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语文学科是一门最开放的学科,语文无处不在,它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在众多人的心目中,只要识几个字的人,就可以当语文老师。其实,语文教学难度很大,受制约的因素很多。语文教学,重要的在于引导学生学会学习语文,以达到自觉提高语文能力、适应21世纪的社会发展需要。那么,如何在语文教学中拓展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的能力呢?
一、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门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校有几位青年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可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学生学习也勤勉刻苦,无可挑剔,但每次统测,学生成绩皆不够理解。他们自己为此很是着急,可百思不得其解,多次要求学校领导去听课。结果发现:他们在现代社会从事语文教学,仍然采用的是嚼烂了知识喂给学生的陈腐办法。他们将《教参》上的条条杠杠一字不落地照抄、照搬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教师上课滔滔不绝,“条分缕析”,学生如承受的容器,消极被动地接受。这是用“零售”的办法把“散装”的字、词、句、篇硬塞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捉摸到学习的规律,思维就难以得到应有的锻炼,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甚至于扼杀。
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思维方面的扎实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它是使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谐统一的内趋力和凝聚力。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他们读,就会有口无心;看,只是浮光掠影;说,难以切中要领;写,一定词不达意。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因学习语文劳而无功、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要努力使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地传授一些思维方面的知识,传授一些思维的方法,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其转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活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大家知道,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古人十分重视疑问的作用。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魏源也说过:“疑乃悟之父。”都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善于思考和学习。
当然,学生独立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回答,可将问题先搁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一道逐一解决;最好是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寻求答案。经常性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能丰富人的思想,锻炼人的思维,不断夯实人的知识基础。
三、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具有生动的再造性和独特的创造性,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一个想象能力丰富的人,创造能力就强,就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甚至于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得出最终的结果。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首先,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因为如果没有丰富广泛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任何想象都植根于生活,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作基础,所谓想象也只能是无中生有。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可以虚构,但仍然要以生活中观察到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塑造形象的素材仍取自于客观现实生活。其次要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合想象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酵母,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想象的空间。如果教学时没有创造适合学生想象的氛围,学生想象的翅膀就难以展开。
四、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为核心,以形成创造能力为目标。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曾大胆尝试,鼓励学生们不要只限于课本上的常规思维,要敢于质疑问难,寻根究底。结果,在学生中激起很大的反响,有的学生敢于指出课本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敢为课文中的人物叫屈喊冤,有的则把目光放在了课外,敢对时世进行褒贬,还有的竟然敢于在班内搞起了“文学运动”……我还要求学生们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性联想。在一次创意活动中,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竟然对“龟兔赛跑”中乌龟取胜的原因提出了四十多种不同的看法。“一石激起千重浪”精心创设的质疑问难情境,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只有在思维活起来、动起来的过程中,大大推动了创造思维的体验和实践。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质疑、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必然能大大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
一、开启学生创造思维的门扉,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我校有几位青年教师,从事语文教学可谓兢兢业业、任劳任怨,学生学习也勤勉刻苦,无可挑剔,但每次统测,学生成绩皆不够理解。他们自己为此很是着急,可百思不得其解,多次要求学校领导去听课。结果发现:他们在现代社会从事语文教学,仍然采用的是嚼烂了知识喂给学生的陈腐办法。他们将《教参》上的条条杠杠一字不落地照抄、照搬给学生,并要求学生死记硬背下来。教师上课滔滔不绝,“条分缕析”,学生如承受的容器,消极被动地接受。这是用“零售”的办法把“散装”的字、词、句、篇硬塞给学生。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没能捉摸到学习的规律,思维就难以得到应有的锻炼,创造性就会受到压抑,甚至于扼杀。
学生要学好语文,提高语文能力,取得综合效应,思维方面的扎实训练是必不可少的。语文能力的核心是思维能力,它是使听、说、读、写四种能力和谐统一的内趋力和凝聚力。如果教师在教学时忽略了对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就达不到应有的效果。他们读,就会有口无心;看,只是浮光掠影;说,难以切中要领;写,一定词不达意。天长日久,学生就会因学习语文劳而无功、感到枯燥无味,而失去学习的兴趣。
教师要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要努力使爱思考的学生多思、善思、深思;让不会思考的学生爱思、会思。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只有有意识地针对学生和教材的实际情况,充分调动学生思维的积极性,恰当地传授一些思维方面的知识,传授一些思维的方法,拧紧学生思维的“发条”,使其转动起来,才能更好地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提高他们创造性思维的能力。
二、调动学生创造思维的活力,重视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
大家知道,教学过程其实就是教师在教学大纲指导下有目的有意识地使学生生疑、质疑、解疑的过程。古人十分重视疑问的作用。张载说:“在可疑而不疑者,不曾学;学则须疑。”魏源也说过:“疑乃悟之父。”都是说在学习的过程中要善于发现问题。因为“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只有善于发现问题,才会善于思考和学习。
当然,学生独立学习,并不是一开始就会提问题,尤其是有质量的问题。发现问题的能力也是在教师的不断引导下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提出了问题,教师不应急于回答,可将问题先搁着,在教学的过程中和学生一道逐一解决;最好是留给学生比较充分的时间,引导他们相互启发,共同探讨,寻求答案。经常性地发现并提出问题,能丰富人的思想,锻炼人的思维,不断夯实人的知识基础。
三、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重视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
想象是在人脑中对已有表象进行加工改造而构成新形象的过程,具有生动的再造性和独特的创造性,是创造思维不可缺少的心理条件。一个想象能力丰富的人,创造能力就强,就能把自己已有的知识重新组合,创造出新的形象,甚至于幻想出前所未有的形象。想象能使人跳过某些思维的阶段,得出最终的结果。康德说:“想像力是一种创造性认识功能。”想象是创新的源泉,没有想象,就没有创新。
要培养学生的想像力,首先,要不断扩大学生的知识范围,增加他们的生活积累。因为如果没有丰富广泛的知识,就不可能有丰富的想象;任何想象都植根于生活,如果没有丰富的生活作基础,所谓想象也只能是无中生有。文章所塑造的人物形象,虽然可以虚构,但仍然要以生活中观察到的事实材料为依据。即使是在现实生活中不可能存在的神话故事里的人物,塑造形象的素材仍取自于客观现实生活。其次要给学生创造一种适合想象的氛围,这种氛围是激发学生想象的酵母,能帮助学生拓宽视野,开拓想象的空间。如果教学时没有创造适合学生想象的氛围,学生想象的翅膀就难以展开。
四、在语文教学中设置情境,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
在语文教学中进行创新意识的培养,应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为起点。以培养学生的创造思维为核心,以形成创造能力为目标。在平常的教学中,我曾大胆尝试,鼓励学生们不要只限于课本上的常规思维,要敢于质疑问难,寻根究底。结果,在学生中激起很大的反响,有的学生敢于指出课本中存在的问题,有的敢为课文中的人物叫屈喊冤,有的则把目光放在了课外,敢对时世进行褒贬,还有的竟然敢于在班内搞起了“文学运动”……我还要求学生们拓展自己的想象力,进行创造性联想。在一次创意活动中,全班五十多位同学竟然对“龟兔赛跑”中乌龟取胜的原因提出了四十多种不同的看法。“一石激起千重浪”精心创设的质疑问难情境,大大活跃了课堂气氛,同学们的思维被激活了。只有在思维活起来、动起来的过程中,大大推动了创造思维的体验和实践。
总之,在日常教学中,只要我们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质疑、想象等方面的能力,必然能大大拓展学生创造思维的空间,提高他们的语文水平,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