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过去,天水城区是没有这么多高楼的。从街市穿行而过,让人止不住就要仰望的,是一棵挨一棵站在街头巷尾、门前院落,粗可合围、高能擎天的参天古树。登上南郭寺,站在玉泉观,朝下一望,躯干巨大,树干如云的古树从密密匝匝结成一片的古旧屋顶上撑开一道道豁口,捧绿撒翠,煌煌然如一堆堆苍翠的山峰从西关涌向东关,由北关堆向南城,十分壮观。
天水城区究竟有多少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我没有清点过,但从每天经过的巷口文物部门为几棵古槐制作的保护标识编号揣摸,全城百年以上的古树,少说也该有三、五百株之多。后来才从文物部门得知,天水城区古树数量远远超过了江南古城杭州,直逼扬州,位居全国第二,如果从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和树龄动辄就是三五百年甚至上千年而论,天水则毫无悬念地稳居全国之首了。
伏羲庙的八八六十四株古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所包含的另一层意味应该是有人栽了树,才会有树。可见,对一座城,一个村庄来说,有没有几棵让人一望便会油然生出沧桑浩叹的古树,便可以获知这个地方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资料。天水距中华文明鼎盛至极的关中仅一座陇山相隔,又有渭水相通。天水建城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88年的秦武公时代,距今将近2700年了。如此说来,在这座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的古城,有这么多的古树,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水城区古树以国槐居多,间以松树和柏树。应该说,这些苍然古树,是迄今为止这座城市最高寿、阅历最丰富的居民。伏羲庙原先依照伏羲八八六十四卦排列方式植有64棵柏树,树与庙同寿,都是明正德年间的圣物。日月推移,沧海桑田,有生命的树自然也有生老病死的时候。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庙内存活至今的二十来棵古柏,不管躯干有多么精瘦,枝干如何苍老,却依然执著地把根伸进泥土深处,把一簇仅有的绿意播向蓝天。走进伏羲庙,不谈伏羲八卦的神秘奥妙,仅瞅一眼这些老而不枯的古柏,就足以让人对这座华夏始祖的宗庙充满肃穆崇敬之情了。
有些日子,我曾经长久地站在这一棵棵绿冠如云的大树下用心揣摸,这些春日便发出新芽,风雨来时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的古树,与我们居住的这座古城过去的人事变故到底还有哪些联系呢?
有了这个想法,我又到城南慧音山坳里的南郭寺,朝拜那几棵早已与这座千古名刹融为一体的古树。南郭寺距城区少说也有八九里路程,但站在城南河岸上一眼望见的,就是侍卫在山门左右的两棵古槐。其树干粗可三人合围,树冠能为几亩地投下绿荫,这便是“南郭寺三绝”之一的唐槐,已有1300多年树龄。寺内大雄宝殿院内被誉为“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据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古树专家通过Cl4测定,树龄高达2300~2500年,和中国先圣孔夫子同龄。公元759年深秋,大唐诗圣杜甫登临南郭寺时,还为这棵如今一枝分岔南北、中间又寄生了一株卫矛的古树,写下了“老树空庭得”的诗句。
惨遭砍伐的街亭“九股松”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凭借自己杜撰的文字认识历史,但历史本身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真正的历史一旦变成书面的东西,怎么说也就让人觉得不那么牢靠,不那么真实了,还不如这一棵棵把根深扎于大地深处的古树所标示、所见证的历史。
于是,我总以为对于这座千年古城来说,这一棵棵綠冠如云,粗大的树干上落满了岁月累累伤痕的古树,不啻是让天水身显名赫的自然景观,更是这座不老的古城活着的历史。如果我们把天水城这些树龄长者达两千多年,幼者也有三五百岁的古树,依照它们生长的年代排列出来,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秦州志》吗?
长在城里的古树算是有福的。它没黑没明地站在熙攘的街市上,有游客为它投下惊叹的喝彩,有文人骚客为它吟诗写赋,有文物部门为它挂牌保护。至于那些因生不逢地而枯于荒丘、死在山里的古树,则免不了要遭受另一番境遇。
我的老家街子乡也有两棵祖祖辈辈引以为豪的古树,其中一棵是国槐,祖辈就叫它“八股槐”,至今还挺立在当年杜甫侄子杜佐居住过的子美村后面,因此又叫“子美槐”。另一棵是我国北方本来就十分罕见的珍稀树种——白皮松,被称为“九股松”,原本挺立在街亭古镇东柯河左岸河谷川地上。这两棵古树一左一右,本来是家乡街子古镇一处独一无二的景观。不幸的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九股松”被当时的公社书记下令砍伐,如今只留下一棵老枝剌天的“八股槐”,孤寂地守护着街亭古镇。
天水城里的古树虽多,却没有一棵拥有“九股松”那种顶天立地的气象。从潘集寨沿东柯河进东柯谷,七八里路之外,就能看到“九股松”那高隆如山的绿色树冠。每至春回大地,“九股松”满枝苍翠,雪白的树身和高大的树枝便撑起一片松香清芬,使整个街亭古镇沉迷陶醉。到了初夏,不知从何处翩翩飞来的白鹭栖落枝头,使这棵古树占据的一方天空,成了这座古朴小镇最富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观。也不知是请阴阳先生看了风水的缘故,还是嫉恨这树千秋古树逼人的生命活力,公社大院要搬到“九股松”下的一片平地上,于是在一个本该属于树木生长的春天,残忍的刀斧却砍向天水古树家族中这棵绝代神品。“九股松”惨遭厄运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中。一个多月时间,天天从教室玻璃窗看着十几条汉子刀斧并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于把那棵我后来才获知可称为“第四纪冰川时期活化石”的白皮松砍倒在地,我的心中有一种隐痛,以至于时隔40多年,每次回家看到子美村后孤零零独自苍老的“八股槐”,这种无奈的隐痛就愈加剧烈。
古树把粗壮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既是为了生存,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对大地母亲的热爱。但我更愿意把这种不朽的生命状态,理解为大自然有意安排、供后人用情感和良知破译的另一种历史。
天水城区究竟有多少棵百年以上的古树,我没有清点过,但从每天经过的巷口文物部门为几棵古槐制作的保护标识编号揣摸,全城百年以上的古树,少说也该有三、五百株之多。后来才从文物部门得知,天水城区古树数量远远超过了江南古城杭州,直逼扬州,位居全国第二,如果从单位面积分布密度和树龄动辄就是三五百年甚至上千年而论,天水则毫无悬念地稳居全国之首了。
伏羲庙的八八六十四株古柏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这句话所包含的另一层意味应该是有人栽了树,才会有树。可见,对一座城,一个村庄来说,有没有几棵让人一望便会油然生出沧桑浩叹的古树,便可以获知这个地方文明起源的第一手资料。天水距中华文明鼎盛至极的关中仅一座陇山相隔,又有渭水相通。天水建城史可以上溯至公元前688年的秦武公时代,距今将近2700年了。如此说来,在这座前后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历史的古城,有这么多的古树,也就不足为奇了。
天水城区古树以国槐居多,间以松树和柏树。应该说,这些苍然古树,是迄今为止这座城市最高寿、阅历最丰富的居民。伏羲庙原先依照伏羲八八六十四卦排列方式植有64棵柏树,树与庙同寿,都是明正德年间的圣物。日月推移,沧海桑田,有生命的树自然也有生老病死的时候。但令人叹为观止的是,庙内存活至今的二十来棵古柏,不管躯干有多么精瘦,枝干如何苍老,却依然执著地把根伸进泥土深处,把一簇仅有的绿意播向蓝天。走进伏羲庙,不谈伏羲八卦的神秘奥妙,仅瞅一眼这些老而不枯的古柏,就足以让人对这座华夏始祖的宗庙充满肃穆崇敬之情了。
有些日子,我曾经长久地站在这一棵棵绿冠如云的大树下用心揣摸,这些春日便发出新芽,风雨来时练就了一身钢筋铁骨的古树,与我们居住的这座古城过去的人事变故到底还有哪些联系呢?
有了这个想法,我又到城南慧音山坳里的南郭寺,朝拜那几棵早已与这座千古名刹融为一体的古树。南郭寺距城区少说也有八九里路程,但站在城南河岸上一眼望见的,就是侍卫在山门左右的两棵古槐。其树干粗可三人合围,树冠能为几亩地投下绿荫,这便是“南郭寺三绝”之一的唐槐,已有1300多年树龄。寺内大雄宝殿院内被誉为“古秦州八景”之一的南山古柏,据北京园林科学研究所古树专家通过Cl4测定,树龄高达2300~2500年,和中国先圣孔夫子同龄。公元759年深秋,大唐诗圣杜甫登临南郭寺时,还为这棵如今一枝分岔南北、中间又寄生了一株卫矛的古树,写下了“老树空庭得”的诗句。
惨遭砍伐的街亭“九股松”
自古以来,人类一直凭借自己杜撰的文字认识历史,但历史本身是一种过程,一种状态。真正的历史一旦变成书面的东西,怎么说也就让人觉得不那么牢靠,不那么真实了,还不如这一棵棵把根深扎于大地深处的古树所标示、所见证的历史。
于是,我总以为对于这座千年古城来说,这一棵棵綠冠如云,粗大的树干上落满了岁月累累伤痕的古树,不啻是让天水身显名赫的自然景观,更是这座不老的古城活着的历史。如果我们把天水城这些树龄长者达两千多年,幼者也有三五百岁的古树,依照它们生长的年代排列出来,不就是一部活生生的《秦州志》吗?
长在城里的古树算是有福的。它没黑没明地站在熙攘的街市上,有游客为它投下惊叹的喝彩,有文人骚客为它吟诗写赋,有文物部门为它挂牌保护。至于那些因生不逢地而枯于荒丘、死在山里的古树,则免不了要遭受另一番境遇。
我的老家街子乡也有两棵祖祖辈辈引以为豪的古树,其中一棵是国槐,祖辈就叫它“八股槐”,至今还挺立在当年杜甫侄子杜佐居住过的子美村后面,因此又叫“子美槐”。另一棵是我国北方本来就十分罕见的珍稀树种——白皮松,被称为“九股松”,原本挺立在街亭古镇东柯河左岸河谷川地上。这两棵古树一左一右,本来是家乡街子古镇一处独一无二的景观。不幸的是,二十世纪70年代末,“九股松”被当时的公社书记下令砍伐,如今只留下一棵老枝剌天的“八股槐”,孤寂地守护着街亭古镇。
天水城里的古树虽多,却没有一棵拥有“九股松”那种顶天立地的气象。从潘集寨沿东柯河进东柯谷,七八里路之外,就能看到“九股松”那高隆如山的绿色树冠。每至春回大地,“九股松”满枝苍翠,雪白的树身和高大的树枝便撑起一片松香清芬,使整个街亭古镇沉迷陶醉。到了初夏,不知从何处翩翩飞来的白鹭栖落枝头,使这棵古树占据的一方天空,成了这座古朴小镇最富诗情画意的迷人景观。也不知是请阴阳先生看了风水的缘故,还是嫉恨这树千秋古树逼人的生命活力,公社大院要搬到“九股松”下的一片平地上,于是在一个本该属于树木生长的春天,残忍的刀斧却砍向天水古树家族中这棵绝代神品。“九股松”惨遭厄运那一年,我正在读初中。一个多月时间,天天从教室玻璃窗看着十几条汉子刀斧并用,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终于把那棵我后来才获知可称为“第四纪冰川时期活化石”的白皮松砍倒在地,我的心中有一种隐痛,以至于时隔40多年,每次回家看到子美村后孤零零独自苍老的“八股槐”,这种无奈的隐痛就愈加剧烈。
古树把粗壮的根系深深扎入地下,既是为了生存,也可以理解为生命对大地母亲的热爱。但我更愿意把这种不朽的生命状态,理解为大自然有意安排、供后人用情感和良知破译的另一种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