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07年三季度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报告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7年9月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7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91(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2007年二季度低0.82点,为2004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值。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不断升温的经济走势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图1)。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對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此次参与调查的有77人,包括巴曙松、白永秀、常修泽、陈淮、陈浪南、陈兴动、陈宗胜、程恩富、迟福林、丁宁宁、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史晋川、舒元、谈敏、唐寿宁、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魏加宁、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徐长生、杨伟民、易宪容、叶灼新、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张曙光、章铮、赵凌云、赵志耘、赵敏、郑超愚、郑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 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大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基本判断:满意当前预期谨慎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比较满意,但对未来预期比较谨慎,对当前的判断与对未来的预期出现较大差距。从指数构成看,即期经济景气指数1为5.27,预期经济景气指数2为4.56,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再次出现明显高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情况,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二季度的0.03点扩大到0.71点。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下调与其对经济运行热度持续攀升的担心高度关联。调查显示,1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热”,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66%认为“偏热”,在一季度增加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百分点;只有19%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图2)。经济运行热度持续攀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偏快。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6.7%,与今年二季度持平,比今年一季度高1.4个百分点。64%的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过快”,比一、二季度分别增加22和5个百分点;36%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认为“过快”与认为“正常”的差距由二季度的18个百分点扩大到28个百分点(图3)。
外贸顺差过大问题尚难缓解。2007年1-9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7.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6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38%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图4)。
伴随着出口的强劲增长,顺差过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今年1-9月,我国外贸顺差1856.5亿美元,同比增长69.0%。调查显示,8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贸易顺差“过大”,只有18%认为“正常”。同时,3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6个月“顺差增加”,比预期“顺差减少”的多9个百分点(图5)。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顺差过大的问题并未得到缓解。
在经常项目保持较大顺差的同时,资本项目的顺差也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今年1-8月,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高14.9和8.3个百分点。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会“持平”;17%认为会“加快”,比认为会“减慢”的多4个百分点(图6)。
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今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1%,M2同比增长18.5%,均保持较快增长。31%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在“加剧”,比认为在“缓解”的高18个百分点;56%认为“没有变化”(图7)。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段时期以来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挑战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未得到缓解。
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今年9月,CPI同比上升6.2%,比上年同月高4.7个百分点。调查显示,6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CPI涨幅达到或超过5.0%,比二季度增加59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达5.3%,比二季度高1.8个百分点。对于2008年CPI涨幅,55%的经济学家认为达到或超过5.0%,认为会低于4%的仅占16%,平均预测值为5.1%(图8)。
基于近期物价的持续上涨,部分经济学家对是否会产生通货膨胀表示担忧。调查显示,3%的经济学家认为,根据目前态势,中国通货膨胀问题“非常严重”,45%认为“比较严重”。不过,也分别有44%和8%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太严重”和“没有问题”(图9)。
资产价格上涨偏快。首先,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且上升势头尚难遏制。认为目前平均房价水平“过高”和“较高”的经济学家分别高达43%和53%,只有4%认为“正常”。同时,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房价上涨速度“过快”,38%认为“较快”,只有9%认为“正常”(图10)。
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房地产价格,97%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上涨,与二季度持平;其中18%认为“上涨10%以上”,比二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69%认为“上涨5%-10%”,比二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10%认为“上涨5%以内”,比二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图11)。
其次,经济学家认为股市价格偏高。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过高”,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46%认为“较高但基本正常”,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关于股市泡沫,3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存在严重泡沫”,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55%认为“存在结构性泡沫”,比二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只有不到16%认为“泡沫不大,基本正常” (图12)。
经济学家预期,这种偏高的价格仍呈平稳趋升的态势。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显示,43%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上升”,比认为会“下降”的多29个百分点,另有43%认为会“稳定”(或波动)(图13)。
预期:汇率温和上升 来年增长看降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影响不大。尽管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其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调查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不会”延续,比认为“会”的高12个百分点;还有32%“说不清楚”。近8成(79%)经济学家认为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小”,11%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很大”和“较大”的仅分别为3%和8%。
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趋升。调查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小幅上涨”,比二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13%认为会“大幅上涨”,比二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24%认为会“平稳”,比二季度减少33个百分点;9%认为会“下降”(图14)。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在目前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仍呈上涨态势。
人民币持续温和升值。关于各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6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为26%和14%。而认为欧元、英镑、日元“合适”的经济学家比重分别达52%、56%和61%。尽管经过持续升值,人民币主要来自美元的升值压力并未缓解。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还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将“基本稳定”,58%認为将“升值3%以内”,与二季度持平;31%认为将“升值3%-5%”,比二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还有5%认为将“升值5%以上” (图15)。
2008年经济增长趋于减缓。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二季度增加46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11.4%,比二季度高0.6个百分点(图16)。关于2008年的经济增长,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会比2007年有所减慢,但幅度不大。52%的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预期2007年达到这一水平的少40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10.8%,比2007年降低0.6个百分点(图17)。
建议:继续加息 以一揽子措施调控房市
坚持双稳健政策,继续调高利率。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6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22%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还分别有6%和4%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图18)。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双稳健政策仍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应改变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8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存贷款利率应该“提高”,仅16%认为应该“不变”(图19)。
辩证看待物价上涨,适度调高通胀目标。应注意到这次物价上涨,主要是农产品尤其是猪肉和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是有利的。不少经济学家建议,适当提高2008年通货膨胀调控目标,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的冲击。
加强监管与金融创新两手抓。针对发展迅速的资本市场,经济学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禁止银行资金、企业资金违规入市以及挪用公款私人炒股,监控国际游资对股市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扎实的金融支持。
房地产调控任重道远。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为满足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2007年8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对此,多数经济学家(68%)认为会“作用较大”,比认为“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合计比重高36个百分点,但经济学家同时对其落实难度表示担心,所以,49%认为“作用较大但落实困难”。
房地产调控之所以困难,在于造成房价持续较快上升的原因是复杂的,针对不同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之间有可能是不协调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认为居前4位的原因依次是:房地产投资/投机性需求旺盛(66%)、城市化等导致对城市房屋居住需求大增(64%)、地方政府利益驱动(64%)和受土地、贷款等调控措施影响房屋供给不足(53%);其次还包括房地产供给的结构性问题突出(36%)、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35%)、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居奇操纵房价(30%)、人民币升值的预期(18%)、证券市场获利资金的转移(17%)等(图20)。
关于未来的房地产调控,经济学家给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通过提高房贷首付比例、提高房地产交易税率等措施,抑制投机性需求;二是监督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地方政府对出售土地收益的过度依赖,切断其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纽带;三是适度增加土地供给,通过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等保障低收入阶层基本住房需要。此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开放和规范房屋小产权市场、鼓励集资建房等方式增加房地产供给。
深化改革,创造和谐。经济学家对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责任界定,政府要将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权交给市场;要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上来;要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扩大社会监督、打击腐败。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变重化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利好”影响,解决投资过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建立财产登记制度,为征收财产税做准备;开征房产、燃油、资源税;清理对个体和中小企业税费。
三是加快价格改革步伐。发挥市场在生产资料等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农产品、劳动力价格,改善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的收益状况;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降低电信服务等垄断产品价格。
四是完善金融改革。积极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维护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加强金融管控能力,谨慎对待金融市场的开放,确保金融安全。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以欢迎新市民的态度,保护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利益,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作者供职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
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于2007年9月底进行的中国百名经济学家信心调查显示,2007年三季度,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4.91(取值范围在1-9之间),比2007年二季度低0.82点,为2004年一季度以来最低值。调查表明,经济学家对不断升温的经济走势表现出明显的忧虑(图1)。
调查遴选了国内有代表性、對宏观经济有研究的100位经济学家,通过问卷了解他们对当前经济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的判断,并征求他们对未来宏观经济政策及改革的建议。此次参与调查的有77人,包括巴曙松、白永秀、常修泽、陈淮、陈浪南、陈兴动、陈宗胜、程恩富、迟福林、丁宁宁、冯兴元、郭克莎、贺力平、胡必亮、华而诚、黄少安、黄卫平、纪玉山、金雪军、雎国余、李泊溪、李羽中、李国璋、李善同、李天德、李晓西、李子奈、历无畏、梁优彩、梁中堂、刘厚俊、刘宪法、刘小川、卢中原、茅于轼、史晋川、舒元、谈敏、唐寿宁、田秋生、汪丁丁、汪同三、王广谦、王建、王小广、王小鲁、王一鸣、魏加宁、魏杰、吴晓求、夏兴园、夏业良、徐长生、杨伟民、易宪容、叶灼新、喻新安、袁钢明、袁志刚、曾五一、张宝通、张承耀、张军扩、张曙光、章铮、赵凌云、赵志耘、赵敏、郑超愚、郑京平、周黎安、周立群、周天勇、周学曾、周业安、周振华、祝宝良。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为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对当前总体经济形势的判断得分)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对未来六个月总体经济 发展趋势的判断得分)的算术平均数。大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评价是积极的、乐观的,分值越高说明越充满信心;小于5分表明对经济形势的判断是消极的、悲观的,分值越低说明越缺乏信心。
基本判断:满意当前预期谨慎
调查显示,经济学家对当前经济形势比较满意,但对未来预期比较谨慎,对当前的判断与对未来的预期出现较大差距。从指数构成看,即期经济景气指数1为5.27,预期经济景气指数2为4.56,即期经济景气指数再次出现明显高于预期经济景气指数的情况,两者的差距由2007年二季度的0.03点扩大到0.71点。
经济学家信心指数的下调与其对经济运行热度持续攀升的担心高度关联。调查显示,13%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宏观经济运行“过热”,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66%认为“偏热”,在一季度增加22个百分点的基础上又增加了1个百分点;只有19%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减少7个百分点(图2)。经济运行热度持续攀升主要体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固定资产投资增长偏快。今年1-8月,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完成额比上年同期增长26.7%,与今年二季度持平,比今年一季度高1.4个百分点。64%的经济学家认为固定资产投资增长 “过快”,比一、二季度分别增加22和5个百分点;36%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减少5个百分点;认为“过快”与认为“正常”的差距由二季度的18个百分点扩大到28个百分点(图3)。
外贸顺差过大问题尚难缓解。2007年1-9月,我国出口同比增长27.1%,增幅比上年同期高0.6个百分点。6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出口需求“旺盛”,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38%认为“正常”,比二季度增加1个百分点(图4)。
伴随着出口的强劲增长,顺差过大的问题越来越引起有关方面的关注。今年1-9月,我国外贸顺差1856.5亿美元,同比增长69.0%。调查显示,82%的经济学家认为,当前贸易顺差“过大”,只有18%认为“正常”。同时,39%的经济学家预期未来6个月“顺差增加”,比预期“顺差减少”的多9个百分点(图5)。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顺差过大的问题并未得到缓解。
在经常项目保持较大顺差的同时,资本项目的顺差也在增加,进一步加剧了国际收支的不平衡。今年1-8月,我国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金额同比增长12.8%,增幅比上年同期和全年分别高14.9和8.3个百分点。调查显示,70%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外商直接投资增长会“持平”;17%认为会“加快”,比认为会“减慢”的多4个百分点(图6)。
流动性过剩问题依然比较突出。今年9月末,金融机构人民币各项贷款同比增长17.1%,M2同比增长18.5%,均保持较快增长。31%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国内流动性过剩的压力在“加剧”,比认为在“缓解”的高18个百分点;56%认为“没有变化”(图7)。经济学家普遍认为一段时期以来对宏观经济平稳运行形成挑战的流动性过剩问题仍未得到缓解。
通货膨胀压力有所加大。今年9月,CPI同比上升6.2%,比上年同月高4.7个百分点。调查显示,65%的经济学家认为,2007年CPI涨幅达到或超过5.0%,比二季度增加59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达5.3%,比二季度高1.8个百分点。对于2008年CPI涨幅,55%的经济学家认为达到或超过5.0%,认为会低于4%的仅占16%,平均预测值为5.1%(图8)。
基于近期物价的持续上涨,部分经济学家对是否会产生通货膨胀表示担忧。调查显示,3%的经济学家认为,根据目前态势,中国通货膨胀问题“非常严重”,45%认为“比较严重”。不过,也分别有44%和8%的经济学家认为“不太严重”和“没有问题”(图9)。
资产价格上涨偏快。首先,多数经济学家认为,我国房地产价格上涨偏快,且上升势头尚难遏制。认为目前平均房价水平“过高”和“较高”的经济学家分别高达43%和53%,只有4%认为“正常”。同时,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我国房价上涨速度“过快”,38%认为“较快”,只有9%认为“正常”(图10)。
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房地产价格,97%的经济学家认为会继续上涨,与二季度持平;其中18%认为“上涨10%以上”,比二季度增加10个百分点;69%认为“上涨5%-10%”,比二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10%认为“上涨5%以内”,比二季度减少1个百分点(图11)。
其次,经济学家认为股市价格偏高。调查显示,超过半数(53%)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A股市场上市公司的平均市盈率“过高”,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46%认为“较高但基本正常”,比二季度增加3个百分点。关于股市泡沫,3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中国股市“存在严重泡沫”,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55%认为“存在结构性泡沫”,比二季度增加5个百分点;只有不到16%认为“泡沫不大,基本正常” (图12)。
经济学家预期,这种偏高的价格仍呈平稳趋升的态势。关于未来6个月国内股市价格,调查显示,43%的经济学家认为会“上升”,比认为会“下降”的多29个百分点,另有43%认为会“稳定”(或波动)(图13)。
预期:汇率温和上升 来年增长看降
美国次级房贷危机影响不大。尽管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为世界经济发展增加了不稳定因素,但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其对中国的影响有限。调查显示,40%的经济学家认为,目前美国次级房贷危机“不会”延续,比认为“会”的高12个百分点;还有32%“说不清楚”。近8成(79%)经济学家认为其对中国经济的影响“较小”,11%认为“没有影响”;认为“很大”和“较大”的仅分别为3%和8%。
国际原油价格高位趋升。调查显示,5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国际市场石油价格会“小幅上涨”,比二季度增加19个百分点;13%认为会“大幅上涨”,比二季度增加9个百分点;24%认为会“平稳”,比二季度减少33个百分点;9%认为会“下降”(图14)。调查表明,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国际原油价格在目前高位运行的基础上仍呈上涨态势。
人民币持续温和升值。关于各主要货币兑人民币的汇率,60%的经济学家认为美元“高估”,比二季度增加6个百分点;认为“合适”和“低估”的分别为26%和14%。而认为欧元、英镑、日元“合适”的经济学家比重分别达52%、56%和61%。尽管经过持续升值,人民币主要来自美元的升值压力并未缓解。
多数经济学家认为,人民币还将保持温和升值态势。5%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人民币汇率(兑美元)将“基本稳定”,58%認为将“升值3%以内”,与二季度持平;31%认为将“升值3%-5%”,比二季度减少2个百分点;还有5%认为将“升值5%以上” (图15)。
2008年经济增长趋于减缓。调查显示,92%的经济学家预测,2007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二季度增加46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11.4%,比二季度高0.6个百分点(图16)。关于2008年的经济增长,多数经济学家预期会比2007年有所减慢,但幅度不大。52%的经济学家预测,2008年GDP增长达到或超过11%,比预期2007年达到这一水平的少40个百分点;平均预测值为10.8%,比2007年降低0.6个百分点(图17)。
建议:继续加息 以一揽子措施调控房市
坚持双稳健政策,继续调高利率。对于未来宏观经济政策,68%的经济学家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减少9个百分点;22%认为应采取“稳健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比二季度增加2个百分点;还分别有6%和4%认为,应采取“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稳健的财政政策”和“适度放松的货币政策和积极的财政政策” (图18)。调查表明,多数经济学家认为,双稳健政策仍是未来宏观调控的主基调。
经济学家普遍认为,应改变目前实际利率为负的状况,84%的经济学家认为,未来6个月存贷款利率应该“提高”,仅16%认为应该“不变”(图19)。
辩证看待物价上涨,适度调高通胀目标。应注意到这次物价上涨,主要是农产品尤其是猪肉和粮食价格上涨引起的,资源性产品和劳动力价格的上升也产生一定的推动作用,对经济结构调整和提高农民收入是有利的。不少经济学家建议,适当提高2008年通货膨胀调控目标,为推进资源性产品价格调整创造条件,同时也有利于缓解人民币升值压力和流动性过剩的冲击。
加强监管与金融创新两手抓。针对发展迅速的资本市场,经济学家建议,一方面要加强监管和相关制度建设,规范市场行为,禁止银行资金、企业资金违规入市以及挪用公款私人炒股,监控国际游资对股市的冲击;另一方面要坚定不移地发展资本市场,鼓励金融创新,为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提供扎实的金融支持。
房地产调控任重道远。在房价持续上涨的背景下,为满足低收入居民的居住需求,2007年8月1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原则通过《国务院关于解决城市低收入家庭住房困难的若干意见》,对此,多数经济学家(68%)认为会“作用较大”,比认为“作用较小”和“作用很小”的合计比重高36个百分点,但经济学家同时对其落实难度表示担心,所以,49%认为“作用较大但落实困难”。
房地产调控之所以困难,在于造成房价持续较快上升的原因是复杂的,针对不同的原因,应采取不同的措施,而这些措施之间有可能是不协调的。调查结果显示,经济学家认为居前4位的原因依次是:房地产投资/投机性需求旺盛(66%)、城市化等导致对城市房屋居住需求大增(64%)、地方政府利益驱动(64%)和受土地、贷款等调控措施影响房屋供给不足(53%);其次还包括房地产供给的结构性问题突出(36%)、国际资本进入的影响(35%)、房地产开发商囤积居奇操纵房价(30%)、人民币升值的预期(18%)、证券市场获利资金的转移(17%)等(图20)。
关于未来的房地产调控,经济学家给出以下一些建议:一是通过提高房贷首付比例、提高房地产交易税率等措施,抑制投机性需求;二是监督和规范地方政府行为,避免地方政府对出售土地收益的过度依赖,切断其与房地产开发商的利益纽带;三是适度增加土地供给,通过加大廉租房建设力度等保障低收入阶层基本住房需要。此外,也有一些经济学家提出,通过开放和规范房屋小产权市场、鼓励集资建房等方式增加房地产供给。
深化改革,创造和谐。经济学家对改革的建议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推进行政体制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要明晰政府和市场的责任界定,政府要将对经济资源的配置权交给市场;要把财政支出的重点放在教育、医疗、卫生、环保等公共事业上来;要提高政府管理的透明度、扩大社会监督、打击腐败。
二是深化财税体制改革,改变重化工业对区域经济的“利好”影响,解决投资过热、轻重工业比例失衡问题;建立财产登记制度,为征收财产税做准备;开征房产、燃油、资源税;清理对个体和中小企业税费。
三是加快价格改革步伐。发挥市场在生产资料等价格形成中的基础作用,减少政府干预;提高农产品、劳动力价格,改善低收入者尤其是农民的收益状况;加大垄断行业改革力度,降低电信服务等垄断产品价格。
四是完善金融改革。积极发展民间金融组织,改善中小企业融资环境;继续推进汇率形成机制市场化改革,增强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弹性,维护货币政策操作的独立性;加强金融管控能力,谨慎对待金融市场的开放,确保金融安全。
五是完善社会保障制度。继续扩大社保覆盖面,加强教育、医疗等方面的公共服务;采取有效措施改善收入分配结构,提高居民特别是低收入居民的收入水平,抑制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以欢迎新市民的态度,保护进城农民工及其子女的利益,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
作者供职于国家统计局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