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践 探究
1.“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
“素质教育”这一名词被广泛和经常运用于我国教育领域,历时并不长远。确切地说,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2.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其实,在漫长的人类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思想自觉不自觉的渗透与实施由来已久。在西方文明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人的全面培养、全面教育的思考及实践。曾经的“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科学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术语或称谓,无不体现着使人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古代也有注重提高人的多方面基本素质的教育。早在西周时期就时兴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就体现着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继圣人孔子之后直至近现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素质教育思想财富。
3.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素质教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与此同时,学术界关于“素质”、“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等研究日渐增多。在学术讨论中,不知不觉又出现了“应试教育”一词 ,其含义即指那种偏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具体体现为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将“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来把握,其与素质教育自然是根本对立的,二者的指导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而素质教育着眼的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及教育影响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它关注的是内在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它表现为稳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身心素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当然,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是要整个否定过去的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整体概括,而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有人认为“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人的素质,因此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确实,“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一些素质,在局部领域或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时确实难以将二者截然分开,但在整体理念或本质特征上,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素质教育发展时至今日,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而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确实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局部地区甚至愈演愈烈。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确实好,但过于理想化,是乌托邦;也有人认为,就当今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尚未具备,而“应试教育”却大有土壤。其实,这只是一个理念、态度的问题,或者说完全就是短视的功利思想这一叶而障目了。美好的现实从来都是以美好的理想为先导,条件从来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不过,这些人的认识也正好从反面启示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这也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进素质教育,是迎接未来经济社会挑战,完成兴国重任,迎接世界经济科技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其次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育人观,实施知识教育、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此主观思想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解决困难的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新的形式下,更加突出德育工作,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渗透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时时处处。
4.素质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可以说,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预期目标能不能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工作的广大教师能否系统掌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法等内容。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还是第一次,有很多新问题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
【关键词】素质教育 实践 探究
1.“素质教育”概念的提出
“素质教育”这一名词被广泛和经常运用于我国教育领域,历时并不长远。确切地说,1994年8月,《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学校德育工作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增强适应时代发展、社会进步,以及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新要求和迫切需要的素质教育。”首次在中央文件中使用了素质教育的概念。
2.素质教育思想的历史渊源
其实,在漫长的人类教育历史发展过程中,素质教育思想自觉不自觉的渗透与实施由来已久。在西方文明史上,人们很早就开始了对人的全面培养、全面教育的思考及实践。曾经的“自由教育”、“人文教育”、“通才教育”、“科学教育”等不同的教育术语或称谓,无不体现着使人整体发展、全面发展、协调发展的教育思想。尤其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教育思想,为我们今天全面推进的素质教育思想与实践奠定了理论基础。我国古代也有注重提高人的多方面基本素质的教育。早在西周时期就时兴的“六艺”之教:“礼、乐、射、御、书、数”,就体现着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培养。继圣人孔子之后直至近现代,许多思想家、教育家为我们留下了不少可资借鉴的宝贵的素质教育思想财富。
3.素质教育思想的全面实施
新中国成立后,教育实践有了很大的发展,为素质教育思想的理论和实践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尤其改革开放以来,由于对人才综合素质的迫切需求,素质教育被提到了议事日程上来。与此同时,学术界关于“素质”、“国民素质”、“劳动者素质”等研究日渐增多。在学术讨论中,不知不觉又出现了“应试教育”一词 ,其含义即指那种偏离人的发展和社会发展的实际需要,单纯为应付考试和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教育。具体体现为以考试为手段,以分数为标准,以选拔为目的的教育模式。
将“应试教育”作为一个贬义词来把握,其与素质教育自然是根本对立的,二者的指导思想是截然不同的:“应试教育”关心的是如何考高分,关心的是应试能力,不关心其他能力甚至排斥其他能力;而素质教育着眼的是人在先天生理基础上,受后天环境及教育影响养成的比较稳定的身心发展的基本品质,它关注的是内在的、灵魂深处的东西,它表现为稳定的知识技能、良好的行为习惯、健全的身心素养、高雅的审美情趣。当然,实施素质教育,批评“应试教育”倾向,并不是要整个否定过去的教育。“应试教育”不是对我国现行教育的整体概括,而是对我国现行教育中存在的以应试为目的而产生诸多弊端的教育现象的概括。有人认为“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人的素质,因此不能说“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是对立的。确实,“应试教育”也能培养一些素质,在局部领域或具体实践过程中,有时确实难以将二者截然分开,但在整体理念或本质特征上,二者的区别是显而易见的。
素质教育发展时至今日,指导思想上坚定不移地实施素质教育,而具体教育实践过程中确实普遍存在着“应试教育”的倾向,一些地方还相当严重,局部地区甚至愈演愈烈。有人认为,素质教育确实好,但过于理想化,是乌托邦;也有人认为,就当今中国,实施素质教育的外部条件尚未具备,而“应试教育”却大有土壤。其实,这只是一个理念、态度的问题,或者说完全就是短视的功利思想这一叶而障目了。美好的现实从来都是以美好的理想为先导,条件从来都是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创造的。不过,这些人的认识也正好从反面启示我们进一步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的艰巨性、复杂性、长期性。这也就要求我们首先必须加深对实施素质教育必要性的认识。克服“应试教育”倾向,推进素质教育,是迎接未来经济社会挑战,完成兴国重任,迎接世界经济科技激烈竞争的必然要求,是全面贯彻教育方针的具体体现。其次要切实转变观念,树立正确的人才观和教育质量观,树立以全面提高学生整体素质为目标的育人观,实施知识教育、智能教育、情感教育、意志教育、审美教育相融合的教育,立足于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在此主观思想基础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实施,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解决困难的途径。在教育过程中注重对学生全面素质的培养,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循循善诱,因材施教,使学生在他原有的基础上有所进步,在天赋允许的范围内充分发展,为他们将来进一步学习和走向社会打下坚实的基础。在教育过程中,把德育、智育、体育、美育等有机的统一在教育活动的各个环节中。在新的形式下,更加突出德育工作,按照德育总体目标和学生成长规律,加强爱国主义、集体主义和社会主义教育,加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和革命传统教育,加强理想、伦理道德以及文明习惯的养成教育,是学生树立起科学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将“培养学生全面素质”的理念真正落到实处,渗透到学生成长过程中的时时处处。
4.素质教育思想的实践意义
教师是教育过程的组织者,是素质教育的最终实践者。建设一支高素质的教师队伍,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证。可以说,我国实施素质教育的预期目标能不能达到,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一线工作的广大教师能否系统掌握素质教育的基本内涵、培养目标、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工作方法等内容。素质教育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开还是第一次,有很多新问题还需要教育工作者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探索解决途径。在实施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充分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面向全体学生,面向全体学生的每一个方面,因材施教,让每一个学生生动活泼地、积极主动地得到全面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