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做好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工作,提高学生的道德素质,决不是单纯的思想政治工作者的任务,而是整个学校的任务。需要学校所有教职工都承担起育人的重任,教师教书育人,管理者管理育人,后勤工作者服务育人,形成立体化工程。在这一工程中,图书馆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一本本世界名著、一册册经典期刊,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的行为模式,分享深入社会才能获得的经验,渐渐做好适应社会的心理准备。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图书馆可以实现对学生道德理论学习的拓展教育
青少年时期既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们既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又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的了解;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缺乏对事物的鉴别和分析判定能力,正处于心理学中所谓“心理断乳期”。这时的学生情绪波动性大,对四周环境的刺激很敏感,反应强烈而易动感情,他们主观武断,以偏概全,以感情代替理性,甚或走到事物的极端;但他们思维灵敏,勤于思考,对整个社会及人生的追求具有极大的热情。学生的这种心态特点,单靠几十堂课及党、团组织的一些思想工作是难以完全奏效的,因为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受到专业范围、教材内容、教师水平、课程时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日积月累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图书馆是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广泛的学习,消化、充实、扩展课堂学习内容。图书馆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一些精神食粮,帮助他们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使他们具有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具有判定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他们能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这就要求馆员做好书刊采购中的筛选与把关,使图书馆具备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藏书体系。书刊采购人员既要有近期的采购计划,又要有长远的采购目标;不仅要根据学校的性质与任务采购专业文献资料,组成一个科学的、适用的、有特色的知识体系,还要合理采购与思想教育有关的书刊,以便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完善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才能、品质等整体素质。
优秀书籍不仅能使学生得到艺术熏陶,而且还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中职学校图书馆应加强这方面的采购,而对一些宣传封建迷信、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格调低下的书刊,则应严禁采购,以保证馆藏图书资料的纯洁性,不能让它腐蚀学生的灵魂。假如图书馆不了解这一点或者对这一个问题不给予应有的重视,放任学生在简单、单一的借借还还的循环中阅读和学习,必将对学生的成长及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造成极其不利的后果。反过来,假如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做得好,就能够推荐思想先进、内容健康、观点正确、知识密度大、艺术格调高的作品给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习科学的理论,使学生在习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过程中得到熏陶与教育,铸造他们的人文精神,能够熟悉到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图书馆对学生和谐意识的熏陶教育
首先,要建立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使他们置身其中,感受人本理念。图书馆在建设馆舍、配备各种设施时,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尽可能方便读者,使读者感到舒适,同时也应当考虑到一些有生理缺陷特殊群体的需求。例如,在图书馆设置残疾人专门通道和专门洗手间,为弱视的读者群体提供特大字体的书籍,为盲人提供专门的阅读机等等。总之,图书馆馆舍建设以及其它硬件设施的配置都要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图书馆接触的读者,大都是年轻的学生,他们血气方刚,性格千差万别,如果动辄以管理者待之,也必然产生矛盾,这些不是和谐图书馆的景象,避免和及时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当然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以平等友爱之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诚以待人,善以待人,诚实守信,和睦相处,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得以熏陶教育。
第三,科技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知识载体的媒介物由单纯的纸发展为纸、存储设备乃至网络。这就需要馆员不仅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技术, 还要当好信息导航员的角色,作好网络信息的组织整序工作。信息也不再是单向地流动,而是在馆员和读者之间双向地流动,这种交流和沟通使图书馆管理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图书馆馆员的发展就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馆员发展与读者需求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实施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最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员工不再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相反,他们被要求去获取和鉴别信息,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而保存对读者、对图书馆、对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馆员不再是单纯的借还书工作,还必须对读者进行信息推介,对书目和信息进行深加工,作信息导航等。这些工作要求馆员对图书馆目标的高度认同,也要求馆员必须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这些是传统管理做不到的,只能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来实现。在工作人员顺应时代发展而提高服务时,给学生的感染教育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
三、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
校園文化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内部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文化设施的总和,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的是在学校这一独特环境中形成的鲜明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点滴渗透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和谐的人际氛围、求知氛围和创业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提高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文献资料情报的交流中心,是文献信息资源的聚集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与应用,使得现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更加丰富多彩,品种多样,除了珍藏着古今中外的科学文献,还添置了音像、机读文献及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无限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为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精神食粮。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场所,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它对学生教育的灵活性、主动性、全面性及可选择性的优势,利用校园文化这个为学生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我的舞台,配合学生会、团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赛、国庆征文、卡拉OK歌曲比赛、摄影展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和应用融为一体;把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活动,产生自信、产生激情,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图书馆在拥有丰富的馆藏、先进的设备、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还拥有一批政治素质高、知识广博和道德情操高尚的馆员,他们将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鼓舞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感化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
一、图书馆可以实现对学生道德理论学习的拓展教育
青少年时期既是学习知识的最佳时期,也是世界观形成的关键时期。在这个时期学生们既有远大的抱负和理想,又缺乏对社会和现实的了解;既有强烈的求知欲,又缺乏对事物的鉴别和分析判定能力,正处于心理学中所谓“心理断乳期”。这时的学生情绪波动性大,对四周环境的刺激很敏感,反应强烈而易动感情,他们主观武断,以偏概全,以感情代替理性,甚或走到事物的极端;但他们思维灵敏,勤于思考,对整个社会及人生的追求具有极大的热情。学生的这种心态特点,单靠几十堂课及党、团组织的一些思想工作是难以完全奏效的,因为这种形式的课堂教学受到专业范围、教材内容、教师水平、课程时数等诸多因素的制约。同时世界观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渐进的、日积月累又潜移默化的过程。图书馆是学生最喜爱的地方之一,在这里有丰富的文献资料,学生可以在这里进行广泛的学习,消化、充实、扩展课堂学习内容。图书馆充分发挥其教育职能,主动地向他们提供一些精神食粮,帮助他们树立爱祖国、爱人民、爱劳动、爱科学、爱社会主义的思想,使他们具有对社会现象和个人行为进行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的能力,具有判定是非、善恶、美丑的能力,使他们能把握科学的思维方法,正确地看待社会问题和人生问题。
这就要求馆员做好书刊采购中的筛选与把关,使图书馆具备结构合理、质量较高的藏书体系。书刊采购人员既要有近期的采购计划,又要有长远的采购目标;不仅要根据学校的性质与任务采购专业文献资料,组成一个科学的、适用的、有特色的知识体系,还要合理采购与思想教育有关的书刊,以便及时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完善和提高学生的个性、才能、品质等整体素质。
优秀书籍不仅能使学生得到艺术熏陶,而且还能从中受到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的教育,中职学校图书馆应加强这方面的采购,而对一些宣传封建迷信、个人主义和享乐主义等格调低下的书刊,则应严禁采购,以保证馆藏图书资料的纯洁性,不能让它腐蚀学生的灵魂。假如图书馆不了解这一点或者对这一个问题不给予应有的重视,放任学生在简单、单一的借借还还的循环中阅读和学习,必将对学生的成长及自身思想道德素质的提高造成极其不利的后果。反过来,假如图书馆的导读工作做得好,就能够推荐思想先进、内容健康、观点正确、知识密度大、艺术格调高的作品给学生,能够引导学生去阅读优秀的作品、学习科学的理论,使学生在习读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及其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书籍过程中得到熏陶与教育,铸造他们的人文精神,能够熟悉到什么才是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并最终形成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二、图书馆对学生和谐意识的熏陶教育
首先,要建立以读者为本的图书馆,使他们置身其中,感受人本理念。图书馆在建设馆舍、配备各种设施时,应该充分考虑读者的需要,尽可能方便读者,使读者感到舒适,同时也应当考虑到一些有生理缺陷特殊群体的需求。例如,在图书馆设置残疾人专门通道和专门洗手间,为弱视的读者群体提供特大字体的书籍,为盲人提供专门的阅读机等等。总之,图书馆馆舍建设以及其它硬件设施的配置都要从读者的需要出发,充分体现出人性化的特点。
其次,图书馆接触的读者,大都是年轻的学生,他们血气方刚,性格千差万别,如果动辄以管理者待之,也必然产生矛盾,这些不是和谐图书馆的景象,避免和及时化解矛盾,是构建和谐图书馆的当然要求。图书馆工作人员应当以平等友爱之心,设身处地地为他人着想,换位思考,诚以待人,善以待人,诚实守信,和睦相处,使学生在和谐愉快的环境中得以熏陶教育。
第三,科技的发展使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作为知识载体的媒介物由单纯的纸发展为纸、存储设备乃至网络。这就需要馆员不仅熟练掌握现代通讯技术, 还要当好信息导航员的角色,作好网络信息的组织整序工作。信息也不再是单向地流动,而是在馆员和读者之间双向地流动,这种交流和沟通使图书馆管理不再局限于体力劳动,图书馆馆员的发展就是图书馆自身的发展和进步。读者第一的服务理念,要求馆员发展与读者需求形成互动、相互促进,实施以人为本的图书馆管理,在无形中影响学生。
最后,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知识的爆炸性增长,信息量的快速增长,必然要求员工不再机械地按部就班地完成任务,相反,他们被要求去获取和鉴别信息,过滤掉不必要的信息,而保存对读者、对图书馆、对社会必不可少的信息。馆员不再是单纯的借还书工作,还必须对读者进行信息推介,对书目和信息进行深加工,作信息导航等。这些工作要求馆员对图书馆目标的高度认同,也要求馆员必须拥有相当的专业知识和一定的计算机应用能力,而这些是传统管理做不到的,只能通过以人为本的管理来实现。在工作人员顺应时代发展而提高服务时,给学生的感染教育是无形的,也是巨大的。
三、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有机组成
校園文化是学生学习和生活和谐相融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内部特有的人际关系、行为方式、行为规范、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及文化设施的总和,是学校所具有的特定精神环境和文化氛围,它体现的是在学校这一独特环境中形成的鲜明的文化形态,体现了一所学校的校风。健康和谐的校园文化能给师生创造一个有形而庄重的心理“磁场”,能在无形中统摄全体师生的灵魂,在潜移默化、点滴渗透中引导学生形成健康、向上、和谐的人际氛围、求知氛围和创业氛围,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魅力,提高当代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道德修养水平,培养学生高尚的情操。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文献资料情报的交流中心,是文献信息资源的聚集地。随着网络信息技术的产生、发展与应用,使得现代学校图书馆的馆藏文献资料更加丰富多彩,品种多样,除了珍藏着古今中外的科学文献,还添置了音像、机读文献及电子出版物、光盘数据库、网络信息等无限的文献资源,这些文献资源拓宽学生的知识视野、启迪创新思维、为学生加强专业知识的学习、开展校园文化活动提供了精神食粮。
图书馆是校园文化建设的中心场所,图书馆可以充分利用它对学生教育的灵活性、主动性、全面性及可选择性的优势,利用校园文化这个为学生展示、表现、提高、发展自我的舞台,配合学生会、团委开展形式多样的校园文化活动,如:诗歌朗诵会、演讲、辩论赛、国庆征文、卡拉OK歌曲比赛、摄影展等。通过这些活动,让学生把所学的课堂理论知识和实践活动结合起来,使学习和应用融为一体;把发展智力和提高能力结合起来,培养自己的组织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和口头表达能力,增强了团结协作精神、凝聚力和集体荣誉感。通过参加活动,产生自信、产生激情,从而更加激发他们的个性潜能,获得更大的成功。
图书馆在拥有丰富的馆藏、先进的设备、良好的文化氛围的同时,还拥有一批政治素质高、知识广博和道德情操高尚的馆员,他们将以坚定的政治立场鼓舞学生,以渊博的知识教育学生,以良好的情感感化学生,以高尚的道德激励学生,充分发挥他们在学生思想道德建设中的作用,为21世纪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出高素质的人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