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出版的发展趋势及其应对

来源 :编辑之友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2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前几年,被日本的白夜书房翻译出版的由韩国学者李相福、金宅焕共同撰写的《韩国警告的媒体大爆炸》一书,详细描述了韩国由互联网引起的媒体多样化,同时探讨了受到巨大冲击的出版业已经、正要和将要采取的对策,在日本出版界持续引起了反响。今天,中国的传统出版业同样受到数字出版的冲击,作为出版人的我们又应该如何应对这样的冲击呢?
  
  一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
  
  所谓数字出版就是指出版内容数字化、传播网络化、经营集约化、交易电子化,而数字出版的主要形态有电子图书、互联网期刊、按需出版(按需印刷)、在线数据库、电子词典、在线教育、网络游戏、在线音乐、手机出版、移动阅读等。
  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主要表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 数字技术打破了媒体间的壁垒,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在数字技术打破媒体间的壁垒以后,人们的阅读需求就有了多元化、自主选择的可能性,尤其是在搜索引擎广泛使用的今天,人们的阅读有了便捷的空间和可能。如今,很多人每天获得的信息几乎大部分来自网络,而每天分给纸质读物的时间却越来越少。这并不等于说大家现在都不读书看报了,事实上,目前的相关调查显示,现在孩子的阅读量都在成倍增加,这里的阅读量包括读纸质书,也包括上网阅读和看电视。由此可见,阅读有了多种选择和多种空间。
  
  2 读者(受众)开始要求参与内容的生产,分享话语权力
  传统的传播模式是:媒体一传播一受众。数字化时代的传播模式是:用户→←传播→←用户。传统的传播是单向的,用户只能被动地接受内容,而用户接受的内容只能通过媒体来发布。数字化时代接受和传播都是双向的,用户既能接受内容,也能传播内容,同时用户还可以主动选择自己想要的内容。由此可见,在传统的出版活动中,出版者基本上处于一种强势地位。而在数字出版时代,主动的出版者不再只限于出版单位,读者(受众)也拥有了一定的话语权。这种情况下,传统出版的空间无疑受到了挤压。
  过去的出版单位是沟通作者和读者的桥梁,而现在利用网络,作者自己就可以决定通过什么方式把怎样的内容传达给哪些读者。从某种意义上讲,出版单位的传统功能已经相当弱化。出版单位应改变过去“书本是媒体之王”的傲视一切的姿态,重新恢复书本与人的亲和力,重视出版内容,成为内容供应商和内容集成商。尽管如此,现在仍有人认为出版单位不需要开展数字出版,因为书号或刊号是有价的,拥有这个资源,出版单位就能存活。《美国社会科学评论》作为一本权威的纸质刊物,现在也开始尝试一些专刊的电子版,而不再印刷纸质版本。可见,如果数字出版物特别是专业出版物的网络发表逐渐为社会大多数人所接受,那所谓垄断的书号或刊号还有多少存在的价值?传统出版单位还能仅依靠书号或刊号生存吗?
  
  3 数字出版改变了传统出版的出版模式、出版周期
  由于生活方式的变化和新媒体的登台亮相,书本的“适用范围”变小了。虽然出版的书还很多,但其影响力已不如从前。互联网的登台亮相,对图书销售影响更大,因为“信息=低价格甚至无偿”的意识开始植根于人们的脑海中。
  从传统出版来说,一本书从策划到出版需要相当长的时间,在时效性上当然竞争不过互联网。在现代社会,快节奏要求出版的周期必须缩短,要随时捕捉阅读倾向,当人们刚刚产生疑问或兴趣的时候,书就要出版。可是另一方面,没有深度,图书也会丧失其存在的价值的。读者的爱好天天在变化,出版界无法追赶。只有将传统出版和数字技术相融合,才能解决这一问题。
  
  4 数字出版削减了传统出版的盈利水平
  随着数字出版的不断发展,近年来,出版行业的显著特征之一,就是出版单位的收益结构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正是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盈利水平产生的冲击。很多出版单位,把自己的出版内容通过其他形式进行商品化,如果是连环画,就致力于动画化、电影化、广播剧化以及符号形象商品化;如果是信息杂志,就重新编排后供专项信息服务等。如果说过去这只是“顺便的”做法,与出版单位的销售收入关系不大,那么,现在这些已经构成了出版单位经营的重要组成部分。
  数字出版还能通过要求终端客户用真实身份注册以后,才能得到序列号,才能使用光盘等方式,来获得对出版单位而言最为珍贵的用户资料。而出版单位所拥有的相关图书、期刊的消费者的基本信息,对其而言,无疑有着巨大的价值。这也是传统出版所不能及的,对传统出版业也构成了一定的冲击。
  
  二 传统期刊出版业如何迎接数字出版的挑战
  
  网络互动平台是指出版单位以数字技术为基础构建的读者、编辑、作者三方互动的交互平台,具有即时、互动、开放的特点。读者可以通过“论坛”和“留言簿”随时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也可以获知更多的出版信息;作者能直接与编辑进行沟通交流,了解刊物对作品的要求;编辑能利用网络互动和作者、读者交流,并及时获取大量有用的信息。因此,传统期刊出版业要迎接数字化出版的挑战,必须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完成数字化时代出版理念的转型
  在数字化出版发展之初,传统出版单位表现不佳,许多计算机公司和信息公司走在了前头,占得行业发展的先机。这表明在传统出版单位中以编辑素质要求为核心的人才观受到了严峻的挑战,出版理念的革新势在必行。近年来,随着传统出版单位对数字化出版的介入,人才结构不断得到调整,掌握数字传播技术,了解读者和作者心理的现代出版人才成了现代出版单位人才群体的新特点,现代出版理念的形成也随之而成必然之势。这就要求期刊编辑应努力提高使用互动性网络平台工作的技术和能力,同时能清楚地区分互动性信息沟通平台和纸质期刊之间的区别,并充分利用互动性网络工作平台的优势,进行学术道德评价、学术水平评价,同时通过网络平台,提高自身期刊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利用网络的优势,提高编辑工作的效率,从而拓展刊物的生存空间。期刊编辑还应转变观点,明确建设期刊网站的思路主要基于实用性、简洁性原则,即建设期刊网站是要减轻编辑人员的工作负担,而不是增加负担。
  第二,进行数字资源的备份和数据库建设工作,为数字化出版做好准备
  虽然,现在的数字出版系统,标准各不统一,难以相互通用,有时候甚至造成出版资源的浪费,但对于出版单位而言,开始数字变革的第一步是整理现有的内容资源,并将其数字化、资源化、格式化。传统出版单位在长期的发展中拥有丰富的内容资源,但大部分出版单位并没有对内容资源进行有效的管理。当下,应积极运用数字技术,做好图书、期刊等产品的电子资源转换工作,将纸质出版物的内容做成 电子文本和音频格式,为进一步电子出版、手机出版、按需印刷等打下必要的基础。此外,作者、审稿专家资源及数字化资产,是期刊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期刊经过多年的积累,有着深厚的审稿专家资源和广泛的作者队伍,对这一资源进行数字化,形成后台数据库,后台数据库的作者和审稿专家等资源可在一个编辑部的各个独立期刊之间实现共享。各期刊可以借助系统提供的审稿专家资源库获取自己需要的相关学科及交叉学科的审稿人。编辑部还可以把学术水平较高并且愿意为期刊贡献力量、与期刊共成长的中青年学者或优秀作者发展为审稿人,扩大审稿人规模,增强审稿专家的活力。各刊的数字化内容及相关资料在整理、挖掘、整合后,远期可借助这些资料实现相关数据库的搭建。
  第三,做好数字化出版资金的事前、事中、事后调研工作,保证较为充足的资金供应
  数字化出版的资金回报较慢,针对这一现象,相关出版单位,尤其是期刊编辑部应在购买数字化软件的前期做好充分的调研工作,选择适合自己的数字化软件,而不是盲目追求功能的大而全,去支付较高的费用。此外,在选定了相关数字化软件之后,应该进行软件试用,并将使用结果,如数字化后带来的工作效率提高和对期刊知名度、影响力提升带来的效益等上报相关部门。相信在认识到数字化带来的效益之后,对于之前相对较高的成本投入,相关单位也会给予一定的资金支持的。
  第四,加强数字出版模式的调研,以及和出版单位的交流合作,提高数字出版模式的成熟度和稳定度
  一个通用的系统要完全满足每位用户的需要几乎不可能,为了让每位用户都能很好地应用,数字软件开发企业应强化并不断完善和丰富编辑部管理员后台管理选项,编辑部管理员可灵活地根据实际工作需求自主调整和设置工作流程及编辑部人员的工作分工,与传统办公习惯保持一致。此外,数字软件开发企业还应在科学评估过程中,充分考虑不同地域、不同层次期刊网站的差异,结合网站特色和网站评价的最新方法,个性化开发数字出版模式,以适应不同期刊编辑部的需求。
  
  
  三 数字化潮流及其未来发展方向
  
  正如活字印刷术的发明造就了今日的出版业,计算机和网络技术的进步,也正在推动着出版业的数字化变革。由计算机和网络技术而引发的一场出版业的变革浪潮正在悄悄掀起。数字化的大潮不可阻挡,传统出版业只有推动数字化变革,才能在数字化时代立于不败之地。
  综观今日,数字化的浪潮表现为——
  首先,传统出版单位从“出版社”向“软件配送信息公司”转化。从上述数字出版对传统出版的冲击可以看出,在仅仅是纸媒体(图书、杂志)构成出版主干的收益中,出版人普遍感到这种单一经营所受到的限制。然而,在数字化时代,出版单位就可以把出版的内容进行多种形式的配送,成为业主。例如,把已经出版的信息或杂志的内容卖给免费报纸,免费报纸既给出版社付信息服务费,又为出版社拉来网络广告,而服务费和广告费形成的收益价格非常可观。一旦出版与配送信息同时展开,出版就不是在一元的范畴内进行,而是在多元的媒体行业中进行。也就是说,与其说还是“出版社”,不如说正在朝着“软件配送信息公司”的方向转化。当然,与国外出版单位相比,可以认为,我国出版业在这方面还处在过渡期。
  其次,从“集中型”阅读方式向“检索型”阅读方式转化。数字出版时代,读书方式也发生了变化,从熟读的“集中型”阅读变成快速的“检索型”阅读。从一种媒体向另一种媒体转移,出现了新情况:读者从各种制约中解放出来,获得自由,阅读行为变成围绕自己的兴趣、可以随意操纵的“教科书”。这也不妨说是读者的一种编辑行为。由于检索型读书方式的普及,书的题目和内容就必须吸引人,能一下子能抓住人的眼球。这样,写文章的方式就要变化,人与书本结合的方式也要变化。
  最后,从纸质书减少到电子书增加,从传统出版向数字出版发展。从2000年电子书这种新兴出版形态在我国萌芽始,数字出版产业至今已形成产值超过500亿元的产业规模。中国的数字出版在近10年内的发展突飞猛进。2008年,我国数字出版产业的整体营业规模达530亿元。2009年,中国数字出版的整体收入超过750亿元,首次超过中国纸质出版产值。与2008年的530亿元相比,同比增长41.5%。数字出版不仅成为新闻出版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成为新闻出版产业重要的经济增长点,数字出版被公认为21世纪出版业的发展方向。2010年将是数字出版延续、巩固并继续扩展的一年,首先是产业融合加剧。伴随着产业融合的加深,将出现“复合出版”的局面;内容资源继续向少数企业高度集中,离线阅读商机驱使移动终端也成为出版商的兵家必争之地。
  数字出版成为潮流只是时间问题,确立数字出版的生存策略是最重要的。因此,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只有了解数字化对传统出版业的冲击以及传统出版业在面对数字化浪潮中出现的问题,传统出版业才能从容应对上述冲击。但我们在历数并赞美网络期刊、数字出版的种种优势的同时,也应该保有一份清醒的意识,数字出版也好,传统出版也好,既不可能像过去那样唯我独尊,也不会轻易地退出历史舞台。在未来的岁月里,数字出版和纸质出版彼此借鉴,或可形成共生共荣的局面。
  
  参考文献:
  [1]梁上启,“泛在计算机时代”数字出版盈利模式研究[J],编辑之友,2009(3):18-20
  [2][3]许春辉,期刊数字化出版的现状与发展趋势[J],编辑学刊,2009(11):24-28
  [4]毕海滨,数字出版面临的问题与新的数字出版模式[J],大学出版,2007(3):38-41
  [5]黄仲一,利用学校资源建设学报经济型网站[J],出版广角,2008(8):51-52
其他文献
在全球经济进一步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的趋势下,国际资本流动表现出新的趋向和特点,中国经济的发展既面临着新的机遇,也存在着巨大的挑战。本文从国际资本流动特征出发,分析了其对
本刊讯 2011年3月28日,首届“编辑之友杯”编辑校对竞赛在太原举行,此次竞赛,也是全国第三届“韬奋杯”校对技能大赛的山西选拔赛。参加考试者149名,均为35岁以下的年轻编校人员
编辑是否要介人市场营销?如何介入?对前一个问题,笔者持肯定态度,对后一个问题的回答,则要复杂得多。还是先从几个概念人手吧。    一 市场营销与图书市场营销的含义    根据当代市场营销权威、美国的菲利普·科特勒的定义,市场营销是个人和集体通过创造、提供出售物品,并同别人交换产品和价值,以获得其所需所欲之物的一种社会管理过程。推而言之,图书市场营销是指出版社结合市场经济规律,根据市场(主要是读者)
如何摆脱软件开发进程中,乃至后期实现过程中业务用户、IT组织以及操作人员间的沟通困境?如何解决软件开发中各产品的集成问题,最大程度地降低企业开支?
随着网络的大面积拓扑,多样化的网络接入技术在日新月异地发生着变化。通过对国内外网络通讯发展动态的分析发现:xDSL技术是近年来最具发展前途和可行性的主流技术之一,而在xDSL
助校,是指代人校勘。清乾隆年问开四库全书馆,吸引着全国许多士子来北京投机,而馆臣乘机延致士子于家中以助校勘。馆臣得士子襄助,而士子亦得间接参与修书之事,双方各得其宜。这种
在新时期改革传统的应试教育模式向素质教育模式转变中,管理学理论的学习更具有其特殊性。在这里,通过调查学生学习过管理学理论知识后的知识沉淀程度和管理技能状态。并从调查
不同收入水平的城镇居民其面对的各种约束条件不同,因此其消费函数的形式也应该是不同的,而不同的个人消费函数形式以及边际消费倾向的大小对利用收入分配政策刺激消费需求的效
一个CIO的真正意义,就是用信息化的手段,为业务提供支撑服务。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作为一门医学类各专业的重要基础课程,已渗透到临床各个领域,尤其是医学免疫学,近年来,由于科技的进步,免疫学发展较快,许多临床疾病的诊断均可应用免疫学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