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全国组织部长会议强调,全方位培养、引进、用好人才。人才是科技创新的根本,实现科技自立自强,必须把人才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抓紧抓实抓好。绵阳市立足中国唯一科技城的特殊地位和重要使命,紧扣体制机制、人才工程、协同发展、发展环境精准发力,健全富有科技城独特印记的人才工作体系,深化西部人才强市建设,推动绵阳建设具有全国影响力的科技创新先行示范区。
突出改革创新,提升体制机制牵引力。围绕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加快构建与科技城建设相适应、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使各方面人才不拘一格、各尽其能。构建协作高效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实行“一单位一体系”考核,健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积极作为、用人主体主动发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人才”工作格局,更好做到“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发展就要抓人才”。形成系统完备政策体系。聚焦全链条、全领域、全方面,以编制全市 “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为统揽,围绕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现代產业等,研究制定支持创新发展的人才系列新政,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驱动、军民融合人才牵引、现代产业人才支撑、对外开放人才引领,推动人才工作与全市高质量发展战略融合、举措协同。开展靶向精准路径探索。以新一轮全创改革试验为契机,在个人所得税优惠、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国防军工人才培育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行科研人员“项目包干”“揭榜挂帅”等制度,聚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绵阳路径,努力为生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科技城之力。
突出均衡发展,提升人才工程贡献力。围绕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激励项目与激励人才并重,激励高层次人才与激励基层人才和工匠人才并重,统筹抓好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为各类人才开辟成才通道、创造发展空间。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以破解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 “卡脖子”技术为核心,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产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力争全年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不少于40个。同步推行柔性引才模式,灵活实现高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实施“绵州育才计划”。着眼发展急需和长远所需,完善动态调整和专家举荐机制,持续推动“引企入教”改革,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青年人才和新兴行业人才培育,健全人才培育体系。结合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工程,抓好乡村人才引进管理和使用流动,统筹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本土人才“基本盘”。启动实施科技城新区人才工程。把科技城新区作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用活用好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围绕产业经济、城市规划、科技管理、现代金融等,制定专项人才引进培育举措,探索差异化、精准化人才引育实施路径,支持新区引进各类硕博人才和高水平创业团队,打造创新人才汇聚地。
突出合作共赢,提升协同发展聚合力。围绕构建更加紧密的人才发展共同体,加强政策融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活动联办、环境共造,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人才协同发展。抓好区域协作。围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定期会商、总结评估、跟踪问效等工作机制,务实抓好与重庆市北碚区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合作事项,认真落实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任务,统筹推动与周边地市等区域间人力资源合作,以更高层次的人才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抓好校地协作。全面参与“招院引所”专项,深化“一县一高校”培育建设行动,支持重点县区、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业人才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用好“科技城人才之家”合作平台,促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各类用人主体间人才跨界交流,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深度和广度。抓好市域协作。优化实施“绵州英才荟”系列人才活动,推动市县联动开展招才引智等专场活动,深化市内毗邻区县人力资源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地区创建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县,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体制机制,让人才流向得以科学调节、人才分布更趋合理。
突出服务质效,提升发展环境吸引力。围绕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把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提升各类人才获得感幸福感,让重才敬才蔚然成风。深化引领。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持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办好“致敬科技城建设者”高层次人才研修疗养、科技城人才讲坛等专题活动,引导各类人才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建强载体。探索组建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推动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园区,建好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和科技城人才俱乐部,运营好西部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推出第二批市级人才“投贷险”专属金融产品,不断提升科技城人才品牌度。做优服务。推出线上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升级“绵州英才卡”住房购房、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等服务功能,落实好市领导联系科研院所高校、人才制度和重大国防项目人才保障机制,推动人才服务更加务实精准、便利高效。发挥好国际人才分市场和外国人服务站作用,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作者系中共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编/刘艳梅)
突出改革创新,提升体制机制牵引力。围绕让人才创造活力竞相迸发、聪明才智充分涌流,加快构建与科技城建设相适应、有利于创新发展的人才发展体制机制,使各方面人才不拘一格、各尽其能。构建协作高效工作格局。坚持党管人才原则,创新实施人才工作目标考核制度,实行“一单位一体系”考核,健全完善组织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积极作为、用人主体主动发力、社会力量广泛参与的“大人才”工作格局,更好做到“管行业就要管人才、抓发展就要抓人才”。形成系统完备政策体系。聚焦全链条、全领域、全方面,以编制全市 “十四五”人才发展规划为统揽,围绕科技创新、军民融合、现代產业等,研究制定支持创新发展的人才系列新政,强化科技创新人才驱动、军民融合人才牵引、现代产业人才支撑、对外开放人才引领,推动人才工作与全市高质量发展战略融合、举措协同。开展靶向精准路径探索。以新一轮全创改革试验为契机,在个人所得税优惠、编制资源统筹使用、国防军工人才培育等方面先行先试,推行科研人员“项目包干”“揭榜挂帅”等制度,聚力打造全过程创新生态链,积极探索新型举国体制绵阳路径,努力为生成国家战略科技力量贡献科技城之力。
突出均衡发展,提升人才工程贡献力。围绕引进人才与留住人才并重,激励项目与激励人才并重,激励高层次人才与激励基层人才和工匠人才并重,统筹抓好人才工程项目实施,为各类人才开辟成才通道、创造发展空间。优化实施“科技城人才计划”。以破解重点产业、重大项目、重点学科 “卡脖子”技术为核心,依托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中心、院士产业园、博士后工作站等平台,大力引进科技领军人才和创新团队和优秀青年科技人才,力争全年引进高水平人才团队不少于40个。同步推行柔性引才模式,灵活实现高端人才“不求所有、但求所用”。创新实施“绵州育才计划”。着眼发展急需和长远所需,完善动态调整和专家举荐机制,持续推动“引企入教”改革,深化职普融通、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加大青年人才和新兴行业人才培育,健全人才培育体系。结合乡村人才振兴重点工程,抓好乡村人才引进管理和使用流动,统筹推进农业科技人才、农业生产经营人才、乡村治理人才等人才队伍建设,不断壮大本土人才“基本盘”。启动实施科技城新区人才工程。把科技城新区作为人才管理改革试验区,用活用好人才专项事业编制,围绕产业经济、城市规划、科技管理、现代金融等,制定专项人才引进培育举措,探索差异化、精准化人才引育实施路径,支持新区引进各类硕博人才和高水平创业团队,打造创新人才汇聚地。
突出合作共赢,提升协同发展聚合力。围绕构建更加紧密的人才发展共同体,加强政策融通、资源共享、平台共建、活动联办、环境共造,实现全方位、多层次、跨领域的人才协同发展。抓好区域协作。围绕深度参与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健全定期会商、总结评估、跟踪问效等工作机制,务实抓好与重庆市北碚区干部人才协同发展合作事项,认真落实成都平原经济区人才一体化发展任务,统筹推动与周边地市等区域间人力资源合作,以更高层次的人才协同发展推动区域创新发展。抓好校地协作。全面参与“招院引所”专项,深化“一县一高校”培育建设行动,支持重点县区、重点企业与高校院所组建产业人才联盟、产业技术研究院,用好“科技城人才之家”合作平台,促成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各类用人主体间人才跨界交流,进一步拓展校地合作深度和广度。抓好市域协作。优化实施“绵州英才荟”系列人才活动,推动市县联动开展招才引智等专场活动,深化市内毗邻区县人力资源合作机制,支持有条件地区创建全省人才工作先行区县,健全人才向基层流动体制机制,让人才流向得以科学调节、人才分布更趋合理。
突出服务质效,提升发展环境吸引力。围绕营造拴心留才的良好环境,把解决人才后顾之忧摆在重要位置,着力提升各类人才获得感幸福感,让重才敬才蔚然成风。深化引领。围绕庆祝建党100周年,结合党史学习教育,依托“两弹一星”干部学院,持续开展“弘扬爱国奋斗精神、建功立业新时代”活动,办好“致敬科技城建设者”高层次人才研修疗养、科技城人才讲坛等专题活动,引导各类人才始终与党和国家的发展同向同行。建强载体。探索组建科技城人才发展集团,推动科技城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创建国家级园区,建好高端人才服务中心和科技城人才俱乐部,运营好西部首个人才主题公园,推出第二批市级人才“投贷险”专属金融产品,不断提升科技城人才品牌度。做优服务。推出线上人才综合服务平台,全面升级“绵州英才卡”住房购房、医疗服务、子女入学等服务功能,落实好市领导联系科研院所高校、人才制度和重大国防项目人才保障机制,推动人才服务更加务实精准、便利高效。发挥好国际人才分市场和外国人服务站作用,让人才安心、安身、安业。(作者系中共绵阳市委常委、组织部部长)(责编/刘艳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