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石榴花
在后院的墙角,一棵石榴
一拿出花朵
风就迫不及待,从花朵中
取出味道
母亲,会在第一时间收到
会用眼神
不时地把气息,连同花色
制作成一面镜子
一件,绣着好多石榴花的
绸缎嫁衣
就自然有了,从镜子里呈现
主题的机会
那件嫁衣,还藏在柜子里
每逢石榴花开
母亲会悄悄拿出,在身上
量一量
几朵桃花,拽着院落里一棵树
几朵桃花,拽着院落里一棵树
树干很粗
但粗不过母亲,此时的喘息
干枯的树身,像母亲的岁数一样
很是深刻
也如同母亲,此时陷入的目光
那些花儿的粉紅,似乎还有点光滑
让母亲一下子
想起年轻时,白里透红的脸
风又一次吹来日子,一朵桃花落下
母亲的目光
一时禁不住,跟着落到了地上
南瓜花
盛夏了,母亲的菜园子
丝瓜,瓠子等一些开花打朵的菜
都停止了生长
只有顺着竹架攀爬的南瓜
用粗大的藤条,宽实的叶子
和炎炎热气,进行抵抗
勤劳的母亲,不断用汗水
从远处的小河
担来水分,对南瓜勇猛的表现
作出了支持
南瓜用力,开出大朵黄色的花
挂出感恩的果实
向母亲的辛劳,表达了谢意
薄荷花
大暑一到,温度就开始放肆
田间地头
薄荷已悄悄把它的花一朵朵
拿出来,进行抵挡
这些零散不起眼的花
虽有艳色
但一点儿不和茎叶去争宠
心甘情愿
缩小着自身的姿态
母亲每一次经过薄荷花
都会停下步子
摘一些花瓣带回
揉碎后,将汁液涂抹在日子
酸痛的地方
凤仙花
八月的风,虽然不能
在秋天的身上使出太大的力气
但院子树上
一些不小心的叶子,还是被
摘了下来
墙角的凤仙,已张开一朵朵
从容的嗓子
把落到地面,有点惊慌的叶子
喊过来,藏好
多么像一动不动,紧贴墙角的
儿时迷藏
墙角的母亲,在一张躺椅上
把安放在
花朵上的眼神,一朵朵拿下来
拿到,叶子的身上
芦花
风的剪刀
被十一月的清霜磨得更快了
咔嚓,咔嚓
白了头的芦花被纷纷剪落
它们终于可以摆脱日子的牵绊
开始飞舞
像雪一样,去落田野、河流
于是村庄,就像穿件白色衣衫
仿佛是千万只
白色蝴蝶,共同完成的
一次缝制
母亲过来时,风的剪刀
又开始使劲
可母亲头上戴了多年的芦花
没有一朵,表现出害怕
萝卜花
小时候,冬天会把更多
照耀的时间,给母亲菜园子里
几个没被拔掉的萝卜
这些幸运的萝卜
会在第二年开花,结出种子
会有更多萝卜
再一次出现在菜园子里
乡下的母亲
每拔一次萝卜,心会空一次
萝卜出花时
对花瓣的愣神,就会有了
持久的时间
母亲说这些萝卜花就像蝴蝶
会飞走,会飞进城里
编辑手记:
杨卓如的乡愁诗将写景与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第一首《日暮乡关》写出了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状态:当审美主体抛弃物欲且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时方能达到物我相融、浑然一体的境地。正如这首诗所传达的意境,让人不由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悠然、闲适。诗人观察事物的方式也是“以物观物”的,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观感情色彩对观察事物的影响,并将自我融于事物中。那些对故乡的眷恋与爱被含蓄地隐匿于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中,避免直接抒情或说理,这样能最大程度客观还原故乡原本的面貌。
腊维的诗歌充满了现代性:一是语言的简省,《甘蔗花》中将各种主谓结构的短语、意象罗列并置,省略各成分之间的连接词,单独成行,形成较短的诗行,突出每一个意象或动作,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二是意象新颖且跳跃,使得表达更加抽象且含蓄,充满暗示性。《熬过的夜》主题晦涩难懂,秋风、哑巴、大雨、鸟鸣等意象,组合、堆叠起来,营造出一种孤独、悲伤的情感氛围;三是语言的陌生化,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反常、超常的搭配,如“青白色的鸟鸣”采用通感的手法,“搔首弄姿的果实”采用拟人的手法。如果说杨卓如的诗歌属于“无我之境”,那么腊维的诗歌则属于“有我之境”。她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如《熬过的夜》中“夜晚的悲伤”,《飞鸟的村庄》里“对一切意外报之微笑”的飞鸟,《天真》中隐匿眼泪的鱼……这些景物都沾染着诗人的感情色彩,被“人化”了。
范庆奇在描写景物时会选择一两个细小的点为突破口进行放大描写,重视细节描写,从局部还原整体对象,避免从大处着笔时不容易把握的劣势。《低微之处》以草原上各种物种生长的声音为切入点:土拨鼠、野草、羊羔……从低微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等关系。《夜色茫茫》抓住夜色中下雨的瞬间情景进行定格描写,并将镜头拉近放大,焦点依次转换:地面雨水形成的细流、雨滴相撞形成的白花、奔跑的人群等,组合成一个属于诗人的普通而又充满诗意和灵感的夜晚。
杨晓忠的组诗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存在,充满生活气息。他的用词造语偏向口语化,诗人用干净、简洁、爽利的语言,直接表达对事物本质的感悟和思考。
立雪的诗通过描写母亲与各种花的联系、故事,塑造母亲的形象,表现母亲的勤劳、善良。用词口语化,自然、平朴,读起来通俗易懂。
在后院的墙角,一棵石榴
一拿出花朵
风就迫不及待,从花朵中
取出味道
母亲,会在第一时间收到
会用眼神
不时地把气息,连同花色
制作成一面镜子
一件,绣着好多石榴花的
绸缎嫁衣
就自然有了,从镜子里呈现
主题的机会
那件嫁衣,还藏在柜子里
每逢石榴花开
母亲会悄悄拿出,在身上
量一量
几朵桃花,拽着院落里一棵树
几朵桃花,拽着院落里一棵树
树干很粗
但粗不过母亲,此时的喘息
干枯的树身,像母亲的岁数一样
很是深刻
也如同母亲,此时陷入的目光
那些花儿的粉紅,似乎还有点光滑
让母亲一下子
想起年轻时,白里透红的脸
风又一次吹来日子,一朵桃花落下
母亲的目光
一时禁不住,跟着落到了地上
南瓜花
盛夏了,母亲的菜园子
丝瓜,瓠子等一些开花打朵的菜
都停止了生长
只有顺着竹架攀爬的南瓜
用粗大的藤条,宽实的叶子
和炎炎热气,进行抵抗
勤劳的母亲,不断用汗水
从远处的小河
担来水分,对南瓜勇猛的表现
作出了支持
南瓜用力,开出大朵黄色的花
挂出感恩的果实
向母亲的辛劳,表达了谢意
薄荷花
大暑一到,温度就开始放肆
田间地头
薄荷已悄悄把它的花一朵朵
拿出来,进行抵挡
这些零散不起眼的花
虽有艳色
但一点儿不和茎叶去争宠
心甘情愿
缩小着自身的姿态
母亲每一次经过薄荷花
都会停下步子
摘一些花瓣带回
揉碎后,将汁液涂抹在日子
酸痛的地方
凤仙花
八月的风,虽然不能
在秋天的身上使出太大的力气
但院子树上
一些不小心的叶子,还是被
摘了下来
墙角的凤仙,已张开一朵朵
从容的嗓子
把落到地面,有点惊慌的叶子
喊过来,藏好
多么像一动不动,紧贴墙角的
儿时迷藏
墙角的母亲,在一张躺椅上
把安放在
花朵上的眼神,一朵朵拿下来
拿到,叶子的身上
芦花
风的剪刀
被十一月的清霜磨得更快了
咔嚓,咔嚓
白了头的芦花被纷纷剪落
它们终于可以摆脱日子的牵绊
开始飞舞
像雪一样,去落田野、河流
于是村庄,就像穿件白色衣衫
仿佛是千万只
白色蝴蝶,共同完成的
一次缝制
母亲过来时,风的剪刀
又开始使劲
可母亲头上戴了多年的芦花
没有一朵,表现出害怕
萝卜花
小时候,冬天会把更多
照耀的时间,给母亲菜园子里
几个没被拔掉的萝卜
这些幸运的萝卜
会在第二年开花,结出种子
会有更多萝卜
再一次出现在菜园子里
乡下的母亲
每拔一次萝卜,心会空一次
萝卜出花时
对花瓣的愣神,就会有了
持久的时间
母亲说这些萝卜花就像蝴蝶
会飞走,会飞进城里
编辑手记:
杨卓如的乡愁诗将写景与抒情融合得恰到好处。第一首《日暮乡关》写出了王国维所谓“无我之境”的状态:当审美主体抛弃物欲且与外物“无利害之关系”时方能达到物我相融、浑然一体的境地。正如这首诗所传达的意境,让人不由联想到“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那份悠然、闲适。诗人观察事物的方式也是“以物观物”的,最大程度地消除主观感情色彩对观察事物的影响,并将自我融于事物中。那些对故乡的眷恋与爱被含蓄地隐匿于细腻生动的景物描写中,避免直接抒情或说理,这样能最大程度客观还原故乡原本的面貌。
腊维的诗歌充满了现代性:一是语言的简省,《甘蔗花》中将各种主谓结构的短语、意象罗列并置,省略各成分之间的连接词,单独成行,形成较短的诗行,突出每一个意象或动作,充分调动读者的联想;二是意象新颖且跳跃,使得表达更加抽象且含蓄,充满暗示性。《熬过的夜》主题晦涩难懂,秋风、哑巴、大雨、鸟鸣等意象,组合、堆叠起来,营造出一种孤独、悲伤的情感氛围;三是语言的陌生化,充分使用各种修辞手法和反常、超常的搭配,如“青白色的鸟鸣”采用通感的手法,“搔首弄姿的果实”采用拟人的手法。如果说杨卓如的诗歌属于“无我之境”,那么腊维的诗歌则属于“有我之境”。她的诗歌充满了浓郁的个人情感色彩,如《熬过的夜》中“夜晚的悲伤”,《飞鸟的村庄》里“对一切意外报之微笑”的飞鸟,《天真》中隐匿眼泪的鱼……这些景物都沾染着诗人的感情色彩,被“人化”了。
范庆奇在描写景物时会选择一两个细小的点为突破口进行放大描写,重视细节描写,从局部还原整体对象,避免从大处着笔时不容易把握的劣势。《低微之处》以草原上各种物种生长的声音为切入点:土拨鼠、野草、羊羔……从低微处表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的平等关系。《夜色茫茫》抓住夜色中下雨的瞬间情景进行定格描写,并将镜头拉近放大,焦点依次转换:地面雨水形成的细流、雨滴相撞形成的白花、奔跑的人群等,组合成一个属于诗人的普通而又充满诗意和灵感的夜晚。
杨晓忠的组诗关注人们日常生活的具体存在,充满生活气息。他的用词造语偏向口语化,诗人用干净、简洁、爽利的语言,直接表达对事物本质的感悟和思考。
立雪的诗通过描写母亲与各种花的联系、故事,塑造母亲的形象,表现母亲的勤劳、善良。用词口语化,自然、平朴,读起来通俗易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