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孙子兵法》畅谈形、变、势和速等要素对战事的影响。要了解形,形者形势也;掌握变,变者变幻莫测也;积累势,势者蓄势待发也,势如破竹也,势不可挡也;讲究速,速者兵贵神速也。孰不知此四者乃是解题兵法之根本,即了解题目的语言组织,掌握题目的变化的路数,积累知识爆发的势能,讲究做题的速度和效率。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形 变 势 速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然题者,亦诡道也,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命题人欲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出题时必难而示之易,易而示之难。在执笔难书为之困惑时,做题人须想到既然频频交锋就应兵不厌诈。又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知题目的形和变,“知己”——知自己的势和速。学生需从这四点出发攻克难题。
一、了解形
形者,形势也。古时行军打仗,总要先排兵布阵一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从来不弄险,每战必精心备战,或分兵或疑兵或伏兵。命题人出题也讲究形势。表面上简简单单两三句话,实则费了一番心思,组织语言编写材料,总是把关键词藏在字里行间,与学生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正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想藏得住又不被发现,就要把知识点潜伏于材料中,将它隐蔽起来。有时候还要给它改头换面。
例题1:“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因为(?摇?摇?摇?摇)。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纽带
C.消费决定生产 D.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第一步:审题。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读题后会发现题中没有涉及“消费”字眼,奇怪的是选项都是关于它的阐述。看来“消费”确实潜伏了,怎样才能找到线索把它挖掘出来?那就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第二步:破题。正所谓“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上天入地求之遍”,遍访每一个可疑的字眼。很快“内需”就进入我们的眼帘,进入我们的视线,引起我们的关注,“扩大内需”势必刺激消费,突破就在于此。
第三步:解题。设置的问题是让我们找原因,要么在题中找,要么在书中找。本题好在题中已经存在因果关系。孰因孰果,学生应该能够分辨得出来,“内需”是因,“经济发展”是果。运用排除法B项和C项的表述是明显错误的,而A项强调的是生产的原因,只有D项表达的是消费的原因。
二、掌握变
变者,变幻莫测也。《孙子兵法》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对原先的战略部署稍作变动,敌方摸不清你的行军规律,自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不能按常理出牌。在马陵之战中,孙膑的添兵减灶之计引得庞涓穷追不舍,结果迫使狂妄自大的庞涓自入樊笼而含恨自杀,这早已深入人心。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使用增灶之计,迫使多疑的司马懿不敢轻追,蜀兵不损一人一骑成功撤回。命题人出题也是一反常态,如果你墨守成规,就会掉进他的知识陷阱里。正所谓“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不管敌人如何变化策略,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书本知识,“万变”的是题目。
例题2:2010年,某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190.98亿元,占GDP比重高达53.1%。上述材料说明(?摇?摇?摇?摇)。
A.个体、私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B.个体、私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
C.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D.个体、私营经济比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大
第一步:审题。学生可能不知“民营经济”为何物,或许从新闻上听过。可以断定的是“民营经济”肯定不是国营经济,即改革开放后的国有经济,而选项已经明确告诉“民营经济”在这里特指“个体、私营经济”。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民营经济占GDP比重高达53.1%”,超过了一半。常见的题型是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很大,以此说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学生对于津津乐做的题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了。在本题中,学生会觉得材料与所学不符因此困惑。这就是出题者的高明之处。稍作变动就使得题目“一波三折”。
第二步:破题。怎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困惑?答案还是来自自材料。一些蛛丝马迹可能被忽略了。“某省”是局部,它的民营经济比重超过一半,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某省”就是“有的地方”,它的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就可以高达一半之多。本题的关键词不是“民营经济”,也不是GDP比重,而是不起眼的“某省”。
第三步:解题。比较四个选项,AB两项表述明显错误,“主体”是公有制经济,“主导”是国有经济,对于课本知识生疏的学生来说容易混淆二者的地位。无论如何“主体”和“主导”不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地位。再运用排除法,D项比较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贡献孰大孰小,而不是在某省的比重孰大孰小。即使国有经济在某省比重小,也并不意味着它的贡献就小。所以,答案是C项。比重高只能说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重要。
三、积累势
势者,蓄势待发也,势如破竹也,势不可挡也。《孙子兵法》云:“故胜兵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若天降神兵,飞流直下,声势浩大。又云:“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战争中敌我双方都在借助地形积蓄力量,做题也是一样。在书本上积蓄,把书上的知识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积蓄,把老师解题知识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在课外积蓄,把课外时政知识变成你自己的知识。有了这积蓄,就会处于知识宝塔的高层,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政治题目倒是短小精悍,只是材料一般都是又臭又长,尤其是哲学题所引用的材料,这就看学生功底是否扎实,能否高屋建瓴。同是一篇材料,综合性比较强,可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和时政等多个角度分析。在阅读时,学生要带上“有色眼镜”筛选信息,使有关的信息浮出水面,使无关的信息沉入水底。信息与课本知识对接,无论从哪个角度,得出答案就信手拈来。
四、讲究速
速者,兵贵神速也。《孙子兵法》云:“久则钝兵挫锐。”有些战事由于统帅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贻误战机。君不见官渡之战好谋无断、色厉内荏的袁绍,把谋士和战机都拱手相让,曹操只好笑纳。书山题海漫游,有时想把纸上风光尽收眼底,可是总被无情的限时打破,秒针滴答,一目三行。来不及品味,更没时间回味。一切都在争分夺秒,你追我赶。难怪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于那些不太确定的选项,学生总在摇摆犹豫,写写改改,改到最后哪怕是正确的,也可能因为这一题耗时太多,影响到整张试卷的答题时间。因一匹驽马影响整个战局,得不偿失。
虽然没有经历硝烟,我们依然是勇敢的先锋战士。这场战役斗的就是兵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命题人挖掘知识的沟壑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就用知识把沟壑填满,“天堑变通途”。斗法要了解形、掌握变、积累势和讲究速,如此才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华书局.
[2]孙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家出版社.
[3]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关键词: 《孙子兵法》 形 变 势 速
《孙子兵法》曰:“兵者,诡道也。”然题者,亦诡道也,二者有异曲同工之妙。命题人欲出其不意,攻其无备,出题时必难而示之易,易而示之难。在执笔难书为之困惑时,做题人须想到既然频频交锋就应兵不厌诈。又曰:“知己知彼,百战不殆。”“知彼”——知题目的形和变,“知己”——知自己的势和速。学生需从这四点出发攻克难题。
一、了解形
形者,形势也。古时行军打仗,总要先排兵布阵一番。《三国演义》中诸葛亮一生从来不弄险,每战必精心备战,或分兵或疑兵或伏兵。命题人出题也讲究形势。表面上简简单单两三句话,实则费了一番心思,组织语言编写材料,总是把关键词藏在字里行间,与学生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正所谓“善守者,藏于九地之下”,想藏得住又不被发现,就要把知识点潜伏于材料中,将它隐蔽起来。有时候还要给它改头换面。
例题1:“十二五”规划纲要强调,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这是因为(?摇?摇?摇?摇)。
A.生产决定消费 B.消费是社会再生产的纽带
C.消费决定生产 D.消费对生产有重要的反作用
第一步:审题。对于刚刚步入高中的学生,读题后会发现题中没有涉及“消费”字眼,奇怪的是选项都是关于它的阐述。看来“消费”确实潜伏了,怎样才能找到线索把它挖掘出来?那就需要练就一双火眼金睛。
第二步:破题。正所谓“善攻者,动于九天之上”,“上天入地求之遍”,遍访每一个可疑的字眼。很快“内需”就进入我们的眼帘,进入我们的视线,引起我们的关注,“扩大内需”势必刺激消费,突破就在于此。
第三步:解题。设置的问题是让我们找原因,要么在题中找,要么在书中找。本题好在题中已经存在因果关系。孰因孰果,学生应该能够分辨得出来,“内需”是因,“经济发展”是果。运用排除法B项和C项的表述是明显错误的,而A项强调的是生产的原因,只有D项表达的是消费的原因。
二、掌握变
变者,变幻莫测也。《孙子兵法》云:“战势不过奇正,奇正之变,不可胜穷也。”对原先的战略部署稍作变动,敌方摸不清你的行军规律,自然攻无不克战无不胜,所以不能按常理出牌。在马陵之战中,孙膑的添兵减灶之计引得庞涓穷追不舍,结果迫使狂妄自大的庞涓自入樊笼而含恨自杀,这早已深入人心。诸葛亮却反其道而行,使用增灶之计,迫使多疑的司马懿不敢轻追,蜀兵不损一人一骑成功撤回。命题人出题也是一反常态,如果你墨守成规,就会掉进他的知识陷阱里。正所谓“诱敌之法甚多,最妙之法,不在疑似之间,而在类同,以固其惑”。不管敌人如何变化策略,要以不变应万变。“不变”的是书本知识,“万变”的是题目。
例题2:2010年,某省民营经济增加值达3190.98亿元,占GDP比重高达53.1%。上述材料说明(?摇?摇?摇?摇)。
A.个体、私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居主导地位
B.个体、私营经济已在国民经济中居主体地位
C.个体、私营经济成为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
D.个体、私营经济比公有制经济对国民经济发展的贡献大
第一步:审题。学生可能不知“民营经济”为何物,或许从新闻上听过。可以断定的是“民营经济”肯定不是国营经济,即改革开放后的国有经济,而选项已经明确告诉“民营经济”在这里特指“个体、私营经济”。这个问题解决了,那个问题又出现了。“民营经济占GDP比重高达53.1%”,超过了一半。常见的题型是公有制经济的比重很大,以此说明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学生对于津津乐做的题已经形成思维定势了。在本题中,学生会觉得材料与所学不符因此困惑。这就是出题者的高明之处。稍作变动就使得题目“一波三折”。
第二步:破题。怎样才能解决学生的困惑?答案还是来自自材料。一些蛛丝马迹可能被忽略了。“某省”是局部,它的民营经济比重超过一半,也是合情合理的。因为“公有资产在社会总资产中占优势。这是就全国而言,有的地方、有的产业可以有所差别”。“某省”就是“有的地方”,它的民营经济占GDP比重就可以高达一半之多。本题的关键词不是“民营经济”,也不是GDP比重,而是不起眼的“某省”。
第三步:解题。比较四个选项,AB两项表述明显错误,“主体”是公有制经济,“主导”是国有经济,对于课本知识生疏的学生来说容易混淆二者的地位。无论如何“主体”和“主导”不是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地位。再运用排除法,D项比较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与国有经济的贡献孰大孰小,而不是在某省的比重孰大孰小。即使国有经济在某省比重小,也并不意味着它的贡献就小。所以,答案是C项。比重高只能说明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重要。
三、积累势
势者,蓄势待发也,势如破竹也,势不可挡也。《孙子兵法》云:“故胜兵若决积水于千仞之溪。”若天降神兵,飞流直下,声势浩大。又云:“故善战人之势,如转圆石于千仞之山者,势也。”战争中敌我双方都在借助地形积蓄力量,做题也是一样。在书本上积蓄,把书上的知识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在课堂上积蓄,把老师解题知识变成你自己的知识;在课外积蓄,把课外时政知识变成你自己的知识。有了这积蓄,就会处于知识宝塔的高层,居高临下,一览无余。政治题目倒是短小精悍,只是材料一般都是又臭又长,尤其是哲学题所引用的材料,这就看学生功底是否扎实,能否高屋建瓴。同是一篇材料,综合性比较强,可从经济、政治、哲学、文化和时政等多个角度分析。在阅读时,学生要带上“有色眼镜”筛选信息,使有关的信息浮出水面,使无关的信息沉入水底。信息与课本知识对接,无论从哪个角度,得出答案就信手拈来。
四、讲究速
速者,兵贵神速也。《孙子兵法》云:“久则钝兵挫锐。”有些战事由于统帅的优柔寡断、犹豫不决而贻误战机。君不见官渡之战好谋无断、色厉内荏的袁绍,把谋士和战机都拱手相让,曹操只好笑纳。书山题海漫游,有时想把纸上风光尽收眼底,可是总被无情的限时打破,秒针滴答,一目三行。来不及品味,更没时间回味。一切都在争分夺秒,你追我赶。难怪曹刿曰:“夫战,勇气也。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对于那些不太确定的选项,学生总在摇摆犹豫,写写改改,改到最后哪怕是正确的,也可能因为这一题耗时太多,影响到整张试卷的答题时间。因一匹驽马影响整个战局,得不偿失。
虽然没有经历硝烟,我们依然是勇敢的先锋战士。这场战役斗的就是兵法,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命题人挖掘知识的沟壑阻挡我们前进的步伐,我们就用知识把沟壑填满,“天堑变通途”。斗法要了解形、掌握变、积累势和讲究速,如此才能百战不殆。
参考文献:
[1]罗贯中.三国演义.中华书局.
[2]孙武.孙子兵法与三十六计.作家出版社.
[3]思想政治课教学.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