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为更好地贯彻落实新课程提出的创新教育理念,初中数学教师应结合教学大纲对教学模式进行调整与革新,并把创新作为一种有效手段应用到数学课程教学思想之中,以进一步发展学生的创新能力。基于此,文章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一课题展开探讨与分析,以资参考。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68-02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有效地反映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育的“应用价值”,就必须要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推动数学教学改革,使其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吻合。以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我的看法:
一、以探索为主线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打造创新思维空间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教材内容的问题性、综合性和實践性特征为主 ,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探索学习环节,让学生在探索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重新组合,并建构新的知识。
如八年级上册的《勾股定理》一节中,为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刻地经历这样两个学习过程。一是对“一起探究”中两个情境的观察和操作,真正而自然地形成猜想;二是通过“做一做”,从拼图和面积关系中确认“勾股定理”的普遍性和正确性,从而推演出勾股定理的结论。勾股定理的推演过程,无疑是创作思维的过程,它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于形成,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把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开发出来。
二、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1创设问题情境,置疑导思
置疑导思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奠基石,而问题意识则是置疑导思的动力。但是,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对数学公式定理“死记硬背”和“硬套”,而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也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以及问题的质疑启发,这就导致学生在运用公式定理、结论时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自身思维的发展,更别说发展创新能力了。倘若教师能够以“问题”为主线,巧妙设计与知识内容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那么学生也能够获得问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
2.2重视操作实践,以动引思
操作实践是一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结合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来看,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机会,一些教师总怕学生“浪费”教学时间,一旦启而不发,便越俎代庖,一讲了事。长期以往,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丧失了动手探究的积极性。针对如上问题,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总的创新思维因素,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小组内合作交流,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各小组通过:①折叠内角;②把内角撕下拼成平角;③用量角器量出三内角度数相加三种方法得出了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们采用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目的?”学生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得知:目的就是想把三个内角“搬”到一起,并由此得出辅助线的添置方法。这种思维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在动手与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数学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课外活动则是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打破原有的课堂结构,脱离课堂教学的束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作性也会被迅速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会得到进一步拓展。当然,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不能随性而为,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催化”学生间接知识向直接能力的形成和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环境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结合课程内容的本质属性和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和知识,开展富意义的活动,在课堂的舞台上创出佳绩,为课改抒写新的一页,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维明.浅谈在初中數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41).
[2]王金文.浅议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3).
【关键词】农村初中数学 学生创新能力 培养
【中图分类号】G63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7)11-0168-02
作为一名初中数学教师,我深刻地认识到,要想有效地反映数学课程改革的目标和教育的“应用价值”,就必须要从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入手,推动数学教学改革,使其与新课程的要求相吻合。以下就初中数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谈谈我的看法:
一、以探索为主线设计活动过程,让学生经历学习过程,打造创新思维空间
课改背景下的数学教学应以教材内容的问题性、综合性和實践性特征为主 ,在实践过程中,强化学生的探索学习环节,让学生在探索中对已有的知识进行加工、重新组合,并建构新的知识。
如八年级上册的《勾股定理》一节中,为更好地实现本节课的学习目标,教师就需要引导学生深刻地经历这样两个学习过程。一是对“一起探究”中两个情境的观察和操作,真正而自然地形成猜想;二是通过“做一做”,从拼图和面积关系中确认“勾股定理”的普遍性和正确性,从而推演出勾股定理的结论。勾股定理的推演过程,无疑是创作思维的过程,它能够让学生亲自体验知识的发生于形成,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进而把学生内在的创新潜能开发出来。
二、采用多样化的活动形式,组织有效教学活动,促进学生创新能力发展
2.1创设问题情境,置疑导思
置疑导思是帮助学生形成创新能力的奠基石,而问题意识则是置疑导思的动力。但是,学生一直以来都习惯于对数学公式定理“死记硬背”和“硬套”,而教师为了赶教学进度,也不太注重对学生发散思维的引导以及问题的质疑启发,这就导致学生在运用公式定理、结论时形成固有的思维定势,限制自身思维的发展,更别说发展创新能力了。倘若教师能够以“问题”为主线,巧妙设计与知识内容相关的问题,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趣和愿望,那么学生也能够获得问题意识,明确学习目的,动员必要的已有经验和认识,进入探究与学习的状态。
2.2重视操作实践,以动引思
操作实践是一种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有效手段。结合当前的初中数学课堂来看,教师并没有给予学生足够的动手操作和实践机会,一些教师总怕学生“浪费”教学时间,一旦启而不发,便越俎代庖,一讲了事。长期以往,学生形成了依赖心理,丧失了动手探究的积极性。针对如上问题,教师应充分挖掘教材总的创新思维因素,给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动手、动脑、动口的机会,使学生在操作过程中展开思维,发展创新能力。
如在教学《三角形的内角和定理》时,教师就可以将学生分成四人小组,让小组内合作交流,用什么方法可以说明“三角形内角和为180°”的结论。在问题的引导下,各小组通过:①折叠内角;②把内角撕下拼成平角;③用量角器量出三内角度数相加三种方法得出了结论。在此基础上,教师可以进一步提问:“你们采用这三种方法有什么共同的目的?”学生通过组内讨论交流,得知:目的就是想把三个内角“搬”到一起,并由此得出辅助线的添置方法。这种思维训练方法大大提高了学生的独创精神,让学生在动手与合作交流中加深对知识的掌握和理解,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思维能力。
三、实现课堂教学的延伸,丰富数学课外知识,培养学生创新思维能力
课堂教学是教育活动实施的基本组织形式,而课外活动则是教育教学的有益补充和延伸。为此,教师在实际的数学课堂教学中,要打破原有的课堂结构,脱离课堂教学的束缚,把课堂教学延伸到课外去,指导学生有计划、有针对性地参与课外实践活动。如此一来,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和创作性也会被迅速调动起来,那么学生不仅能够更加深刻地理解教材中的知识,学生的思维空间也会得到进一步拓展。当然,教师在开展课外活动时不能随性而为,而是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灵活选用,设计丰富的课外活动,“催化”学生间接知识向直接能力的形成和量变到质变的转化。
四、结语
新课程改革环境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师在实施教学活动时,应结合课程内容的本质属性和特点,结合学生已有的实际经验和知识,开展富意义的活动,在课堂的舞台上创出佳绩,为课改抒写新的一页,让学生在学习中进一步提高自己的实际问题解决能力和创新能力。
参考文献:
[1]王维明.浅谈在初中數学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J].考试周刊,2011(41).
[2]王金文.浅议数学创新能力的培养[J].数学大世界(教师适用),20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