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个个徐徐腾飞的希望
2007年9月,义乌秋风萧瑟。推销员刘鹏飞很惆怅。一个月薪水1400元,生活难以为继。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漫无止境的等待,刘鹏飞不甘心,他毅然辞职。
一日,刘鹏飞与朋友相约游玩梅湖公园。突然,静谧而宽阔的天空被几个通体发亮的“UFO”划破,兴冲冲一打听,原来“是游人在放飞孔明灯。”
“孔明灯?”刘鹏飞眼前一亮,有点意思。
随后,马不停蹄搜集资料的刘鹏飞发现:德国某网站已有孔明灯出售,还有资料显示,孔明灯已经成功打入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并渐渐流行开来,而在东南亚地区更有“灯节”一说。刘鹏飞当即笃定,“这是个绝好的项目!”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人青睐,外国人好奇,并且市场竞争尚未成形,潜力巨大。
在小商品市场摸清行情后,刘鹏飞迅速申请了网店,再从批发市场购回i00多只孔明灯。由于资金有限,前期必须控制成本降低风险,他决定先打网络牌。
上传几组精美图片后,开业一周。门可罗雀。刘鹏飞分析。外地游客倾向于在景点购买孔明灯,这批客户华而不实。不必费力讨好;而本地批发零售商虽然先入市,客户相对固定。但网络的张力亦无可估量。刘鹏飞依然踌躇满志,或许生意冷清只是反应周期的问题。
果然,在疯狂发帖和几个推手朋友的推波助澜下,刘鹏飞的孔明灯势不可挡,迅速蹿红网络。
首战告捷,第一个月卖出3000多只孔明灯。净赚4000元。销售势头持续上扬。顾客留言如是说:它让我追忆历史:我把他的名字写在孔明灯上,飘向遥远的未来……刘鹏飞甚是惊讶,没想到“飞天文化”如此神奇,或许。这的确是一个跟历史、梦想和神秘息息相关的传奇命题。通过孔明灯一炮而红的现象。他还意识到,消费者在面对新兴事物时,往往即兴消费。很少有人左顾右盼。刘鹏飞便也更加坚定执着了。
一役功成
孔明灯生意如火如荼,问题也像被扯破的棉絮,纷飞而至。
一家温州外贸公司表示欲订购20万元的孔明灯,“最好形式多样。颜色不一。”5万只孔明灯!刘鹏飞措手不及。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单,刘鹏飞却由于过度紧张连续两次寄错样品,订单随之石沉大海。此次经历无异于云霄谷底。空前规模的订单,使得按部就班的网店买卖索然无味。
刘鹏飞恍然大悟,“20万”极可能是他事业的转折点,稍纵即逝。然而,对方显然已经对“业余”的刘鹏飞不理不睬。他只好用电话、邮件,拼命对甲方实施疲劳轰炸。两个月后,外贸公司终于为之所动,说:“五天后派人考察你的工厂。”
刘鹏飞又蒙了,他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哪来什么工厂?情急之下,刘借来一间办公室,又租下一个小作坊。简单布置后。心里才有了底。客户款款落座,刘鹏飞并不急于谈合作,反而“先发制人”,坦承了借办公室、租作坊的原委。他必须赌一把。因为如此简易的规模,客户大可转身就走,刘鹏飞只能破釜沉舟,动之以情。无论对方如何吃惊或不悦。无可争辩的事实是:第一。孔明。灯制作工艺简单,小作坊也能批量生产;第二,与大单“配套”的人力、设备已经到位;第三。对客户绝对的重视。刘鹏飞的机智和高效率。客户为之一振。遂大笔一挥。20万元合同生效,还支付了6万元订金。刘鹏飞当即决定扩大作坊,筹建飞天灯具厂,进行规模化生产。
短短30天,从建厂到产品发往温州。刘鹏飞稳扎稳打。抛开建厂成本,净赚10万元。飞天成立后不久,两位好友先后加盟,三个人一人抓生产销售。一人负责外贸。一人采购,分工而作。随后刘鹏飞又先后推出荷花灯、水灯等工艺灯具。市场一片大好。9月,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此刻,刘鹏飞开始考虑重拾网络,而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回归。
孔明灯、十字绣——殊途同归
自从飞天与国内经销商接壤后,刘鹏飞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注册公司网站,做出口?他反复研究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中英文阿里巴巴的交易流程发现,对于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客户,按照各自国家的写法进行搜索,往往因信息不对称,孔明灯厂家无法覆盖整个卖方市场。如果能在关键字上做文章,提高飞天在海外客户搜索“孔明灯”时的命中率……
为迎合客户的搜索习惯,刘鹏飞搜罗出各国的“孔明灯”拼写形式,全部链接成关键词。大致200个。其中仅德文关键词就有30多个,阿拉伯文、日文、韩文等七八种小语种也被列入其中。而这对于刘鹏飞非外文专业出身的15人团队来说,是一项艰难而系统的工程。熬更守夜一星期的结果是,国内多数只设立一两个关键词的卖家,再难望其项背。“实际上。搜索面窄将无形中遗漏不少客户。”刘鹏飞旨在——让傻瓜也能找到产品。
凭借低成本、传统文化标签和搜索技巧,刘鹏飞相继接到德国、日本、中东地区等数十个国家的订单,共计400万只,每只净赚1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竞争对手不断涌入,2009年,刘鹏飞的孔明灯销售态势如倾泻的瀑布般。急转直下,“与去前年外销利润100%相比。已大幅下降至20%”,并且孔明灯销售的季节性强,6-11月份销售旺季一过,便无人问津。
面对庞大的运营开销,同行气喘吁吁。退市的退市,转行的转行,只有刘鹏飞举重若轻,他坚信孔明灯未近夕阳,“一定有出路!”但眼下必须让钱“动”起来。
一次,与一位做十字绣的老板闲聊,刘鹏飞当即拍板投资100万元进军十字绣。在他看来。十字绣与孔明灯殊途同归,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并且成本低,市场切入快。难得的是,该老板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销售网络,只是迫于资金压力。难以施展拳脚。也就是说,刘鹏飞只要投资,就是跷脚老板。果不其然,扩大生产后,6月份财报显示,十字绣工厂连续5个月平均销售额达200多万元。有十字绣支撑,刘鹏飞轻松度过了孔明灯销售淡季。
今年8月,新一轮孔明灯之役打响。这个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平台,看似与成功绝缘的80后,背着他坚实的理想。一路狂奔。
编辑 张雁彦
2007年9月,义乌秋风萧瑟。推销员刘鹏飞很惆怅。一个月薪水1400元,生活难以为继。如果人生只是一场漫无止境的等待,刘鹏飞不甘心,他毅然辞职。
一日,刘鹏飞与朋友相约游玩梅湖公园。突然,静谧而宽阔的天空被几个通体发亮的“UFO”划破,兴冲冲一打听,原来“是游人在放飞孔明灯。”
“孔明灯?”刘鹏飞眼前一亮,有点意思。
随后,马不停蹄搜集资料的刘鹏飞发现:德国某网站已有孔明灯出售,还有资料显示,孔明灯已经成功打入西方国家的重要节日,并渐渐流行开来,而在东南亚地区更有“灯节”一说。刘鹏飞当即笃定,“这是个绝好的项目!”文化底蕴深厚。中国人青睐,外国人好奇,并且市场竞争尚未成形,潜力巨大。
在小商品市场摸清行情后,刘鹏飞迅速申请了网店,再从批发市场购回i00多只孔明灯。由于资金有限,前期必须控制成本降低风险,他决定先打网络牌。
上传几组精美图片后,开业一周。门可罗雀。刘鹏飞分析。外地游客倾向于在景点购买孔明灯,这批客户华而不实。不必费力讨好;而本地批发零售商虽然先入市,客户相对固定。但网络的张力亦无可估量。刘鹏飞依然踌躇满志,或许生意冷清只是反应周期的问题。
果然,在疯狂发帖和几个推手朋友的推波助澜下,刘鹏飞的孔明灯势不可挡,迅速蹿红网络。
首战告捷,第一个月卖出3000多只孔明灯。净赚4000元。销售势头持续上扬。顾客留言如是说:它让我追忆历史:我把他的名字写在孔明灯上,飘向遥远的未来……刘鹏飞甚是惊讶,没想到“飞天文化”如此神奇,或许。这的确是一个跟历史、梦想和神秘息息相关的传奇命题。通过孔明灯一炮而红的现象。他还意识到,消费者在面对新兴事物时,往往即兴消费。很少有人左顾右盼。刘鹏飞便也更加坚定执着了。
一役功成
孔明灯生意如火如荼,问题也像被扯破的棉絮,纷飞而至。
一家温州外贸公司表示欲订购20万元的孔明灯,“最好形式多样。颜色不一。”5万只孔明灯!刘鹏飞措手不及。面对突如其来的大单,刘鹏飞却由于过度紧张连续两次寄错样品,订单随之石沉大海。此次经历无异于云霄谷底。空前规模的订单,使得按部就班的网店买卖索然无味。
刘鹏飞恍然大悟,“20万”极可能是他事业的转折点,稍纵即逝。然而,对方显然已经对“业余”的刘鹏飞不理不睬。他只好用电话、邮件,拼命对甲方实施疲劳轰炸。两个月后,外贸公司终于为之所动,说:“五天后派人考察你的工厂。”
刘鹏飞又蒙了,他连一间像样的办公室都没有,哪来什么工厂?情急之下,刘借来一间办公室,又租下一个小作坊。简单布置后。心里才有了底。客户款款落座,刘鹏飞并不急于谈合作,反而“先发制人”,坦承了借办公室、租作坊的原委。他必须赌一把。因为如此简易的规模,客户大可转身就走,刘鹏飞只能破釜沉舟,动之以情。无论对方如何吃惊或不悦。无可争辩的事实是:第一。孔明。灯制作工艺简单,小作坊也能批量生产;第二,与大单“配套”的人力、设备已经到位;第三。对客户绝对的重视。刘鹏飞的机智和高效率。客户为之一振。遂大笔一挥。20万元合同生效,还支付了6万元订金。刘鹏飞当即决定扩大作坊,筹建飞天灯具厂,进行规模化生产。
短短30天,从建厂到产品发往温州。刘鹏飞稳扎稳打。抛开建厂成本,净赚10万元。飞天成立后不久,两位好友先后加盟,三个人一人抓生产销售。一人负责外贸。一人采购,分工而作。随后刘鹏飞又先后推出荷花灯、水灯等工艺灯具。市场一片大好。9月,销售额突破300万元。
此刻,刘鹏飞开始考虑重拾网络,而这并非一次简单的回归。
孔明灯、十字绣——殊途同归
自从飞天与国内经销商接壤后,刘鹏飞便开始思考一个问题——注册公司网站,做出口?他反复研究谷歌、百度等搜索引擎,以及中英文阿里巴巴的交易流程发现,对于不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外客户,按照各自国家的写法进行搜索,往往因信息不对称,孔明灯厂家无法覆盖整个卖方市场。如果能在关键字上做文章,提高飞天在海外客户搜索“孔明灯”时的命中率……
为迎合客户的搜索习惯,刘鹏飞搜罗出各国的“孔明灯”拼写形式,全部链接成关键词。大致200个。其中仅德文关键词就有30多个,阿拉伯文、日文、韩文等七八种小语种也被列入其中。而这对于刘鹏飞非外文专业出身的15人团队来说,是一项艰难而系统的工程。熬更守夜一星期的结果是,国内多数只设立一两个关键词的卖家,再难望其项背。“实际上。搜索面窄将无形中遗漏不少客户。”刘鹏飞旨在——让傻瓜也能找到产品。
凭借低成本、传统文化标签和搜索技巧,刘鹏飞相继接到德国、日本、中东地区等数十个国家的订单,共计400万只,每只净赚1元。
然而好景不长,随着金融危机的爆发和竞争对手不断涌入,2009年,刘鹏飞的孔明灯销售态势如倾泻的瀑布般。急转直下,“与去前年外销利润100%相比。已大幅下降至20%”,并且孔明灯销售的季节性强,6-11月份销售旺季一过,便无人问津。
面对庞大的运营开销,同行气喘吁吁。退市的退市,转行的转行,只有刘鹏飞举重若轻,他坚信孔明灯未近夕阳,“一定有出路!”但眼下必须让钱“动”起来。
一次,与一位做十字绣的老板闲聊,刘鹏飞当即拍板投资100万元进军十字绣。在他看来。十字绣与孔明灯殊途同归,都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并且成本低,市场切入快。难得的是,该老板有一个比较完整的销售网络,只是迫于资金压力。难以施展拳脚。也就是说,刘鹏飞只要投资,就是跷脚老板。果不其然,扩大生产后,6月份财报显示,十字绣工厂连续5个月平均销售额达200多万元。有十字绣支撑,刘鹏飞轻松度过了孔明灯销售淡季。
今年8月,新一轮孔明灯之役打响。这个一无技术,二无资金,三无平台,看似与成功绝缘的80后,背着他坚实的理想。一路狂奔。
编辑 张雁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