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美国科学家认为,从走路便可判断人的健康状况。如果一位70~79岁的老人,一次可步行约400米,说明其健康情况至少能让他多活6年;老人每次走的距离越长,速度越快,走得越轻松,那么他的寿命就越长。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拥有一双强健的腿是长寿的重要法宝。而踢毽正好是一种有趣的腿力活动,寓锻炼于游戏之中,效果也好。
毽子踢法不单一
踢毽是一项以协调下肢肌肉为主的健身运动。由于人体肌肉伸缩需要足够的血液供应,踢毽可加速静脉回流,维持下肢动脉和静脉的动力平衡,有效预防下肢血管性疾病。下面为大家推荐毽子的不同踢法,让你在学会多种踢法的同时练就一双“不老腿”。
◎脚内侧踢法
脚内侧踢法又叫盘踢,即抬腿时的瞬间很像平常盘腿的姿势。盘踢是踢毽子方法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踢法。不会踢毽子的人拿起毽子来一般也会很自然地盘踢几下。
盘踢要领:双脚自然分开站立,近似肩宽,双膝微屈稳站。同时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为30厘米左右。在毽子下降时,一脚站立,用另一脚内侧将毽子踢起,高度以齐腰为准,一般不过胸,然后换另一脚用同样方法形成互换交踢。
要注意,右脚盘踢时身体要微向右转,左脚盘踢时身体要微向左转。
盘踢时要求膝盖向外侧将小腿向内侧自然抬起,待毽子距地面40~50厘米左右时接触毽子。
毽子踢起时与身体的距离不要太近或太远。一般离身体40~50厘米的位置为宜。
◎膝盖踢法
膝盖踢法俗称磕踢,在平时踢毽中不常见。一般初学踢毽的人都认为其难度较大,实际上磕踢比其他踢法较为容易。
磕踢要领:用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为30厘米左右,双脚自然站立,一腿为支撑腿,另一腿提膝将落下的毽子用距膝盖尽头8~10厘米处将毽子踢起,然后两腿交互踢。磕毽的方法与平常踏步十分近似,只是比踏步时腿抬的略高一些,大腿与身体之间大约形成90度角,小腿与大腿之间形成略小于90度角。与毽子接触点是大腿正前面肌肉的端部(将大腿伸直后可用手摸到的位置)。
注意,做磕踢时要微收腹、稍挺胸,做到脚形不勾也不绷,要求自然放松。抬起脚掌离地面50厘米左右,毽子踢起高度距膝盖30厘米左右,距胸前30~40厘米即可。
◎脚外侧踢法
脚外侧踢法又叫拐踢。
拐踢要领:右脚拐踢时,左腿为支撑腿,左脚脚尖向左方向站立,与身体形成45度角。左膝微屈,身体成半下蹲姿势,然后右大腿用力向左摆动,右小腿同时抬起,右脚腕呈勾形,用右脚外侧后1/2处将下降的毽子踢起,高度可比盘踢略高一些(但一般以齐胸为准)。然后迅速将右脚脚尖向右站立,与身体形成45度角。右膝微屈用左脚以与右脚拐踢时的同样方法进行拐踢,形成左右互换交踢。
拐踢起的毽子要求正对身前、直上直下而不是左右摆动。踢起的毽子距胸前50厘米左右为宜。
◎脚尖踢法
脚尖踢法又叫绷踢,顾名思义也就是用绷起的脚面将毽子踢起,绷踢法近似足球中的踮球。
绷踢要领:双脚自然站立,用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约为10~20厘米,一腿为支撑腿,另一腿先屈膝、后脚跟随之抬起、脚尖猛离地面将下降的毽子用脚中趾趾跟部位踢起,待毽子再下降时,另一脚用同样方法踢起形成互换交踢。
绷踢时要微收腹,稍低头,全身放松。绷毽时脚掌离地面高度约为20~30厘米。毽子踢起高度距地面40~60厘米较为适宜。
◎落毽踢法
落毽踢法俗称落踢,指的是将毽子用不同的方法踢起后,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别接住。比如落在头部、肩部、背部等。落毽踢法还有很多有趣的名称,如“佛爷顶珠”“海底捞月”“狮子摆头”“倒挂珍珠”等。
落踢要领:它的主要练习方法是在把毽子踢好的情况下,掌握好毽子的下降速度、接毽子的同时掌握落毽时的缓冲动作,落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条件等逐一练习。
编者注:以上5种踢毽法为踢毽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初学时应学会一种踢法后再学另一种踢法,不要急于求成。
踢毽需要5注意
◎饭后或饭前不宜踢毽子。
◎踢毽子时最好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场地不宜过硬也不宜过软,踢毽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感觉冒汗即可停止。
◎踢毽子时精神要饱满,思想要高度集中,心到、眼到、脚到,反应要灵敏,动作要迅速,这样相互配合才会默契。精神也不要太紧张,太紧张腿会僵硬。
◎踢毽前简单活动下腿脚,热热身子。开始时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这样肌肉才会柔而不软、韧而不僵,不至于拉伤腿或腰部肌肉。尤其是老年人在踢毽子时,一定要快慢适度,否则会扭伤脚。
◎要持之以恒,刚开始踢不要急于求成,坚持经常踢就会找到感觉,自然就能控制好毽子。
(作者系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师)
相关链接
腿脚健康小测试
研究显示,人到中年后,腿部肌肉开始减少,骨质逐渐疏松、软化,韧性弹性降低,此时如果自以为健壮而不注意锻炼,腿部就会加快衰老。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腿部是否开始衰老呢?做做下面的测试即可。
1.腿脚没有以前灵便了。
2.干点活就腰酸腿疼。
3.走路变慢。
4.双腿一侧发凉。
5.腿部抽筋次数增多。
6.双腿肿胀。
7.腿部出现静脉曲张。
8.髋膝关节疼痛。
以上8项中,如果有3项及以上者,就要引起注意,这说明你的腿脚已经开始衰老。
毽子踢法不单一
踢毽是一项以协调下肢肌肉为主的健身运动。由于人体肌肉伸缩需要足够的血液供应,踢毽可加速静脉回流,维持下肢动脉和静脉的动力平衡,有效预防下肢血管性疾病。下面为大家推荐毽子的不同踢法,让你在学会多种踢法的同时练就一双“不老腿”。
◎脚内侧踢法
脚内侧踢法又叫盘踢,即抬腿时的瞬间很像平常盘腿的姿势。盘踢是踢毽子方法当中最有代表性的踢法。不会踢毽子的人拿起毽子来一般也会很自然地盘踢几下。
盘踢要领:双脚自然分开站立,近似肩宽,双膝微屈稳站。同时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为30厘米左右。在毽子下降时,一脚站立,用另一脚内侧将毽子踢起,高度以齐腰为准,一般不过胸,然后换另一脚用同样方法形成互换交踢。
要注意,右脚盘踢时身体要微向右转,左脚盘踢时身体要微向左转。
盘踢时要求膝盖向外侧将小腿向内侧自然抬起,待毽子距地面40~50厘米左右时接触毽子。
毽子踢起时与身体的距离不要太近或太远。一般离身体40~50厘米的位置为宜。
◎膝盖踢法
膝盖踢法俗称磕踢,在平时踢毽中不常见。一般初学踢毽的人都认为其难度较大,实际上磕踢比其他踢法较为容易。
磕踢要领:用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为30厘米左右,双脚自然站立,一腿为支撑腿,另一腿提膝将落下的毽子用距膝盖尽头8~10厘米处将毽子踢起,然后两腿交互踢。磕毽的方法与平常踏步十分近似,只是比踏步时腿抬的略高一些,大腿与身体之间大约形成90度角,小腿与大腿之间形成略小于90度角。与毽子接触点是大腿正前面肌肉的端部(将大腿伸直后可用手摸到的位置)。
注意,做磕踢时要微收腹、稍挺胸,做到脚形不勾也不绷,要求自然放松。抬起脚掌离地面50厘米左右,毽子踢起高度距膝盖30厘米左右,距胸前30~40厘米即可。
◎脚外侧踢法
脚外侧踢法又叫拐踢。
拐踢要领:右脚拐踢时,左腿为支撑腿,左脚脚尖向左方向站立,与身体形成45度角。左膝微屈,身体成半下蹲姿势,然后右大腿用力向左摆动,右小腿同时抬起,右脚腕呈勾形,用右脚外侧后1/2处将下降的毽子踢起,高度可比盘踢略高一些(但一般以齐胸为准)。然后迅速将右脚脚尖向右站立,与身体形成45度角。右膝微屈用左脚以与右脚拐踢时的同样方法进行拐踢,形成左右互换交踢。
拐踢起的毽子要求正对身前、直上直下而不是左右摆动。踢起的毽子距胸前50厘米左右为宜。
◎脚尖踢法
脚尖踢法又叫绷踢,顾名思义也就是用绷起的脚面将毽子踢起,绷踢法近似足球中的踮球。
绷踢要领:双脚自然站立,用一手将毽子在胸前抛起,离手高度约为10~20厘米,一腿为支撑腿,另一腿先屈膝、后脚跟随之抬起、脚尖猛离地面将下降的毽子用脚中趾趾跟部位踢起,待毽子再下降时,另一脚用同样方法踢起形成互换交踢。
绷踢时要微收腹,稍低头,全身放松。绷毽时脚掌离地面高度约为20~30厘米。毽子踢起高度距地面40~60厘米较为适宜。
◎落毽踢法
落毽踢法俗称落踢,指的是将毽子用不同的方法踢起后,用身体的各个部分别接住。比如落在头部、肩部、背部等。落毽踢法还有很多有趣的名称,如“佛爷顶珠”“海底捞月”“狮子摆头”“倒挂珍珠”等。
落踢要领:它的主要练习方法是在把毽子踢好的情况下,掌握好毽子的下降速度、接毽子的同时掌握落毽时的缓冲动作,落毽可根据自己的爱好、条件等逐一练习。
编者注:以上5种踢毽法为踢毽基本功的练习方法。初学时应学会一种踢法后再学另一种踢法,不要急于求成。
踢毽需要5注意
◎饭后或饭前不宜踢毽子。
◎踢毽子时最好找一个阴凉的地方,场地不宜过硬也不宜过软,踢毽时间不宜超过15分钟,感觉冒汗即可停止。
◎踢毽子时精神要饱满,思想要高度集中,心到、眼到、脚到,反应要灵敏,动作要迅速,这样相互配合才会默契。精神也不要太紧张,太紧张腿会僵硬。
◎踢毽前简单活动下腿脚,热热身子。开始时动作幅度应由小到大,速度由慢到快,这样肌肉才会柔而不软、韧而不僵,不至于拉伤腿或腰部肌肉。尤其是老年人在踢毽子时,一定要快慢适度,否则会扭伤脚。
◎要持之以恒,刚开始踢不要急于求成,坚持经常踢就会找到感觉,自然就能控制好毽子。
(作者系济南市第五人民医院医师)
相关链接
腿脚健康小测试
研究显示,人到中年后,腿部肌肉开始减少,骨质逐渐疏松、软化,韧性弹性降低,此时如果自以为健壮而不注意锻炼,腿部就会加快衰老。那么,如何知道自己的腿部是否开始衰老呢?做做下面的测试即可。
1.腿脚没有以前灵便了。
2.干点活就腰酸腿疼。
3.走路变慢。
4.双腿一侧发凉。
5.腿部抽筋次数增多。
6.双腿肿胀。
7.腿部出现静脉曲张。
8.髋膝关节疼痛。
以上8项中,如果有3项及以上者,就要引起注意,这说明你的腿脚已经开始衰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