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膝下的7个孩子都已经人到中年的时候,外婆开始怀念自己年轻的时光。
阳光温软,晚风抚慰,夕阳卷着流云,在闪耀的海面上翻滚……
岁月回转90年,辽河岸畔长河孤帆……芦苇荡漾、稻田莽莽、大辽河汤汤入海、还有那个挽着裤管等着她一起追逐的少年……旧中国的20年代,外婆的童年在抓河蟹的小泥塘里深一脚浅一脚,踩出了一条一生都忘不掉的印记,还有那个给她抓小蟹子的小哥哥,一转身,已过了百年。
“竹篓摇啊摇,跨过小石桥,春到燕来早,夏去摘红枣……”一首儿歌,春来冬去地唱,年复一年地唱,唱得久了,也像是口头禅一样自然,简单的几句,流出的滋味却浓。
“我要你去给我抓蟹子,我要小蟹子、小蟹子……”小外婆假撒娇,催得少年直着急,“好好,我去,我去……你跟着我去……”小手拉着小手,这一拉,就再也没有放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小外婆12岁,她的小哥哥13岁。两家原本是邻居的读书人,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民族危亡时刻,小外婆的父母参了军,小哥哥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从此小外婆和她的小哥哥两家人合成了一家人。父母随军征战的日子里,小外婆和她的小哥哥在邻家婆婆的照顾下也难以为继。婆婆年老多病,本已不堪重负,此后也在一次意外空袭中遇难。炮火、饥荒、流离失所、惊悸惶恐……在弥漫着死亡气味的战火中,两个弱小的身影,紧紧依偎在一起,在饥饿中求生,在病痛的啃噬下存活……磨难是炼狱,也是涅槃之火。两个孩子在战乱中幸存,或许正是让他们得以参与革命所注定的人生必然。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两个都已经参与革命的孩子——小外婆与她的小哥哥已经整整20岁了。终于等到了民族大义得以伸张,相爱的两人才在组织的支持下结为夫妻。朴素的房间里,大红纸剪的囍字像一团火苗,烧得人脸发烫。组织的意愿成全了两人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期待,能活着等到战火平息,已是十万分之一的幸运。1948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取名叫做“恩涛”,为的是纪念党和组织给这个小家带来的恩情似海涛般澎湃、深邃。
1949年10月1日,整个中国响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强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个小家自此又陆续降临了新的小成员。简陋的家中,开始升起了颜色、大小不一的“彩旗”……添丁进口,其乐融融。
1950年,抗美援朝。外公带着外婆的一行李袋叮嘱,踏上了去朝鲜的路。家里的小家伙儿已经学会了叫爸爸,学会了藏猫猫,学会了掏鸡蛋……可是,偏偏爸爸不在家,妈妈一个人照顾几个孩子又分身乏术。这样的日子“深一脚浅一脚”,走过了一场外婆一辈子也放不下的惦念。她时常从梦中惊醒,梦到那个牵着她手的小哥哥“不见了”,小蟹子散了一地,爬得无影无踪……有几次,她在梦中哭着寻找,泪水洇湿了一大片,醒来依然悲伤得不能自已……“真是连梦都不敢做了,连觉都不敢睡了,真的害怕有一天,是真的找不到了……”外婆常常对自己这样说。为了不让自己想外公,她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针线活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眼睛越花,越觉得注意力跟不上,最后累得眼泪流个不停。
后来的外公回忆时,常常会笑出来,那是幸福的笑,更是庆幸与感恩。原来,抗美援朝结束后,外公因为身负重伤没有及时跟随大部队折返,没有见到外公的外婆以为自己真的“把小哥哥弄丢了”,怔怔地在家里流了两天两夜的眼泪没有合眼。后来等邮差寄来一封折叠完好的外公发来的信件以后才得知外公的消息,高兴得又哭了一晚上。这是积攒了多少委屈与惦念的泪水呵,这又是承载着多少感激的泪水呵,感激“你没有离我而去,感激你还是我身边那个从未离开的小哥哥……”
外婆怎么那么爱哭呢,外公总是笑着说,”她打小就这个样子,要人哄的……一定要哄的……要抓小蟹子,她就会笑了……”外婆在一旁害羞地微笑,一句话也不说。
外公返回后,就跟随部队奔赴青海,外婆也带着一家老小随着外公去到了这个与天边甚为接近的地方。高原上物资短缺,空气稀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外婆就每天在洗衣做饭的间歇,用煤块在一块稍微平坦的木板上写字,教会孩子们她自己认识的那些文字。
“跟着我苦,你后悔吗?”外公曾经这样问过,外婆后来常常提到这句话,因为她对于自己当时的回答非常满足,并且引以为傲,“不后悔,这一辈子,下一辈子,都不后悔。”
岁月越来越沉,皱纹越来越多,儿女们也越来越大,春与秋、夏与雪都不再那么挂念的时候,捱过了饥荒、熬过了文革、经过了拨乱反正,迎来了改革开放,80年代的春风吹暖了一代人新的生命之花的时候,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外婆开始像带儿女一样,带着这些孩子们的孩子。给他们讲讲闹饥荒的时候,一家人吃不上饭的囧模样,讲讲家里没有钱,还要坚持送孩子们到远方去读书的经历,讲讲青海的大风、高山的大雪,讲讲读书人的气概,还有知识的力量。
岁月的沉,压得出感情的滋味,像陈年的老酒,烈得人心暖,醉得人泪目。孩子们还算争气,个个生得聪明伶俐,让外婆看得心中高兴,总带着他们去到辽河岸边,看看苇荡,抓抓小蟹子。
如今的辽河岸畔,再也没有昔日的荒凉与莽莽,有几片苇荡,也只是些许浪漫,在岸边稍作点缀罢了。小蟹子自然也是难得一见,早已没有了小时候的浩浩荡荡的感觉。外婆没法,只好帶着孩子们到邻近的小市场,买上一兜新鲜的河蟹,带回家,让孩子们放在院子里抓着玩……
年纪越来越老,身体越发不济。晚年的外公心脏羸弱,常年卧床,思维虽在,言语却失了掌控,外婆天天陪在床边,说说话,给外公听,虽然没有回应,但却一直从未间断……医生嘱咐,要给外公一些记忆,他才会有所意识,于是,外婆想了很久,最后,在一锅煮熟的河蟹当中,选出了一直较为匀称的,将两只蟹鳌掰下来,放在阳光下晾干,那蟹鳌分开的两个指丫,像极了燕子飞翔时张开的尾巴,外婆将两只蟹鳌穿插着安插在一起加以固定,做成一只飞翔的燕子的形状,那正是外公小时候交给外婆过家家的“小把戏”……如今外婆用它来唤起外公的记忆……
这只“燕蟹”,像带着春来的消息,一直用红线悬挂在外公的床头,一直到他故去,一直到外婆故去,一直到他们两人的记忆镌刻在后人永久的回忆中,一直到老屋易主……
春秋须臾,时不我待。或许只有当记忆,不只成为记忆的时候,才是它尤为令人怀恋与铭记的开始。这只燕蟹,始终在我最柔软的心底,歌唱着春天的模样,从不曾老去……
阳光温软,晚风抚慰,夕阳卷着流云,在闪耀的海面上翻滚……
岁月回转90年,辽河岸畔长河孤帆……芦苇荡漾、稻田莽莽、大辽河汤汤入海、还有那个挽着裤管等着她一起追逐的少年……旧中国的20年代,外婆的童年在抓河蟹的小泥塘里深一脚浅一脚,踩出了一条一生都忘不掉的印记,还有那个给她抓小蟹子的小哥哥,一转身,已过了百年。
“竹篓摇啊摇,跨过小石桥,春到燕来早,夏去摘红枣……”一首儿歌,春来冬去地唱,年复一年地唱,唱得久了,也像是口头禅一样自然,简单的几句,流出的滋味却浓。
“我要你去给我抓蟹子,我要小蟹子、小蟹子……”小外婆假撒娇,催得少年直着急,“好好,我去,我去……你跟着我去……”小手拉着小手,这一拉,就再也没有放开。
1937年,抗日战争爆发。小外婆12岁,她的小哥哥13岁。两家原本是邻居的读书人,开始了流离失所的生活。民族危亡时刻,小外婆的父母参了军,小哥哥在战争中失去了双亲。从此小外婆和她的小哥哥两家人合成了一家人。父母随军征战的日子里,小外婆和她的小哥哥在邻家婆婆的照顾下也难以为继。婆婆年老多病,本已不堪重负,此后也在一次意外空袭中遇难。炮火、饥荒、流离失所、惊悸惶恐……在弥漫着死亡气味的战火中,两个弱小的身影,紧紧依偎在一起,在饥饿中求生,在病痛的啃噬下存活……磨难是炼狱,也是涅槃之火。两个孩子在战乱中幸存,或许正是让他们得以参与革命所注定的人生必然。1945年,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两个都已经参与革命的孩子——小外婆与她的小哥哥已经整整20岁了。终于等到了民族大义得以伸张,相爱的两人才在组织的支持下结为夫妻。朴素的房间里,大红纸剪的囍字像一团火苗,烧得人脸发烫。组织的意愿成全了两人多年来想都不敢想的期待,能活着等到战火平息,已是十万分之一的幸运。1948年,他们的第一个孩子降生,取名叫做“恩涛”,为的是纪念党和组织给这个小家带来的恩情似海涛般澎湃、深邃。
1949年10月1日,整个中国响彻了“中国人民站起来了”的强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个小家自此又陆续降临了新的小成员。简陋的家中,开始升起了颜色、大小不一的“彩旗”……添丁进口,其乐融融。
1950年,抗美援朝。外公带着外婆的一行李袋叮嘱,踏上了去朝鲜的路。家里的小家伙儿已经学会了叫爸爸,学会了藏猫猫,学会了掏鸡蛋……可是,偏偏爸爸不在家,妈妈一个人照顾几个孩子又分身乏术。这样的日子“深一脚浅一脚”,走过了一场外婆一辈子也放不下的惦念。她时常从梦中惊醒,梦到那个牵着她手的小哥哥“不见了”,小蟹子散了一地,爬得无影无踪……有几次,她在梦中哭着寻找,泪水洇湿了一大片,醒来依然悲伤得不能自已……“真是连梦都不敢做了,连觉都不敢睡了,真的害怕有一天,是真的找不到了……”外婆常常对自己这样说。为了不让自己想外公,她总在夜深人静的时候做针线活儿,分散自己的注意力。眼睛越花,越觉得注意力跟不上,最后累得眼泪流个不停。
后来的外公回忆时,常常会笑出来,那是幸福的笑,更是庆幸与感恩。原来,抗美援朝结束后,外公因为身负重伤没有及时跟随大部队折返,没有见到外公的外婆以为自己真的“把小哥哥弄丢了”,怔怔地在家里流了两天两夜的眼泪没有合眼。后来等邮差寄来一封折叠完好的外公发来的信件以后才得知外公的消息,高兴得又哭了一晚上。这是积攒了多少委屈与惦念的泪水呵,这又是承载着多少感激的泪水呵,感激“你没有离我而去,感激你还是我身边那个从未离开的小哥哥……”
外婆怎么那么爱哭呢,外公总是笑着说,”她打小就这个样子,要人哄的……一定要哄的……要抓小蟹子,她就会笑了……”外婆在一旁害羞地微笑,一句话也不说。
外公返回后,就跟随部队奔赴青海,外婆也带着一家老小随着外公去到了这个与天边甚为接近的地方。高原上物资短缺,空气稀薄,教育资源严重不足。外婆就每天在洗衣做饭的间歇,用煤块在一块稍微平坦的木板上写字,教会孩子们她自己认识的那些文字。
“跟着我苦,你后悔吗?”外公曾经这样问过,外婆后来常常提到这句话,因为她对于自己当时的回答非常满足,并且引以为傲,“不后悔,这一辈子,下一辈子,都不后悔。”
岁月越来越沉,皱纹越来越多,儿女们也越来越大,春与秋、夏与雪都不再那么挂念的时候,捱过了饥荒、熬过了文革、经过了拨乱反正,迎来了改革开放,80年代的春风吹暖了一代人新的生命之花的时候,孩子们也都有自己的孩子了。外婆开始像带儿女一样,带着这些孩子们的孩子。给他们讲讲闹饥荒的时候,一家人吃不上饭的囧模样,讲讲家里没有钱,还要坚持送孩子们到远方去读书的经历,讲讲青海的大风、高山的大雪,讲讲读书人的气概,还有知识的力量。
岁月的沉,压得出感情的滋味,像陈年的老酒,烈得人心暖,醉得人泪目。孩子们还算争气,个个生得聪明伶俐,让外婆看得心中高兴,总带着他们去到辽河岸边,看看苇荡,抓抓小蟹子。
如今的辽河岸畔,再也没有昔日的荒凉与莽莽,有几片苇荡,也只是些许浪漫,在岸边稍作点缀罢了。小蟹子自然也是难得一见,早已没有了小时候的浩浩荡荡的感觉。外婆没法,只好帶着孩子们到邻近的小市场,买上一兜新鲜的河蟹,带回家,让孩子们放在院子里抓着玩……
年纪越来越老,身体越发不济。晚年的外公心脏羸弱,常年卧床,思维虽在,言语却失了掌控,外婆天天陪在床边,说说话,给外公听,虽然没有回应,但却一直从未间断……医生嘱咐,要给外公一些记忆,他才会有所意识,于是,外婆想了很久,最后,在一锅煮熟的河蟹当中,选出了一直较为匀称的,将两只蟹鳌掰下来,放在阳光下晾干,那蟹鳌分开的两个指丫,像极了燕子飞翔时张开的尾巴,外婆将两只蟹鳌穿插着安插在一起加以固定,做成一只飞翔的燕子的形状,那正是外公小时候交给外婆过家家的“小把戏”……如今外婆用它来唤起外公的记忆……
这只“燕蟹”,像带着春来的消息,一直用红线悬挂在外公的床头,一直到他故去,一直到外婆故去,一直到他们两人的记忆镌刻在后人永久的回忆中,一直到老屋易主……
春秋须臾,时不我待。或许只有当记忆,不只成为记忆的时候,才是它尤为令人怀恋与铭记的开始。这只燕蟹,始终在我最柔软的心底,歌唱着春天的模样,从不曾老去……