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从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出发,结合合理的想像,在动手中培养思维能力;通过创设问题情境,培养学生发散、求异和思维的批判性。
关键词 思维能力 问题意识 想像 动手 发散 求异 批判性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对学生一生的智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生物教师的我,在生物教学中也是十分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我怎么做的呢?
首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正如古人所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等科学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并根据教材内容所学到的知识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设计探究项目,例如,“茶叶在种植过程中要不断修剪,这样不仅有利于采摘,而且还能提高产量,这是为什么”,“靠近树荫下的水稻,长势不好,产量又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窝兔仔为什么有白色、黑色或黄色”等都是学生设计的探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并解决了要探究的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把学习到的生物学知识活用到实践,也就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其次,让学生学会合理的联想。科学的推测不仅需要确凿的证据,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像。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让学生通过自由想像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例如在探索DNA分子结构时,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可能的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在生物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又如给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图,提问学生该生物初级、次级性母细胞的情况;提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让学生联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可能变化。另外也从青霉素、昆虫性外激素的发现等一系列生物学史,加深学生对发现问题,进行联想在思维中的重要性认识。
再次,让学生敢于动手。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是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正因为手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的探究,呼吸作用的产物及如何降低呼吸作用的探究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体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嫁接、饲养等。让学生能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透过观察看本质,从而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断地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问题情景是知识发生的源泉。在问题情景下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有限的时间,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就是以一个已知对象为出发点,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路径进行思维,最终导致各种不同的认识结果。在生物课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设问,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讲到伴性遗传一节时,首先指出人类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遗传病,然后提出如下问题:(1)男性及女性中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各有几种?(2)自然人群中应有几种随机婚配方式?后代表现如何?(3)色盲遗传有哪些特点?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何不同?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不仅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2、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在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分组实验中,在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将实验中操作顺序改变,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样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3、以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许多重要的发现都起源于怀疑,有怀疑才会有创新。生物史实证明,权威也会犯错误。迷信权威,就会轻易地否定自己可能行之有效的设想,使自己不能客观地对待观察实验结果。在学习动物的体液调节时,补充了道林斯的例子,19世纪末,巴甫洛夫由于在生理学上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他的书被公认为“经典”,其中原神经反射被公认为是人和动物惟一的调节方式。他的学生道林斯在实验中观察到与神经调节不相符的现象,但终因其固守“经典”,对老师“神经反射”论深信不疑而痛失发现“激素调节理论”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养成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习惯。例如在学习生长素时,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是否有疑义,可向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有没有可能是生长素在光下分解或有没有可能是生长素抑制物分布不均,请同学们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验证。鼓励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解释、对习题的标准答案等等提出怀疑。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为我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的所做的一些工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工作是长期的,我将会一如既往的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
关键词 思维能力 问题意识 想像 动手 发散 求异 批判性
思维能力,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培养,对开发智力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中学生正是智力发展的黄金时期,因此,在此阶段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会对学生一生的智力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作为生物教师的我,在生物教学中也是十分注重学生的思维能力培养的,我怎么做的呢?
首先,培养学生提出问题的意识。科学的预见,永远是从问题开始的,学习亦如此。正如古人所说:“学贵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有问;有问,才有究;有究才能知其理。”爱因斯坦也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充分利用课本中光合作用的发现过程、孟德尔发现遗传规律等科学史培养学生发现问题,并提出问题的思维品质;并根据教材内容所学到的知识方法,引导学生自我设计探究项目,例如,“茶叶在种植过程中要不断修剪,这样不仅有利于采摘,而且还能提高产量,这是为什么”,“靠近树荫下的水稻,长势不好,产量又低这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一窝兔仔为什么有白色、黑色或黄色”等都是学生设计的探究课题。在教师指导下学生完成探究过程,并解决了要探究的问题,既满足了学生的好奇心,又把学习到的生物学知识活用到实践,也就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
其次,让学生学会合理的联想。科学的推测不仅需要确凿的证据,还需要丰富的联想和想像。适当地设置疑问和悬念,让学生通过自由想像可探索各种解决问题的方案,通过联想可找到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例如在探索DNA分子结构时,将DNA的结构模型拆卸成零件,再让学生动手组装成可能的结构模型,恰如科学家当年创造这些模型一样,启发学生也重新来一次创造。在生物教学中,应经常提出一些能激起学生幻想的问题。如讲完新陈代谢以后可提出如下问题:对于大多数生物来说,新陈代谢越缓慢其寿命越长,为了提高人的寿命,你能想出哪些方法?又如给出减数分裂第二次分裂中期细胞图,提问学生该生物初级、次级性母细胞的情况;提起有丝分裂中期的细胞特点,让学生联想细胞分裂后期染色体的可能变化。另外也从青霉素、昆虫性外激素的发现等一系列生物学史,加深学生对发现问题,进行联想在思维中的重要性认识。
再次,让学生敢于动手。苏霍姆林斯基说:“手和脑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手使脑得到发展,使它更明智,脑使手得到发展,是它变为思维的工具和镜子。”正因为手和脑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引导学生动手操作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重要途径之一。生命科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可以让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方案来验证某些生命现象和规律。如光合作用的原料、产物和条件的探究,呼吸作用的产物及如何降低呼吸作用的探究等都可以让学生自己动手实验来体验;让学生自己进行嫁接、饲养等。让学生能同中见异、异中求同、平中见奇,透过观察看本质,从而有效地训练他们的想象力和直觉思维能力,不断地观察、分析、比较,找出事物的相同点、不同点,还要进行抽象概括,从而培养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
第四,巧设问题情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学习总是与一定的问题情景相联系的。问题情景是知识发生的源泉。在问题情景下学习,能使学生更好地建构新知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有限的时间,从实际出发,精心设计问题情景,启发学生思维,鼓励学生大胆猜测,发表不同的观点和独到的见解,允许标新立异,异想天开,激发学生兴趣,使学生不仅获取知识,而且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1、以问题引导学生的发散思维。发散性思维又称辐射思维,就是以一个已知对象为出发点,从四面八方的不同路径进行思维,最终导致各种不同的认识结果。在生物课教学中可以从多方面设问,激活学生的发散思维。例如在讲到伴性遗传一节时,首先指出人类红绿色盲是X染色体的隐性基因遗传病,然后提出如下问题:(1)男性及女性中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患者的基因型各有几种?(2)自然人群中应有几种随机婚配方式?后代表现如何?(3)色盲遗传有哪些特点?与常染色体隐性遗传有何不同?通过以上问题的解决过程,学生不仅达到了学习目标,而且发散思维能力得到有效培养。2、以问题激发学生的求异思维。逆向思维将通常考虑问题的思路反转过来,以背逆常规、常理、常识的方式,出奇制胜地找到解决问题的良策的一种思维方法。如在影响酶活性条件的分组实验中,在分析实验过程和结果时提出如下问题:如果将实验中操作顺序改变,能否达到预期的结果?这样引导学生掌握知识的同时发展了求异思维的能力。3、以问题提高学生思维的批判性。科学在不断地发展,也在不断地修正和完善。许多重要的发现都起源于怀疑,有怀疑才会有创新。生物史实证明,权威也会犯错误。迷信权威,就会轻易地否定自己可能行之有效的设想,使自己不能客观地对待观察实验结果。在学习动物的体液调节时,补充了道林斯的例子,19世纪末,巴甫洛夫由于在生理学上的杰出贡献而被誉为“生理学无冕之王”,他的书被公认为“经典”,其中原神经反射被公认为是人和动物惟一的调节方式。他的学生道林斯在实验中观察到与神经调节不相符的现象,但终因其固守“经典”,对老师“神经反射”论深信不疑而痛失发现“激素调节理论”的机会。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打破思维定势,养成不墨守成规的创新习惯。例如在学习生长素时,对植物向光性的解释是否有疑义,可向学生提出两种不同的观点:有没有可能是生长素在光下分解或有没有可能是生长素抑制物分布不均,请同学们设计出多种不同的实验方案验证。鼓励学生对老师上课的解释、对习题的标准答案等等提出怀疑。因此,在生物学教学中,通过问题,提高学生的批判性思维能力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以上为我在生物教学中对学生思维能力进行培养、训练的所做的一些工作,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的工作是长期的,我将会一如既往的进行这方面的工作,并通过学习来提高自己在培养学生方面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