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风物的文学转码

来源 :安徽文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langxisi88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第一次知道陈巨飞的名字,是源于网络上盛传的安徽高考零分作文事件。我记得自己当时还按图索骥找到了那篇所谓的“高考零分作文”,发现它是在一系列的二元对立中对当时社会上的一些热点问题做出了回应。虽然是游戏笔墨,但看得出,作者陈巨飞却在其中显示了强烈的人文关怀,对种种社会不公表达了一种知识分子式的激愤情绪。如今写小说的陈巨飞看似从社会热点问题中退出,而回到了乡土记忆的温情重构,但隐约之中,仍看见他对于社会转型背景下乡村伦理的持续解体和风物人情不断消失的忧虑。
  从标题上可以知道,《匡冲志·灯》应属于陈巨飞的乡村风物系列,而对于这个类乎地方志的系列,我虽然绝大多数还没读过,但一斑窥豹,想来大抵是将匡冲这个小村镇作为了一个传统乡村社会的动态标本。匡冲显然并非一个怡然自得的桃花源,但却像极了自以为是的夜郎国。陈巨飞给这夜郎国画了一个大致的方位图,所谓“东起龙门河,西到响洪甸,南达戈棚店,北至八担冲”是也,而匡冲就位于这个世界的中心。生活在这个世界中的人们,虽则封闭,但外来社会政治生活的信息,却也在其中有着清晰的投影。当年的小徐和小谭这一对来自四川的国民党兵,就是因为解放战争而永远留在了匡冲,只不过小徐作为一个外乡人在这里活成了老徐,活出了老婆“萝卜缨”和三个儿子等一大家子人,而小谭呢,则将生命永远地定格在那一夜顶替小徐放哨的时刻。像解放战争如此宏大的历史,在陈巨飞笔下的匡冲的世界里,就转换为老徐这个外乡人虽则潦倒,但却坚守信义的一生。
  老徐的潦倒,或许跟他外乡人的身份有关,但更可能是因为老徐的潦倒,才让匡冲的乡邻看不起他的外乡人身份,他的四川口音,也因此成为被嘲弄的对象。这其中若有暧昧不明之处,或者是陈巨飞有意为之,意在彰显匡冲人自卑却又自傲的情感结构。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陈巨飞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生活在匡冲这个相对封闭环境中的人们,其实对于外面的世界是充满想象和期待的。小说不仅为此构筑了丰富的情节铺垫,而且笑谑化地使用了多重对比的手法。比如匡冲人家的闺女,嫁在临近乡村的,隔上几天就能回娘家一次,但赤脚医生张有林家的女儿嫁到了合肥边上的长丰县,两年才能回来一趟,而她每次回乡,就比那些嫁在临近者引起更多的关注,她的发型、服饰、言行以及带回来的礼物,也被赋予了都市文明的气息。
  小说中的“我”,作为大队会计陈宜思的儿子和老徐儿子大武的发小,原本是匡冲世界中的一员,但如今已经成为一个拥有城市化知识分子眼光的叙述人,在追叙往事的时候,特别强调这宛若贾元春省亲的外嫁女,被她妈妈讹传“嫁在大合肥”,“隔壁就是省政府,经常看到省长割肉打酒”,当然是为了突出匡冲人的自以为是,他们完全按照自己的方式想象外面的世界,这外面的世界,理所当然地就成为他们某种欲望的投射。那种略带苦味的巧克力糖,之所以被不识货的“我”扔掉,除了追求戏谑化的效果外,这种味觉上的反讽,可能还暗示了匡冲的乡土世界与现代化都市文明的距离。
  这样一种空间距离和心理距离的纠葛,转换到老徐在匡冲的遭遇,他的“从来没有离开匡冲回四川看看”,就不仅被理解为空间距离的遥远,而且饶有意味地指涉了他被人轻视的处境。曾经当老徐还是小徐的时候,他作为一名国军,在战友小谭替他顶岗的那晚,没放一枪一弹就缴械投降了。这是老徐脱下军装而在匡冲当了一个农民的前因,但在老光棍邓开德那里,却成了抵挡年轻人追问其作为老山前线的神枪手何以又回到匡冲的挡箭牌。就是因为这一点,老徐的儿子大武对父亲“拖声捺语的蛮子腔调”表示了强烈的反感,于是,他们一个流寓,一个归来,这中间所展现的内与外的辩证,就进一步表征了匡冲人对外面世界的想象,蕴含着强烈的乌托邦冲动。小说末尾处所呈现的匡冲乡土社会的凋敝和世道人心的没落,从这里,似已露出端倪。
  从某种程度上来看,无论是邓开德还是老徐,都是参与了宏大社会历史的,但他们在其中显然是无关紧要的小人物,而事实上,老徐的老婆“萝卜缨”及其嫁给老徐的曲折经历,也与这些宏大的社会历史事件有着很多瓜葛。比如,在成为老徐的老婆之前,“萝卜缨”本是杀猪匠郑老关的老婆,所以,老徐的三个儿子,其实包含了一个拖油瓶的。而在此之前,她是江店街上卖肉人家的女儿,跟明晃晃的剔骨刀和油腻腻的砧板打交道本已构成了她的基本生活方式,但因为解放的缘故,肉铺被迫关门,她的生活才不得已发生转轨而嫁入了匡冲,而后杀猪匠郑老关一病呜呼,她才又由着村干部的安排招赘了老徐。无论“萝卜缨”的结婚还是改嫁,都沾染了那个时代的政治气息,但在宏大的社会历史进程中,被抛入其间的她不过是在风向流转中重复着庸常的生活。
  事实上,关注大的社会历史中的小人物及其庸常生活,这已构成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至为重要的小说叙事伦理。在这种情况下,个人悲欢、隐秘心理、家族谱系、村落传说、民国秘辛、地方传统,争先恐后进入小说家的视野,而情节的空白,故事的琐屑,结局的出乎意料,也成为最受青睐的叙述方式。陈巨飞的《匡冲志·灯》显然内在于这种叙事惯例,而他的类乎地方志的书写策略,也早已在孙方友的“小镇人物志”系列中蔚为大观。然而陈巨飞的匡冲,显然不同于孙方友位于颍河之滨的新站镇,它似乎隐藏在大山的深处,相对的隔絕造成了此间风物人情的独特,比如正月十五给亡人送灯的风俗,就颇具地方特色。据说这样的风俗,曾联系着大明王朝开基创业的历史,但在陈巨飞的叙述中,却显然消解了附着其上的神圣意义,并站在科学中心主义角度给予了温婉的嘲讽。陈巨飞既不同意对于送灯及相关堪舆学的功利主义式的解读,也不同意煞有介事地将亡人的托梦作为送灯习俗的验证,而是对于外乡人老徐抱着感恩、愧疚和缅怀的复杂心情坚持给小谭送灯的行为给予了肯定。然而像这样一种对于信义的坚守,却又因为生死的更替、乡村的蜕变、传统的崩塌而遭到了背弃,在这个过程中,作为隐含叙述人的陈巨飞虽然充满忧思和凭吊,却并不急切地出场,而是将各种态度不动声色地并置在一起,实现了地方风物的文学转码。
其他文献
大概十年前,海飞和我是同行,我们都为报人,喜好的却是文艺兮兮的腔调。而在做报人之前,海飞做过不少行当,当兵,当工人,当保安,摆过小摊……这是我最近才知道的。最近的海飞,我们可称他为作家、编剧和《浙江作家》杂志的主编。  最早认识海飞,是在他的家乡浙江诸暨,他张罗一场笔会活动,同游五泄同吃西施豆腐什么的。当时我的印象是,海飞怎么可以这么年轻就写得这么好?而且更匪夷所思的是,又挑不出他的什么毛病。真的
期刊
张工的母亲是地主家的女儿,虽然她没有血债,也不讲吃,更不讲穿,生活简朴得很,唯独对饭菜的要求是绝对要合她的口味。她的口味,不是大饭店厨师手艺,也不是小饭馆的特色,是丈夫去世前培养出来的“胃口”——只吃丈夫做的福州菜。现在丈夫去了,她改为只吃儿子做的北京菜,偶尔有不合口味的时候,老太太就两个字——不吃。  张工的父亲一辈子就是这样侍奉妻子的,遗憾的是“文革”中父亲因为是地主的女婿,哥哥在海外,而被折
期刊
咔咔声准时从楼道里响起,菲菲蹑手蹑脚走到小窗户前,她要看看这个咔咔声是怎么发出来的。菲菲上二年级,刚刚从乡下来,她爸爸妈妈租住在一个小区地下室里,地下室的窗户只有巴掌那么大。菲菲没有猜错,咔咔声就是那个穿红鞋子和她年龄相仿的女孩子发出来的,听妈妈说这个小女孩就住在三楼,每周末的上午和下午,女孩都要去上跳舞课。跳舞课,菲菲无法想象跳舞课怎么上,但妈妈就是这么和她说的,跳舞课。  菲菲的爸爸妈妈是送水
期刊
“你怎么才来?”  我有点局促地站在门外,低头盯着门槛那头摆放整齐、颜色各异的棉拖鞋。  “这不堵车了嘛。”  “你算了吧,从中关村到这里,地铁就四站,爬过来也用不了五个小时。”  我将视线从拖鞋慢慢往上移,裸露的脚踝上面是一件浅蓝色的裙子,怎么会有人冬天在家里穿裙子?往上是你捧着的双手,我猜是一副兴师问罪的模样。再上面就没敢看了,我不想与你有任何的眼神交流。不过再怎么样你也应该把我请进家去,站在
期刊
何处惹乡愁  提起乡村,很多人都有一种剪不断理还乱的乡愁。如果我说我有乡愁,那一定是矫情。最有资格滋生乡愁的,应该是那些在外打工的农民吧?他们的家在乡村,老人和孩子在乡村,没有翅膀的他们,却不得不像鸟儿那样在水泥丛林里飞来飞去。而留守的那一群老弱,不是符号,是一群活生生的人。  我生于乡村,长于乡村,一直在乡村中学里工作。我没有裹挟在乡村之中,也没有逃离她太远,这使我和她保持了一个不远不近的距离,
期刊
我是一个心硬的人,我的心像一颗板栗,里面煮得再软,壳都是硬的。所以我离婚后,前夫为了复婚,砍掉一个手指头,我说,医院只有2公里,慢走不送。我还告诉你,他另一个手指头是我咬掉的。  在我的老家,追我的男人要排队。有一个老板,学着网上的故事,说彩礼按我的体重算,一斤一万块钱,我呸。他不甘心,骗我吃摇头丸。我也骗他,带他到我家的茶山,一脚踢到深沟里。  福哥,我的确是在说酒话。你有点坏,非逼我喝多了。漂
期刊
1  清晨,天还没亮,只朦朦胧胧的透着光,街上行人也非常稀少,崔宇航夫妻俩就骑着电瓶车到店里做好了营业前的一切准备,开始了他们一天的忙碌。这是一家早餐店,供应各种早餐,品种有包子、馒头、锅贴、馄饨等。崔宇航走到店门口,顿了一下,感觉哪里有些不一样,便对老婆说,这马路看来今天要封了。崔宇航说话的时候还朝四周望了一下,好像在作最后的告别,他想象着马路一半封闭一半通行会是什么样子,对自己的生意又会有什么
期刊
落雪了,在巴音布鲁克湖生活了一个夏天的天鹅,不慌不忙地来青海湖过冬,一个接着一个……  未结冰的湖水,用蓝色的微光迎接了天鹅。天鹅感到湖水冰冷、苍凉、荒芜、寂寥,同时也明净、澄澈、透明、妖娆。天鹅雪亮的眼睛,清幽幽的,在天空下闪烁。  天鹅预知,羊年春夏,是转湖之年,这使得遥远的旅行顿生吉祥。也没有因为没有回到印度,或更远的红海、地中海过冬感到遗憾。  想起青海湖,在青海湖湖心那座端庄神秘的海心山
期刊
潮汕记  有一次一个朋友问我,如果全世界让你选择一个城市定居,你选哪里?我说,京都。她又问,中国呢?我说,潮汕。  也说不出为什么,也不知道具体原因,就那样轻易答了潮汕。那是离北方极远的一个城市,但有说不清的魔力——像爱一个人没有头绪没有理由,以为不爱她但夜夜全是她,每个缝隙里全是她。  我第一次来潮汕,但不觉得隔阂,只觉得来过很多次了,以至于有些恍惚,仿佛是在这里住了很久的人,亦像是宋朝失落的亲
期刊
帕金森综合征  我的朋友Y,刚过四十,家族遗传的帕金森综合征就在他的体内抬头,并露出狰狞的面目。开始时,他的右手发抖。当右手抖得像发动机上运转的皮带时,就带动了整个右边身躯,给行走带来极大的不便。他只好终日杜门不出,羞于见人。  前阵子,Y赴首都某医院,在头上安装了一种特制的芯片,再辅之以西药。这次见到他,手脚不抖,身体基本能保持平衡,走路健步如飞。他一天要走6公里,以蓄积体能,对抗疾病。  Y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