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运用多媒体技术优化语文课堂教学,必须将信息技术的应用与学生的动口、动手、动脑等活动方式相结合,实现综合化、多层次的课程目标,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便更好地完成语文课程的目标。如何更有效地应用多媒体技术、掌握正确的运用方法,是提高语文教学效果的必要前提,本文从调动思维潜能,拥有一个“度”字;强化感悟积累,突破一个“难”字;促进个性发展,深化一个“情”字等三个方面结合实例进行了探讨,以期望实现多媒体的有效利用。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运用方法
一、调动思维潜能,拥有一个“度”字
“度”就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一个明确的“尺度”。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与作用,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使用多媒体为了是我们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不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听了一位老师上的《桂林山水》,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她所展示的图片非常多,主要来自网上教学资源库。教师在谈话导入以后就开始让学生欣赏这些桂林山水图,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的手始终没有离开过鼠标,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忙着换图片,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究竟讲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而由于图片换得太快,基本上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没有一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山水看起来真的很美,只是说不出它们到底美在哪里,学生也没有想象的空间。过后,教师让学生合作画出自己心中的桂林山水图,有的学生无从起笔,有的学生模仿课本插图,这样课堂时间浪费了大半,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图片本身就是课文中有的插图,所以,这样的课件使用意义不大。整节课下来,没有一点文学性,完全偏离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实质,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这本来是一篇美文,但教师没能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真正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可以说学生只从课件中感受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其它的什么也没学到。所以我觉得,游记类的文章用图片强化学生对文章所写景色的理解是很好的,但应该注重实效,不要过多,避免"花多眼乱";而文学类作品还是应该以学生自己的构思为主。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应该偏离了教学主题,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看着热闹,听着好听,但没有教学重点,没有学科特征的活动课。把握好多与少的度,才能使语文教学如鱼得水。
二、强化感悟积累,突破一个“难”字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能凭借一本教科书,以“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咀嚼”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今,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很便捷地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口语讲授,还是提问,甚至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替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定意义上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回过头来想一想,文字的正确书写习惯能由电脑来完成吗?教师的板书、示范作用肯定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一些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而用电脑显示,实际上学生从计算机演示上得到的充其量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即时把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況且,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也就难免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感;二则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影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在是得不偿失。
教师如果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辅助性”的定位,把工夫花在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的灵感体验和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上,这样才是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如教学《田忌赛马》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请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赢齐威王?学生通过讨论、排阵、上机验证,最后不得不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整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完全通过读、思、议、辩完成,学生不仅得到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合作能力的训练,重要的是获得了一次情感的体验,内心充满了对孙膑的敬佩。
三、促进个性发展,深化一个“情”字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指导六年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拓展阅读时,首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同学们,《黄果树瀑布》是大家刚刚学过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黄果树瀑布那壮美的景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学完之后,大家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此,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呢?”接着,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自主探究,自设问题,确立了各自的探究点,如:为什么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内会有徐霞客的塑像?徐霞客到底是何许人也?黄果树瀑布在什么地方,它有多宽,那儿还有什么名胜?我想了解还有哪些闻名于世的瀑布?我想品读文人墨客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后给予技术指导,点明学习途径,用什么方法途径进行探究、怎样处理获得的信息,学生在自己确定的“任务”驱动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能飞的飞起来了,能跑的跑起来了,学生在不同层次和维度的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同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的探索,才能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只有各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
关键词:多媒体;语文教学;运用方法
一、调动思维潜能,拥有一个“度”字
“度”就是在多媒体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把握一个明确的“尺度”。要根据教学的实际需要灵活运用多媒体教学手段,是课件、教师、学生三者有机结合起来,充分调动三方面的积极性与作用,更好的提高教学效果。在使用过程中一定不能让多媒体牵着鼻子走,使用多媒体为了是我们教得好,学生学得好。不是为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听了一位老师上的《桂林山水》,她所采用的教学方法主要是多媒体教学,她所展示的图片非常多,主要来自网上教学资源库。教师在谈话导入以后就开始让学生欣赏这些桂林山水图,整个授课过程中,老师的手始终没有离开过鼠标,学生一边回答,老师一边忙着换图片,根本无暇顾及学生究竟讲得好不好,好在哪里。而由于图片换得太快,基本上像过电影一样过一遍,没有一幅能留下深刻的印象。当然这些山水看起来真的很美,只是说不出它们到底美在哪里,学生也没有想象的空间。过后,教师让学生合作画出自己心中的桂林山水图,有的学生无从起笔,有的学生模仿课本插图,这样课堂时间浪费了大半,教师所使用的课件图片本身就是课文中有的插图,所以,这样的课件使用意义不大。整节课下来,没有一点文学性,完全偏离了小学语文学科的实质,将语文课上成了美术课,这本来是一篇美文,但教师没能让学生从语言文字的感悟中真正体会到“桂林山水甲天下”的真正内涵。可以说学生只从课件中感受到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其它的什么也没学到。所以我觉得,游记类的文章用图片强化学生对文章所写景色的理解是很好的,但应该注重实效,不要过多,避免"花多眼乱";而文学类作品还是应该以学生自己的构思为主。无论采取哪种方式,都不应该偏离了教学主题,不能把语文课上成看着热闹,听着好听,但没有教学重点,没有学科特征的活动课。把握好多与少的度,才能使语文教学如鱼得水。
二、强化感悟积累,突破一个“难”字
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不仅能把知识更多、更快地传授给学生,有效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而且还能变抽象为具体,加上教师恰到好处的点拨讲解,易于学生理解,从而突破学习的重难点。传统的课堂教学,教师只能凭借一本教科书,以“三寸不烂之舌”把自己“咀嚼”后的知识传授给学生。而今,通过网络,教师可以很便捷地搜集到大量的信息资料,把网络上的语文资源充实到现行语文教材中,与课内语文教材相呼应、相补充、相促进,使教材更加完善,更富于立体化、多元化,更富于时代性、针对性、实效性。课堂上无论是教师的口语讲授,还是提问,甚至本应由教师对学生活动做出的反应也由电脑代替了,从而造成多媒体独霸课堂,教师成为多媒体技术的奴隶的局面。多媒体技术的运用一定意义上说是科学技术的进步。可回过头来想一想,文字的正确书写习惯能由电脑来完成吗?教师的板书、示范作用肯定是多媒体替代不了的。一些教师误以为板书耽误时间而用电脑显示,实际上学生从计算机演示上得到的充其量是一种“视觉暂留”,不能即时把看到的表面知识上升为理性认识,不利于学生知识体系的构建。況且,教学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动态的、发展的过程,时常会产生一些不可预见的情况。教师如果过分依赖多媒体技术,也就难免压制了教师和学生的灵感;二则限制了教师的临场发挥,影响教师根据课堂教学的情况灵活地调整教学程序、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实在是得不偿失。
教师如果能正确理解多媒体技术“辅助性”的定位,把工夫花在如何通过多媒体技术促进学生的灵感体验和思维、语言、情感的发展上,这样才是比较准确地体现了多媒体的辅助作用。如教学《田忌赛马》时,在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后,采取小组合作学习,请学生讨论:是否还有其他的办法赢齐威王?学生通过讨论、排阵、上机验证,最后不得不佩服孙膑的足智多谋。整个过程,知识的获得完全通过读、思、议、辩完成,学生不仅得到了思维训练、语言训练、合作能力的训练,重要的是获得了一次情感的体验,内心充满了对孙膑的敬佩。
三、促进个性发展,深化一个“情”字
情感是学生学习中不可忽视的心理因素,激发学生内心的情感是提高学习效率的重要途径。语文教学要引导学生披文入情,悉心品味,与文中的人物产生情感共鸣,增强学生的情感体验。我在指导六年级学生利用网络进行《黄果树瀑布》一文的拓展阅读时,首先激发学生继续探究的欲望──“同学们,《黄果树瀑布》是大家刚刚学过的一篇文质兼美的游记散文,黄果树瀑布那壮美的景观给同学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课文学完之后,大家都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就此,你还想研究什么问题呢?”接着,帮助学生梳理思绪,在相互的思维碰撞中,学生自主探究,自设问题,确立了各自的探究点,如:为什么在黄果树瀑布风景区内会有徐霞客的塑像?徐霞客到底是何许人也?黄果树瀑布在什么地方,它有多宽,那儿还有什么名胜?我想了解还有哪些闻名于世的瀑布?我想品读文人墨客赞美黄果树瀑布的诗句。凡此种种,不一而足。然后给予技术指导,点明学习途径,用什么方法途径进行探究、怎样处理获得的信息,学生在自己确定的“任务”驱动下,循序渐进地完成了学习目标,能飞的飞起来了,能跑的跑起来了,学生在不同层次和维度的自主探究中得到了较清晰的思路、方法和知识的脉络,同时,其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以及用计算机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总之,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的有效整合,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教学和学习效益的提高,它对传统的教学观念、教学模式、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来说无疑是一种挑战,也对教师的整体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只有通过自身的不断努力的探索,才能尽快适应这种新型教学模式的需要。同时,教师还要正确处理信息技术网络教学与其它教学手段的关系,只有各种教学手段并存,各自发挥特长,优势互补,才能取得最佳的课堂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