解了长方体棱的特征,但掌握的程度却有很大的差别. (2)班的学生在操作和观察中形成表象,自己抽象概括出长方体棱的特征,掌握知识的过程也由被动变为了主动. 如果能经常利用好学具,则能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培养学生自主探索的创新意识.
2. “学”为“教”铺路,发展主动学习
教育家赞可夫说过:“凡是没有发自内心求知欲和兴趣而学来的东西,是很容易从记忆中挥发掉的. ”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具体的教学内容,设计新颖的学具操作活动,做到教师讲解“少而精”,学生操作“多而趣”,注重发展学生主动学习的能力,从研究“如何把学生教会”变为“如何让学生学会、让学生会学”,从而达到轻松教学的效果.
二、凭借学具,培养学生合作精神
数学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每名学生在知识掌握、能力发展和思想品德养成等方面都达到小学新课程标准所规定的基本要求,这既是小学数学学科必须完成的任务,同时更是当前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客观要求. 然而由于学生的先天素质和后天环境的差异,决定了他们在数学学习上不可能达到同一水平,必然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因此,教师要擅于结合小学数学教学的内容、目标及教学活动的特点,从新的视角出发,充分利用学具,精心设计带有一定思考性的操作活动,通过合作探究小组建立团结互助的伙伴关系,学优生和学困生共同参与,相互帮助、相互评价,由此而激发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 你想出一种方法,我也要想出一种方法;你不会,我来帮;我不会,向你学. 这样就能有效缩小学优生和学困生的差距.
例如,在《多边形面积计算的整理和复习》的教学中,一位老师出了这样一道题:一面三角旗(如右图),计算6面这样的三角旗的总面积.
大部分学生想到先算一面三角旗的面积,再乘6. 老师在表扬他们之后进一步引导:“请你利用手中的学具摆一摆,看谁能想到不同的解法. ”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4人一组马上开始动手.
只见他们专心操作,时而凝神思考,时而热烈讨论,争执不下. 结果令人耳目一新,他们通过学具操作又得到了四种解法:
各种多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融于其中,学生在不知不觉中巩固了旧知.
三、凭借学具,促进手脑协调发展
思维从动作开始,切断了思维与动作的联系,思维就得不到发展.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具体形象思维逐步向抽象逻辑思维过渡的阶段,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还带有很大成分的具体形象性,往往要在感性材料的支持下才能顺利进行. 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手是意识的伟大培育者,又是智慧的创造者. 要让学生动手做科学,而不是用耳听科学. ”教学经验实践表明:加强以学具拼摆为基本形式的实际操作,把知识的综合性融于学具操作活动之中,通过连续性的动作再现数学知识的形成过程,从时间和空间上保证学生有动手、动脑、动口、动笔等活动的机会,就能实现各层次的学生在知识、智力、能力特别是创新意识方面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达到思维、动作和谐统一,相互促进的效果.
综上所述,学具在数学教学上的运用是极其广泛和重要的. 虽然说课堂教学不能等同于学生的发展,但是教师作为课堂教学的组织者,只要能依据数学特点和学生实际,创造性的设计每一个教学环节,适时运用学具,在活泼、主动的实践操作中点燃学生创新的火花,我们的数学课堂教学将会成为学生主动发展的新天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