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题越模糊,越有利于创造力发挥

来源 :江西教育B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eilove7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美国学者巴格托、考夫曼联合主编的《培养学生的创造力》一书,提供了一个研究结果。研究者从有利于创造力发挥的角度,将课堂中的问题分为良好结构问题与模糊结构问题。
  在实验中,研究者关注的是问题本身的结构模型。研究者发现,一个问题的结构大致包括三个部分。其一,初始状态。提出问题,但问题并不是“僵死”的,而是有待替换、可以改变的。其二,目标状态。设计解决方案,衡量问题是否解决,目标是否达成。其三,搜索状态。构建一个包含从初始状态到目标状态之间的解决途径的搜索空间。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要寻找合适的方案,寻求解决途径。这里的“途径”,就是一系列基于“如果条件是X,那么结果是Y”的解决问题的设想与行动方案。
  从X到Y的搜索空间里设定的详细且完整的结构,称为良好结构;搜索空间里零散、缺损、相对混乱的结构,称为模糊结构。
  让我们意外的是:创造力只可能发生于模糊结构问题的解决过程中。因为模糊的结构,意味着解决该问题所需的部分信息缺失,这就驱动着学习者主动探索,去填补信息,用自己的行动解决问题。而这样的行动本身就是一种创造。
  为了更直观地理解,我们以统编语文教材六年级上册第八单元《好的故事》一文中的片段为例。先呈现此片段:
  我仿佛记得曾坐小船经过山阴道,两岸边的乌桕,新禾,野花,鸡,狗,丛树和枯树,茅屋,塔,伽蓝,农夫和村妇,村女,晒着的衣裳,和尚,蓑笠,天,云,竹,……都倒影在澄碧的小河中,随着每一打桨,各各夹带了闪烁的日光,并水里的萍藻游鱼,一同荡漾。诸影诸物,无不解散,而且摇动,扩大,互相融和;刚一融和,却又退缩,复近于原形。边缘都参差如夏云头,镶着日光,发出水银色焰。凡是我所经过的河,都是如此。
  一、良好结构问题,我们常常在课堂上提出
  这段话中写了哪几样景物?这几样景物构成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这幅画面给你留下了什么样的感受?乍一看,这些问题层层递进。仔细一分析,最后一个问题的目标答案,几乎从一开始就注定了。
  首先,从文中检索出景物,对六年级的学生而言,这是不费吹灰之力的。应该说,二年级的学生就可以完成。因此,这一“检索”的过程,不具备太多思维的含量,只是一种劳作。其次,在检索的基础上,组合成一幅画面,老师的提问是画面中有什么。为了抵达这一问题的目标答案,将检索出来的信息直接拼接就可以完成。再次,在拼接的过程中,最终的目标答案可以很顺利地被发现。学生自然地会感受到恬静、和谐的乡村生活意境。可见,从初始状态到经历检索,再到目标达成,虽然学生很少动脑思考,但是目标也可以顺利无误地达成。
  可以说,这一答案的出现没有太多的创意,在提出问题时,就注定会获得这样的答案,不会有其他的结果,没有给创造力留下空间。
  二、模糊结构问题,需要精心设计
  模糊结构问题是什么样的呢?如《好的故事》中,课后第二个问题为:“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梦境。这故事的“美丽,幽雅,有趣”体现在哪里?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这个问题算是模糊结构问题吗?其实,笔者认为不算。这个问题依然有着清晰的结构。学生只要依据“美丽”“幽雅”“有趣”三个关键词,找到课文中相关的部分,结合课文内容说一说自己的体会,问题就解决了。而答案大致是“我从……处体会到这梦境是美丽、幽雅、有趣的”。很显然,这一问题的解决方法依然是简单检索。
  对这一问题进行加工,改为这样,就是一个模糊结构问题了:“好的故事”其实是一个美丽、幽雅、有趣的梦境,你是如何体会到的呢?
  这一问题是极为开放的。如何体会到美丽、幽雅、有趣?每个人有各自的门道,没有固定的方法,问题中提供的路径、辅助、方法、提示等,明显不足,学生不能从问题本身得到明示,不能顺理成章地推演答案。
  答案事先未知且多元丰富,体现了模糊结构问题带来的创造性的结果。模糊结构问题看起来需要耗费学生大量精力才能解决,实则激活了学生的大脑,促进了学生创造力的发挥。
  三、提出模糊结构问题的方法
  如何提出模糊结构问题呢?我们给出三个建议。
  1.少让学生“找来找去”
  不少教师一上课就让学生忙碌地“找来找去”,找这个,找那个,找到之后就汇报,汇报结果就是得到答案,而答案就在文中,是静止的。这样的提问若在一、二年级进行,还有能力训练的意味,而到了三年级以后,就会阻碍学生思维发展。
  2.少用“接话”的形式
  不少教师害怕学生的回答超出自己驾驭的范畴,谨慎地用接话的形式说出前半句,让学生填空。如此时此刻,你心中感到一丝——安慰;此时此刻,你心中还有一丝——敬畏;此时此刻,你心中还有一丝——忐忑……
  其实,接话式提问,提出的就是最典型的良好结构问题。问题提出时已经给了限制,封闭了答案的获得区间,让思维“窒息”在一个非常狭小的时空里。接话式提问最大的价值就是营造一种顺畅的教学效果。可是,教学越顺畅,创意可能就越少。因为每一个创意都要历经磨难。
  3.少针对“事实”发问
  尽量减少提出“是什么”“有什么”“什么样”一类的问题。因为这一类问题针对事实性知识,而事实性知識依赖的就是记忆能力和检索能力,缺位的就是创造力。描述事实性答案,就是对已知知识再一次回顾与认定。
  模糊结构问题,多以“为什么”“怎么办”“如何做”的形式发问,它针对概念性知识的建构。由于问题中提供的指示不明,辅助缺损,所以在回答时,学生要消耗精力,调动思维,建构起全新的概念。建构过程要经历分析、理解、思考、判断、辨析、说明、争论等,学生在学习中逐渐建立起对某一事物的认知,形成对这一事物的概念。在这一过程中,学生经历了真正的学习。
  想不到吧?问题越模糊,越有利于创造力发挥。课堂教学中的提问,是否经过你的加工与改良,变得更模糊了?改变提问者本身的经验主义,让自己和学生都走出舒适区,在下一个陌生区域里前行吧。即便在探索之路上只捡到一块原石,也值得珍惜。也许切开原石后,你得到的是一块优质的翡翠。
  (作者单位:福建省闽江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其他文献
11岁的余梓洋,在井冈山各景点坚持义务讲解已经7年.唱山歌、做讲解,余梓洋用她那动听的声音,诉说着井冈山最动人的红色故事.因为她讲解时都穿红军服,无数游客亲切地称余梓洋
期刊
期刊
相信很多语文老师都有这样的体验:许多学生在课堂上经常是很少参与课堂,一节课下来,有些学生基本不怎么发言。我校的小班化课堂“关注每一个”的理念似乎扭转了这一局面,但一
期刊
科学剧情大片  这是人类的体内。  许许多多的细胞勤奋工作的世界。  某日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红细胞,遇见了收留迷路乳酸菌的一般细胞。为了将乳酸菌护送至同伴身边,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与一般细胞向肠道出发。  然而他们却与来者不善的最强敌人重逢。  “我和你们到底谁才是正义的一方,趁这次弄个清楚吧!”  再次现身的癌细胞,以及遭到坏菌破坏的肠内环境。  体内遭遇前所未有的大危机。  “束手就擒吧,
期刊
山娃家的屋后有一棵红果树,果实的形状像灯笼一样。  银白色的粗大树干上面,有数不清的枝丫伸向蓝天。山娃喜欢躺在树下看天空。稠密的枝叶将蓝天分割成一枚枚闪亮的光斑,如闪烁的星星。山娃越看越出神,原来白天也有星星啊!看着看着,星星越来越多,数也数不清,山娃睡着了。山娃梦见和星星一同飞舞,梦里的山娃嘴角總有一丝甜甜的微笑。  听大人们说,方圆几十里,这树只此一棵。谁也说不清这棵树是从哪里来的,又是什么时
期刊
随着中共中央 国务院出台《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大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很多学校把劳动教育推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但是学校劳动教育依然存在价值不统一、课程时间不能保障
期刊
提及明代的大散文作家张岱,后世对其的基本评价都是在言说其一生所经历的繁华背后所展现出来的苍凉以及悲怆,现如今人们可以在张岱的诗文之中进一步感受他蕴含在字里行间之中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是一篇论证严密、雄辩有力的说理文言文。文章综合运用了举例论证,对比论证、道理论证等多种论证方法,证明了中心论点“生于忧患,死于安乐”。其所选事
针对现在小学语文教师喜欢把学生考试成绩放在首位,普遍存在应试式的训练课堂,惶恐学生做错、说错,课堂上都是处处压抑着学生个性的发展,禁锢着学生的思维,扼杀学生想象和创
摘要:虽然“立德树人”是新时代教育的总纲领,但是部分学校却存在“做立德、宣德、唱德之教育,育伟人、贤人、圣人之学生”的情况,没有关注中小学生的生命意识教育。缺乏生命意识的德育教学,也让中小学生容易产生盲目的人生价值追求与虚假的思想道德品质,这与“立德树人”背道而驰。基于此,本文针对目前德育教学中生命问题的现状与反思,提出生命意识视域下对中小学生德育的构建措施。  关键词:中小学德育 生命意识 现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