检测微卫星不稳在中国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患者诊断中的应用

来源 :中国癌症杂志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ongwujuny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背景与目的: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 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HNPCC)是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综合征,国外报道90%的HNPCC肿瘤表现为微卫星不稳(m icrosatellite instab ility,MSI),可作为筛查HNPCC的金标准。本研究旨在了解中国HNPCC肿瘤MSI发生率以及可疑HNPCC患者大肠癌肿瘤中的MSI发生率,由此探讨大肠癌患者家族中的胃癌等HNPCC相关肿瘤对发现HNPCC患者的意义。方法:选择符合Am sterdam标准的HNPCC组大肠癌标本18例,和不符合Am sterdam标准、但高度怀疑为HNPCC的可疑HNPCC组大肠癌标本16例,检测BAT26、D2S123、BAX、IGFIIR、hMSH3和hMSH6 6个微卫星位点的微卫星不稳在两组中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微卫星不稳频率的差异。结果:上述各微卫星位点在HNPCC组和可疑HNPCC组标本中均显示较高的突变率。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在两组标本中的检出率分别为94.4%和93.7%,差异无显著性。BAT26对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敏感度高。结论:MSI在中国HNPCC患者中的发生频率与国外类同。仅用BAT26可发现大部分高度微卫星不稳肿瘤。将胃癌等HNPCC相关肿瘤纳入临床诊断标准,可能有助于避免在中国大肠癌人群中漏诊HNPCC患者。
其他文献
背景与目的:蒽环类和(或)紫杉类药物在新辅助和(或)辅助治疗中的广泛应用增加了乳腺癌复发转移后选择解救治疗药物的难度,有研究证明吉西他滨(gemcitabine,GEM)、顺铂(cisplatin,DDP)
目的探讨新疆维吾尔族高屎酸血症与代谢综合征的相关性。方法对新入院就诊的维吾尔族人群分别进行一般身体指标的测量和血液生化指标的检测,分析并比较男女两性病例组与对照组
背景与目的:中同直肠癌的发病率逐年上升,如何提高患者的生存率及术中保肌是目前探讨的热点话题本研究旨在探讨直肠系膜全切除术(TME)及吻合器在低位直肠癌保肌手术中的作用、方
目的观察酶育牛黄(CBCG)在小鼠体内、体外对肉瘤S180的抑制作用和免疫调节作用。方法 (1)体内实验:建立小鼠荷瘤模型,随机分为模型组,CBCG低、中、高剂量组和环磷酰胺(CTX)组。观察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